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敢直接懟皇帝,為何清朝大臣卻不敢呢?

姽嫿布木布泰


這不得不說兩朝君王對待士大夫們的態度了。

明清兩朝,在制度上一脈相承,都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發展高峰時期,只不過相對而言,兩朝在對待文臣士大夫集團上面,卻在建立之後出現了截然相反的發展方向。

我們知道,中國士大夫最好的時代是兩宋時期,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雖然皇帝的權力依然很大,但在這中國古典主義高峰時期,文臣士大夫們確實得到了歷朝歷代所不能有的待遇,而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趙宋皇族與士大夫們對武將的聯合打壓,而結果就是,北宋亡於金國、南宋最終被蒙元滅之。

在元朝漫不經心地統治了98年後,紅巾起義等農民起義爆發,放牛娃朱元璋脫穎而出,最終爭得天下,見裡明朝。而明朝呢,實際上承襲了元制,但在元制的上又有極大不同。朱元璋是一個權力狂人,他將中國封建皇權,在經過蒙元改造後,徹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本來還有一個相權,但最終也被其藉著胡惟庸案徹底取消,自此老朱統治化身勞模,把全部權力抓在手中,真正成為了一言而決,沒有人頂撞、沒有人敢正面剛老朱,因為想跟老朱對著幹的,都被他幹掉了......

可惜老朱棋差一招,他沒有考慮到一個很客觀的問題,那就是丞相這個職務為什麼會存在了上千年,都沒有取消,難道那些歷史上權力慾望旺盛的皇帝們,不曉得丞相或者宰相制度完全就是在分皇帝的權麼?

並不是歷史上的皇帝都不如老朱聰明,而是沒有老朱這麼玩命的熱愛工作啊,可老朱沒有考慮他的子孫們能不能跟他這樣勤勞,徹底成為權力的奴隸。所以到朱棣以後,這種情況就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一個新的制度出現了,也就是最初作為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內閣。

內閣這個機構的出現,最初只是作為給皇帝看奏摺,給意見的部門,沒有話語權,但隨著內閣的不斷完善,以及明朝皇帝們的消極怠政,內閣和其他部門配合默契,逐漸從皇帝手中奪取了“票擬”的權力,並且將這種權力以潛規則的方式與皇帝達成了默契。自此,來自六部的政務不經內閣,直達中樞,成為了不“合法”的行為,而中樞直接下達任何命令,不經內閣同意,也是“違法”。

這種權力的存在,才是明朝大臣們敢於懟皇帝的真正原因。皇帝如果不顧一切地想要幹掉大臣,那麼勢必會造成文官集團的觸底反彈,國家政務需要內閣來料理,皇帝根本忙不過來,他不可能逼得文臣們都撂挑子,這是最切實的利益根本。而同時,皇帝是文臣們以儒家的那一套培養出來的,皇帝信不信不重要,但其名義上是個儒家弟子,在漢人的土地上,最終教化,皇帝不以身作則,違聖人之言,就是在對抗這個國家的文化,顛覆自己的統治基礎,所以“聖人之言”往往成為了文臣們懟皇帝的最有效的武器。

但這種情況到了清代,卻發展成了另一個極端。因為滿清是少數民族政權,所以他入關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施行過很多不利於漢人的統治政策,而在推行這些政策的方法上,滿清使用的屠刀,所以滿清對中國的征服史,其實在軍事到內政上,初期都充滿了血腥味。

同時,滿清的民族政策擺在那裡,漢人旗人涇渭分明,做人旗人高人一等,出身就有特權、做官旗人指標高漢人一大截、而且都是要害部門的重要職位。所以初期的清朝,漢臣大都是說不上話的,而滿清的政治制度從議政王制度逐漸過渡到明朝的君主集權制,但清朝的內閣,實際上,票擬的權力越來越低,而到了雍正設立軍機處以後,內閣就真的只成為了一個負責執行的機構了。

而極具清朝特色的軍機處,其實就是皇帝的一個私人秘書團體,總覽軍政大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但是,它在形式上始終處於一個臨時機構的位置,皇帝想要取消隨時可以取消,想要開除誰,就開除,想聽誰的就聽誰的,並沒有形成如明朝那般內閣與皇帝之間的潛規則。

而出現這樣的原因,主要有這麼幾點:

其一:清王朝是少數民族政權,他們可以天然合法地繞開漢人王朝的統治文化傳統,只汲取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方面,比如儒家,被徹底改造成了舔狗,犬儒。

其二:自始至終,漢人文臣士大夫都不是清王朝行政的主要力量,他們只是作為輔助力量而存在,清王朝所依靠的始終是滿蒙八旗的王公大臣們。

其三:康雍乾三朝史無前例的文字獄浩劫,為了穩固統治,為了樹立絕對的君主權威,清王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興文字獄,次數之多,牽連之廣、處罰之重、歷朝最罪。這這樣殘酷的文化迫害政策下,士人們失去了一切政治理想,因為不知道怎麼樣就觸怒了君權,最後導致身死族滅,人人只知明哲保身,中國的官僚主義在這一時期也發展到了頂峰。

即失去了可以制衡皇權的權力,又失去了能夠合法懟皇帝的“聖人之言”,同時還有君主們時不時來一出因言獲罪的把戲,誰還不要命敢懟皇帝?



青年折緣


先說明朝的情況:

在明朝,實行的是“王與士共天下”,士人的地位非常高,並且擁有兩項非常非常重要的特權:

1、免稅——在明朝,士人是不用納稅的。

2、風憲制度

這一點指的是有“風聞奏事”之權的言官。

言官又叫諫官,實際上基本歷朝都有,只不過每一朝的權力有所不同。

具體到明朝時,因為在明太祖時立過祖訓,他們可以“風聞奏事”,意思就是說,他們可以捕風捉影,只要他們願意,他們可以打任何人的小報告。

嚴重注意:這裡的“任何人”包括皇帝本人!!!

所以,用現在的眼光看,他們跟現在的網絡噴子有點像,只不過他們的地位很崇高,應該叫官方噴子,而且還有工資拿!

你以為這是全部嗎?

不是!!!

他們還有績效考核!!!

噴的少了是不行的!!!不行的!!!不行的!!!要扣工資!!!

這些風憲官牛叉到什麼程度呢?

我舉個例子:

他們有權力到任何部門去做審計、調查之類的工作,終大明一朝近三百年的時間,這一特權就沒有被取消過。

各部門官員當然怕他們了,只不過,他們屬於官方碰瓷人員,有特權的,阻攔他們就等於找死。

所以,各部門的官員都不敢得罪,他們基本上到了哪裡,哪裡的人就像伺候大爺一樣,得想著法的把他們儘快打發走。

這裡提一下大明朝官方噴子的人員規模:

大家都知道,明朝有六部,來管理天下。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明朝還有六科,用來定點噴!定人噴!!專業噴!!!

各科的老大叫“都給事中”,為了方便他們噴,還專門配了助手,而且不止一人,左右各一個,分另稱為左右給事中。

你以為這是全部?

那你又錯了,噴人這麼重要要的事情,人少了怎麼行,所以,助手還有助手,叫做給事中,下面是各科給事中的具體數量:

吏科四人﹑戶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

要知道,這些人都是有品級的,屬於大明朝正兒八經的朝官。

你以為這是巔峰了?

那你就錯了,他們打遍天下無敵手,檢舉同僚已經變得無聊之極,完全產生不了職業快感。

所以,後來,大明朝的風憲官逐漸將他們的目光瞄向了皇帝!!!

從這個角度講,大明朝的皇帝是最悲催的,人家擺明了找你茬,你不僅不能指責人家,還得在人家罵得最厲害的時候,公開表揚一下!!!

舉個例子,看看言官的戰鬥力:

英宗因為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人虜了去,瓦剌人想賣個好價錢,通知大明朝要麼交錢贖人,要麼不交錢就收屍。

結果呢?這時候言官出來講話了:不!!!

於是有了代宗。於是瓦剌人殺又不敢殺,本來好好的買賣硬是賠錢了!!!

這一方面的故事太多,限於篇幅,點到即止。

這些官方噴子從制度上保證了皇帝的權力是受到制約的。

下面說一下明朝大臣敢直接懟皇帝的另一個制度保障——封駁制。

大家都知道的是,皇帝的旨意叫做聖旨,任何人都得遵守。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明朝皇帝下的正式旨意是要通過內閣的,而如果內閣成員覺得旨意不合適,就可以打回去,這時候,皇帝要麼重新制定旨意,要麼繞過內閣來發,但是繞過內閣來發的旨意整個大明朝276年來屈指可數。這種旨意有個專門的稱呼——中旨,中旨是受到整個官僚集團鄙視的,人人以遵守中旨為恥。對於中旨,整個官場的態度出奇一致——不承認、不遵守!!!如果一個官員遵守了中旨,就被稱為中旨官,從此自絕於整個大明官場,人人喊打!!!

