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武昌起義後宣佈獨立的省有十三個,清朝北洋軍卻只專注於打武漢三鎮,這是為什麼?

天翼用戶282334182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老話說,要吃根紅辣椒,這田地裡頭得種辣椒秧,這想吃條肥鯉魚,那還得長江裡走一遭。所以要想了解晃著大腦殼拖著大辮子端著洋槍的大清軍隊,放著別人不管,撅著屁股專搞武漢三鎮是為了啥,咱得先了解一下這武漢三鎮有嘛東西?

武漢三鎮

知道點歷史的人,對這武漢三鎮還真不陌生,他包括了三地方武昌,漢口和漢陽。這三大頭娃娃那個朝代的歷史不提他們七八回,都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的朝代。

作為大山西的一員表示不服,老梁摸著個大肚子,蹲在電腦跟前專門瞅了瞅武漢這嘎達的地圖。瞅完了之後,老梁直撮牙花子。

咋說呢?老古人講究風水,臭不要臉的武漢把這倆字全佔了(別怪老梁眼紅),怪不得這哪朝哪代都有他這麼一號。您瞅瞅一條母親河長江,將武昌和另外倆大頭娃娃隔開,另外一條汗水又將漢口和漢陽搞了一隔河相望。

倆條河就是倆奶媽呀?這不服不行!牛!其中漢陽是這地最早發展起來的,東漢末年就有的地,到了近代被張之洞建成了全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所在地——湖北槍炮局(漢陽兵工廠)。就衝這一條滿清大兵不搞你武漢都對不起自己大腦殼裡裝的智慧。名副其實的工業基地啊!

(別和老梁提那江南製造局,這倒黴孩子被李鴻章造不如買的思想自廢武功搞瘸了)

還有那漢口,這地光洋鬼子的用來搜刮咱大華夏民脂民膏的銀行就有一百一十四家,名副其實的金融中心啊!這地做買賣的,搞金融的海了去了,光人口就有上百萬,”東方芝加哥”沒跑指的就是這小子,國際化的大都市,這實力僅僅差上海那麼一丟丟而已。而且這各國的大使館那叫個海了去。

好吧!打仗打的是是啥?槍和錢。這武漢三鎮倆鎮就把這打仗的必要因素都佔全乎嘍。
這三大頭娃娃混的最差的就是這武昌,要不是有個省會的名頭,基本就沒他啥事了。也許是為了不掉面子,到了現在這三地就被合併成一個地,叫武漢。其實這武漢的名頭也就是八十來年的事。

其他原因

“砰!”的一聲,武昌打響了革命第一槍。可這事他只發生在武昌,起義並沒有蔓延到漢口和漢陽,也就是說這倆地方一開頭還是在滿清大辮子手裡。

這不被揍的鼻青臉腫的第八鎮統制張彪,頂著個大腦殼撅著屁股跑到了漢口,蹲在這裡開始收集那些個被打的連褲頭都跑丟了的大頭兵,可搞了倆天也就收了兩千。您瞅瞅這兩千人魂不守舍的,對岸放一炮都能搞一出跑肚拉稀的戲碼,這可不行,於是總督瑞澄開始乞求各國使館幫幫忙,亮亮場子。

