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做明朝都城時間更長,但為何北京明朝氣息沒有南京濃厚?

澹奕


明朝276年間,南京的地位非常特殊。說特殊,因為南京是明朝的定鼎之地,朱元璋坐鎮南京四十年(含稱帝前),統一天下。但因為北元威脅太大,明成祖朱棣把國都遷到北京。

朱棣的政治根本在北平,在南京,他不怎麼得人心。所以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下詔升北平為北京,為遷都做準備。此時的北京還不是正式國都,只稱“行在”,畢竟北京還要大規模修建皇宮。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初,一切準備就緒後,朱棣這才正式定北京為國都(京師),原國都南京降為留都。

留都的級別要比陪都高,打個不那麼形象的比喻,陪都是妾,留都是前妻。朱棣不喜歡住南京,但南京是他父親朱元璋打天下的地方,孝陵還在。這一點,決定了南京不再是國都,政治地位也不會低。原國都南京的所有政治機構,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比如北京有六部,南京也有六部,尚書、侍郎一個不少。當然,南京六部尚書是沒什麼權力的,要麼是從北京六部退下來養老的,要麼是權鬥失敗下放的。當時有個說法,說南京六部衙門,戶部收不到錢,兵部調不動兵,禮部管不了考生。很多官員上班,不是昏昏欲睡,就是泡茶吹牛,無所事事。不過在政治上,南京應天府的地位和北京順天府是平級的,合稱為二京府。

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不太喜歡北京,而且從南京到北京的糧食供應成本太高。朱高熾決定把國都遷回南京,下詔北京各衙門全部複稱行在,南京再次成為國都。朱高熾在位10個月就稀裡糊塗駕崩了,英武的明宣宗朱瞻即位後,因要對付北元,所以留在北京。只是在名義上,宣宗時的北京其實只是行在,正式國都還在南京。

直到明英宗正德六年(公元1441年)十一月,朝廷才正式廢除南京有名無實的國都地位,復升北京為京師。此後,南京的留都再沒變過。

南京的政治地位是降低了,但要說經濟地位,南京要高過北京。首先,北京處在“苦寒之地”,糧食供應要通過南直隸運糧北上。江南是明朝的錢袋子、米袋子,沒有江南錢糧,京師就要斷炊。南京作為留都以及祖宗靈寢所在,是江南的中心。明朝通過在南京的政治、軍事存在,控制著江南錢糧。明朝遷都後,還在南京留下十萬兵馬。只是到了萬曆年間,由於各種原因,南京的兵力只剩下4萬了。

士兵少了,但百姓多了。萬曆末年的南京人口,已突破百萬,號稱神宗萬曆年間,天下大治,留都城內戶口百萬家。武宗正德時,有官員評價南京的地位,說太宗皇帝(朱棣之前的廟號)遷都北京,但北京所倚仗的錢糧器物,無不取自於南京(為中心的江南)。

南京,可以說是西部、南部物資進入北京的中轉站。南京佔長江地利,比如四川、湖廣、江西的物資會先順江東下到南京,然後再走運河進北京。

南京在經濟上也有一段失落時期,就是朱棣初遷北京時,帶走了南京城大量民戶工匠。但南京特殊的政治、歷史和地緣,決定了南京很快就能恢復南方中心城市的地位。朱棣帶走的是官方手工業者,而民間手工業者則填補了官方手工業者離開後留下的空白。包括紡織業、印刷業、銅鐵木器,瓦肆勾欄等娛樂場所更不用說了。尤其是在嘉靖、萬曆時期,隨著江南經濟的飛躍式的發展,南京成了全國重要的娛樂中心。

別的不說,秦淮八豔,你再熟悉不過了。

萬曆四十一年,有個叫奧伐羅-塞默多的葡萄牙傳教士,到南京進行傳教活動,起漢名為曾德昭。曾德昭在明朝呆了23年,1636年回到葡萄牙。他寫了一本書,名叫《大中國志》,詳細介紹了明朝,尤其是南京的經濟發展狀況,史料價值非常高。

