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輕語
劉封是否出兵並非關羽戰死的關鍵
關羽戰死丟失荊州,傳統上認為是關羽過於大意被呂蒙白衣渡江。但呂蒙的白衣渡江並非關羽戰死的關鍵。關羽戰死並丟失荊州主要有三個重要原因:
一、徐晃敢用援軍進入關羽包圍圈中,和被圍的曹仁合二為一。
關羽死死包圍樊城,意圖困死曹仁,又用水淹擊敗於禁軍,風頭正茂。而奉命救援的徐晃軍大部分都是未經訓練的新士卒,根本沒有關羽軍的那種戰力。在古來的戰爭史上,是沒有援軍敢於走進敵方圍城的包圍圈中,只能是在旁邊屯駐攻打。
但作為關羽的好友,徐晃就敢走進關羽的包圍圈,連曹操都不得不敬佩和感慨:
“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沒有徐晃,即便關羽失去江陵,樊城必然被關羽奪走。現在來看好兄弟徐晃如何擊敗關羽解圍:
1、徐晃剛到就重賞激勵三軍:
“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以至於關羽都覺得奇怪——當日的好兄弟怎麼了:
“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2、直入包圍圈中,猶如深入虎穴:
“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徐晃敢於率軍追擊關羽進入關羽的包圍圈中——這是置於死地而後生。
二、呂蒙奪取江陵後秋毫無犯、善待民眾和關羽將士家眷,瓦解關羽軍的戰心。
呂蒙在奪取將領後:
1、善待關羽將士家眷:
“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憮慰”;2、嚴令軍士不得打擾民眾:
“約令軍中不得幹歷人家,有所求取。”呂蒙用借用斗笠遮雨的自己老鄉人頭告訴吳軍將士打擾荊州民眾的後果。
3、經常安撫荊州民眾:
“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飢寒者賜衣糧。”三、關羽沒有隔絕士卒對江陵城消息。
關羽在不能攻克樊城後,意圖退軍重新奪取江陵,但關羽在回軍路上犯了大錯:
關羽不但沒有隔絕軍中將士獲知江陵消息的渠道,竟然還派人到江陵通訊,又讓呂蒙的使者來到軍中通信,導致關羽軍中將士在得知家眷受到優待時,失去了戰心和士氣。
“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關羽之所以戰死,根本原因在於關羽軍潰,不在於不能攻克樊城、失去江陵、失去南郡等。關羽軍不崩潰,關羽自然能夠安然回到蜀中。
四、士仁、麋芳以公安、南郡投降,讓關羽失去南北夾擊奪取江陵的形勢,也失去了荊州基地。
公安、南郡的丟失,讓關羽徹底失去了在荊州的所有力量。也是關羽軍潰除了呂蒙優待關羽將士家眷之外的另外一個重大原因。
綜述
關羽攻打不下樊城,原因不在於劉封不出兵,而是徐晃援軍敢於只進包圍圈和曹仁會合,破解關羽的重重包圍。
關羽撤軍後,不能重奪江陵城,原因在於呂蒙太善於安撫人心、關羽犯了沒有隔絕軍士得知江陵城消息的大錯、公安南郡不戰而降進一步促進士卒無戰心而軍潰。
關羽軍潰,是關羽戰死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劉封是否出軍。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劉封,一個在三國演義裡出鏡率不高,卻讓大家記憶深刻的人物,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北伐樊城,正當與徐晃的軍隊在樊城城下展開決戰之時,孫權突然率領軍隊偷襲荊州三郡,直接造成了整個樊城之戰的局勢出現了反轉,而在這關鍵的時候距離關羽最近的劉封卻按兵不動,眼看關羽走向身死人亡,蜀漢政權的命運也在這一刻起發生了轉折。
相信很多讀者每當讀到這一段落時,都痛恨劉封見死不救,可很多人並不知道在真實的歷史上,面對關羽出現的困境,劉封根本愛莫能助,甚至他的自身都難保,很多人埋怨劉封沒有給予幫助,卻不知他根本不可能改變整個樊城之戰的走向。
而原因就在於,他的手中根本無兵可派。
公元219年暑期,劉備自立漢中王並且在這一階段達到了事業生涯的最頂峰,益州漢中相繼被攻佔,孟達和劉封相繼佔領東三郡,又有關羽統領的荊州三郡老根據地,益州到荊州西部從南到北已經連成一片,北可以兩路同時北伐曹魏,東可以順江直擊孫權,無論實力還是地理優勢劉備都具備了對曹魏和東吳的威懾,劉備在苦心經營十餘年後終於有了逐鹿中原的本錢,可偏偏就在這一刻,一個錯誤的戰略舉動讓劉備在幾個月的時間就重新跌落到了谷底,而這個錯誤就源自於關羽北伐。
