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和王坪新村全貌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從四川省通江縣兩河口鄉入川,以巴中為中心建立幅員面積4.2萬平方公里、人口600多萬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個大區域---川陝革命根據地,1935年撤離巴中北上。1934年1月紅四方面軍總醫院遷至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西北軍事革命委員會決定在王坪修建烈士陵園,由當時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張琴秋親自設計墓碑並題寫碑文,陵園內安埋有7800餘名紅軍烈士,其中團職以上將領40人,是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也是全國唯一一座紅軍為自己戰友修建的陵園。1982年4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為紅軍烈士墓親筆題詞,198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王坪烈士陵園”,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民政部批准更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並列為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2011年10月,巴中市按照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修繕 “莊嚴、肅穆、安靜”的烈士陵園和建設“現代、文明、優美”的王坪新村的要求,通江縣集全縣之智,舉全縣之力,開始全面修繕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和建設王坪新村,全縣幹部群眾發揚“智勇堅定,排難創新,艱苦奮鬥,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僅用了7個月時間完成了烈士陵園的修繕和王坪新村建設,並在2012年5月9日由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成都軍區主辦,成功舉辦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修繕竣工開園儀式。在修繕中,通江縣按照國家民政部的要求,將散葬在全縣20個鄉鎮的50處散葬烈士墓17225名紅軍烈士遷葬於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至此該陵園共安埋紅軍烈士25048名。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王坪烈士陵園景區——國家4A級景區

修繕一新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更加莊嚴、肅穆、安靜,氣勢恢宏,核心陵園由原來的350畝增加到1800畝。2013年1月被評為“王坪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主要有鐵血丹心廣場、千秋大道、英勇烈士墓、無名烈士紀念園、英烈紀念牆、紅軍烈士紀念館、12幢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赤化全川”石刻標語、大城寨遺址等重要景點,景區面積4.2平方公里。目前該景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衛生系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幹部黨性教育基地、四川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巴中市廉政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石油四川銷售分公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巴中市青少年教育基地、通江縣群眾路線教育基地和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等。現已接待海內外遊客300餘萬人次,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發揮了巨大的政治和社會效應。

【視頻】走進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通江王坪烈士陵園

鐵血丹心廣場

鐵血丹心廣場,佔地10000平方米,氣勢磅礴。矗立在廣場中央的主題雕塑——鐵血丹心,背向紅軍烈士陵園千秋大道最前端,長19米,寬3.2米,高7.8米,基座高1.2米,由19名石雕人物組成,氣勢宏偉。這組數據正好與1932年12月18日紅軍入川的年月數相吻合,高正好代表陵園集墓中埋葬的7800餘名紅軍烈士。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蘇區群眾送子參軍、支援前線、紅軍將士和醫護人員戰地救護、英勇殺敵的場景。該雕塑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援建。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鐵血丹心”雕塑

千秋大道

千秋大道是陵園貫穿迎賓廣場、陵園集墓區、無名烈士紀念園的中軸線的一部分,寓意紅軍打下的江山千秋永固。全長425米,共9個紀念平臺, 341步青石板梯步,與紅四方面軍總醫院1934年1月遷入王坪村的時間契合。梯步最寬處35米,最窄處12米,寓意紅軍1935年12月撤離川陝蘇區北上,當年12月入川相對應。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鐵血丹心”雕塑廣場與千秋大道

牌 坊

紅軍烈士陵園牌坊由漢白玉雕琢而成,整座牌坊高12.5米,寬25米,重達800餘噸,6柱5門設計,上面刻有“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大字,筆力遒勁,結構嚴謹,整個牌坊雕刻精細,氣勢雄偉壯觀。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陵園牌坊