各國使館工作人員,拿著個大牙籤閒情逸致的挑著牙縫,根本就不搭理他,安心的蹲在自己使館裡,準備做個吃瓜群眾。

其實也對,每次這大清朝出點子啥事,只要把這事搞的稍微大一點,各國使館和銀行總會撈到不少好處,那就等著吧。

這叫啥?這叫賣蝦米不用稱——抓瞎嘍!瑞澄糊了幾封信每封都插了雞毛,這就拍給了滿清朝廷,要求快點增援漢口。

這雞毛信被當時的攝政王載灃給接到了,命令海軍大腦袋薩鎮冰搞十五條戰艦,順長江逆流而上封鎖長江的江面,接著讓北洋軍南下,倆路夾擊爭取將革命這小火苗在第一時間澆滅。

這計劃是好計劃,可問題出在了北洋軍這地頭上載灃的命令根本就執行不下去。從上到下這幫子人大字不識兩個,只認袁世凱這張大臉蛋子,別人不好使。

這不載灃和袁世凱就因為出山或者不出山,有權利和沒權利開撕嘍,這時間可就長了點。

這消息可就被黎元洪,也就是那個被革命軍從床底下拉出來硬塞了個革命大頭領帽子的傢伙給知道了。

黎元洪在軍事上還是有倆把刷子的,這一不做二不休,帶著革命軍就硬闖長江,奔著漢口就來了,期間德國牧羊犬德國佬的軍艦還向革命軍打炮阻截,但沒有成功,沒幾個小時,這漢口就落在了革命軍手裡,捎帶著漢陽也就拿下了。

好吧,這張彪又撤了,至於哪個滿人都督腿肚子抽筋直接跑到了小日本的地頭避難去了。這事態已經成型了,湖北各地開始響應革命號召,這時候蹲在漢口瞅熱鬧的各國使館傻眼了,這聲勢也忒大了一點吧,這一不小心就要把自己個玩死嘍。

提著個文明棍就跑到了載灃哪裡,去搞載灃。咋說呢?載灃是個好人,是個好一點的讀書人,他不是個政客,這一攪和腦袋比飯盆子都大,袁世凱袁大腦袋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這袁世凱溜鬚拔毛的本事讓自己的身價可就漲了老鼻子。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湖南也宣佈獨立了,跟著是陝西。

這不就扯淡嗎?剛發完牢騷,江西也完蛋嘍,這滿清大辮子的軍艦可就開不進長江嘍,這夾擊計劃可就擱淺嘍。

這袁世凱袁大腦袋瞅著這局勢,那叫個樂,又開了一幫子條件,載灃沒得辦法全部答應。

這北洋軍可就開動了,這麼說吧,這全國的新軍軍費50%的全部用在了北洋軍的身上,就憑藉著這份實力,一天的功夫就殺進了漢口,這眼瞅著漢口就要拿下了。

一個壞消息就傳了出來,山西閻老西這閻老扣也拉這革命軍在山西那嘎達瞎溜達。咱要說這南方亂了不怕,太平天國搞了那麼久,不也滅了嗎?

這滿清怕就怕北方的根基有動搖,尤其是山西這塊,這就是北京的門戶,山西這一完蛋北京的大門口可就洞開嘍。

這趨勢可是不可逆的,全國冷不丁那個地方就宣佈獨立,就向題主的說的十三個省獨立出去了。

袁世凱懵逼嘍,就他這七萬來人,就算是再怎麼精銳,架不住人家人多,而且這就是一趨勢,滿清完蛋嘍!

就在袁世凱猶豫不決的檔口,上海革命黨也開始起事,這不稍後這貴州也完蛋嘍,而且這要命的閻老扣居然要端著大炮小槍的去撬北京城的大門口。

袁世凱一摸腦袋,就悄悄的幹活,從漢口溜達回了北京,要給自己搞一點政治資本,在袁大腦袋威逼利誘之下,滿清皇帝大辮子就這麼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就這麼一通攪和,滿清貴人們還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時候,這大清朝就徹底完蛋嘍!

事就是這麼個事,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槍打出頭鳥!

武昌起義的成功那是絕對的成功,由於事發突然,清廷沒有想到,湖北新軍是陸軍第八鎮,是北洋六鎮之外比較出色的一鎮,在保路運動爆發的時候,清廷還從湖北往四川調兵鎮壓起義,結果這邊就起義了;

發動起義的湖北新軍沒想到會這麼順利,連領導人都沒想好,還是把黎元洪從床底下扒拉出來,威逼利誘當了起義領導人;

一直反清起義的同盟會也沒想到,辛辛苦苦這麼多年領導的起義一次也沒有成功,孫中山正在海外,原計劃打算找黃興來領導,結果武昌起義卻成功了(此前黃興領導的起義沒有一次成功),著實是啪啪啪打臉啊!

擒賊先擒王!