公元219年7月關羽北伐樊城,儘管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全殲于禁七軍,並將樊城至襄陽一線的曹軍逼入城內不敢出站,樊城以北許昌以南更是群盜呼應、響應北伐,天下大勢似乎又向有利於劉備的方向發展,但在這一刻一個巨大的隱患卻開始出現,這就是源自於蜀漢戰爭動力的不足。
在這一年隨著漢中的佔領,劉備兵團在四川終於結束了長達七年的戰爭,但在七年戰爭的消耗之下劉備集團也元氣大傷,益州方面急需休養生息,短期之內已經無力再發動另一場戰爭,而原有的荊州三郡由於不斷提供戰爭資源,在這一刻實際上也處於動力不足的局面,北伐作戰只進行了不到四個月,後勤供應就已經嚴重不足,甚至發生了關羽與後方將領糜芳有關“還而治之”的衝突,縱然在北方前線給曹魏集團造成了重大軍事殺傷,可這一刻連最基本的戰爭資源都無法供應,關羽又如何繼續馳騁在樊城前線?更致命的是,遠在益州的劉備無法提供支援,近在咫尺的東三郡劉封孟達,也同樣提供不了有利的增援,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力量實在太過於渺小。
東漢末年東三郡處於湖北的西北部,是一塊多山人少的區域,常住人口不過十餘萬,由於地理偏僻且缺乏足夠經濟資源,這裡成了一塊各路諸侯都難以進行大兵團駐紮的地域,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劉備安排孟達和劉封相繼進駐東三郡時,動用兵力不過4000左右,雖然還有投降的地方豪族申氏兄弟的“聚眾數千人”,但這只是地方豪族的部曲,並非劉備的嫡系力量,在關鍵時刻對外作戰中根本派不上用場,甚至必要情況下還要安排部隊進行監視,考慮到這一點,蜀漢兵團在這一帶活動的4000人根本是捉襟見肘,堅守尚且困難又如何增援樊城前線的關羽呢?
因此早在樊城之戰初期,面對關羽提出的支援需求,孟達和劉封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拒絕,因為手中薄弱的兵力實在無法對樊城前線採取幫助,一旦軍隊出動,面對申氏兄弟可能會掀起的叛亂以及曹魏軍隊可能的南下,缺少守備兵力的東三郡會迅速丟失,這樣的軍事責任孟達和劉封承擔不起,因此拒絕關羽的要求也是合情合理,而在不久後荊州三郡丟失時,東三郡同樣採取按兵不動,恐怕更是合情合理!
一方面如前期的情況,東三郡的蜀漢兵團無力外出作戰,況且這一時期隨著荊州三郡的失守,東三郡的內部也必然會發生動盪,剛剛歸順的地方勢力很可能會伺機而起,趁機響應曹魏或者東吳,在這樣的局面下劉封更不可能率軍外出增援關羽,事實上在整個樊城之戰期間,由於東三郡的特殊性,註定了這一代的蜀漢兵團不可能採取任何軍事行動。
而挽救關羽最合理的方式,並不是劉封能夠及時增援,而是收到後方陷落消息後的關羽能夠迅速採取反制行動,要麼在第一時間迅速揮軍南下與東吳軍團展開對峙,要麼在第一時間迅速撤往東三郡與劉封孟達匯合,至少可以保證荊州兵團可以從東三郡的道路上撤回益州靜觀其變,可以改變關羽命運的主動權,並不在劉封身上,而是在關羽的手中把握。
但致命的是,當公元219年11月呂蒙偷襲荊州三郡時,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關羽竟然按兵不動,既幻想著能在樊城前線取得更大的進展,又天真地以為可以通過外交手段解決荊州危機,以至於當荊州三郡被東吳兵團步步蠶食時,關羽的數萬大軍竟然還困在樊城前線拒不撤退,結果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前線面對徐晃的進攻節節敗退,後方更隨著荊州三郡的失守、後勤供應的斷絕和呂蒙的攻心,讓關羽的數萬大軍土崩瓦解,在家人被俘並無任何糧餉供應的情況下,關羽的軍隊直接潰散,荒唐的是在自己軍隊已經陷於崩潰的情況下,關羽竟然選擇繼續率軍南下企圖與呂蒙決戰,最終的結果是剛剛走到麥城數萬大軍就只剩數百人,不久後的麥城突圍僅剩十餘人,在最需要一鼓作氣改變命運的時候,關羽選擇了猶豫,而在自己軍隊崩潰急需保存實力的時候,關羽卻選擇了沒頭腦的送死,結果反被自己的部下拋棄。
所以發生在公元219年的樊城之戰和呂蒙偷襲荊州三郡之戰,真正的轉折點並不在於劉封是否能夠救援,而是在於從前到後關羽究竟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很可惜從戰爭爆發到戰爭結束,關羽選擇的每一步幾乎都是錯的!