對南京的評價,曾德昭說南京是明朝最大、最好的城市,街道非常寬闊、乾淨,老百姓彬彬有禮。最讓人吃驚的是,南京有大量的娛樂場所,每天人來人往,多到數不過來。有人問曾德昭,北京不是明朝的國都嗎?難道沒有南京大嗎?曾德昭搖頭說:沒有,北京只是政治上的首都,經濟上的首都,還是在南京。

或者換個角度講,北京是國都,南京是留都,也是備用國都。一旦北京有什麼事情,國都隨時可以遷回南京。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被俘,就有官員主張遷都南京,幸好被于謙制止。當時遷都肯定不行,但明末大亂,再加上後金威脅,遷都南京成了必然選擇。只不過福王朱由崧等人昏庸無道,白白浪費了南京大好資源。清朝統一後,南京的留都地位肯定保不住了,降為江寧府,但依然是江南大城之一。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北京作為明朝的又一個首都,明朝的氣息卻沒有南京濃厚,至少有以下三點:

首先,明朝開國定都,就是在南京,當時朱元璋採納了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集糧,緩稱王”的策略,首先消滅了割據勢力,然後又北伐,滅亡了元朝統一中華,最後將南京城建成天下第一都城。所以說南京城見證了大明王朝建立全過程。同時,明朝政府及軍隊將領及士兵多數是江淮人子弟,而江淮地區離南京很近,所以歷史上江淮人士對南京的認同感很強。

其次,歷史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因得不到認可,遂遷都北京,營建北京城。但仍然保留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保留全套的三省六部機構,處理南方事務,形成了南北兩京制度,而後來明宣宗,明武宗在處理叛亂事件時就曾移駕南京,受到南京百姓的歡迎,說明當時人們並不太認可北京都城的地位,一旦出現大的變故,官員都要求回南京。

其三,滿清入關後,對明朝室成員幾乎趕盡殺絕,並將北京城原來的居民趕到南城,原居住地全部給清室成員居住,形成了後來北京城“東富西貴,南貧北賤”的狀態。同時剃髮改衣冠,大興文字獄,甚至連“江淮官話”都改成了“京腔”。就這樣一步一步抹殺去了大明王朝在北京城的一切印記。

再次,明亡後,南京又成為了南明的都城,及恢復明朝的希望。清軍南下過程中,因瘋狂殺戮及推行剃髮易服之舉,遭到了江南及南方地區人民的殊死抵抗。嚴酷的現實逼的清朝統治者不得不開始進行“懷柔政策”,多爾袞親率十幾人不帶武器進入南京城進行談判,在得到不屠城,不駐兵的承諾後,錢謙益親率南京軍民投降清朝,使南京城未遭到清兵的屠戮,客觀上保留了明朝的遺風遺俗。

最後,明清時期很多文人墨客常來到南京並居住,並以為背景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使得南京城在文學作品中時期出現。同時康熙皇帝為籠絡人心,多次下江南,到南京祭拜明孝陵,客觀上也使明朝的風俗習慣在南京得到了保留。

以上幾點,足以說明了南京城的明朝氣息遺風的確多於北京城。


車騎校尉


明朝氣息到底是個啥?誰得出的結論是現在的南京有明朝氣息?明朝人告訴你的?這不都是現在人的主觀臆想嗎……南京現在還有東廠?錦衣衛?咋就算是明朝氣息了?這個恐怕沒有一個標準吧……你要說南京有民國氣息,還沒準兒有人能做個見證...

要說感情上,南京恐怕是更偏向明朝,這個可以認可,畢竟南京在明朝的地位更高,那西安還更傾向漢唐呢,可西安現在有漢唐氣息嗎?開封現在有北宋氣息?

