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這號
我覺得其他國家不救援趙國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畏秦如虎的心理。長平之戰前短短几十年間,秦國已經把楚、魏、韓打得沒有還手之力。楚國被秦國奪取了郢都,在其戰略威脅和本國統治階層內亂中一路東遷到了安徽壽縣;魏、韓本來戰略縱深就小,加之連續被秦國打敗、蠶食,早已不復當前之勇。齊國之前因為滅宋,差點被燕、趙、魏、韓、秦等國聯手滅國。燕國以實力而論在七雄中一直都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在長平之戰前差點被齊國所滅,之後又差點被元氣大傷的趙國滅國。而此時的秦國,擁有巴蜀、關中兩大糧倉,還有原西戎、義渠等地的優良戰馬,又吃進湖北、河南、山西等原屬於楚、魏、韓的大片土地,加上變法以來山東六國上百萬人口投奔秦國,儼然已經成為超級大國。可以說,也就趙國還勉強有能力與秦國抗爭,其他幾個國家單挑誰也不是秦國的對手,所以誰也不敢冒然出手惹火燒身。
二是坐山觀虎鬥的心態。長平之戰前的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隊戰鬥力比較強,又吃下了“戰國第八雄”中山國,實力大為增強,是七雄中僅弱於秦國的國家。對其它諸侯國而言,讓趙國與秦國相互多消耗一些,是他們樂於見到的事。秦趙在互博中都受到削弱,至少可以讓其他國家晚一點面臨滅國之災,甚至有可能找到復興的機會。說到底,秦趙互傷只要趙國不被滅國,是符合其他國家利益的。長平之戰中,即使其他國家想救趙國,也必須等到秦趙拼得差不多的時候才可能出手。
三是對秦趙和解的擔心。從接受上黨到長平大戰,趙國決策出現一連串失誤。首先,輕敵冒進。在自己完全沒有做好與秦國大規模作戰準備的情況下,冒然接受上黨,引火燒身。開戰後,大量的精銳騎兵陷在北部,無法前往長平參戰。其次,是搖擺不定。長平對壘多年,趙國實際上一直都在閒關堅守、主動出擊中舉棋不定。最後,戰事打到白熱化的階段又在戰與和之間心存幻想。對楚、齊、魏、韓、燕等國而言,既不願看到秦趙兩國沒有受到大的削弱就罷兵言和,同時也擔心秦趙和解後被秦國報復,所以誰也不敢派兵救趙。
至於不派廉頗救援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此時的趙國除了北部邊疆駐軍,已經無兵可派。如果調北部邊疆駐軍救援長平,一旦秦國與匈奴聯手,就可能使全部兵力被一舉殲滅。二是用趙括換下廉頗的原因,在於廉頗一直主張閒關堅守,與趙王的意見分歧明顯。趙括被圍後再讓廉頗領兵救援,即使廉頗自己沒有問題,趙王也難以放心得下。
戰漢古玉
趙括率領趙軍主力被白起圍困長達46天,這期間為何其餘五國和趙國都不派兵救援呢?兩個原因,一方面由於趙孝成王的錯誤決策,導致趙國陷入了“五國不救”的境地。另一方面,由於秦昭襄王的正確抉擇,導致趙國有心救援卻也無能為力。
趙國初期作戰不利,廉頗退守百里石長城一線,雙方陷入對峙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派兵攻佔韓國野王郡,導致韓國上黨郡成為孤懸在外的飛地。韓桓惠王於是決定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換取秦國收兵。卻不想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於是和上黨百姓一起請求將上黨郡獻給趙國。趙孝成王採納平原君趙勝和趙禹的建議後,封馮亭為華陽君,派趙勝去上黨接收土地,另派廉頗率軍駐守航平,防備秦國進攻。
馮亭和趙國之舉最終激怒秦國,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秦昭王派軍攻佔韓國緱氏和綸氏兩地,用以震懾韓國。次年,秦昭襄王又令左庶長王紇率領軍隊攻打併佔領上黨,同時進兵直逼廉頗駐守的長平,秦趙長平之戰爆發。
長平之戰爆發之後,趙國初期作戰極為不利,在四月至七月間,一連被秦軍攻破玉溪河谷、空倉嶺、丹河三道防線,廉頗最終率軍退至百里石長城一線,構築防禦工事,堅守不出,雙方開始陷入對峙。
趙孝成王議和之舉,導致趙國陷入“五國不救”之地