遼寧資深球迷
關羽敗死,荊州失守,這是關乎蜀漢命運的一大轉折點。關羽覆敗時,距離他最近的蜀漢佔領區就是東三郡,即房陵、西陵和上庸。這三郡是孟達從宜都出兵攻佔的,戰後劉備派劉封從漢中出發,到達東三郡,成為東三郡的主將。
劉封從漢中到上庸時,並沒有帶兵,上庸的軍隊仍然是孟達從宜都帶去的四千人,以及當地豪強申儀申耽兄弟的一部分軍隊。東三郡當時的開發程度並不高,人口數量有限,軍隊規模也不會太大。更重要的是,當時孟達佔領東三郡也沒多久,人心不穩,一旦率軍離開,還能不能回去,就不一定了。
從隸屬關係來說,孟達原來是宜都太守,屬於荊州戰區,歸關羽指揮。但因為宜都是保證荊州和益州的主要水路交通安全的,所以孟達還是由劉備直接指揮。一直到關羽北伐看上去形勢比較好,有可能拿下襄樊的時候,孟達才奉命北上進攻上庸、房陵和西陵三郡。但這三郡原本在漢朝時期,在行政上是隸屬於漢中的,蜀漢佔領後才分別設郡。
但劉封從來不隸屬於關羽,而是直接隸屬於劉備的。按照漢中之戰後劉備調整防線的安排,漢中太守為魏延,東三郡雖然分別設太守,但仍然由劉封和孟達統一指揮,成為一個獨立的區域,既不隸屬於荊州,也不隸屬於漢中。如果關羽能夠攻佔襄樊,襄陽就可以通過東三郡和漢中連成一線,把江漢平原的大片地區鞏固起來。
所以,以當時的客觀形勢來說,關羽兵敗之後,如果劉封救援,這是不太現實的。原因就是前面說過的,上庸是新佔領區,需要軍隊鎮守,以防生變。以當時上庸軍隊的數量來說,可以控制的只有孟達的四千人,既要鎮守當地,又要出兵救援關羽,能夠派出去的兵力不會太多。就算是能夠全軍出動,要擊退追擊的魏軍和吳軍,也是很困難的,並沒有勝算。
所以,唯一有可能的辦法就是關羽在得到荊州失守的消息之後,直接率軍向西撤退,進入東三郡地區。而吳軍在偷襲荊州的時候,陸遜就已經率兵沿江西進,佔領了三峽以東的秭歸、宜都等地,這就意味著,東三郡在荊州失守之後已經了三面被魏吳雙方包圍的地區,難以堅持,只能撤退。
而要想撤退,向南撤退再撤回益州的路已經被堵死了,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了,只能向西撤回漢中。實際上,關羽在兵敗之後的撤退路線,也是在向東三郡方向走,半路上遇到伏擊被俘。這說明吳軍當時也很清楚,關羽在荊州失守之後唯一的逃亡路線就是向西進入東三郡,既然能夠在半路上設伏,也就不可能不提前預防東三郡出兵救援。
如果關羽能夠在得到荊州失守的消息之後馬上全軍向西撤退,進入東三郡,仍然有希望在益州的援助之下在東三郡穩住陣腳,再試圖配合益州的軍隊奪回荊州。但關羽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猶豫不決,一直在不斷的派人打聽荊州方面的消息,試圖奪回荊州。正是他的猶豫,讓他手下的軍隊潰散,就剩下他一個光桿司令在向西撤退了。這樣,即便他到達東三郡,也對局勢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而且,也是因為關羽的軍隊潰散,荊州又失守,讓東三郡的孟達軍隊成為了孤軍,失去了退路,導致孟達率軍降魏。這樣,就算關羽能夠逃到東三郡,也難以改變東三郡面臨的形勢,即便是最好的方案,也不過是關羽和劉封、孟達一起率軍繼續向西撤退,進入漢中地區,這樣才能徹底安全。