再說,無論什麼氣息,都是文化交融的痕跡,你經歷的文化越雜,你的氣息也越豐富,要說哪個地方是單一的文化氣息,那你得去拉薩,那個地方氣息最單一;不過近幾年也都變化了;人家也有快遞了,也聯網了;

所以,南京這種海納百川的大城市,幾百年來沒變過?可能嗎?說他還有明朝氣息,這不是扯呢嗎……只不過北京比他在清朝地位更重要一些,吸收的各地的文化也就更雜一些;也未必就是受女真人影響,還有蒙藏回這些比較大的民族,都對北京有比較大的影響;滿漢全席嘛,北洋政府也得講五色旗啊。

所以,沒有誰是穿越過來的,遠的不說,太平天國,曾國荃,再到日本鬼子,南京城幾經屠虐,死的死逃的逃,到現在,還能留下多少,本就不好說,這裡面再挑挑揀揀,只找明朝留下來的,更是恐怕大海撈針吧……


三元牛奶285


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大明朝,把應天改為南京定為首都。可以說南京明朝立國的根基。

朱元璋老家是安徽鳳陽的,熟悉地理的朋友們應該知道,鳳陽歸滁州市管轄,滁州和南京緊挨著,朱元璋領導的明軍就發跡於江淮之間,古代的江淮包含江蘇省和安徽省的。南京即是明朝立國時的首都也是朱元璋的老家,南京明朝的氣息不濃才怪。

北京明朝剛建立時是元朝的元大都,靖難事變後,朱棣遷都北京後才正式作為明朝的首都的,雖北京作為明朝首都時間比較長,但整個明朝,明朝的靈魂還是留在了南京,加上後來清軍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北京明朝的氣息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綜合,因為南京從明朝到民國中間只做過明朝的首都,和朱元璋發跡於江淮之間,明朝的氣息得以在南京保留.


微山湖新偉


事實並不令人難以理解,只因北京後續又經歷了清朝。

明朝一代,南京一直是僅次於北京的行政中心

南京作為明朝初建立時的首都,朱元璋花費了很多精力來經營應天城,朱元璋本身陵寢也在南京。明代一朝自朱棣始,雖說遷都北京,但是南京一直有朝廷中央單位存在,是僅次於北京的行政中心。

清朝時北京明朝氣息減弱…

清朝三百多年,北京作為滿清的首都,明朝相關氣息的減弱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更無論清是一個少數民族王朝。和漢民族王朝的氣息還是有一定差別的。而此時的南京對於清朝來說就沒有對於明朝來說這麼特殊,受清朝氣息影響相對較小。所以南京相對於北京明朝氣息更重。

當代兩個城市建設側重點

對於北京來說當然不可否認明朝的影響,但是還是最終離自己所處時間上相對較近的清朝的影響更大,平時的文創產業也更傾向於清朝,畢竟清朝距離現在時間上更佔優勢。

而南京作為古都之一,最近的王朝也就是明朝了。所以文創產業、城市建設相對的著重點就在明朝。

所以會給人留下南京比北京更具有明朝氣息的印象。

北京

南京


歷史國仕匯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營建南京城,而且死後葬在了南京紫金山,是為明孝陵。朱元璋駕崩後,傳位嫡孫朱允文,是為建文帝,四年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攻入南京,登基稱帝,是為明成祖。

明成祖在位期間營建北京,並遷都北京,從此北京作為都城長達四百多年。明朝滅亡後,清朝入主中原,繼續以北京為都城。由於受到清朝的影響,北京的明代氣息減弱,而且北京清代的建築非常多,如頤和園、衚衕等,就連故宮也是多次修復,與明朝時期有所不同。而南京只作為明朝都城,留下了許多明朝建築或遺蹟,如明故宮、明孝陵等,所以明朝的氣息很濃厚。


對話歷史


你如果買個二手房,會不會還保留你之前住戶的家庭印記?

