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軍隊究竟有多強?為何幾十年來緬甸一直沒法控制果敢地區?

用戶68738747


緬甸是我國的一個鄰國,東北部和我國雲南接壤,南部是泰國,西北與孟加拉國和印度是鄰國,在地理位置上屬於東南亞。因為和我國距離近,所以兩國之間來往也比較多,近幾年尤其是各種貿易交往更加頻繁。

由於緬甸工業不發達,所以我國對緬甸出口各種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機械部件。而緬甸國內農業比較發達,於是我國主要從這裡進口農產品和木材。

總體來說,兩國關係友好、互幫互助。

其實,緬甸國內不太發達,以農業為主,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國內環境不穩定,沒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不同民族之間經常發生衝突。

這次要說的,就是緬甸國內一個小民族,雖然面積不大但緬甸花了幾十年時間也沒能完全控制它。

這個民族叫什麼?它有什麼歷史淵源?

這個民族的名字叫作果敢族,是緬甸北部的一個邦。

這個邦和我國頗有淵源,因為在清朝之前這裡屬於我國管理,是我國的領土。但是在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我國戰敗,被迫簽訂由殖民者制訂的《中緬邊界條約》。

在這個條約中還承認果敢是中國的土地,但之後1897年甲午戰爭後,又簽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在此之前緬甸已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了,這個條約直接將果敢地區劃到緬甸歸英國所有。在這個區域生存的漢族人也就此改名為果敢族。

後來抗戰爆發,果敢族人民在國民黨的扶持下組織起自衛隊抗擊來犯的敵人。這支小部隊後來還被國軍收編,這本是一個收復果敢絕佳的機會,但在抗戰結束後自衛隊領導者楊文炳被誣陷勾結日軍,這就導致果敢對國軍失去信任。

在1947年緬甸獨立後果敢代表在《彬龍協議》上簽字,支持緬甸實行聯邦制,並在1948年正式成為其中一邦。從此果敢正式屬於緬甸。

這個民族既然已經加入緬甸,為什麼又要與之抗衡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和當初果敢代表被誣陷有關。當初果敢自衛隊和國軍共同進攻日軍,表現十分英勇,儘管他們人少但是為抗戰出的力並不算小。

在抗戰勝利之後,重慶方面還給自衛軍領導楊文炳授予了軍銜。此人身份不同一般,他家族世代都是果敢地區的土司,掌握這裡的權力,可以說是果敢最高領導人。本來到授予軍銜後一切都很順利,但是楊文炳前腳回到果敢,後腳就被誣陷勾結敵人,還上了軍事法庭。

這件事使得果敢對國軍信任破裂,本來可以回到中國卻加入了緬甸。不過雖然加入了,但果敢人一直看不起緬甸本族人,民族衝突比較嚴重。這一點在周圍其他民族中也存在。這也是果敢一直和緬甸起衝突的主要原因。

緬甸面積和軍隊都遠遠大於果敢,為什麼幾十年都控制不了這個地區?

這個問題是這一次的壓軸問題。的確,果敢單論軍事實力無法和緬甸相比,但是它能和比自己強那麼多倍的敵人抗衡這麼久,一定還是有原因的。

第一個原因是果敢儘管人數少,但是都很頑強。或者說這裡的人都是一些硬骨頭,寧願死也不會降,個個都有敢死隊的氣勢。再加上緬甸軍隊本來就還要應付其他民族的暴亂,無法把全部兵力都掉出來對付果敢,因此這個地區才會久攻不下。

第二個原因就是這裡地勢複雜,果敢人都生活在大山之上,山上還有許許多多的樹木和其他植物,適合隱蔽。這種地勢不適合部隊直接進入,而且緬甸軍隊對地形的瞭解肯定沒有當地人熟悉,用兵書上的話說,這種地形易守難攻。

第三個原因就是緬甸軍隊本身的原因,他們戰鬥力不強。歷史上有這麼一件事,1949年時有八千多人國民黨殘兵兵敗逃到果敢。緬甸軍方擔心這會讓果敢實力壯大,於是就派國防軍去清剿,結果大敗而歸。個人認為,正是緬甸軍隊這種低端的戰鬥力,才導致果敢和他們周旋了這麼久不被他們控制。