武昌起義後,起義新軍成果斐然,繳獲步槍數萬支,大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一下子扭轉了局面,雖然起義比原定計劃提前了幾天,但還是勢不可擋,湖廣總督逃走,湖北陸軍第八鎮統制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起義都被革命軍佔領。

在接下來,武漢三鎮漢陽、漢口都相繼起義,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擔任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從這裡就能看出來,武昌起義的影響是起著帶頭作用的,其他大多數省份也是跟風,趕時髦,清朝對地方的統治在咸豐之前是很強的,但是太平天國運動後,咸豐允許地方設置團練,來對抗太平軍,相繼湧現了曾國藩、李鴻章這些地主士大夫階層,他們雖然是清朝的忠臣,對清朝忠心耿耿,但地方權力擴大其實已經是大勢所趨,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張之洞、李鴻章這些人還搞了一個東南互保,實際上也就地方軍閥化的萌芽。

如果清朝能夠強勢一些,打敗武昌革命軍,那麼其他省份肯定有會跟風取消獨立的,當時的清王朝對大多數的地方保持的也就是一個名義統治。

打蛇打七寸!

當時的武漢是一個特別大的城市,在城市規模和影響力上,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南京,比天津、廣州這些城市還要有影響力。

拿下這麼大個城市對革命黨的意義不言而喻,當時武漢就是革命的大本營,很多人還希望在武漢建立民國的臨時首都。

這就向瘟疫一樣,想要控制瘟疫,必須到瘟疫起源的地方去解決瘟疫,解鈴還須繫鈴人啊,不管是清廷還是袁世凱出山後,都將炮口對準了武漢,武昌起義後僅僅幾天,漢陽就丟失了。實際上當時南方儘管大部分省份都獨立了,但都不是北洋新軍的對手。

清廷之所以對準武漢,實際上也跟武漢的重要性有關係,湖北本身就是南北對峙的中間地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武漢本身就位於長江的中下游,控制武漢,也算控制了長江的咽喉。

而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漢陽兵工廠也在武昌,在晚清和民國時期,軍工都比較缺乏,只要有軍火,就有士兵。

所以,打蛇打七寸,只有打下武漢,才能讓南方革命軍投鼠忌器。

在後來的歷次戰爭中,武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北伐時,抗戰時,武漢都是作戰雙方的必爭之地。


史論縱橫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新軍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起義第一槍,很快就佔領武漢三鎮,成立了湖北軍政府,推舉二十一軍協統黎元洪為軍政府都督。

武昌首義爆發後,全國燃起了起義的熊熊之火,多個省份宣佈獨立,嚴重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獨立的省份大致有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廣西、安徽、四川、福建、廣東等省份,其中山東11月13日宣佈獨立,在堅持12天后,迫於袁世凱的壓力又於24日取消獨立。

起義第四天,清廷重新起用賦閒在家的袁世凱,令其調派北洋軍鎮壓起義。儘管全國有十多個省份獨立,但是北洋軍主要進攻對象主要是武漢三鎮。其原因在於“擒賊先擒王”,武漢是最早起兵反清的,兵力最為集中,影響力最大,先平滅武漢的起義軍,對於其他各省的革命黨人、起義軍隊有著極大的威懾力。


老照片


正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當然這裡的賊是在滿清政府的眼裡,對於革命的進步人士來說,滿清是賊。



武昌起義是成功的,同時武昌起義也比較突然,突然到起義成功了,都沒有一個臨時的大人物來主持大局。孫中山流亡海外正在美國打工,黃興宋教仁不在武昌,武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孫武和蔣翊武因為劉復基被殺嚇的都躲起來了,根本找不著。所以沒辦法最後由吳兆麟提議推舉黎元洪做大都督來領導革命,一開始黎元洪還不敢做,嚇得躲在桌子底,後來革命軍起義形式越來越好,黎元洪才願意去當這個大都督。選擇黎元洪也是因為當時就他的官最大,是個協統相當於旅長,由他出面有利於其它各省的響應,同時也有利於革命的勝利。


