日本真能逃出中國五指山?千年文化輸出不是一個年號就能擺脫的!

4月1日上午,日本政府公佈了新年號——"令和"。按照日本官方說法,這一年號源自日本最早的詩歌集《萬葉集》:"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燻珮後之香。"看來這屆的日本政府是鐵了心要"脫離中國",但是日本真的能擺脫中國元素嗎?

在中國歷史上,使用年號的傳統始於漢武帝劉徹。而日本年號的使用借鑑自古代中國,其最早的年號出現在七世紀,也就是中國唐朝時期。那麼為什麼日本會想要從中國古籍裡尋找年號呢?我們要從一個叫聖德太子的人說起。

日本真能逃出中國五指山?千年文化輸出不是一個年號就能擺脫的!

6世紀的日本是一個貴族聯合政體,雖然天皇家族被尊為龍頭老大,但是它並不能完全控制其他家族,各大家族在處理內務事宜的時候根據自身實力是可以跟天皇家平起平坐的商量。587年用明天皇去世,作為外戚的蘇我馬子扶持自己的外甥女登基為推古天皇,而為了安撫天皇家族,將推古天皇的外甥推為聖德太子來攝政,構建蘇我氏和天皇家共同執政的格局。但由於蘇我氏始終掌握到軍權,天平很快就向蘇我氏傾倒,很多日本貴族開始只知蘇我,不聞天皇是誰,天皇家族面臨嚴重權力危機。

聖德太子作為用明天皇的二兒子,眼睜睜的看著天皇家族的萬世基業被蘇我氏一步一步蠶食,內心那叫一個痛苦,無奈手中實在沒有可用之兵,只能默默的"哭泣"。然而雖然聖德太子在"哭",但重掌大權的心已萌芽,他決定用攝政的權力在文化上曲線救國,於是大力推廣佛教,將民眾的宗教信仰從各大直管家族收回到天皇系手中。同時自公元600年起數次派遣使節前往"中國"取經,看看龐大的中國隋朝是怎樣安撫天下的,為自己改革日本找實踐經驗。而使者不負眾望為其帶回了"中央集權"的模板,公元602年聖德太子以征討朝鮮半島為由招募了約2萬5千人的大軍,至此天皇擁有了改革的底牌。

日本真能逃出中國五指山?千年文化輸出不是一個年號就能擺脫的!

藉此聖德太子迅速頒佈"冠位十二階"、"憲法十七條",正式在制度上"中國化",前者設立任何人都能受封的爵位,將只有特定家族的人才能擔任官員和成為貴族的傳統打破。後者制定各種禮法規則,層層相扣的詮釋天皇的權力至高無上,任何家族都得無條件臣服天皇。

然而,由於聖德太子這充滿了剝奪傳統大家族權力的敵意,其在622年4月8日死後,他的血脈被蘇我氏瘋狂的報復,首先他的兒子山背大兄皇子於643年被幹掉,接著聖德太子一脈全部被滅,他的改革措施也被廢除了很大一部分。好在聖德太子播下的種子在"中國"茁壯成長了,640年前後以僧人僧旻、高向玄理為代表的遣隋改革派陸續歸國。面對蘇我氏一族蠻橫的把持朝政,忍無可忍的他們打著"為了日本"的旗號聯合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等國內改革派於645年將蘇我氏家主蘇我入鹿刺死,並逼迫其傀儡皇極天皇退位給孝德天皇。

日本真能逃出中國五指山?千年文化輸出不是一個年號就能擺脫的!

孝德天皇作為聖德太子的接班人,當然也要推崇中國文化,加上他本身也是個熱愛中國古代典籍的人,於是在646年發佈的《改新之詔》中,取中國《易經》"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陰陽相動,萬物資勝"和《宋書》卷二十"神武鷹揚,大化鹹熙。廓開皇衢,用成帝基"中的"大化"二字為日本的第一個年號。

在此之後的1300多年裡,日本的年號用詞一直都選自中國古代典籍,而從沒有出自過日本本土典籍。甚至還有因為崇拜古代中國皇帝,而直接照用的情況,例如清和天皇在位期間就直接用"貞觀"作為年號。日本歷史上的247個年號,共出自77部中國古代文獻,其中半數以上是唐代以前的作品。

日本真能逃出中國五指山?千年文化輸出不是一個年號就能擺脫的!

我們所熟悉的"明治維新"的"明治"年號,就是出自《易經說卦傳》:"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發動侵華戰爭的昭和天皇,其"昭和"二字是源於《尚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日本現任天皇年號為"平成",取自《史記五帝本紀》:"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和《尚書大禹謨》:"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這次要採用的年號"令和"說是出自日本典籍,但大家有沒有覺得《萬葉集》中"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與漢代張衡的《歸田賦》中"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這一句特別相似?《萬葉集》中的詩人們基本生活在7世紀後期到8世紀中期,這時正值中國盛唐之世,也正是日本系統學習中國文化的全盛期。在中國購買的書籍繪畫,隨著遣唐使船回到日本後,往往先要送到天皇貴族手中。越是當時的名詩人,越有可能受到中國古籍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所以《萬葉集》中詩人寫出與張衡相似的句子也就不奇怪了。

日本真能逃出中國五指山?千年文化輸出不是一個年號就能擺脫的!

就日本共同社引述日本古籍研究者的話來說:"日本古籍中也有許多由'漢文'(古漢語)寫成的作品,究其根源都來自中國古籍。越是有格調的語言,這樣的傾向越強。"日本學習中國這麼多年,歷史積澱如此,若是執意要脫離中國文化的影響,找尋自己心目中的"日本文化",恐怕是難上加難。起碼就小編看來,日本想要以"令和"為開端,擺脫中國文化是不太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