小小嬴政


果敢轄區面積約有2700平方公里,人口25萬左右,即便在整個地區都推行“全民皆兵”的軍事戰略,果敢的軍事實力也和“強”這個詞彙扯不上太大關係。至於緬甸為何幾十年來一直都無法控制果敢地區,那就說來話長了。


從元代一直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果敢地區一直在中國的掌控之下,掌控力大小另外一說,至少中國一直都在此地區設置了相關行政機構,所以無論是名義上還是法律效力上,這一時期果敢都是屬於中國的領土。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反清兵敗後,率領殘兵從雲南騰衝逃入緬甸,緬王莽白收留了朱由榔。後在康熙元年(1661年),吳三桂率領十萬清兵進入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朱由榔,緬王莽白被逼無奈只能交出朱由榔。第二年,朱由榔就被吳三桂殘忍地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樹倒獼猴散,朱由榔一死,他的部下及家眷除了少數投靠了清廷,其餘多數都留在了今日的果敢地區,成了第一代果敢族。


第一代果敢人以朱由榔的部下楊高學為首,兄終弟及之下,之後的300年左右果敢政權都是由楊氏把控。隨著果敢地區漢族移民越來越多,道光年間,逐漸勢大的楊氏被清廷正式分封為“世襲果敢縣令,從而取得正式的漢族土司統治權,果敢地區自治權進一步增強。 從這一時期的情況來看,果敢地區一直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處於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這也理解了為什麼果敢對緬甸的認同感不高,卻對中國比較親近。

歷史淵源和先天血脈上的疏離,我想是造成緬甸一直無法控制果敢的原因之一。

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簽訂《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果敢地區從此成為英緬殖民地的一部分,生活在果敢的漢族人也正式改名為果敢族。1947年,果敢地區楊氏土司與緬甸聯邦簽署了賦予少數民族極高權利的《彬龍協議》,果敢族被緬甸正式承認為其境內合法少數民族。


但是緬甸在1948年獨立之後,並沒有依約履行《彬龍協議》,相反還採取嚴厲手段鎮壓國內的反政府武裝。 政治上,吳努執政時期和奈溫執政時期,緬甸方面採取的民族政策都是以犧牲少數民族利益,加強中央集權為出發點。文化上,緬甸繼續推行“佛教-緬族化”,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必須時刻面對被同化的危險。少數民族被逼無奈,只能紛紛揭竿而起,其中果敢地區陸續出現了坤沙、羅星漢和彭家聲等強權人物,彭家聲更是被人尊稱為“果敢王”。

1988年新政權上臺之後,緬甸方面接連發出和解信號,中央與少數民族地區的關係逐漸升溫。彭家聲領導的果敢同盟軍也與緬甸中央簽訂了和平協議。

但由於長期以來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的利益爭端,加上2008年緬甸中央新憲法的不利刺激,果敢同盟軍於第二年爆發了“八八事件”。 緬甸中央與果敢剛剛修復了一點的關係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總的來說,緬甸中央在《彬龍協議》上的出爾反爾,拉開了中央與少數民族地區衝突的序幕。之後兩屆執政變本加厲地壓制少數民族,更是加大了雙方的不信任感。長期的武裝衝突,導致後來的和平協議也於事無補。



新時期下,隨著多方外來勢力的介入,緬甸想控制果敢將更加任重而道遠。


夏目歷史君


果敢並不是多強,政府軍才無法控制的,主要原因還是以下幾點:

第一,果敢地區山區為主,政府軍主要優勢的火炮等重武器無法進入,因此沒辦法對果敢同盟軍形成優勢。

果敢同盟軍主要民族:漢族(果敢族)領導人:彭德仁首府:老街(現寄居小勐拉)優勢:與中國接壤特點:部隊主要由旅緬果敢地區的華僑組成政治目標:以高度自治軍事力量:大約3000人左右(在游擊區)與其它武裝的關係:對抗緬甸政府軍;聯合佤邦、克欽、德昂、若開軍;與其它武裝保持中立。


第二,緬北地區民地武雖然割據各自為政,但是在面對緬甸政府軍時,卻有著默契,能夠幫助對方。恩版臘稱,在外部的嚴密封鎖下,克欽獨立軍得到了佤邦的軍事援助。趙忠丹則坦承:“保衛四特區孟拉的4個營1200人都是我們佤聯軍的人。我們保衛孟拉,實際上就是保衛佤邦的重要國際通道”。趙還稱“如果不是我們佤邦支持果敢,同盟軍早就完了”。趙國安說,“5月13日,緬軍與撣邦軍(北部)打起來後,我們出兵助戰,打死緬軍第523營副營長等28人,我方傷亡8人。”民地武之間的這種合作,用趙國安的話來說,就是“有些事做得說不得,政府軍想把任何一家民地武消滅,他辦不到。”