武昌起義勝利後,其它各省紛紛響應,全國有十三個省宣佈獨立。清政府趕快調集北洋軍鎮壓,那麼為什麼清軍只打武漢三鎮而不打別的省份呢?我要糾正一下,並不是只打武漢三鎮,其實也打了山西的新軍起義。但是確實重點攻打武漢三鎮,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雖然武昌起義成功了,各省也紛紛宣佈獨立,可是並不是所有的省都是真獨立,他們宣佈獨立很多都是牆頭草,看著革命進展順利,也想分一杯羹分享革命的果實。但是如果武昌起義被鎮壓,他們一樣也會取消獨立,馬上覆闢。所以只要清廷打敗了武漢的新軍,全國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第二,武漢三鎮實力最強。大家都知道滿清末年的武裝主要是新軍,而新軍中最強的就是北洋六鎮,也就是袁世凱的軍隊,分佈在北京附近,用來保衛京師。而地方最強的就是張之洞訓練出來的武漢新軍,而其它各省的新軍基本上都成不了什麼氣候,所以清廷本著先易後難的思想,先解決武漢三鎮,其它地方就很好鎮壓了。



第三,那就是槍打出頭鳥,不管有多少個地方獨立,我肯定要打最先起義的武漢。而且北方几乎沒有省份起義(除了山西),所以主要是對付南方各省,先打武漢也就很正常了,因為不可能放著近的不打,去打遠的。

綜上所述,清軍也明白這個道理,我只要把最先革命的武漢鎮壓了,其它各地區也會自動的取消獨立,宣佈復辟的。可是由於蔭昌根本指揮不動北洋軍,所以清廷不得已只能清袁世凱出山,最後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竊取了革命的果實,當上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


楚風說歷史


北洋新軍壓根就沒想打武漢,只是奉旨前往而已。

張之洞在湖廣大搞洋務運動,建新式學堂(優秀者公派留學)、兵工廠、鋼鐵廠、編新軍。當時放眼天下,做為湖廣督府所在地的武漢,已經是洋務改革成功的重鎮,走在了其它地區的前面。

湖廣新軍不但裝備精良,且有思想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負,除了北洋新軍,清政府的其它部隊均不可一戰。

此時清政府在攝政王載灃的治理下,正在循序漸進的向西方君主立憲制轉變。以成立一個滿清人當皇帝的議會政府。這其實是大部分漢人有識之士不願意見到的。當時漢人的主流思想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府。

馮國璋奉旨領了北洋新軍去了武漢,途中私會了袁世凱,袁世凱指示馮國璋要求清政府重新啟用他。

清政府重新啟用袁世凱,任內閣總理大臣。上任僅三天就組建新內閣。

馮國璋指揮北洋新軍攻佔了漢口、漢陽,與武昌的起義軍隔江對峙。袁世凱命段祺瑞接其職務,調回馮任禁衛軍總統。至此清政府軍權政權都已經掌握在袁世凱手中。

武昌起義,各省紛紛宣告獨立,並且擁立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其時的起義軍面對北洋軍還是處在絕對下風。袁世凱在數次與孫中山協商後,達成了逼宣統退位,共建共和,由袁世凱任中華民國總統的協議。

1912年2月12日,農曆豬年的最後一週,宣統退位。頂在中國人腦袋上三百年的豬尾巴從此消失。


難得浮生閒半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爆發後,宣佈獨立的省不止十三個。

其中,湖北湖南兩地的會黨早有密切聯繫,他們相互約定,無論誰先起義並宣佈獨立,只要能在清軍的剿滅下堅持十天,另一地的會黨不管遇到的困難有多大,也必須響應,要跟著起義並宣佈獨立。

這也是為了聲援首義一方,分擔他所面臨的壓力,另外,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不難,難的是形成更廣闊範圍的合力,要想推翻清廷,除了有人振臂一呼,還必須有更多的人跟進。

應該說,兩地會黨們的預判是準確的,漢人不乏覺醒意識,缺乏的是有人第一個站出來,堅決的搞事情,缺乏的是有人第二個站出來,堅決的呼應搞事情,有了出頭鳥,第三個第四個第N個站出來,並非難事,漢人絕不缺少從眾意識。

至於為什麼定在十天,可能也是由於之前的失敗教訓太多太深刻,再堅定的起義者也對革命前途保有著慣性的悲觀論調。出頭鳥站出來了,無人喝彩,燈光照射在大舞臺上,孤獨的首義者很快就將被槍口對準,無奈何的凋零。然後就是後來者的高光時刻,像歷史上的劉邦、劉秀、朱元璋,人家都不是首義者,但他們這些附義者,最終卻都成了摘桃子的既得利益者。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f,想讓人家救你,得有自救能力。

黎元洪和湯化龍們從軍事和政治上先穩定住了局勢,政治上,他們趕緊通電全國,我們首義了,你們趕緊附義吧!