這樣做,即便不能改變荊州已經失守的現實,至少還可以為蜀漢保留一部分軍隊,可以減少一些損失。從當時的客觀條件來看,失地存人,這是唯一能夠爭取的最好結果。但關羽的猶豫讓他失去了機會,最後人地兩失,蜀漢的損失被最大化了。
蕭武
個人認為,可能會改變局勢。
其實劉備殺劉封,是有共因的,不單單是因為劉封不幫助關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劉封逼走孟達。孟達是當年和法正一起迎接劉備入蜀的,算是蜀中最早認同劉備的將領之一。結果,孟達在上庸時,被劉封欺負得受不了,於是給劉備寫了封信,然後率部曲投奔魏國去了。後來,孟達再次想歸蜀,只是被司馬懿所打敗。而劉封方面,也收到孟達的信,裡面挑撥劉備和劉封的關係,“自立阿斗為太子,有識之士寒心”等等,並讓劉封“自求多福”。不久,申耽也背叛了,劉封出逃,上庸失守。我想,為了劉禪日後不受劉封“奪位”,這才是劉備要殺劉封的根本原因。從中也可以看出,劉封不知進退,不識大局,埋下隱患。
那麼,如果劉封變得“識大體”,率領軍隊援救關羽,會不會改變局勢呢?會的。要注意一點的是,當時關羽要求劉封幫忙時,不是關羽敗退之時。正好相反,是關羽圍攻襄,樊之地,害怕兵力太少,所以才讓劉封幫忙。這其實對劉封是有利的,因為無論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敗退前,任何一個時期,劉封如果介入了,可能會立下大功。比如,戰役前期,關羽水淹七軍。此時襄,樊守軍大量減少,正是劉封率領軍隊幫助關羽拿下襄樊之地的最好時機,可惜浪費了。然後,南鄉太守,荊州刺史投降,陸渾民孫狼叛亂,響應關羽,也也是劉封幫助關羽的大好時機,可惜再次被劉封浪費了。劉封不但浪費了蜀漢的大好局面,也浪費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時機。
(從上庸,房陵到江陵附近臨沮一帶是有一定距離的)
就在這個時間差,局勢開始急轉直下,關羽被徐晃打敗,江陵反叛,導致關羽身邊只有幾十騎,被孫權軍包圍。如果,關羽剛開始敗逃,劉封來幫忙,此時還有援助之功。至少不會讓關羽身邊只有那麼點人,還有上庸軍隊的資本,也不會軍敗就身死,可以退到上庸城。到了,關羽退到江陵附近,就神仙也救不了了,畢竟從上庸到江陵附近,也要時間的,即使劉封趕到,關羽早就被孫所擒了。
(孟達)
所以,劉備在安排荊州和上庸人事,還是有些問題的。荊州的蜀漢陣營,缺乏一個能制衡關羽的人才,而糜芳屬於劉備的“小舅子”,也是有一定的身份,所以對關羽的傲氣很有怨言。上庸地區,劉封驍勇善戰,但是適合為將,不適合為帥,讓劉封統管“老鳥”孟達,叛將申耽等,未免有些才不能任。結果就是,在劉封能建功立業的幾個時機,都在陷入和孟達的矛盾的漩渦中不能自拔,丟掉上庸又丟了性命。
大飛熊騎士
先說結果,劉封救了項羽,很有可能蜀漢會統一天下,給漢朝再續命200年!