第三,緬甸軍方與政府之間關係曖昧,並未在對緬北民地武政策間取得共識。

第四,果敢與中國有千絲萬縷聯繫,政府軍對此存在忌憚。

所以並不是果敢多強,而是地緣政治發揮作用。

抱歉今天喝酒了,很多資料沒引出來,感興趣的話可以私聊。


諮詢師天生




果敢地區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國的領土。緬甸曾長期是中原政權的附庸,因為在歷史上人口稀少,果敢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無人居住區。

明朝末年,張獻忠死後,他手下的李定國部可明朝軍隊聯合起來抵抗清軍,曾經一度攻佔湖南和廣西,最後還是因為內亂,導致最終功虧一簣,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殺死,李定國鬱鬱而終。明朝的舊官員和剩餘的軍隊就在果敢地區居住了下來,他們差不多就是果敢人的祖先。


這些漢人逐漸在果敢地區站穩了腳跟,迅速發展壯大,控制了果敢300多年。到了清朝中後期,道光皇帝還給了他們合法的地位。但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人逼迫清政府割讓了果敢地區。

解放戰爭後期,許多國民黨殘兵逃到了這一地區。蔣介石指示這些軍隊潛伏在這一地區展開訓練,準備反攻大陸。當時還在這一地區成立了一所軍事學校,後來的金三角大佬,比如坤莎、彭家聲、羅星漢都曾經在這所學校接受訓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殖民地國家民族意識迅速崛起,緬甸獨立後,果敢族主動加入了緬甸。因為果敢地區基本上都是漢人,在很多方面都和緬甸人有很大區別,所以他們在這一地區有高度的自治權。

果敢地區不是非常適合種植其他作物,開辦一些工廠,但卻是種植鴉片的黃金地區。當地的武裝基本上也算是國民黨的精銳部隊,他們擁有良好的武器,再加上訓練有素,就成了金三角鴉片種植和交易的統治力量。


毒品生意一本萬利,唯一的缺陷就是風險太大。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果敢地區的武裝部隊花重金從西方購置了先進武器,加強了武裝訓練,以確保對果敢地區的佔領權,對毒品生意的壟斷權。

緬甸對果敢地區一直有很深的戒備之心,雙方的矛盾一直不斷。1960年前後中國和麵點劃分了邊界線,同意把果敢劃歸緬甸國。但隨後沒多久,緬甸政府便展開了對果敢地區的武裝軍事打擊,企圖奪取果敢人民的自治權。



1968年,緬甸共產黨還是在果敢地區建立根據地。從這時起果敢地區的局勢就變得非常複雜,緬甸共產黨武裝、果敢當地武裝、緬甸政府武裝就在這一地區展開了三國演義,有時聯合,有時背叛,相互攻擊,戰禍不斷。

1989年,果敢同盟軍迅速崛起,緬甸政府被迫同意這一地區實行自治,中央政府僅派遣少量的行政和教育人員。隨後這一地區的毒品生意迅速氾濫成災,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2009年,由於之前的20多年,果敢同盟軍內部不斷髮生內訌,力量迅速衰弱。緬甸軍方加強了對地區的軍事打擊力度,並迅速佔領了這一地區。2011年緬甸中央政府正式宣佈接管覆蓋地區。


雖然之前的混亂局面有所改善,毒品生意也基本杜絕了,但是當地的果敢同盟軍不斷展開襲擊,導致這一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困苦。

現在果敢地區的人民從表面上看和中國人區別不大,他們依然用漢字說漢語,甚至用的手機都是中國生產的,網絡信號也是中國三大運營商的,當地的女子也以能夠嫁到中國為榮。期待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華裔人民能夠早日強大起來,生活的幸福美滿。


新知傳習閣


緬甸撣邦果敢地區,和我國雲南臨滄地區的鎮康縣,滄源縣,耿馬縣以及保山地區的龍陵縣接壤,面積約5200平方公里,主要有三個大壩子組成,清朝1730年開始,大清政府封楊氏家族為果敢的世襲土司,但到1885年之後,緬甸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當時果敢也是被佔領了,英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把果敢劃入了當時英國統治下的緬甸