軍事上,武昌首義後第五天,清軍向漢口集結,第六天,軍政府決定主動向漢口出擊,第九天,雙方在漢口出戰,到了第五十天,漢口漢陽才失陷。

夠了,五十天的時間已經足夠了。

第十二天:湖南長沙:我們附義!陝西西安:我們附義!

第十九天:山西太原:我們附義!

第二十天:雲南昆明:我們附義!

第二十一天:江西南昌:我們附義!

第二十四天:上海:我們附義!

第二十五天:貴州貴陽:我們附義!

第二十六天:江蘇蘇州:我們附義!浙江杭州:我們附義!

第二十八天:廣西桂林:我們附義!

第二十九天:安徽安慶:我們附義!

第三十天:廣東廣州:我們附義!

第三十一天:福建福州:我們附義!

第三十三天:山東煙臺:我們附義!

第四十三天:甘肅寧夏:我們附義!

第四十四天:四川重慶:我們附義!

第四十八天:四川成都:我們附義!

這中間,東北的吉林省安圖縣,劉建封還成立了一個“大同共和國”呢,可惜很快被鎮壓下去。

五十天之後,我們看到,湖北、湖南、陝西、山西、雲南、江西、貴州、江蘇、浙江、廣西、安徽、廣東、福建、山東、四川十五個省宣佈獨立。

其中的甘肅寧夏和東北安圖、內蒙歸化、河南開封等地的起義已被基本鎮壓下去,然後,山東反覆,取消獨立;山西被清軍攻佔大部。

所以說,除了山西和山東之外的一十三個省,才做到了真正宣佈獨立並最終守住了獨立成果。

清政府為什麼把主要兵力用於死攻武漢地區?

一、政治作用:

槍打出頭鳥,帶頭的“首惡”必須鎮壓下去,這一十三省中的有一些省份的獨立意志並不堅決,但四周省份全部獨立,自己不“獨立”好像有些孤立,就像山東的性質一樣,今天能響應號召獨立,明天就能順應潮流“反正”而取消獨立。

二、地理位置:

武漢處於九省通衢,是這十三省的核心位置,從京師出兵,可沿京漢鐵路直達武漢地區,沿線的直隸、河南在清廷手裡,進攻夠的著。實際上,清廷能與之直接交戰的民軍控制的省份數量也不多,陝西有黃河天險,山西也沒被全部攻下;僅剩的江蘇安徽地理位置不如武漢重要是一方面,清廷在南京被聯軍攻破後,也無力組織全線的反撲。

三、軍事方面:

武漢的民軍數量最多,戰力最兇悍,意志最堅決,而且南方各省民軍也紛紛趕來集結,你清廷不去鎮壓武漢民軍,武漢的民軍就存有北上威脅河南的可能性。

清軍把進攻主力方向放在武漢地區,既是主動、也是無奈、但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事實上,假如袁世凱不從中作梗,打了雞血一般的馮國璋是有很大可能性攻下武昌,從而影響歷史發展進程的。


歷來現實


軍事實力較量中,武漢三鎮的軍隊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提到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看武昌起義前後,全國的武裝力量情況。

