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墓穴葬到樹葬、江葬 生態安葬成為新風尚

2012年,安慶開始推行壁葬,目前已有1000多位逝者選擇了壁葬。

開始於2015年的樹葬,至今已有90位逝者的生命在綠色中延續。

與樹葬同時起步的江葬,這幾年的數字是逐年遞增的。2016年是16位逝者,2017年是17位,2018年有30位。目前已經有11人預定了今年的江葬。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

近年來,我市加大殯葬改革工作宣傳力度,大力倡導文明殯葬,引導群眾自覺破除喪葬陋俗,積極推行生態安葬工作,以期樹立起“厚養薄葬”的文明殯葬新風尚。

生態葬,顧名思義就是不佔地或少佔地的生態處理逝者骨灰方法,具有環保、節地和成本低等特點。早在2012年,我市開始推行壁葬,2015年又開始推廣樹葬和江葬。幾年過去了,生態葬在我市實行的情況如何?清明節前,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生命在綠色中延續

在安慶陵園的北角,有一片佔地近600平方米的“樹葬區”。這裡種植著小葉女貞、銀杏、茶樹等五六個品種、造型各異的樹木,鬱鬱蔥蔥,宛若公園一般。

就在半個多月前,這裡剛剛舉行了安慶市第五次集體樹葬。“今年我們還準備種一些名貴樹種下去,同時還要準備一些景石,把環境佈置好,要把這裡作為一個綠色區域打造。”3月27日,市公墓管理處主任助理馬曉雷告訴記者。

據介紹,安慶的樹葬開始於2015年。至今,已有90位逝者長眠於此。逝者家屬選擇這種生態葬後,從骨灰盒到下葬,整個過程全免費,另外每戶補貼500元。

魂歸母親河

與樹葬同時起步的江葬,則是由安慶市殯葬管理所組織實施,同樣作為純公益行為,不向喪者家屬收一分錢。迄今,已有74位逝者選擇身後將骨灰撒入母親河——長江。

據介紹,江葬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舉行,之所以選擇這個季節,是考慮到水流、天氣等客觀因素對活動的影響較小。

“目前,已經有11人預定了今年的江葬。”市殯葬管理所辦公室主任盛慶年對記者說,“這幾年的數字是逐年遞增的。2016年是16位逝者,2017年是17位。”盛慶年說,去年的江葬儀式有30位逝者,97位家屬參加。

“她生前就有江葬的想法。她走的時候什麼事都沒辦。家裡人都很支持,包括我自己,也是這個想法。”市民陳子儀的妻子逝世,他在市殯葬管理所遞交了今年江葬的申請表。

“五年了,安慶每年的江葬活動都與合肥共同舉辦。”盛慶年說,“江葬活動從協調到舉辦要經過三個月的準備,因為在江面上舉行,涉及到喪屬安全、應急處理等。”

“厚養薄葬”成為新風尚

較之樹葬與江葬,我市2012年開始推行的壁葬,選擇的喪屬則更多,目前已有1000多位逝者選擇了壁葬。今年,市公墓管理處還將開闢草坪葬和花壇葬,以豐富生態葬形式。

2018年,國家民政部會同中央文明辦、發改委等15家部委曾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把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作為深化改革著力點,明確安葬形式、設施規劃建設、土地循環利用等方面要求。

按照現行政策,傳統墓穴葬,規定墓穴佔地單穴不得超過0.7平方米,雙穴不得超過1平方米,而生態葬基本不佔用土地,在節地環保上,優勢非常明顯。

據介紹,在推行生態葬上,安慶市不僅出臺了《安慶市殯葬管理實施辦法》,從政策上引導,每年還投入幾十萬元用於生態葬的補貼。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古人勸人行孝的名言。市民政局福利事務科科長路興華認為,“厚養才是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道,父母生前多盡點孝,去世以後就不需要鋪張浪費了。我們應該讓文明節儉的喪葬之風成為新風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