廉頗認為秦軍糧草供給困難,日久必退,卻不想秦國通過疏通渠道,可直接從水路運糧,反而比趙國更迅捷、更暢通。倒是趙國由於準備不足,開戰不久就糧草匱乏,加上農事在即,一味僵持將會導致趙國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同時,由於趙國堅守不出,秦軍在進攻不利的情況下,轉而派兵騷擾趙國糧道,導致趙國雪上加霜。
在初戰不利,國內壓力又越來越大,廉頗又堅守不戰的情況下,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等商議對策,甚至想要親率軍隊與秦軍決戰,樓昌則認為應該派使者與秦國議和。虞卿則認為秦國有攻打滅亡趙國的決心,與其議和難以取得成效,不如派使者攜帶寶藏遊說楚、魏兩國,使秦國畏懼各國合縱抗秦,然後再去議和才能成功。但趙孝成王採納了樓昌的建議,於是派鄭朱前往秦國議和,虞卿一再勸諫,趙孝成王均為採納。
秦國的確比較擔心趙國與他國合縱抗秦,導致自己陷入腹背受敵之境,面對趙國的求和,秦國於是將計就計。在鄭朱達到秦國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對其隆重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一方面防止各國出兵救趙,另一方面則爭取時間加強軍備。
當時天下,韓、魏、楚早已被秦國打怕,齊國則對趙國參與樂毅伐齊而耿耿於懷,燕國則與秦國素來交好。再加上趙孝成王的愚蠢之舉,天下各國在得知秦趙已然和解的情況下,直接導致趙國陷入了“五國不幫”的窘境。
秦昭襄王舉國出兵,趙國救援而不成
趙括被秦軍圍困後,我相信趙國肯定是派過援兵的,畢竟被圍在前線的可是足足45萬大軍,那是趙國的舉國之兵,豈有不救之理。然而就因為秦昭襄王的一個舉動,導致趙國想救也是無能為力了。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在得知白起率兵將趙括大軍分割包圍後,親自來到河內郡,將該郡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徵發派往長平,徹底斷絕了趙國援軍和糧草運輸通道。
由此可見,秦昭襄王戰勝之決心,雖說這些被徵發的援軍戰鬥力或許並不強,但趙國方面的主力也全部派往了長平前線,援軍的戰鬥力也不會太強,再加上秦軍可以構築壁壘憑險據守,趙國援軍想要衝破秦軍防線是幾乎沒有可能的。
綜上所述,就因趙孝成王的議和之舉,斷絕了趙國的外部援軍。而又因為秦昭襄王的徵兵之舉,使得國內援軍無法到達戰場。因此導致趙括雖然被圍長達46天,卻始終沒有盼到援軍。
香茗史館
在決定戰國曆史的長平大戰中,當趙括的四十幾萬兵團被秦軍包圍,其他諸侯國為什麼沒有出兵相援呢?廉頗為什麼沒有被重新啟用去解長平之圍呢?我且分析如下:
第一,在長平之戰中,趙國的外交出現重大失誤
長平之戰前後打了三年,在這三年期間,如果趙國在外交上能像秦國那麼積極主動,是可以爭取到東方諸侯的援助的。但是這個機會喪失掉了,這不怪別人,只能怪趙孝成王自己。
當時東方六國,除了趙國之外,比較有實力就是魏楚兩國。趙國大臣虞卿就向趙孝成王建議,應該派人出使魏楚兩國,積極合縱。不管魏楚兩國是否會出兵相救,只要三國結為同盟,秦國就有後顧之憂,就不能全力攻趙。虞卿的建議是非常高明的,可惜趙王沒聽進去,反而派人前去秦國,與秦國談判停火。
深諳外交術的范雎利用趙使前來談和一事大做文章,大肆宣傳秦軍在戰場上的勝利。在援救趙國上,魏安釐王本是打算有所行動的,楚考烈王雖然猶豫不決,仍然有可能與趙國聯合。但是趙國的外交失誤導致了嚴重的後果。大家想想,趙國自己都想談和了,魏國、楚國還出什麼兵嘛。所以我們必須說,趙國與秦國的差距,不僅體現在軍力上,更體現在外交上。
關於長平之戰,古往今來論述很多,大家的興趣點都集中在戰役本身。可是我認為,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關鍵因素之一是外交上的失敗。趙國不僅沒有積極爭取外援,還犯下大錯,單方面與秦國媾和,反而被秦國抓住並利用這個機會,斷絕魏國、楚國救援趙國之心。為什麼說這是影響長平之戰的關鍵因素呢?倘若魏、楚兩國站在趙國一方,且不說直接參戰,就算只是陳兵於邊界,威脅秦國後方,秦國也不敢以傾國之兵孤注一擲於長平。
第二,趙括兵團被包圍後,秦軍速戰速決,不給諸侯救援的機會
趙括四十幾萬大軍,被包圍46天后遭到全殲。有人問,這個時候,諸侯國為什麼不出兵相救呢?拜託,你以為趙括有一部華為手機嗎?打一通電話就可找援兵嗎?
