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時期,晉國是中原霸主,而秦國是向西稱霸戎西,兩國強國,而且秦晉兩國是姻親關係,但是由於秦國要東出進軍中原就必須經過晉國,這就影響到晉國的利益,斷不會借道給秦國,因此在整個春秋時期,秦國是和楚國結盟共同對抗中原霸主晉國的,兩國間戰爭不斷進行,在整個春秋之世,秦國都沒能實現東出。後來三家分晉,秦國東出中原的道路又被魏國阻斷,此時的魏國正是一片欣欣向榮之景,繼承了晉國衣缽的魏國在魏文侯率帶領下率先實行改革,軍事上任用吳起攻佔秦國河西之地,樂羊攻滅中山國,拓地千里,實力大增,嫣然成為戰國首霸,令四方諸侯膽寒。
三家分晉前的晉國領土
公元前413年,魏軍就開始了向河西地區的秦國軍隊發出進攻的信號,與此同時還深入到至秦縱深的鄭地附近,打的秦軍潰不成軍節節敗退,並在洛水附近的地方修築防禦,來防止秦國的反攻
魏國徹底佔領河西之地,把秦國死死鎖在了關中,秦國從春秋時的西方霸主,逐漸淪為七國之末淪為天下笑談,此後秦國多次反攻河西之地,但大都以慘敗而告終。
第一次河西之戰,魏國佔領河西
直到公元前384年師隰(公子連)在魏國流亡近三十年後回到秦國奪取君位,即為秦獻公,獻公在位期間廢除了秦國自秦武公以來實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制度,避免青壯年勞動力被白白地殺死。為秦國存活了大量的勞動力,對秦國的農業和工商業生產非常有利。獻公鼓勵多生,獎勵多生兒子的人。獻公還吸引周邊國家和部族的人到秦國種地、放牧,與本國人一視同仁,不許歧視這些外來戶。通過這些措施,秦國的人口數量明顯提高,原來的很多荒田得到了開墾。勵精圖治,秦國的國力漸強,人口也增加不少,軍隊的軍事素質有很大的提高,秦人對恢復秦穆公時的榮耀也越來越強烈。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魏國損失慘重於是將重心轉向東邊,與齊國爭霸,主力東移發動襄陵之戰。。秦國見擊敗魏軍主力東移河西之地防禦鬆懈,擊敗魏國的機會來了,於是秦獻公當機立斷偷襲石門,
秦獻公劇照
秦獻公下令秦軍攻打魏國,奪取秦國的故土河西之地,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國境內到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章蟜、公子虔率領大軍渡過洛水,進入河西之地,然後出潼關,渡過黃河,殺入魏國腹地,一路是所向無敵。魏惠侯聞報,魏國遭到秦國的進攻,非常危急。可是,魏國主力皆在宋國,一時難以撤軍回援,急得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相國公叔痤獻策說:“主公可遣使赴趙,請求趙成侯出兵相助。趙乃魏之盟國,必會救援。然後,主公可率大軍再返回魏地,秦兵必退矣。”魏惠侯只好親書密簡,遣使速速前往趙國求助。趙成侯接到魏惠侯的密簡看罷,不由得大驚,心想:“秦本是一弱國,如今竟能興兵伐魏,日後必會傷及趙國。”因而,不敢小視,立即調兵遣將,速往魏國救援。
此時,章蟜、公子虔率領秦軍已經攻至魏國的腹地石門(今山西運城市西南),雖然魏軍奮力抵抗,但畢竟不是秦軍的對手,被秦軍殺得大敗,逃出石門。石門一戰,秦軍斬首魏軍六萬有餘,可謂大勝也,但秦軍損失亦重。當章蟜、公子虔得知趙軍前來援助,與魏軍合兵反攻,不敢輕敵,便率兵撤出石門,沿原路返回秦國。
此次石門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對東方強國的第一次大勝,其意義十分深遠,一戰下來秦國一掃百年之恥,提升了秦軍士氣,再無畏魏國之心。從此以後秦國終於敢和魏國一較高低了,有了爭奪河西的底氣了,此戰過後周天子,遣使攜厚禮前往秦都櫟陽,表示祝賀。秦國的聲威大振。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石門之戰是秦國乘魏國主力在東邊與齊國交戰,暫時無法西顧,取得的勝利,後來魏國主力西顧再次挫敗了秦國的進攻,秦獻公本人也在接下來的河西爭奪中被公子卬的狼毒箭射傷而死。此時的魏國也依然是中原霸主,但石門之戰的意義依然不可忽視,秦國終於可以有底氣去挑戰中原霸主了
閱讀更多 釣魚英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