  • 近畿陸軍第一鎮: 駐北京仰山窪
  • 直隸陸軍第二鎮: 駐保定、永平等府
  • 近畿陸軍第三鎮: 駐吉林吉林、長春、寧安、延吉及奉天錦州等處
  • 直隸陸軍第四鎮: 駐天津馬廠
  • 近畿陸軍第五鎮: 駐濟南、濰坊、昌邑等處
  • 近畿陸軍第六鎮: 駐北京南苑
  • 河南暫編陸軍第七鎮:駐防河南
  • 湖北陸軍第八鎮: 駐武昌
  • 南洋陸軍第九鎮: 駐江寧
  • 福建暫編陸軍第十鎮: 駐福州、福寧、延平等處
  • 四川暫編陸軍第十七鎮: 駐成都
  • 雲南暫編陸軍第十九鎮: 駐昆明
  • 奉天暫編陸軍第二十鎮: 駐瀋陽
  • 浙江暫編陸軍第二十一鎮:駐浙江
  • 吉林暫編陸軍第二十三鎮:駐吉林
  • 廣西暫編陸軍第二十五鎮:原駐廣西桂林,後因第二十六鎮被遣散遷駐廣東,改稱廣東陸軍第二十五鎮
  • 廣東暫編陸軍第二十六鎮:駐廣州,後因起義被遣散

清朝在簽訂《辛丑條約》後,慈禧決心推行新政,進行軍事改革。光緒二十九年十月成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並且裁減原有的舊軍(防軍、練軍、綠營),剩下的精選若干營為常備、後備軍及巡警營(即憲兵)。清朝原訂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的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三十六鎮新軍;到清朝覆亡的時候,全國已練成新軍十六鎮和十六個混成協(一說為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其中裝備與訓練為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最佳,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實由於全國督撫掌握的資源和能力不同,到清朝滅亡,真正形成正式編制的軍鎮只有北洋六鎮、湖北第八鎮和南洋第九鎮,其他的都是暫編,也就是清朝中央政府都看不過眼,勉強比混成協強一點點。

其中裝備與訓練為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最佳,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再就是湖北武昌的新軍了。

而辛亥革命中,武昌起義的主力就是武昌的這支部隊,其他的南方軍隊,實力都無法與當時中央掌握的北洋六鎮抗衡。

革命隊伍不純粹,名義上支持和實際支持有差別

辛亥革命後,很多省份相繼宣佈“獨立”,但是細細分析來看,例如東北在內的很多省份仍然是舊有的官僚系統在控制地方政府。只有少數省份是革命黨實際控制,且實際控制能力有限。

舊有官僚大部分都是騎牆派,有上一次東南互保的前車之鑑,都懂得要自保要緊,辛亥革命這一關鍵時刻自然而然成了這些舊官僚攫取權力的機會。只要有足夠的利益,這些人今天可以支持革命,明天就能反過頭來打革命軍。

後來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和北洋軍閥割據都是典型案例。

所以清朝政府這個時候也認識到,打敗武漢三鎮的革命軍,就能擊敗所有人的道理,集中精力攻打武漢三鎮。


史秀


辛亥革命最終就是三方妥協的結果:革命黨短期無法擊敗北洋軍,拖時間長了會變成全面內戰,前途叵測,但是最終目的是推翻韃子殖民,推翻帝制,這個基礎上革命黨能夠接受妥協,讓出革命的果實讓袁世凱摘桃子;袁世凱和北洋,於公,清廷靠不住,無藥可救,於私,煞筆王爺們在革命黨被鎮壓後肯定會卸磨殺驢收拾袁世凱,這種局面袁世凱要自救,就算沒有革命黨他也得搞政變。最後和革命黨談判,推翻清廷,取得新國家主導權;韃子,從上到下已經是一群蠢貨,外政內政都搞得稀巴爛,無論是革命黨造反武裝奪權,還是北洋軍軍變奪權,結局都是韃子滅族……結果演變成革命黨北洋雙方博弈,韃子夾縫中求得一線生機,和平退位,滿洲人全族得保全。算起來,革命黨最虧,付出代價最大,當然從理想上來說收益最大,畢竟完成了前輩們270未完成的恢復漢祚的千古偉業


sdcch


首先,武昌起義後,宣佈獨立的省份應該是15個,不是13個。山西和山東也曾宣佈獨立,不久又被清廷復辟。

1907年以後,清朝共計有23個省:關內19個省,關外3個省(奉天、吉林、黑龍江),再加上新疆省。(青海,西藏,內蒙屬於特殊藩部。)當然,1887年建立的臺灣省在1895年就割讓給了日本。