英勇烈士墓碑

1934年7月,西北軍事革命委員會為紀念為革命犧牲的戰友,決定修建烈士陵園和紀念墓碑,由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張琴秋設計碑體題寫碑名、繪製圖案,並請當地名的石匠鐫刻雕琢,同年10月落成。烈士墓碑由碑帽、碑體、碑座組成。全碑建築通高4.57米,碑帽高0.87米,呈塔狀,頂四角微翹;碑身高2.2米,寬0.6米,正中豎刻 “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兩旁有聯,上聯為“為工農而犧牲”,下聯是“革命的先軀”,橫批是“萬世光榮”;碑體左右兩側分別鐫刻著手槍和步槍實物比例圖案;碑座高1.5米,寬1.62米,上面鐫刻著斧頭、鐮刀、五星圖案。烈士墓碑前一張石供桌,兩側各安放著一門用石頭雕鑿的迫擊炮。1935年春,紅軍撤離根據地,以大地主王篤芝為首的還鄉團準備掘墳毀碑,焚燒烈士棺骨,當地群眾得知後自發組織起來於深夜悄悄將墓碑深埋於冬水田得以保存。1951年8月,王維舟、餘洪遠等率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據地訪問團前來祭掃陵園,將墓碑挖出後依照原樣安裝恢復,並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其後,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何正文、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魏傳統等相繼為陵園題詞。“紅軍烈士紀念墓碑”已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

紅軍烈士集墓

紅四方面軍總醫院遷駐通江縣王坪村後,因條件艱苦,環境惡劣,缺醫少藥,成千上萬的紅軍傷病員因傷勢過重醫治無效而光榮犧牲。最初將烈士一人一墓就地安葬,隨著反“六路圍攻”戰事愈加激烈,轉送總醫院的紅軍傷亡人數也逐漸增多。初期,總醫院對犧牲的烈士還能一人一棺一墓,到後期,則只能滿足二至三人一匣(木匣子),甚至數十人集中掩埋。後來由於戰事緊張犧牲的烈士愈來愈多,紅軍只好採取軟埋,一穴多人,甚至只能挖大坑集中埋葬。解放初期,當地群眾又將1935年春地主還鄉團掘墓毀棺的紅軍遺骸收殮於此,便形成共安埋紅軍烈士及烈士遺骸7823人(具)的紅軍烈士集墓。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紅軍烈士集墓

無名烈士紀念園

紅四方面軍在川陝革命根據地戰鬥的兩年多時間裡,歷經的大小戰鬥數百次,犧牲的紅軍將士遍佈川陝蘇區的山山嶺嶺,通江就有53處散葬烈士墓。為了能夠集中緬懷為革命而獻身的紅軍英烈,經民政部批准,2012年2月,通江縣將散葬於全縣23個鄉鎮50處17225名紅軍烈士的遺骸集中遷葬於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新建的無名烈士紀念園中。整個無名烈士紀念園佔地150畝,呈弧扇形分佈,整個紀念園莊嚴震撼。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無名烈士紀念園

英烈紀念牆

英烈紀念牆,位於無名烈士紀念園頂端,總長102米、高5.9米,牆上刻錄了有名字記錄的7800多名在通江戰鬥期間犧牲的紅軍烈士的姓名。這些烈士們來自全國12個省(市)、49個縣,軍職9人、師職42人、團職152人。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英烈紀念牆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

新建於2011年8月,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仿川東北民居建築風格。館內陳列主題為“英烈忠魂”。主要是以文物、圖片、場景介紹和展示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將士在無數次槍林彈雨戰爭中的浴血奮戰的事蹟和總醫院廣大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事蹟,以及為開創、發展川陝革命根據地所作出的不朽貢獻。整個展陳以聲、光、電的表現形式,體現“川陝蘇區首府,紅色悲壯通江”的歷史地位。紀念館由“紅軍入川,建立蘇區”、“血色戰地,救死扶傷”、“英烈忠魂,歷史豐碑”、“緬懷英烈、繼往開來”等四個主題展廳組成,陳展面積5600平方米。第一展廳:“紅軍入川,建立蘇區”。主要展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從鄂豫皖西征,於1932年12月18日進入通江,解放通南巴,以通江為依託,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期間歷史事蹟。第二展廳:“血色戰地,救死扶傷”。主要展現紅四方面軍總醫院在川陝革命根據地期間誕生與發展,與蘇區軍民團結奮鬥,排難創新,為發展紅軍醫療衛生事業,改善蘇區醫療衛生條件,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培養造就醫務人才,救死扶傷,做出的卓越貢獻。第三展廳:“英烈忠魂,歷史豐碑”。主要展現紅軍在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期間紅軍將士的英勇事蹟,以及修建紅軍烈士陵園和緬懷革命先烈的相關歷史。第四展廳:“緬懷英烈,繼往開來”。主要展現建國以來,中央、省、市及社會各界重視保護建設歷史文物、舊址的事蹟,反映紅色旅遊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推進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