你以為這是全部了?

當然不是了!內閣如果認可皇帝的旨意了,這裡還有六個人把關——六科給事中,這六個人有個特別牛叉的特權——在聖旨下達之前,他們有權力先看一下!!!如果他們認為旨意不合適,可以直接給退回去!!!

你以為這是全部了?

那你又錯了!

六科給事中還有另一個更牛叉的特權——把已經下達的聖旨給駁回去!!!

所以,在明朝,下聖旨時,有一個很特別的手續——科參。

也就是說,下旨意之前之後,都要有六科的人來把把關,否則得罪了他們可不是鬧著玩的。實際上,各部門的文書都是由六科來把持著的。

科道言官是大明朝正兒八經供起來的一群人,這群人中,有一部分人有一個專門的稱呼——“清流”。

這群人有如清風白雪,純潔無暇,沒有任何人能用任何東西賄賂得了他們。

這包括皇帝在內!!!

沒錯!你沒看錯,我也沒講錯!!!

大明朝的清流們能逼到皇帝給他們行賄!!!

在中國整個封建史上,絕無僅有,只此一家!!!

你能相信嗎?這事真的在大明朝發生過!可是,最後居然沒有成功!!!還被人記在史書上,成了笑話。

下面說一下明朝大臣敢直接懟皇帝的另一個制度保障——史官制。

在明朝,大臣約束皇帝的另一個手段如下:

派一個人時刻跟蹤皇帝,記錄他的所有一切!!!

記住,是所!有!一!切!!!

這個人叫起居官,這本記錄叫做《起居注》。

有人就說了,那還不簡單,皇帝直接不見起居官不就行了?

只能說,有這種想法的人實在太!幼!稚!

下面說一下,皇帝離開見起居官的嚴重後果——皇帝做的任何事情都得不到承認!!!

比如,皇帝哪天跟哪個妃子那個了,如果沒有記載在起居注上,那麼,這個妃子生的孩子就得不到承認!!!

以能鬧騰著稱的正德皇帝,出關的時候就是因為沒有帶起居官,結果在起居官手裡栽過大根頭。

說完了明朝,我們說一下清朝。

按照相關說法,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但是,實際上,清朝是在不同的地域實行不同的統治方式,這從他們大首領的稱呼上就可以看出來——他是漢人的皇帝,也是草原人的可汗,而所有人,都是他的奴隸。

所以,你會發現,在清朝,皇帝面前,人人以稱奴才為榮!!!因為這樣最起碼顯得忠心。

而我們前面我們提到的幾種對皇權的制約部門、制約方式,要麼沒有,要麼形同擺設。

這意味著從整個架構上來講,清朝當家人是不受約束的!!!

清朝大臣想要懟皇帝便等於找死,而且,大清還有著名的文字獄!!!


品墨食色


孔子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主先要對臣子以禮相待,臣子回報君主以忠誠。

宋朝之前,大臣們在皇帝面前有座位,君臣可以坐而論道,從宋太祖開始,大臣們在皇帝面前只能站著了,除非皇帝賜座。

明朝之前,大臣們當面懟皇帝是尋常事。

滿清入關後,還保留許多相對落後的奴隸制度殘餘,這種落後制度殘餘滲透進了清朝統治。

歷史教科書上常說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皇帝高高在上,大臣們跪舔:

“皇上聖明。”

“奴才該死。”

滿清入關以後,對漢人知識分子極盡拉攏、打壓的手段。

僅在乾隆時期,文字獄共發生一百三十餘起,其中,四十七起案件的案犯被滿門抄斬。

殘酷的手段打斷了漢人知識分子的脊樑骨,知識分子噤若寒蟬,在朝堂上,氣節不再,在學術上,將大量精力投入訓詁考據之學,不敢對時事發表見解。

結果是,社會逐漸僵化封閉,老百姓越來越愚昧。


餘明講歷史


明朝為臣子諫國,滿清則奴才遍佈。

明朝臣子為何敢於死諫?