劉備想要複製劉邦的成功模式
漢末時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劉備一開始在這些英雄中並不出色,與那些先天擁有根據地的軍閥們相比,劉備在事業的前半期只能寄人籬下,甚至東躲西藏狼狽不堪。但劉備最大的優點就是善於收買人心,在年輕的時候,當時劉備還在和賣草鞋為生,家鄉的人就已經爭相來附,這是他最大的優點,也是他能夠崛起的資本。
所以,漸漸的劉備身邊就聚集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豪傑。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劉備奪取了蜀地,又在建安24年,成功奪取漢中,並進位為漢中王。可以看出,此時的劉備就是想複製當年劉邦奪取天下的路子。
所以,建安24年,劉備封關羽為前將軍,並授予符節和斧鉞。同年,關羽以荊州為根據地北上攻打曹仁,水淹于禁,斬殺龐德,兵鋒直指許昌,搞得曹操想要遷離許昌躲避關羽。
建安24年可能是劉備最風光得意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他的團隊類似當年的劉邦團隊。
此時,劉備和劉邦一樣率領主力軍團對外作戰,而諸葛亮就是蕭何,坐鎮大後方提供軍隊和糧食。
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關羽就是劉備的韓信,僅率領荊州兵,就能夠威脅許昌,打的曹操不敢應戰。
所以,只要劉備和項羽相互配合,在關羽威脅到許昌的時候,劉備從漢中出發,奪取關中地區,然後東出函谷關佔領洛陽,那麼曹操真的只能跑路了。
(這是劉邦進軍路線,如果劉備複製這一路線,再有關羽從荊州北上配合,曹操只能往東撤)
就在這危機關頭,關羽背後的東吳發難了。結果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抄了後路,自己也成了敵人的戰利品。
可見,如果劉封能夠救援關羽,阻擋住東吳的偷襲,就會給劉備重新審視天下局勢的機會。
只要劉備將張飛調往荊州鎮守,就萬無一失了。
歷史上的張飛不僅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且善於籠絡上層士大夫和地方豪強。
關羽北伐的時候,南郡太守糜芳駐守江陵,將軍士仁駐紮公安,同時兩人也有供應關羽軍糧的責任,由於關羽怠慢兩人,導致兩人對關羽怨恨,於是投降了孫權。假如劉備調整人事,將張飛派往荊州全力支援項羽北伐,那麼大後方將會固若金湯。
張飛這時在哪?
就在關羽北伐的時候,張飛正待在閬中。這個地方在今天南充市境內,和漢中遙遙相望。在劉備奪取漢中之前,閬中屬於對抗曹軍的前線。從建安24年開始,由於漢中已經為劉備所有,這裡就變成大後方了。而張飛這個時候屯兵1萬,隨時準備聽候調令。
(兩個多邊形填充區分別為張飛的位置和關羽的後方基地)
所以,假如劉封成功救援關羽,保住荊州。隨後劉備將張飛調往荊州鎮守,關羽只管北伐;同時劉備出漢中北上進攻關中,諸葛亮坐鎮成都。那麼,曹操必被擊敗。當曹操被擊敗後,孫權也就不足為慮了。
當然,最關鍵的問題是劉備沒有一個靠譜的戰略規劃!
在漢中之戰結束後,劉備軍團需要一段時間修養,關羽貿然北上得不到劉備的策應對北伐很不利,如果曹操集中兵力在平原地帶和關羽大戰,關羽是很危險的。而荊州緊鄰東吳,孫權不可能坐視不理一定會攻打荊州,以便維持三分天下的局面。最關鍵的是,不是劉備手下無人可用,大將張飛竟然在後方待命,在荊州需要一員猛將的時候,他竟然幫不上忙!可見,劉備當時並沒有一個整體的戰略性規劃,這是他失敗的最關鍵因素。
所以,我認為劉備團隊只是劉邦團隊的閹割版或者是山寨版,比大漢NO.1要差不少,需要一次試錯機會,可惜這個機會被劉封浪費了!
歷史風暴
不一定,先分析一下吧!