打仗絕不是一被包圍就要匆匆請求援救的,被包圍了還可以突圍嘛。大家想想,趙軍被包圍,這消息傳到朝廷得幾天;趙王還得確認一下,到底能不能突圍,趙括這樣的天才將領,是不是故意的哪?好吧,直到真正弄明白趙括真的是飯桶,真的沒有高明的後備手段了,那估計過去十幾二十天了。
好,這個時候你要找援兵,派人去魏國去楚國,還得十幾二十天。出兵這麼大的事,魏楚也要想想啊,一想就得好幾天。就算魏楚想出兵了,集結軍隊準備糧草……好吧,大軍還沒到,趙括已被消滅掉了。
當然,趙王有沒有去求援兵,這個史書沒有記載。我估計是去了,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因為秦軍速戰速決,快刀斬亂麻,根本不想把戰事拖延到諸侯援兵的到來。
第三,趙王為什麼不派廉頗去解救呢?
這個問題,我覺得挺搞笑的。
首先,趙國哪來的兵?趙國大約總兵力是六十萬,趙括帶了四十五萬,剩十五萬人,這些兵力還要用來保衛首都呢。天才將領趙括也是奇葩,打仗居然不留任何預備隊,就算留下十萬人當預備隊,趙國也還有張牌可以打,可是他居然一古腦全鑽進別人佈下的陷阱去了。
其次,廉頗剛剛被解職,才一個月就讓他又帶兵打仗。你把趙王的英明決策放哪去了,難不成說英明領袖解職的決定還是錯的嗎?在專制社會里,什麼都能破,君王的臉面是不能破的。不要說讓廉頗去救趙括,就是在之後決定趙國生死存亡的邯鄲保衛戰中,也看不到廉頗將軍的影子呢。即使亡國,趙王的面子也要保住哦,因為君王的臉面,比國家還大哦。
君山話史
長平之戰,趙括率領的趙軍被秦軍圍困長達四十六天,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為什麼沒有得到來自本國以及其它五國的救援呢,即便其它國家不救,但至少說趙國自身對於這場決定國運的大決戰肯定是十分重視的,那為什麼也沒見到什麼有效的救援呢?原因有以下幾個:
趙括劇照
一,趙王的糟糕的求和之舉,要知道雖然說諸國畏秦懼秦,但是如果面對趙國的求援,還是有一定可能性是會出兵相救的,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各國不會不懂,但是為何各國都在作壁上觀呢?原來在秦趙對戰的時候,趙國恐不是秦國對手,採取了愚蠢的議和之舉,而秦國也就順水推舟,敷衍了下來,使得各國摸不準秦趙到底是和還是戰,一旦貿然插手,恐有引火燒身之患。當然,也未嘗沒有想讓秦趙兩國各自消耗實力的打算,畢竟那時候的秦趙才是最強的兩大國家,他們兩對耗,削弱了實力對其他各國也是一個機會。
二,秦國的舉全國之力來保障長平之戰的勝利,我想對於趙國來說,面對趙國主力大軍被圍,肯定是會出動人馬前來營救的,但是秦國的秦昭襄王親自奔赴河內,號召全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前往長平戰場協助運糧與阻擊趙國援軍,雖然說這些人戰鬥力可能不怎麼樣,但是不要忘了,這可是老秦人,即使不是正規軍,但是他們的悍勇是與生俱來的,阻擊趙國援軍還是綽綽有餘的,畢竟趙國也拿不出什麼正規軍出來了。
所以說,不是沒人救,而是救不了,畢竟秦國這次可是真的全力以赴了,趙國的實力畢竟還是弱了一籌,而其餘五國,一來出於對秦的恐懼之心,以及摸不準秦趙具體情況,加上通信不便等原因可能等他們明白過來,戰爭就已經結束了,另外坐山觀虎鬥,想看著兩國互耗也是有可能的。
