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27課:“胖”為什麼不是“月”加“半”?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7課,講三個漢字,分別是半、胖、叛。都屬《說文解字》540部中的“半”部漢字,半部也總共也只有這三個漢字。

1、半。“半”部的部首漢字,現代漢語常用漢字,半有兩個讀音:

(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bàn。這也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物中分也。從八,從牛。牛為物大,可以分也。”這回許慎講得清楚,“半”是個會意字,八是表示分別、部分的意思。牛代指比較大的事物,凡是比較大的事物,都是可以分的。字形演變如圖:

《說文解字》第127課:“胖”為什麼不是“月”加“半”?

(半的字形演變)

這裡的“牛”,指代的是比較大的事物。不單指牛。總之半的本義是一半、二分之一。比如《戰國策.秦策》:“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走一百里路,到九十里時才算走了一半,用這句話來形容最後行程的艱難。杜甫有詩《寄高三十五詹事》:“相看過半百,不寄一行書。”這裡的半百,就是五十歲,過了五十歲,他很思念高適,於是這樣說,稱寫信太少了。

本義之外,又有其他的意思,如:(1)在……中間。比如,半山腰,半路上,半夜。具體指的都不是準確的二分之一的那個點,而是在……中間。比如《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漢,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大意是:把船藏在山溝裡面,把山藏在水澤裡面,可以說是夠牢固了,然而,到了半夜,有力量的物類卻把它們都揹走了,昏昏迷迷的人還沒有察覺。再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說文解字》第127課:“胖”為什麼不是“月”加“半”?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不完全。如半成品,半文盲,半勞動力。比如張說的詩《岳陽早霽南樓》:“夜來枝半紅,雨後洲全綠。”(3)表約數。也可稱為“部分”。比如杜甫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又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並不是準確的就是一半,二分之一。

《說文解字》第127課:“胖”為什麼不是“月”加“半”?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4)比喻很少。比如,半句話也不說;跟平常人一樣,沒有半點特殊。

(二)半的第二個讀音讀pàn。指大片。《集韻.換韻》有:“半,大片也。”比如《漢書.李陵傳》:“今軍士人持二升糒(米),一半冰。”顏師古注說:“半,讀若判,判,大片也。”到《資治通鑑》裡,已經直接寫作“一片冰”了。

半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27課:“胖”為什麼不是“月”加“半”?

(半的小篆寫法)

2、胖。現代漢語常用字,但古今意有差別。胖有三個讀音。

(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pàn。給的解釋是:“胖,半體肉也。一曰廣肉。從半,從肉。”先看字形:

《說文解字》第127課:“胖”為什麼不是“月”加“半”?

(胖的字形)

顯然,胖最初的字形並不是我們現在說的“月”加“半”,而是“肉”加“半”。左邊是一個“肉”,肉是象形字,就像一塊肉,右邊是個“半”,表示半邊、半片、半塊。《玉篇.肉部》:“胖,牲之半體也。”因此,

胖的本義半體牲。在古時,半體牲主要用來祭祀。比如《儀禮.少牢饋食禮》:“司馬升羊右胖,髀不升。”大意是:司馬呈上羊的右半邊,不包括髀(bì,大腿骨)。

本義之外,胖又再引申發展,有如下意思:(1)半邊。《廣雅.釋詁》稱:“胖,半也。”由半邊肉省指一半。(2)夾脊肉;脅側薄肉。《集韻.潸韻》:“胖,夾脊肉。”夾脊肉實際上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裡脊肉或脢條肉,指脊椎骨內側的條狀嫩肉,這部分的肉一般顏色較白,質地相對細膩,如果肉分等級,夾脊肉算上等肉。(3)又指切肉成薄片。

《說文解字》第127課:“胖”為什麼不是“月”加“半”?

(裡脊肉)

(二)胖的第二個讀音是pán。指寬舒;舒坦。《禮記.大學》有: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鄭玄注說:“胖,猶大也。”朱熹補充說:“胖,安舒也。”這裡的“心廣體胖”,原意是人的心胸開闊,外貌就安詳。後來發展為成語,又另寫為“心寬體胖”,這裡的“胖”原義跟現在的肥胖並不相關,後來詞義發展,人們生生給他加上了只要心情好,會慢慢變胖的意思,這其實是錯誤的,不過隨著時代發展,有些詞語的詞義肯定又會隨著大眾的理解而改變。想必不久的將來,“心廣體胖”真的會跟“肥胖”聯繫起來吧。至少現在,它還讀pán,意義也還是寬舒;舒坦,不要讀錯了。

《說文解字》第127課:“胖”為什麼不是“月”加“半”?

(胖子的腹部)

(三)胖的第三個讀音才是pàng,指肥大,肥胖,即體內含脂肪多,比如胖子、胖娃娃。

《說文解字》第127課:“胖”為什麼不是“月”加“半”?

(泥人胖娃娃夫妻)

胖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27課:“胖”為什麼不是“月”加“半”?

(胖的小篆寫法)

雖然“胖”字現在在201部部首檢字法中,已經歸到“月”部檢字,但其實它是跟“肉”相關的字,一定要注意楷書中的“月”跟篆書中“肉”的區別與聯繫,不能記錯。

3、叛。讀pàn。現代漢語常用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叛,半也。從半,反聲。”王筠的《說文句讀》稱:“《玉篇》、《廣韻》皆無‘半也’之說。不知為何字之偽”顯然,王筠認為,許慎的《說文解字》把叛解釋為“半也”不妥,但確為何字之偽,卻不知為何字;好在《廣雅.釋詁三》有:“叛,亂也。”《正字通.又部》:“叛,離叛也。”我們看字形:

《說文解字》第127課:“胖”為什麼不是“月”加“半”?

(叛的字形)

叛由半和反組成,半字上面說了,是一半,二分之一的意思。反的甲骨文字形是以手推山石以翻轉的意思。組在一起的【字形猜想】:人在做某件事情或某個事業做到一半的時候發生了改變,表示背離,反叛。

所以,“叛”字的本義:許慎《說文》認為是“半也”。而實際上它的本義是背離、反叛。比如《左傳.隱公四年》:“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本義之外,“叛”字又發展出來幾個意思:(1)零亂。比如《文心雕龍.附會》有:“約則義孤,博則辭叛。”郭晉稀注:“叛,零亂。”大意是:簡單了內容單薄,繁複了文辭雜亂。

《說文解字》第127課:“胖”為什麼不是“月”加“半”?

(《文心雕龍》書影)

(2)光輝明亮的樣子。《集韻.換韻》:“叛,猶煥也。”張衡的《西京賦》:“譬眾星之環極,叛赫戲以輝煌。”薛綜注說:“叛,猶煥也。”大意是:像眾星環繞著北極,光輝明亮且散發著輝光。(3)通“判”。分。《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書曰:‘入於戚以叛。’罪孫氏也。”孔穎達疏有:“叛者,判也。欲分君之地以從他國,故以叛為名焉。”

後面這兩種用法,現代漢語基本不再使用了。是存在於字典裡的字義。叛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27課:“胖”為什麼不是“月”加“半”?

(叛的小篆寫法)

我們會不斷遇到一些漢字,《說文解字》中的本義似乎解釋並不通,我們會增加我們相應的字形猜想,藉以分解字形,分析字義。這些猜想並不在相關典籍記載,要注意分解剝離這些內容。

(【說文解字】之127,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