後來日軍侵略緬甸,果敢土司楊文炳,組織了大約一千人左右的抗日自衛隊,和日軍作戰上百次,當時還受到了英國女王的表彰,與此同時,果敢地區也得到了緬甸政府的承認,並在1947年寫入了憲法,一般很多人認為,果敢族是緬甸撣族的一個分支,但是也有人認為果敢族其實是指在緬甸華人的一種廣泛的稱呼,不過現目前也有一種說法,就是果敢族就是漢族。

果敢族武裝最開始是土司的武裝還有羅星漢的武裝,他們主要發源於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進行了精簡,後來又在緬甸民族解放運動的時候得以發展壯大,在1947年彬龍會議,楊文炳以果敢土司身份參加會議,並且在協議上籤了字,在上個世紀50年代,楊文炳的次子楊政才接班之後,他和進入緬北地區的國民黨殘軍保持友好關係,同時一直抵制政府軍進入果敢,他的妹妹楊金秀組織了一支200多人的押運鴉片隊伍,羅星漢是這支隊伍的隊長,後來楊金秀被捕,羅星漢趁機宣佈自立門戶。


1959年的時候,緬甸政府命令33個土司交出權力,楊正才辭去了土司職務,緬甸政府同意果敢地區自治。因土司已經不存在了,在那個時期,羅星漢,彭家聲,還有楊振材的兩個胞弟,一個堂弟等等,都建立了自己的武裝,並且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不斷的進行戰鬥,由於果敢地區的地盤日益擴大,緬甸政府準備用武力解決,1963年在仰光等地,楊振材,羅星漢,楊君秀等果敢武裝人物都被捕。因為奈溫上臺而失去了緬甸下議院和外交秘書職位的楊振聲,隨後成立了一支囊括前面幾個武裝在內的果敢自衛軍,佔據了很多重要地方,但是很不幸的是,在獄中同意和緬甸政府合作的羅星漢回到果敢,成立了果敢青年前進委員會和果敢民兵自衛隊,果敢自衛軍遭到瓦解,楊振聲被迫逃往泰國北部,與其堂兄楊振業領導的撣邦革命軍會合,他的出逃也標誌著楊氏土司對果敢的百年統治,宣告結束。


果敢自衛軍瓦解以後,彭家聲選擇了回鄉隱居,1965年6月,彭家聲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不久,楊正聲率領百人回到果敢與彭家聲合作,想要趕走果敢地區的緬軍,恢復土司統治,但是不久後兩個人就分道揚鑣,楊振業因為誘殺堂兄的手下,和其堂兄結仇,他勾結緬軍殲滅了堂兄的手下800餘人,和楊振業堂兄楊振興一起作戰的彭家聲,不得不退入雲南鎮康縣南傘地區,當時果敢自衛隊只有150個人,緬甸政府要求楊振業和羅家聲一起合併,他覺得對方的人太少,就看不起對方,直到緬共進入,兩個人才一起聯合攻打緬共彭家聲部。

後來羅星漢和楊振業還一起創辦軍事學校,先後培養了一千多名人才,充實到他們的隊伍,他們的隊伍人數最多的時候發展到3000餘人,兩個縱隊,兩個人分別領導一個縱隊,後來由於緬軍的補給線被切斷,羅星漢的自衛隊被迫撤往其他地區從事鴉片貿易工作,1969年5月,楊振業想要同羅星漢分開,但是因為保密工作做的不好消息洩露,5月9日,他被羅興漢暗殺,家產也被吞併,羅星漢的隊伍擴大到3500人,1973年4月,緬甸政府決定解散緬北地區的自衛隊武裝,4月,羅星漢公開宣佈反對緬甸政府,並且聯合了坤沙武裝一部國民黨殘餘部隊,還有幾股不願繳械的軍隊,組成撣幫同盟軍,自任總司令,然而僅僅不到三天時間就被擊潰,隨後他逃到了泰國,並且被泰國方面抓獲…