先說一下上庸的位置,上庸位於今天的神農架地區,緊挨著襄陽宛城(放圖)
劉封當時在上庸大概有將近一萬人(可能不太到),如果關羽戰敗時劉封來救,大致可以分出五千左右的部隊。
看地圖可以知道上庸離麥城並不算遠
如果急行軍去救,是一定能碰上的。然而問題是,救不救得了。
事實上在正史裡面,陸遜軍一路向西打到西陵,呂蒙鎮守江陵,對付關羽是孫權的大部隊,也就是說這是孫吳西線主力,劉封的五千人想救關羽,很難。假使沒救出,多少自己也會被搭上;救得出後面另說。(所以說當初劉封回絕關羽也是沒毛病的,一共就1萬人,分出去五千,萬一團滅了那上庸就成了曹操或者孫權的囊中之物了)
按照題主的推斷,假如關羽被成功救下,然後劉封全員返回,那二爺下一步就該去成都了,估計還是要告劉封一狀,說他不幫忙打樊城。然後就是處理三方關係了。關羽逃回來,基本上是零兵力,除了給蜀漢多了幾個大將,沒有說增強了太大的實力。事實上即使關羽沒死,劉備也會打孫權,因為聯盟既然已經破裂,什麼借與不借就沒所謂了,誰搶了就是誰的。不過如果關張還活著,就多了倆會打仗的統兵將軍,這樣估計就不會有火燒連營了(當然劉備只有四萬人,營帳沒那麼誇張),即使最後打不動了,也比後來的結局要好。(磕過陸遜,可能性也不大)
但是魏強吳蜀弱的局面還是沒有改變,你說劉備會因此一統天下,這就不現實了。
火器工坊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如果劉封當年能從上庸出兵的救關羽的話,很有可能對三國的局勢產生重大的影響。首先是劉備的夷陵大敗不會出現,張飛黃忠不會被殺,蜀漢會重新奪回荊州,蜀國內部會相對穩定,曹魏可能會遷都,蜀漢對東吳的報復行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東吳的實力,三國的格局會面臨一次重新洗牌。
在對於關羽失荊州這裡歷史事件上,很多人都在歸咎於關羽的大意,其實關羽當時是在曹魏的攻擊之下,後方兵力空虛,去益州調兵又太遠。同時東吳方面突然背叛,陸遜和呂蒙一唱一和的搞得煙霧彈,使得關羽無暇顧及東吳。呂蒙白衣渡江給正在樊城鏖戰失利的關羽來了一個措手不及,本來在樊城關羽和徐晃的軍隊打的難解難分的,已經是疲憊之師,呂蒙又來了一個車輪戰,關羽的失敗也是情理之中。
如果關羽在麥城之時,如果劉封能夠出兵相救,以關羽的能力或許還能奪回荊州,就算關羽和劉封奪不回荊州,和關羽一起回益州,後來的蜀漢也不至於有那麼大的損失。這樣的話劉封也不會被劉備殺掉,雖然有可能會丟失上庸,但是畢竟救關羽的功勞我認為還是很大的,劉封可以憑藉他的能力在蜀漢還能有一番作為的。
在三國演義當中,劉備調集了七十萬精銳大軍,打著為兄弟報仇的名義討伐東吳,其實他的真正目的所在是為了奪回荊州,因為荊州的戰略位置太重要了,三方誰佔領了荊州,就佔有了戰略主動權。就算是關羽丟失了荊州,劉備著急著討回荊州,也是會眾人一起商討,對於關羽張飛的意見,劉備還是很認同的,關羽雖然性格高傲但是深有謀略,但是張飛脾氣暴躁但是粗中有細。在作戰謀略上關羽是比劉備要高一籌的,之前在徐州時,劉備就常說若是關羽在就好了,凡事還有人商量。
再有就是如果是關羽領兵反攻的話,面對的是老對手陸遜,陸遜的計謀只是比劉備要高,而不一定比關羽高,關羽也深知陸遜的計謀狡詐。如果在夷陵大戰的角色,把劉備換成關羽的話,再加上本來可以不用失去的張飛黃忠,這場大戰蜀漢定不會輸,重新奪下荊州九郡不難,因為關羽已經是治理荊州了多年了,東吳剛剛就接手並不穩定,關羽的形象在荊州之地的名氣是很大的。如果關羽收復荊州的行動實現了,蜀漢不僅不會因為夷陵大戰而失去了那麼多的精銳,反而可能會再次的增強實力。
其結果就是在一方面不僅是削弱了東吳的實力,讓東吳不再對荊州有什麼覬覦之心。另一方面徹底的壓制住了曹魏,可能真的會逼迫曹操遷都鄴城。這樣的話,說不定蜀漢還真的可以統一三國。有的人會以為在蜀漢反攻荊州的時候,曹魏就會坐視不管,不會趁機進攻嗎?其實這一點不必太過擔心,第一蜀漢人才仍在,有五虎將在,可以分兵拒之;第二曹操在此期間病逝,曹魏政權更迭,可能無暇顧及。
