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英語的這些誤解,可能還真的是誤解了

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爸爸媽媽已經注意到,並且也付之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來引導孩子學習,甚至從孩子的胎教起就開啟了英語啟蒙。

確實,孩子在語言啟蒙階段,從小就培養孩子學英語是有理論依據的。有理論認為,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專門負責學語言的區域,即布羅卡區。這一區域在2-4歲時開始快速發育,到10-12歲時發育成熟。此後隨著年齡增長,布羅卡區的靈敏性卻呈下降趨勢。所以,學語言要趁早,這跟母語學習是沒有衝突的。

對英語的這些誤解,可能還真的是誤解了

雖說語言學習要趁早,可是這個“早”也是要講究科學性的。然而,很多心急求成的爸爸媽媽還是會特別容易轉進牛角尖,從而走進了很多學習的誤區,導致在孩子的英語學習問題上既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卻效果並不理想。

英語學習到底有那些誤區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關於英語學習的那些事吧。

對英語的這些誤解,可能還真的是誤解了

誤區一:能說就行

“會說就等於會表達嗎?”舉個例子:曾經在校區碰見了一位已經上了兩年多瑞思的孩子,聽她說起英語的時候口語對答特別棒,對很多常規的問題都能對答如流,並且語調特別舒服,當跟她進行中英文對答的時候,她的思維邏輯和英文語言表達能力更是讓人感到驚訝。

英文對答:

問:“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

答:“I like rabbits.“

問:”Why do you like rabbits?“,

答:”Because it's cute“

中文對答:

問:”你最喜歡什麼動物呀?“

答:”孔雀“

問:”為什麼呀?“

答:”因為孔雀很漂亮啊!它張開羽毛的時候真的很漂亮,上週末我和媽媽還去動物園看過呢!我和媽媽在那等了它很久才看到它開屏的。“

以上孩子對兩種語言問題的不同對答,正好展示了"能說"和"會說"的區別。其實語言還真的不僅僅能說就行!如果只能說固定的東西,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能說的實際意義其實非常有限。語言,它不僅僅是一種溝通工具,它更是開拓孩子視野的一款利器。因為語言裡,無處不在地包含著民族習慣、文化背景、思維方式。

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思維方式有所不同:漢語更加傾向於環式思維,注重抽象和整體認識;英語傾向於直線思維,注重于歸納推理。正因為英語具有直線思維、邏輯嚴謹的特點,通過學習英語,可以讓他們建立更多新的概念,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對英語的這些誤解,可能還真的是誤解了

誤區二:語法一定要先學好

很多爸爸媽媽怕孩子學歪了,說話顛三倒四的,成何體統?!所以在孩子學習語言的時候,忍不住要去糾正他的語法錯誤。

”媽媽,麵包吃我“

”傻孩子,是我要吃麵包。來,和媽媽說一遍,我!要!吃!面!包!“

漸漸地,這樣的糾正多了,孩子慢慢地就開始變得不愛說話了~~~~

其實,不僅日常交流如此,英語學習也如此對孩子來說,英語學習是新的認知點,父母應該考慮孩子情感上的需求,採用生動、活潑、有趣味的形式來吸引他們。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語感培養的重點各不相同。孩子到了6歲前,更重要的是模仿英語的語音語調,感受英語的重音和意群結構。語感是經過長期體驗自然感知出來的,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

廣州瑞思英語Professor說:

無論是母語學習還是英語學習,學習語言的本身並不是單純地讓孩子掌握一門語言,也不在於學習語言的本身,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掌握一種新的溝通手段,能透過不同的語言去認識另樣文化、生活、人物、風俗的世界,去認識另外一種文化的沉澱和思維,完成自身素質的構建,自信地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做自己的lead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