1989年3月11日,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彭家聲率部發動兵變脫離緬共,成立民族民主同盟軍,也就是果敢同盟軍,並且同時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黨,當時他們的總力兵力有3500人,到了3月31日,果敢同盟軍和政府達成和解,成為軍政府上臺以後,第一次和政府簽署和平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其轄區也被稱為撣邦第一經濟特區,彭家聲兼任特區政府主席,但其實彭家聲兄弟和楊氏兄弟之間,在權力分配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他們彼此為了壯大自己,爭取得到緬甸政府的支持,都相互向緬甸告狀,彭家聲說楊氏兄弟有野心,楊氏兄弟說,彭家聲將軍火售給克欽獨立軍,1992年11月29日,楊氏兄弟率先向彭家聲發動進攻,戰鬥的初期,楊氏兄弟損失很大,後來佤邦聯軍出動1200人來助攻,彭家聲的手下也有部分人發生譁變,彭家聲全線失守,被迫到政府給它規劃的地方生存。

楊氏兄弟打敗彭家聲之後兵力有一定減少,再加上佤聯軍曾經幫助過他們,所以說在形式上依附佤聯軍,但是他對佤邦聯軍的一些命令,又陽奉陰違,所以也引起了佤邦聯軍的不滿,同時楊氏兄弟也大量販賣毒品,與我國的關係也搞得很僵,而且他任人唯親,所以手下很多人對他不滿,都希望彭家聲能夠回去,所以在95年8月的時候,楊氏兄弟手下親佤邦的一些人發動了兵變,但是後來沒有成功,11月17日,彭家聲和自己的女婿,果敢東部同盟軍司令林明賢手下以及佤聯軍兩個營,進駐果敢,楊氏兄弟趁著大雨逃脫,12月20日,彭家聲出任新一屆果敢政府主席,失敗以後的楊氏兄弟棄武經商,離開了果敢。


緬甸政府之所以一直沒能統一果敢,主要是有很多人,首先說他自己的實力就不是很強,其次,在它國內差不多擁有20來自地方武裝,各地方武裝之間,還有地方武裝和緬甸政府之間連年征戰,所以他也沒有太大的實力來剿滅各地的武裝,再加上緬甸山區也比較多,地形複雜,所以短時間內不容易實現對這些地方的統一和佔領。後續彭家聲上臺之後,也制定了一些和平措施,保持著和緬甸政府的協作,在當地也採取了一些措施發展經濟,禁毒等等。

2009年88事件之後。彭家聲只剩下兩個警衛和幾十個手下,輾轉流亡多地,並且因為生病差點死去…2015年彭家聲發佈,告全球華人書,希望得到全球華人的援助,2015年2月緬甸政府軍和地方武裝發生交火,同年3月26日,緬甸政府軍宣佈接管果敢,但是到了2017年,緬甸政府軍和民族地方武裝仍然在果敢地區發生交火,照這樣的態勢看,長期穩定和短暫衝突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穩定是大勢,而且緬政府現在也加強了對果敢的一些文化的滲透,比如大力發展緬語,照這樣下去過不了多少時間,果敢人就會被同化,整個緬甸據說有200萬果敢人,再過幾十年,還有多少人記得祖先是誰?還有多少人還會說漢語?



唐僧他不懂愛


果敢地區原本是屬於向中國稱臣的土司管轄之地,人口大多來自明末流民,駐緬部分明軍及當地土著融合而來。清末時被英國實際控制,1948年緬甸獨立時,果敢土司出於自己的目的選擇加入緬甸。

果敢以前沒有自己的軍隊。1949年國民黨敗退大陸,原屬李彌第八軍237師709團所部的部分國民黨軍退入緬甸並與原屬餘程萬26軍93師278團部分人馬匯合,那時,緬甸剛剛獨立,軍隊十分稚嫩,哪裡是久經沙場的國軍對手,被打的大敗。自此,國民黨軍在緬甸橫行二十年,控制面積最大達到全部薩爾溫江以東地區及臘戍等江西地區,軍事力量三萬多人。此時,果敢也在國民黨軍手裡。

五十年代,國民黨殘軍領導人李國輝,譚忠等人被召回臺灣閒置,領導替換為蔣介石的心腹。國民黨殘軍人心離散,被緬甸多次打擊,大部最終撤回臺灣,餘部幾經輾轉,終於來到泰國安身立命。之後,果敢當地興起若干自衛隊武裝,互相廝殺,爭奪鴉片販賣利益和地盤。1965年,因羅星漢投降政府,緬軍第一次進入果敢。

六十年代後期,緬共勃興,果敢被緬共人民軍打下,作為緬共東北軍區存在了二十年。緬軍和羅星漢民兵潰逃出果敢。緬共人民軍戰力強悍,緬軍雖然兵多槍多,無奈力有不逮,就是打不贏緬共。