關羽如果能被劉封救回益州,蜀漢至少可以保住三員五虎將,還有年輕的將領如關平,劉封和跟隨劉備在夷陵陣亡的新秀將領,這都是蜀漢的軟實力。關平可以在關羽百年之後繼承關羽的爵位,畢竟關平是跟隨了關羽多年的,耳濡目染也可以成為一員大將。劉封是劉備的繼子,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失誤導致被殺,坐鎮一方或者攻城略地,他都是有這樣的能力的。張飛和黃忠雖然都已經年邁了,但是也能上陣殺敵,發揮應有的作用,培養接班人。把這些人如果都應用在奪回荊州的戰事中的,荊州是可以收復的。但是這些人都在關羽和荊州的這一個事件當中相繼殞命。
諸葛亮在劉備夷陵大戰失敗,託孤白帝城以後,就沒有考慮過收復荊州的事情。不是他不考慮,而是現有的情況他考慮不了。外邊有曹魏的虎視眈眈,內部有益州集團內部的矛盾,這些壓力全都在他一個人身上,他之後通過不斷的北伐,牽制曹魏的實力,維持著孫劉聯盟,分化著內部的矛盾,這也都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
如果劉封救了關羽,劉備集團的人才沒有缺失的那樣嚴重的話,在光復荊州之後,就可以馬上實施諸葛亮的隆中對。荊州有關羽,漢中有劉備,蜀漢就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諸葛亮可以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內政的管理上,改善生產,提高國家實力。也能輔佐和培養劉禪成為一個明君,劉禪成為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因為諸葛亮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北伐上邊,缺失了對劉禪的教育和樹立劉禪的人生觀。最後導致了劉禪聽信宦官黃皓,把內政搞得烏煙瘴氣。
綜上所述:我認為如果劉封能出兵救關羽,無論在當時是否能奪回荊州,只要關羽能活著回到劉備身旁,三國的局勢肯定有大的改變。蜀漢肯定會奪丟失的荊州,有關羽在的話就不會出現夷陵大戰的失敗,蜀國的實力也不會受到那麼大的損失。還有就是也不會損失那麼多的人才,沒有了接班人導致了蜀漢的人才斷層。如果能收復荊州後,諸葛亮的隆中對也能實現。外有得力的武將開疆拓土,內有賢臣治理內政,蜀漢說不定真的能統一。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劉封如果出兵救了關羽,會對三國局勢有啥影響?
這個提問有兩答案。一是按照三國志記載,早在關羽圍攻樊城最緊張的時刻,就多次催督劉封孟達出兵,那時應該不是施救,而是支援。因為當時樊城已經被大水侵泡圍困多日,曹仁多次打算放棄,只因滿寵勸阻,才勉強留守。如果劉封孟達再加一把力,沒準樊城就拿下來了。這將是一個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標誌性事件,因為:第一,當時襄陽已經拿下,襄陽是劉表時荊州治所,這樣,原荊州版圖基本大部收復。而襄陽樊城是唇齒相依,互為依託,缺一不可。當初是因為劉琮投降,一次獻給了曹操,而如果劉琮當時抵抗,則襄陽樊城是不容易攻破的。
第二,襄陽樊城距原荊州轄區南陽郡不遠,多半年以前,這裡發生大規模民變,曹仁奉命鎮壓並屠城,這在當地民眾心中留下陰影。而於禁增援曹仁的七軍,有不少就是南陽,襄陽樊城一帶人,這對改造,爭取,分化,重組三萬俘虜兵具有很大作用。
第三,關羽之所以催促,調集荊州後方兵力,就是因前線兵力不足,樊城眼看可攻克,如按提問,則不需要再抽調後方兵力,這對增強荊州防衛能力有積極作用。第四,由於三萬俘虜兵的加盟,可使關羽兵力掣肘問題,得到大幅緩解。按百分之七十的轉化率計,那就是兩萬一,關羽在拿下樊城後,可以根據情況,統籌襄陽樊城,南郡公安以及江南四郡防務,協調兵力配備,做好預防安排。
第五,當然,最關鍵的是後面關羽,劉備諸葛亮,都需要加倍提高警惕,加大防範孫權力度,因為呂蒙偷襲就在幾年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二是按三國演義中描述,那就是廖化從麥城突圍,向劉封孟達求救時。這種情況下,劉封孟達施救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呂蒙部署的兵力,圍堵部位都很周密,劉封孟達是新到地域,地形不熟,能力也一般般,加上當時關羽已經失敗,荊州實際上已經丟掉了,反攻恢復不太可能,因此,這對三國局勢的影響,和實際歷史進程差不多。(2:03)