Y一花一世界YB
首先,白起圍趙括46天,不是兩個多月。白起用了2年時間攻略韓國,這期間趙國無所作為,作為三晉之一的趙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趙國遇到危難時,其他國家也不願意來救援。
由於白起王陵不斷攻陷韓國城池,上黨幾乎成為一片孤島,而上黨地勢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馮亭不願降秦,於是歸趙,期望趙國出兵解救韓國,然而趙國繼續坐視不管。這讓上黨軍民非常失望。
趙國這一切的不作為,背後都有一個人的名字,藺相如!藺相如雖然有完璧歸趙之勇,但是,從他的言行來看,藺相如內心恐懼秦國的強大,他不認為趙國是秦國的對手,他的忠實夥伴廉頗也是一樣,廉頗同樣畏懼和秦作戰。
趙國自武靈王被餓死後,一直是權臣把持朝政,先是李兌,之後是藺相如和廉頗組合。這期間,一系列的短視行為,使得趙國日趨被動,不得人心! 趙國不救三晉之一的韓國,反而屢屢攻打齊國,因此齊國對趙國沒有好感,燕國也對趙國抱有警惕心。在燕齊方向,趙國始終保持有十幾萬的部隊。 而這支部隊沒有參加長平之戰,是邯鄲之戰的中堅力量。
以上種種原因,在長平之戰過程中,各國不願援助趙國,在各國看來,趙國也不是善類,最好你們兩敗俱傷。
至於廉頗,在長平之戰初期,被王齕打的很慘,20多萬人亡失近半,也就是說,趙括接手的趙軍,才十幾萬人,而趙括卻憑這點人消滅了數倍的秦軍,使得必敗的趙國,贏得了與秦一戰的能力。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說起長平之戰,自古就被軍事愛好者侃侃而談,即為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而唏噓,也因為趙國犯了在戰場上臨時換將的兵家大忌而時常被軍隊高層拿來警醒自己!
首先小爬先來說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長達兩個月時間,其他國不敢出兵救援趙國。
一、當時除了秦趙兩國的兵力可以互相抗衡,其它幾個都是坐上觀,所謂唇亡齒寒,秦趙兩國互相制衡,才能使得其它國家有喘息的空間,並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二、趙王已經習慣了安逸,不像秦國那樣經常東奔西走的征戰,導致了很多小國經常被秦國欺負,雖然心底怨恨秦國,但又擔心幫了趙國萬一不成,以後豈不成了秦國的眼中釘。
三、其實當時有不少國家也擔心一國獨大,畢竟秦國是虎,那趙國就是狼了,他們也希望兩國能夠不斷相爭,如果幫助了趙國,那以後的趙國會成為現在的秦國四處征戰。所以長平之戰中沒有援軍,就想著兩國兩敗俱傷!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這麼長時間,趙國不派廉頗支援呢?
其實很簡單,在長平之戰前,廉頗將軍一直拖著秦軍,只守不攻,當時趙國國內的糧食資源本身就不是很富足,而且後來趙括領兵進攻秦軍之時帶走所有糧食和精兵,剩餘老弱部隊廉頗帶著守著邯鄲!