八十年代末,緬共失去外援,終於瓦解。原緬共東北軍區負責人彭家聲宣佈脫離緬共,與政府簽訂和平協議。協議承認果敢接受政府領導,但未經彭氏同意,政府不得派遣人員進入果敢。此時,果敢仍舊事實獨立。果敢軍隊實際是在原緬共人民軍東北軍區部隊基礎上組建。裝備多為緬共遺留,質量較好。但軍隊失去政治目標和靈魂,戰鬥力實際大為下降。

九十年代果敢多次發生軍事內鬥,互相攻戰,軍事實力大大受損,對外關係也失去底線,向北方大肆販毒,與北方多次衝突。甚至發生楊茂良派兵架炮威脅北方釋放被捕的毒販弟弟的嚴重事件,其惡劣後果影響深遠。同時,果敢發生多起引誘北國人到果敢賭博,甚至扣人勒索錢財的事件,涉及北國多個省份,北國軍警入緬救人,引起果敢局勢動盪。楊茂良時代為維持自己的地位,向政府軍求援,緬軍得以再次進入果敢。黑猛龍事件後,果敢江西地區被政府軍佔領並劃離果敢。其後,緬軍借種種機會深入果敢,各戰略高地均被佔領。

彭家聲再次出山執政後,沒有糾正果敢已經錯誤的內外政策。終於失去了外部庇護,佤邦實際也對其取觀望態度。彭任人唯親,引起果敢其它實權派的不滿,而彭並未警覺。彭為避免再次內鬥,裁減果敢軍隊數量,至2009年,果敢同盟軍正規部隊不足一千人,其餘均實際執行警察事務,人心思變,軍事力量終於衰落。

緬甸政府隨時觀察果敢情況,2009年內外環境終於成熟,在聯絡果敢內部的反彭勢力後,政府軍發動攻勢,一天即全部佔領了果敢。果敢軍一部投降,一部潰散,一部分經北方去了佤邦和四特。

此後,果敢至今仍被緬軍控制。

果敢自己的軍隊,從來也沒有強大到政府軍都打不過的地步。果敢事實獨立的歷史都由果敢外力量介入造成。但是,果敢人自己沒有形成堅強的領導集體和制定明確的發展目標,不能凝聚民心,改善民生,反而自相殘殺,引狼入室。又倒行逆施失去外援。這才是果敢最終被佔領的主要原因!看看果敢身邊的佤邦,實在令人不得不為果敢長嘆一聲呀!


飛揚列兵


果敢問題既有歷史的沉痾頑疾,又有現實的推波助瀾。從歷史上來說果敢人就是在中國境內大漢族,這些人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難民後裔,具體來說有明朝遺民和國民政府敗退後的遺留下的一部分部隊。(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當年的永曆皇帝朱由樃一路南逃,直逃到緬甸停下腳來,緬甸做為當時中原王朝的重要藩屬國,面對清軍入關改朝換代這種神仙打架的局面,當時國內出現了不同的聲音,緬甸的老國王傾向於繼續支持明朝。

因此在對待永曆皇帝的問題上,不但能善待他,還準備出動緬兵幫助永曆皇帝恢復大明江山,但是緬甸皇帝帶這個“老”字呢,還沒等計劃實施就嗝屁了,新登基的皇帝覺得扶持這麼一個落魄皇帝得不償失。


不但費時費力,而且還會與新建立的清朝為敵,因此在對待永曆皇帝時就刻薄了很多,最後不但把永曆皇帝的家當搶的光光的,永曆皇帝本人也被交了出去,當時許多不願返回國內的明軍及其家屬,便在今天的果敢地區定居了下來。

後來國民黨軍隊敗退,也不是所有的的軍隊都撤到了臺灣,這些有槍還無依無靠的人,加之緬北山區地瘠人狹,種糧食無以為繼,就在金三角種植罌粟花製毒販毒為生,由此還產生了很多大毒梟。

這些人在緬甸的政治格局內地位極低,生存環境惡劣的境況也一直沒有得到改善,因此一直保持著好鬥的傳統,不曾放下手中的武器安心從事生產,與緬甸官方一直在爭奪地利――包括玉石和鴉片,這些都是當地的經濟命脈,也是當地人生存下去的希望,因此緬軍只要觸碰到這些利益,當地的果敢人就拼命。