流譽後
如果真如題目所言,劉封從上庸出兵救關羽,結局只會有一個,就是劉備集團被攻滅,歷史上根本不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
絕非臆想。當時的情勢是:
劉備接連收西川、收馬超、得漢中之後,威鎮天下,令曹操與孫權大為震動,形成了第一次聯手。而劉備集團內除諸葛亮外並沒有任何警覺,但諸葛亮其時還是軍師將軍,並無決策權,川中卻要急著封功進爵。志得意滿的劉備留下魏延守漢中,順便伐餘兵,是缺兵少將的局面;派劉封、孟達收上庸,雖然算是荊川聯軍,但一來要掃平餘兵,二來也是缺兵少將。劉備在南郡舉行就任漢中王儀式之後,派關羽出兵伐曹,自己帶著文臣武將浩浩蕩蕩回川去封撫川中。而由成都到漢中的驛道也開始修建了。
所以,劉備一面,是漢中無將少兵,趙雲與馬超張飛集團在分兵建驛道,川中未穩,只有兩路野戰軍即關羽與劉封的部隊。關羽是荊州老兵團,但劉封部則兵微將寡,且地未肅寧。
荊州是劉備的老基業,為何被東吳一鼓而平?恰恰是劉備封賞不明形成的――靡芳是從徐州追隨劉備、攻取荊州的功臣的靡家僅存,卻沒有封功受爵,所以率部守之公安、江陵不戰而降,這是直接斷送了關羽軍。關羽從出兵大勝水淹七軍、則于禁、殺龐德到全軍潰散,僅僅兩個月。劉備甚至都沒有接獲關羽軍被擊敗的訊息。
如果劉封出兵,面對魏吳徐晃、張遼、曹仁、陸遜、呂蒙五路大軍,必敗無疑,而全無防備的蜀中必然門戶大開,魏延漢中也將備截斷與西川聯絡,試想劉備集團如何抵擋?
劉封、孟達緊守上庸,戰略上講是絕對正確的。可惜劉備不是曹操為獎守陣的于禁,卻要懲罰護國護軍的功臣,終至從極盛落到徹底失敗。
巴山肖鵬
荊州對於蜀漢來說確實太重要了,如果荊州還在蜀漢手中的話,那麼歷史的走向就真的要改變了。可能劉備就會複製劉邦的成功。只可惜關於丟失了荊州,之後張飛,劉備相繼死去。而且劉備伐吳失敗,蜀國元氣大傷。
其實如果蜀國把大本營放在益州,成也在此,敗也在此。放在益州,荊州作為前線。這個策略來說確實不錯,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大部分地區,這裡易守難攻,四面都是山,所以蜀國在劉禪手裡堅持數十年沒有滅國也是因為此。但是蜀國亡也是因為此,因為益州根本就不適合發展,只能是作為大後方,當年的秦國,後來的劉邦都是意識到這點了,蜀漢如果把荊州作為大本營,益州作為後方的話,那麼是不是更好呢?當然這是一個很賭的做法,因為荊州處於四戰之地,而且孫吳,曹操都想得到這個地方,一旦劉備把大本營設在荊州而情況有變的話可能就會提前滅國,但是這樣的做法更適合自己發展,不管是伐吳,還是北伐都有很大的優勢。所以是一個比較賭的做法。
再說劉封和關羽,劉封這個人確實有點不識大體,劉備要殺劉封的原因,也不僅僅是不救關羽,還有很多原因,劉封自己的能力確實有,但是有點小人。劉備知道劉封有能力,所以怕後世制服不了他,再就是逼走孟達,劉封在這點上也是做得過分。劉封拒絕關羽求助的理由就是上庸,後來上庸失守,劉封逃回成都,自己也沒有管關羽。其實劉封本來有很多機會可以救關羽,甚至說可以這一仗可以打贏的,只可惜劉封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比如說戰役前期,關羽水淹七軍。這個時候如果劉封率領軍隊幫助關羽拿下襄樊之地那就是最好的時機,但是劉封沒有。後來南鄉太守,荊州刺史投降,也是劉封幫助關羽的大好時機,但是劉封還是沒有出兵,劉封不僅失去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也失去了蜀漢的大好局面。後來關羽被打敗如果這個時候劉封來救的話,也還有機會救出關羽,然後退守上庸。等到關羽敗退到江陵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太晚了。劉封即使來了也救不了關羽了。
關羽之死的影響其實不大,關鍵是丟失了荊州。天下九州,蜀漢僅僅得到一個最貧窮落後,人口又稀少的益州又怎麼可能統一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