一、明朝監察制度極為發達,言官制度達至高點。明朝言官雖官職不高,但權力較大。如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百官、按察地方等,大凡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衙門、從皇帝到百官、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言官的監察和言事範圍之內。此外,皇帝也有不因進諫殺言官的傳統。如:海瑞抬著棺材進諫,嘉靖以其比作比干,認為殺了海瑞,自己則是紂王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二、言官有一種自己獨特的群體意識,且言官多為敢認死理的讀書人。言官有一種責任感,他們認為應當為國家去諫言,抑制官員腐敗,將為國為民的一種擔當表現的淋漓盡致。他們多以挽救國家為己任,將社稷放在心上。如楊繼盛的“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三、言官追求的青史留名和先人事件的激勵作用。歷史上言官死諫從而名利雙收之事不勝枚舉,縱然一死,也無妨後世留名、千古流芳。且明朝言官如海瑞、夏言、謝遷等人俱為言官的進諫提供了激勵作用。

滿清為何少有人進諫?

一、滿清入關,剃髮易服,“留頭不留辮,留辮不留頭”,並且依靠鐵血手段,通過殺人來強行削弱漢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服飾文化傳統。

二、清朝大興文字獄,通過文化專制的方式去鉗制人們思想,讓人有一種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感覺,道路以目,不敢輕易說話,以致“萬馬齊喑”

三、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而滿人公然大興八旗制,將漢人當奴才來養,非臣子也。故而滿朝文武皆奴才,奴才如何敢隨意指責主人的是非對錯呢?


溱湖夢客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最主要的是皇帝們的想法。

明朝的皇帝們“愛好”廣泛,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所以治理國家的事情就要倚重大臣了,既然這樣,皇帝受點委屈也是理所當然的。舉個例子,明神宗萬曆皇帝曾經30年不上朝,張居正替他管家,懟一懟也算正常。(他們的故事以後有機會再講給大家。)



清朝的皇帝重視權利,治理國家大都是親力親為,大臣們就是提提參考意見,做決定的還是皇帝,一個打工仔怎麼敢衝著皇帝指手畫腳呢!舉個例子,雍正的小弟年羹堯不聽話,雍正想要做了他,心腹大臣給的進言,結果雍正還是說殺就殺了。



作為明朝的皇帝,依靠大臣的才華沒問題,但是要能控制大臣,否則出現亂臣黨羽的話,皇帝權威也會受到衝擊,當一個皇帝想要自己為國家做些什麼事情時,你的大臣卻不支持,反而到處掣肘,那就距離亡國不遠了,比如明朝的崇禎皇帝。



作為清朝的皇帝,自身才華太過耀眼,下面的大臣也就得過且過,反正英明神武的皇帝會搞定一切,大臣們也就得過且過了,要是趕上“管事”得沒什麼才華,對大臣的建議也不予採納,一意孤行,那就距離亡國不遠了。比如清朝的慈禧“老佛爺”。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與大家分享,歡迎留言探討!


BV瘋言瘋語


因為 在明代以諫臣為榮,御史可以直接痛批大臣皇帝過錯,如果以此招致殺生之禍,實則為諫臣的一大榮譽可以名垂青史。泱泱華夏、芸芸眾生敢問能留於史書者幾人何也?其次清代程朱理學繁榮,文人受理學影響較大,以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己任。不為其他為了這個理想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此舉就包含了敢質帝敢揭臣。

到了清代,由於清代皇帝大臣以滿族為主線,雖在文化包容漢文化。但是自家人總是信的是自己人,漢人不被皇帝所完全接受,還有就是清代考據學之風盛行從側面解釋一點,文人逐漸喪失那種為生民立民等等的志氣,只為升官,只為一己一族之榮耀。喪失家國天下的志向。再者清代在康雍乾盛世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完全淪為一家言。

再者清代起居注的記載可能沒有明代那麼犀利,一些敢諫敢言的大臣為能見於史籍


樾鏹


清朝皇帝為強化皇權,設立了軍機處的最高皇權機構,人員都是皇帝親信,信得過,聽命於皇帝,看中於軍機大丞,所以清朝不敢的原因吧。


14885143955


從根本上說,是中央集權加強了,中央集權加強的表現,就是皇帝權利的最大化,此消彼長,大臣就不敢“懟”皇帝了,不然腦袋搬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