所以,等到武昌起義的時候,滿清在關內還有18個省。1884年建立的新疆省不算關內,因為關內指的是山海關以內、長城以南的漢族地區。當時,關內18個省都在武昌起義後發生了起義。滿清真是到了“破鼓萬人錘”的境地。

其中,山西和山東兩省也曾宣佈獨立。山西在10月29日早上發動起義,宣佈獨立。可是,等到12月12日就被曹錕的第三鎮新軍趕出太原。山東是在11月13日由山東巡撫孫寶琦宣佈獨立,11月24日,孫寶琦又取消獨立。

另外,直隸,甘肅和河南三省的起義都沒有完成,沒有宣佈獨立。關外三省和新疆省也沒有宣佈獨立。

所以,武昌起義後有15個省成功宣佈獨立。最後,只有13省堅持到清朝滅亡了。不過,山西起義新軍只是退出太原,清軍沒有全部收復山西。所以,也可以說是有14個省的獨立堅持到清朝滅亡。

其次,北洋軍除了打武漢三鎮以外,還打了山西!

在武昌起義的第二天(10月12日),清軍就調陸軍大臣蔭昌,海軍大臣薩鎮冰等率水陸兩軍赴湖北"剿辦"。可是,北洋六鎮官兵是袁世凱嫡系,不聽蔭昌指揮,蔭昌鎮壓不利。14日,清廷形勢緊迫,只能請袁世凱出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北洋軍在袁世凱復出以後,開始對武漢三鎮發動猛烈進攻。

俗話說得好,槍打出頭鳥。武漢三鎮是辛亥革命的“領頭羊”,等到武昌起義11天后(10月22日),湖南和陝西新軍才在分別長沙和西安發動起義。湖南和陝西成了參加起義的第二名和第三名!當時,革命黨有約定。如果一省起義堅持超過10天,其他省份才相繼舉義!所以,這十一天內,清廷肯定集中兵力專打武漢三鎮。

等到全國幾個省相繼宣佈獨立以後,清廷依然主打武漢。因為,武漢革命黨的勢力最大。而其他幾省,多是舊官僚控制,屬於“牆頭草”。只要湖北被平定,其他幾省也就該“望風復辟”。

可惜,“固若金湯”的黃河以北突然出現意外。10月29日,山西太原新軍發動起義,宣佈獨立。山西成了北方唯一一個獨立的省份。山西鄰近直隸,嚴重威脅著清政府的首都北京。山西起義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後,清廷朝野震動,很多王公貴族紛紛逃離北京。

清廷馬上派出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率部鎮壓山西起義。可是,吳祿貞傾心革命,和閻錫山組成“燕晉聯軍”,打算切斷京漢鐵路,扣留了清政府運往武漢前線的軍用物資,並且計劃揮師北上推翻清廷。

袁世凱很生氣,腹背受敵。同時,袁世凱也發現山西對“後方”穩定的重要性。於是,袁世凱派人刺殺吳祿貞,並讓曹錕北洋第三鎮進攻山西。

12月13日,清軍攻佔娘子關,閻錫山抵擋不住。於是,山西都督閻錫山和副都督溫壽泉兵分南北兩路,繼續戰鬥。在“南北議和”時,閻錫山向袁世凱示好,表示“擁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並贊同袁世凱建都北京的主張。1912年3月,閻錫山被袁世凱任命為山西都督,開始主政山西。

北洋軍的戰鬥力真是強悍,等到1912年1月1日民國成立,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武漢三鎮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下兩鎮。

1904年,清廷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鎮(軍區),計劃編練36鎮新軍。等到武昌起義時,只成立了26鎮,共計18萬人。其中,新軍裝備與訓練以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實力最強,分佈在直隸、山東與東北。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每鎮擁兵12000餘人,共計7萬多人。剩下的10餘萬新軍,分佈在全國20餘個鎮。