歷史三日談


果敢的軍隊實際上一點也不強,緬甸幾十年來不光沒有能夠完全控制果敢地區,其實對於整個緬北的掌控力都不怎麼樣。這是因為英國殖民歷史造成的,並不是果敢或者緬甸每一方面的問題。

自從英國人從孟加拉方向逐步侵蝕緬甸,最後完全吞併了緬甸,英屬的緬甸實際上只是作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

在英國的殖民體系裡,英屬印度的總督,是作為國王的代表,也就是叫做副王。從印度民族大起義之後,英國意識到在印度遍佈各地大大小小的土邦,對於其統治印度始終是一個問題,可是如果想一下子吞併這些土邦又辦不到,所以英國國王被授予了印度皇帝的頭銜,試圖在政治上突出一下英國國王在殖民體系中的尊崇地位。

這個疊床架屋的殖民體系又決定了,英國人在緬甸的統治實際上也是採取了類似的兩種模式,對於英國人直接武力征服了的緬族地區,英國人實行完全殖民政府,而對於緬北那些英國人一時難以直接控制的地區,英國人也採取了印度模式,這樣一來,緬北的這些民族原本存在的土司制度就被保留下來,地位類似於印度的土邦。

當英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崩潰的時候問題就來了,緬甸的獨立跟印度的獨立是有區別的。首先當年日軍的入侵,徹底的打碎了英國在緬甸的統治,整個緬族為了爭取自己的獨立,站到了日本的一方。昂山成立的所謂緬甸獨立軍,後來改編為緬甸國防軍,實際上一直都是日本的傀儡軍。只不過是在戰爭末期的時候,他們看到日本的統治行將崩潰,臨時改換了陣營投奔了同盟國一方。

很不幸,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不夠強,而對於英國和美國來說,亞洲並非主要的戰爭方向,所以一切能夠用來對付日本的東西也就全部寄往不咎了。就這樣子昂山帶著的緬甸國防軍和當時的泰國搖身一變成了同盟國的一員,而他們過去投靠日軍的事情,並沒有得到清算。

而那些緬北少數民族的土司們,無論如何不會歡迎一個試圖控制他們比英國還緊密的日本軍政權,再加上英國和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為了抗日的需要對他們大力支持,所以這些緬北的少數民族許多,實際上是站在同盟國的一邊跟日軍作戰。

戰爭結束後,英國的統治搖搖欲墜,在英國的統治圖譜裡當然有比緬甸更重要的許多殖民地優先。戰略位置重要的馬來西亞和,英國的奶牛印度顯然都比這塊緬甸四六不靠的地方要重要。所以英國人首先在緬甸採取了拔腿走人的辦法,緬甸到底該怎麼辦?英國人讓這些少數民族和緬族當時的代表昂山自己去談。

當然,英國人可以一走了之,可是當地這些民族問題就冒出來了。雖然在英屬緬甸時期,這些少數民族看起來好像是緬甸的一份子,可是實際上他們效忠的對象是英國國王的代表在印度副王啊!!換一句話就是說免足跟這些少數民族並沒有從法理上成為一個國家的根源。

昂山這個人在政治上八面玲瓏,手腕了得。他首先通過向緬北最強大的少數民族克欽示好,通過彬龍協議拉住了克欽,去對付其他不服緬族的少數民族。就這樣成立了所謂的緬甸聯邦。

英國在跟當年清朝打交道的時候全行的把果敢等地劃入了英屬緬甸,後來又通過國民黨政府的軟弱強行簽訂了一個協議,就是所謂的中緬邊界1941年線。這樣子果敢就徹底成了緬甸的一塊地方,但是上面居住的大量漢族人卻沒法搬走世代居住的土地。

緬甸聯邦成立的頭幾年還不錯,因為緬族在軍事上根本不佔優勢,所以在政治上對各個少數民族尚且還算寬容,緬北的這些少數民族土司,能用交出自己割據地盤換得某些政治地位。等著緬族逐步地控制了整個軍隊,他們就突然變臉,利用發動政變的手段,一腳把原本在政權裡還有一定地位的克欽等少數民族全部踢了出去。