長平之戰,能派出去支援的都是那些十三四歲的孩童新兵,怎麼戰?不是送死嗎?而且當時糧食也短缺,根本無法支撐這麼多援軍的飲食,所以廉頗也是有心而無力,怪只怪趙王昏庸,派了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努力的黃小爬
長平之戰!是我國古代發生的一場著名戰役,是戰國時期秦國與趙國之間爆發的一場舉國大戰。以趙國全軍覆沒,降卒四十萬餘萬被秦軍阬殺,這一戰決定了秦國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了。
公元前262年,白起率兵拿下了野王,將韓國上黨郡與本士切斷。上黨郡守與部屬商議道,我等軍民皆不願降秦,既然韓王已經顧不上我等,我們應該降趙國,於是便降趙!趙王看到此事,拿不定主意,問臣下,臣下道:“秦乃虎狼之國,現趙國不出一分力氣,便得一郡之地,這無異於虎口奪食,秦國不會善罷甘休,趙國大禍必致矣”!趙王又問平原君趙勝,趙勝說:“即便出動百萬大軍,勞師動眾,也奪不得這麼多的土地,”現如今送上門來,何樂而不為呢?趙王同意了!
於是便派廉頗帶兵五萬前往上黨郡,秦王聽聞此事後大怒,立馬率大軍前往上黨郡,兩軍對恃於長平。由於秦軍士氣正旺,廉頗不能敵,便在長平修築壁壘,堅守不出,這下好了,秦、趙兩國在此對恃長達三年。趙國耗不下去了,找齊國借糧,齊國不借,只好崔促廉頗出戰,但廉頗就是不出戰,趙王只好換將,換趙括去接替廉頗!臨陣換將,兵家大忌,但趙王換將了。
趙括到任後,立馬組織軍隊進攻,秦將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戰,便假裝敗退,將趙軍引入包圍圈,沒想到,趙括居然傾巢出動,這正中白起下懷,將趙軍四十餘萬包圍了起來,這下趙括慌了,只好就地築壁壘,等待救援!
那麼為什麼趙軍在被圍46天中,怎麼就沒有其他諸侯國來救援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趙王意志不堅定,想通過議和來換取秦國退兵,而秦國也裝得有模有樣,假裝同趙國議和,其他諸侯國一看,你們議和了,那還來什麼呢?
二、當時秦趙兩國都是強國,其他各國希望秦趙,希望秦趙打得兩敗俱傷,這樣才是他們所希望的。
三、趙國外交失敗,一會兒打,一會兒議和,讓其他諸侯國拿不定主意,也沒有去搞一個合縱來對付秦國,憑一國之力是無法打敗秦國的。
四、魏楚兩國早就被秦國打怕了,加之秦王威脅誰敢救援就打誰,因此魏楚兩國根本就不敢出兵!
看歷史猶如看將來
簡短點回答,原因有四:
1、當時趙國和秦國已經是戰國七雄裡面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其他諸侯國都在坐觀成敗,最好是兩敗俱傷,自己好漁翁得利。
2、燕國是趙國世仇,不可能出兵;齊國因為趙國參與燕國滅齊行動,不可能出兵;楚魏韓和秦國接壤,當時在秦國連番打擊下,幾乎都奄奄一息,坐以待斃。
3、趙孝成王錯誤聽取樓昌建議,派鄭朱到秦國求和,秦國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孤立。
4、廉頗為何不救?因為趙國已經派不出一兵一卒支援長平,不可能讓廉頗一個人去救吧,無異於飛蛾撲火。
瓦窯堡的碳
公元前262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攻下了韓國的野王(河南省沁陽市)之後,野王北面的韓國上黨郡跟南邊的國都新鄭切斷了聯繫,孤懸於外了。上黨郡長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將上黨地區17座城池全部獻給趙國。趙孝成王王接收了上黨郡,激怒了秦國,長平之戰拉開帷幕。
那麼,秦國白起圍趙期間,為什麼其他國不去救援呢?難道他們都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嗎?這得從兩個方面分析:
其一是趙國自身的原因,長平之戰初期,趙國的主將是廉頗,也是戰國時期一位了不起的名將,可是趙國實力沒秦國強,趙國打不過秦國,屢戰屢敗。
針對趙國的敗績,趙孝成王做出一個錯誤的決定,他想割地求和,和秦國談判。丞相虞卿認為求和會堵死其他國對趙國的援助這條路,但趙王沒聽勸,堅持與秦國和談,結果不出虞卿所料,秦軍更來勁了。
其二是秦國的政治外交工作做得好。長平之戰期間,趙孝成王派出使臣到魏國和楚國去求援,然而由於之前秦國丞相范雎的宣傳攻勢做得是相當的出色,進而使得魏王和楚王一致認為,趙國和他們並不是同一個陣營,如果這次出兵相救,那並不排除趙國以後還會進入到秦國的懷抱。這也正是由於趙王之前的錯誤決定導致的結果。
眼看楚魏兩國救援無望。情急之下,趙孝成王就想到了齊國。五年前齊國曾經派兵幫助過趙國打跑了秦國。
趙孝成王是滿心希望著齊國這一次還能夠鼎力相助,協同趙國度過難關。然而在這幾年當中,又是范雎的“遠交近攻”的政治外交策略已經深層次地給齊國起了洗腦作用。這如今的齊國,已經在秦國的糖衣炮彈攻擊之下,堅定地倒向了秦國那一邊。
此時的趙國徹底孤立無援了,而秦昭王的後繼部隊已經抵達了長平,是直插丹朱嶺,進而徹底地割斷了長平和邯鄲的路徑,將趙軍逼入了糧草斷絕的境地。
至於說趙國為什麼不派廉頗去救援呢?
前面講過,戰爭初期,趙國的主將就是廉頗,廉頗是有勇有謀的老將,他一看硬打拼不過秦國,那就攻不足而守有餘,做好防禦工事,堅守不出,這樣和秦軍一度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秦國一看攻打趙國費事,丞相范雎又使了一招離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消息:秦國人真正服的只有馬服君的兒子趙括,趙括要當了主將,秦軍只能撤軍了。
這時趙王做了第二個愚蠢的決定,把主將廉頗換成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採取主動進攻的戰略,結果進了秦軍的包圍圈。那麼,即便是趙王派廉頗再去救援,第一是無兵可派了,第二是已經回天乏術了,趙軍失敗已成定局。
鯤鵬歷史
題主這是兩個問題, 就分別回答吧。
第一個問題:其他國家為何不來救。
首先從齊楚等國的角度來看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秦國想要收割韓國上黨,但被趙國輕鬆摘了桃子。即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奪取上黨地區之戰。齊楚等國沒有必要在秦趙僵持階段去幫助任何一方——因為對於他們而言,秦趙爭奪上黨,無論誰贏誰輸,都對齊楚等國毫無利益關係。
秦趙爭奪上黨土地的性質,決定了齊楚等國不會在毫無利益下免費幫助秦或趙。當然齊楚等國無法預料到趙國精銳在長平之戰喪失這個結局。
其次,從趙國角度來看,趙國要求齊楚等國介入的理由不足。在《史記 趙世家》中虞卿提出以重寶換取楚、魏合縱迫使秦國談和的建議,但趙王沒有聽從,而是採取直接和秦國談和的做法。
如此一來,齊楚等國什麼利益都沒有得到,自然不會無端端的發軍救援趙國。
因此,在齊楚等國為什麼不救趙的問題上,答案很簡單——長平之戰是秦趙爭奪上黨土地的戰爭,齊楚等國不可能免費救趙,趙國在沒有支付對價的情況下,齊楚不會發兵。
第二個問題:趙國為什麼不派廉頗去救援。
這個問題就很簡單——一、趙國45萬軍在長平,主力更是被包圍,趙國那裡還有可以調動的兵力去救援?沒有援兵是第一個原因。
二、趙國在趙括被圍時要求齊國救援糧食,就說明趙國已經沒有足夠的軍糧。趙括為什麼試圖以主力和秦軍主力決戰,原因就在於趙國無力供養45萬大軍在長平。這才是廉頗被更換的根本原因——趙國沒有糧食了,不能不和秦軍做決戰。
沒有多餘的援兵,更沒有糧食運送給長平的趙軍——沒兵更沒糧,不管是廉頗,還是白起,都沒有能力去更改這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