北京是曾經的大明故都,但清朝的都城全面承襲了明故宮,怎麼可能還留下明朝的統治痕跡?

南京則不同!最初朱元璋曾建都南京,所以南京有皇朝應該俱有的一切設施,可是到了明成祖朱棣,就從南京遷都到了北京,將之前的明故都遺址都留在了南京,而南京則成為明朝的副都,一般北京的朝廷衙門在南京都設有附屬機構,所以南京的明朝都城遺址基本得以保存。

明清更替之間,明軍在揚州和清軍血戰一場,結果換來了“揚州十日”的屠城結果,而南京則安然無恙的落入清軍之手,所以南京的明都遺址沒有遭到大肆破壞。

此後南京的這些原皇宮設施被當成清朝的兩江總督府或者江寧都督府使用,均被保存下來。

可惜的是,爆發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日本侵華戰爭,南京作為民國的首都遭到日軍的炮火攻擊以及燒殺搶掠,即著名的“南京屠殺”事件,南京的明朝古都遺址遭到很大的破壞,現在僅存明故宮遺址、朝天宮、明孝陵等明朝遺蹟。

但不管怎樣還是比北京多一點明朝故都的氣息。


boulder1


洛陽 長安 北京當時的朝廷,好比是中國大家庭的老大,他們不爭氣,把家底虧空了,然後南京這個老二升為老大當家長,由於虧空太大,然後沒有完全止住頹勢,但好歹每次都保住了家,致使華夏五千年文明不斷絕,然後大家都非常不在意之前老大的不爭氣,把氣都撒在南京這個厚道仔身上,一群奇葩的國人。南京本身是一個移民城市,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南京就這樣被好多麻木地中國人誤解。 好多人簡直是因果顛倒。有本事你在當時,在長安 洛陽 北京建個都試試,我發現中國裡這樣的毫無歷史觀和常識的人真是太多了。北方的都城 長安 洛陽 北京都淪陷了,建個啥啊,南方矮子中選將軍,只能南京,南京在長江最靠北邊,最有利於進取中原,選其他只會遲早覆滅。而中國自古受北方異族入侵威脅,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不可分離,所以常常要定都北方,就不難理解後面明朝的遷都。明朝歷時276年,南京做了54年全國唯一首都,220多年的南北雙京之一,何等豪邁,這還不算成功嗎,還是很多無聊的人詆譭著南京。 要知道,全中國歷史上做過全國首都的就4個,長安(包括秦咸陽) 洛陽 南京 北京。

不敢想象,要是沒有東晉南朝350年的抗擊,等來漢人主導漢化了的隋唐,沒有岳飛擊敗金兵北逃的行都建康,沒有大明王朝的絕地反擊的南方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沒有民國滅清建的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恐怕是大傢什麼人都不知道,華夏五千年文明斷絕。 大宋的資治通鑑裡,可是以東晉南朝為正統,北朝無紀,這可是要給皇上治國看的東西。實話實說,任何大動亂的時代,南京一代還算是相對安穩的,五胡十六國 北朝 亂的跟一鍋粥一樣知道嗎,比南朝更要亂,亂的增加歷史考試的難度。所說的偽政權 割據勢力,就讓人哈哈大笑了。 漢族自古都是文化概念而非血緣概念,不管什麼民族,學習漢文化,具有漢生活習慣,皆是漢化,產生民族大融合。


無限風光在險峰666666


首先我不知道你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南京明朝氣息比北京濃?這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我去過南京,感覺充滿著民國的味道,至於明朝的,真沒感覺出來,有些人說北京被滿化了,其實不如說滿清貴族被漢化了,故宮的型就是明朝的,北京還有明清十三陵,總的來說我個人感覺北京明朝氣息不比南京少


未來的世界第一城市


因為明朝的皇帝是安徽人,南京又是徽京,南京不是明朝氣息濃厚,而是安徽氣息太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