尤其是緬族也看到了整個國家大片的土地,實際上是在少數民族控制下,如果不能有效地整合,緬甸實際上就還會是一個鬆散的聯合。可是解決少數民族聯合的方案不是尊重他們,反而是想強制融合他們,於是緬甸開始實行三等國民制,所謂的正籍,客籍和寄住,這這是從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上把少數民族壓到了三等人,甚至四等人的分上,不但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可言,就是正常的社會生活中權利都受到很大限制。除非這些少數民族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歷史傳統等等,徹頭徹尾的變成一個緬族,否則他們就始終是三等國民或者四等國民。

想一想看原本在歷史傳統上就不是一回事兒,只是因為英國人偷懶著急拔腿溜走,把他們捏在一起,現在緬族控制的政府又如此苛待他們,那還有什麼好說的,開始動手打唄。

就這樣緬甸的內戰一口氣打了70年,還沒有頭兒。其實原本有一陣子緬甸跟周圍的大國關係還說得過去,如果他們在那個時候懂得善待這些少數民族完成國家整合並非不可能。可是他們總想得寸進尺,目光短淺的想一瞬間,把自己利益最大化,那就不可避免的得罪了大國。

今天緬北的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實際上背後都是有靠山的,當然了實力強勁的地方武裝也是那些實力比較弱的地方武裝的靠山。他們本身每一個都對加入一個要當三等或者四等國民的緬甸不感興趣,背後還有大靠山和二靠山支持,雖然這些靠山因為自己的利益可能支持的力度和時間段都有所不同,但是好歹支持還是存在的。更重要的是緬甸的奇怪國民制度決定了這些少數民族武裝在自己的地方是有足夠的民意支持。

所以不管緬甸政府實力是不是佔有壓倒性優勢,不管緬甸政府的分化瓦解和拉攏手腕是否高明,他們也只不過能在一時一地的贏得這些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的某些上層人士的投靠,最終少數民族民眾的主體仍然會跟他作對。

所以說果敢的少數民族武裝今天雖然被攆到了山溝裡去,可是緬軍要想徹底治服他們實際上是很難的。


千里巖


果敢在歷史上差不多一直是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方。果敢的主體民族,自明朝末年以後,也主要以漢人為主。

明朝末年,隨著清軍的步步緊逼,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率部退往緬甸。後來,吳三桂攻入緬甸,俘永曆帝北還,明朝舊臣與遺民開始在果敢地區隱姓埋,繁衍生息。到清朝的時候,明朝遺民在果敢地區基本上已經立足。此後,又有不少漢人遷徙至果敢,果敢地區的漢人主體就此形成。

果敢在清朝的處境,既沒有接受清朝的直接管轄,但是也並不是緬甸的領土。果敢維持的是土司治理的方式,在名義上接受清朝的管轄,向清朝朝貢。不過,清朝末年,隨著英國進入緬甸,這種局面開始變化了。在英國的擴張中,緬甸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成為了印緬殖民地的一個省份。而位於緬甸北邊的果敢,也受到了英國染指,並逐步淪為英國的勢力範圍。1897年,清朝與英國簽訂條約,將果敢地區劃入了緬甸。

不過,由於果敢地區複雜的地形,複雜的邊境情況,以及緬甸本身較弱的實力,包括緬甸內部自身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因素,緬甸對果敢地區的控制能力一直都是比較薄弱的。甚至在很多時候,緬甸只是在名義上控制著果敢。而英國撤出緬甸以後,緬甸對果敢的控制能力同樣也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另一方面,果敢軍常年與包括緬甸國防軍在內的外部勢力作戰,戰爭經驗豐富,且熟悉果敢地形等情況,加之果敢人相對較為團結,緬甸國防軍幾乎很難攻入果敢,更別說控制果敢了。一般來說,只要果敢內部沒有發生分歧,在現有的情況下,緬甸控制果敢的確是非常困難的。

2009年,果敢內部白所成與彭家聲發生分歧,白所成引緬甸軍進入果敢,擠走彭家聲,從此以後,果敢逐步被緬甸控制。如今的果敢,已經逐步緬甸化了。


蘇綻


緬甸軍政府在國際上名聲不是很好,因此它想獲得其他國家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支持應該比較困難,這非常不利於緬軍對果敢軍實施持久打擊。另外,緬甸國內現在同時存在多支少數民族武裝,有不少與緬甸政府軍是發生了衝突的。這使得緬甸政府軍實在難集中全力“清剿”果敢軍,這種大環境有利於果敢軍繼續生存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