袁世凱為這支部隊花費600多萬兩白銀,而其他各省新軍花費不到北洋新軍的一半。清廷也視北洋六鎮為朝廷的主力軍隊,用以拱衛京師和駐防京畿。所以,單獨派出北洋新軍,任何一省的新軍都不是北洋對手。

革命形勢看似如“星火燎原”,燒遍全國。其實,湖北的革命軍在北洋新軍打擊下,一直在節節敗退。慶幸的是,袁世凱不想忠於清廷。而是選擇了“南北議和”,逼清帝退位,袁世凱自己當大總統。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當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遍全國之後,先後有13個省宣佈獨立,清廷的統治也就此土崩瓦解。但是,為什麼垂死掙扎的清朝卻在起用袁世凱之後,只派北洋軍打武漢三鎮,沒有進攻其他獨立的省份呢?

辛亥革命

第一,所謂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武漢三鎮是最先起義並取得勝利,並最終將辛亥革命的硝煙遍佈全國。因此對於清廷而言,最先起義的武漢三鎮屬於“首惡”,正是由於武昌起義,才打響了清朝滅亡的槍聲。武漢三鎮的革命者,自然也是最令清廷痛恨和除之而後快的。

第二,雖然當時關內的13省先後宣佈獨立,但是,絕大多數宣佈獨立的省份,不過是牆頭草罷了。他們所謂的獨立,是掌握本省實際大權的督撫們看到革命大勢席捲全國之後,為了保持手中的權勢,率領忠於自己的軍隊發表一個獨立通電而已。

辛亥革命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省份雖然已經宣佈獨立,但是革命的勢力遠遠尚未掌握這些省份。清廷也深知這種情況,因此,只要他們能在武漢三鎮消滅最先起義的湖北革命軍,這些牆頭草也必然會重新倒入清廷的懷抱。可以說,當時清朝統治者的眼光還是極為毒辣的。

第三,袁世凱掌握的北洋軍,雖然是都是中國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先進的新軍,但是北洋軍總共也只有六個鎮,7萬餘兵力。面對大半個已經宣佈獨立的中國,北洋軍既沒有足夠的兵力,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同時對這些宣佈獨立的省份發動進攻。他們只能重點進攻,而選擇的重點就是——最先宣佈起義的武漢三鎮。

辛亥革命

第四,武漢的交通位置也決定了,打武漢三鎮是效率最高,影響最大,後勤壓力最小的方式。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地處戰略要地,同時,它的交通也極為便利,還是京漢鐵路的必經之路。一旦打下武漢,就將意味著影響力會迅速擴展至大半個中國。因此,打武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辛亥革命

事實上,單純比較軍事實力,袁世凱掌握的北洋軍,是有足夠的實力能夠打下湖北武漢三鎮的。雖然駐守武漢三鎮的革命軍革命意志高漲,士氣高昂,但是由於這些部隊人數較少,無論是裝備還是訓練程度,都遠不如精銳的北洋軍。同時,他們也並沒有得到武漢大多數人民的支持。

袁世凱

因此,在馮國璋率領北洋軍進攻武漢三鎮之後,雖然革命軍進行了極為堅決和英勇的抵抗,但是漢口和漢陽還在迅速淪陷。可以說,選擇進攻武漢三鎮,無論是戰術還是戰略,清廷的選擇都十分正確。

但是令清廷沒有想到的是,席捲全國的革命軍沒有直接滅亡他們,他們卻被啟用的袁世凱趕下了臺。因為此時已經與清廷離心離德的袁世凱,所考慮的已不再是清廷的利益,而是自身和北洋集團的利益。

袁世凱

雖然戰鬥力最強大的北洋六鎮有足夠的實力拿下武漢三鎮,但面對席捲全國的辛亥革命,袁世凱既不想,也不可能你歷史潮流而動,拼光老本為清廷撲滅這場席捲全國的革命。

更何況,面對革命的大勢,北洋六鎮戰鬥力雖強,人數畢竟太少,被淹沒在革命浪潮的可能性反而更大。精明如袁世凱自然不會做這樣的賠本生意。因此,權衡利益之下,袁世凱最終選擇左右逢源,逼清廷退位,成功的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