1932年12月21日,紅軍抵達通江縣東北角泥溪場,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根據形勢發展和戰爭需要,決定以紅10師醫院為基礎,再從11師、73師醫院調一部份醫務人員,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醫院,即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誕生。1934年1月,紅四方面軍總醫院遷駐沙溪王坪村。總醫院是紅四方面軍總部直屬機關,編制相當於一個軍。既要領導醫療衛生工作,又要兼管軍、政事務,是一個醫、政、軍三者合一的機構。傷病員實行連隊編制,包括1個重傷邊、1個幹部傷員連、1個休養連、9個輕傷連和2個病號連,共14個連。平時3000人、戰時5000以上的傷病員,分住在方圓10多里的民房內。院長周光坦、政委曹述臣、政治部主任張琴秋、黨委書記張澤燕、團委書記甘樹乾。總醫院下設政治部、醫務部、總務處三大部門和分醫院。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群包括總醫院院部、政治部、醫務部、手術室、西醫部、中醫部紅軍衛校和總務處、販賣部、被服廠、重傷連舊址、輕傷連舊址、木工廠舊址、擔架隊等舊址,分佈在陵園周圍17幢農家大院。整個建築呈三合院或四合院佈局,土木結構,清末民初川北民居建築風格,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均保存完好。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群是全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紅軍醫院舊址群,現已被列為全國衛生系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川陝蘇區黨的群眾工作陳列室

2013年設計完成的川陝蘇區黨的群眾工作陳列室位於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紅色衛校舊址內,展陳面積1100平方米,展陳內容為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魚水情深等四個部分。共展出珍貴的涉及川陝蘇區黨的群眾工作的實物 26件、圖片79張、紅軍歌謠、紅軍故事等。展陳全面、系統、完整地從各個方面反映了川陝蘇區時期黨的群眾工作開展情況,在黨的領導下,依靠群眾的覺悟,依靠軍民的團結,依靠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人民終於熬過戰爭難關,沉重打擊了敵人,勝利保衛革命果實。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群眾工作陳列室

“赤化全川”石刻標語

鐫刻在烈士陵園東北3公里處景家塬左側高 25.9米的紅雲崖上,為全國最著名的紅軍石刻標語。1934年4月,時任川陝省委宣傳部部長劉瑞龍實地考察後,決定在紅雲崖上刻下“赤化全川”四個字。單字高5.9米,寬4.9米;筆劃深0.35米,寬0.9米,大的筆劃裡能躺一個成人;字距7.1米,整個字幅面積為300平方米,離地高15米。字跡工整,筆力遒勁,10多里之外仍清晰可見。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的精品景點之一。現已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赤化全川”石刻標語

大城寨遺址

大城寨位於王坪後山,有東南西北四道寨門,寨牆、寨門均用條石砌成。始建於宋淳熙年間,清嘉慶年間重修,他是明末清初白蓮教聚居地。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設在王坪時在大城寨設有一個分醫院,也是保衛總醫院的一個制高點。今存有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51座851名紅軍烈士單體墳墓和紅軍住過的“萬靈”廟宇。山崖上刻有“紅軍精神萬歲”石刻標語。站在大城寨遠可眺望“赤化全川”巨幅石刻,近可俯瞰紅軍烈士陵園、總醫院舊址、王坪新村全貌。

【全國第二大蘇區】通江王坪烈士陵園——中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

大城寨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