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釀的燒酒度數高,但是哪怕不會喝酒的人喝了都不易醉?

江西井源商貿


如果說不上頭還有可能

不會醉,沒有的事情。酒不論品質高低,只要達到濃度,都能喝醉人的。

你這種說法也只在那些口口相傳的傳言了。如果作坊裡工藝做得好,蒸餾出來的某段最好的酒,可能會是最醇的,喝起來確實口感很好。喝多了不頭暈,也是有可能的,因為這個蒸餾段的酒是最好的,但這種酒很少的。釀酒人都要拿來兌頭段尾段,來平衡整個酒的品質和成本。

我也聽過一個版本,一個做泥瓦工的叔叔給一個作坊改造,下工後,老闆讓他們自己接蒸餾出來的酒喝,熱酒,口感都無比的美,他們都喝了很多,然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只是醒來後,沒有頭暈頭痛的感覺。

剛蒸餾出來的酒並不適合飲用

新蒸餾出來的酒都會含有一些雜質,需要一定時間的熟化、陳化才能達到品質穩定、揮發雜質。哪怕是飛天茅臺,也會在蒸餾出來後存儲3年左右才會來銷售的。

至於酒麴,不太關它的事情。傳統釀酒都需要酒麴的。


老三說酒


我認為這個問題有點失實。

我是一個半兩燒酒喝下去之後也許就會躺床的人。有一次去姨媽家,她拿出她自己弄的紅酒,說很好喝,要我試試,而且說不同於白酒會醉人。於是我慢慢地喝起來,甜香得很。沒喝過一兩,臉就發紅發燒,心跳加速。

既然是燒酒類的酒,除非度數不實,不然的話,不可能度數又高,而又不會讓不會喝酒的人喝了一定數量而不醉。

我有幸在縣酒廠打過一陣子臨時工,而且剛好就在制大米白酒的車間。

剛從出口流出來的二三斤的度數通常是在八九十度左右,後面流出來的度數就逐漸降低。當低到二十五度左右時,就不接了。然後,那些師傅就用低高度的兩樣酒進行衝調,最高的調成55度,最低的調成40度,另外一種調成50度。

剛開始我是滴酒不進的,但下班時常常被外車間的熟人說我吃了酒,說我的臉紅紅的。被人說多了之後就自己對自己說,不吃白不吃,反正沒有吃也被人說吃了。於是,我有時候就會去試試各種度數的酒。老實說,二十五度左右的喝起來的感覺真的有點像水,不過,我喝了一兩左右的話,照樣面紅耳赤,心跳加速。

測量酒度的高低是用測量器的,而不是憑口感的,更不是想當然的。所以,我個人表示不相信問題中所說的,[農村釀的燒酒度數高,但是哪怕不會喝酒的人喝了都不易醉]的說法。除非,這個[不易醉]的意思是[慢慢地醉],不是過喉即醉。如果是慢慢地醉的話,我堅決相信!因為不會喝酒的人只要喝了一定數量的高度燒酒之後,無有不醉的。倘若不醉,那一定是假裝不會喝酒的人了。


夢雲山人1


歡迎關注你農村的朋友頭條號農夫小鄧,對於您說的釀成米酒然後再製成燒酒,這個我真的沒有見過是怎麼做到的。

我老家是江西贛州的,這邊的農村在以前家家都會釀甜糯米酒,二十年前辦酒席幾乎都是上這種糯米酒,在酒席開飯前專門有個煮酒的人,煮開後用酒壺裝好每桌都放一壺,中途還會添加幾次,對於這種甜糯米酒都喜歡喝,因為順口男女老少都有人喝,一場酒席下來要喝掉幾缸酒,但是喝多了就會喝山歌了,後勁大會頭暈頭痛,哈哈。

每次回家最想喝到的就是老媽釀的米酒,甜、香、酒味足,真的好喝,現在人懶了而且糯米貴不划算做的人少了。做這種糯米酒需要將糯米提前浸泡一天,然後清水沖洗一遍,再木桶上鍋蒸熟,稍冷不燙手後再加酒麴(讓酒發酵的,沒這個不行),兩者拌勻,然後放入缸裡密封,三天這樣就有酒水出來了,釀出來的度數都不會很高的,這種酒要密封好,不然時間長會變酸,成黃酒了。

至於釀成米酒後再製成燒酒而且還有50度,這個真不知怎麼做的。我們這隻有直接用稻穀釀成燒酒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白酒,純釀的糧食酒真的香,純度高,是用釀酒器把糧食放裡面,然後放鍋上經過多少次蒸煮,冷水開了又換經過多少次,甚至一天時間才釀出來的。


農夫小鄧


為什麼農村釀的燒酒度數高,但是哪怕不會喝酒的人喝了都不易醉?

誰告訴你的農村小燒喝了不會醉?不知道您有沒有喝農村小燒的經歷,如果您喝過了就會發現喝二鍋頭的感覺和喝小燒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通常說的喝酒上頭並不是說喝醉,而是喝完醉酒之後頭疼,有的甚至能疼2-3天。這種感覺是市面上大多數的瓶裝酒喝多了之後的感覺。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現在的瓶裝酒根本就不是通過傳統的發酵蒸餾技術燒出的酒,都是食用酒精或者是使用糖化酶通過快速發酵製成的酒添加乙酸乙酯、塑化劑等添加劑之後裝瓶上市的成品酒。之所以喝多了會上頭、難受,就是因為不是純正的糧食酒,裡面的添加劑在作祟。

而對於農村的小燒來說,都是使用玉米、高粱等糧食經過發酵、蒸餾傳統技術燒出的酒,雖然說工藝、技術、酒麴等環節會出現一些問題而造成一些小燒會有些苦、澀的味道,但是其還是純糧食釀造的,而且裡面沒有那些化學添加劑的成分。而且,這些小燒基本都是高度酒。喝這類小燒對身體的傷害比廉價瓶裝酒低很多的。但是說喝小燒不醉那就是扯淡了。幹喝不醉那還是酒嗎?特別還是50-60度的高度酒,怎麼能不醉。

但是我聽我父親說以前喝的小燒喝多了確實不上頭,而是上腳。我父親說是喝多了之後頭不疼,但是腳底下沒跟,腳飄忽。而且這也是很多喝過純糧食釀出來的酒的酒友的共同說法。最重要的是喝多了也醉,但是不會出現頭疼好幾天的情況,因為裡面沒有添加劑啊。所以,小燒不上頭和酒麴沒什麼關係。

只不過即便是如此,喝小燒也是因人而異的。特別是那些體內缺少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啤酒喝多了也會難受好幾天的。這樣體質的人喝茅臺也是一個感覺,喝多了也會難受好幾天。所以,酒要少喝,小燒喝多了也傷身。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現在農村還有很多農民有自釀酒的習慣,一方面享受釀酒這一過程,二是在忙完農活後,喝一口自己釀的酒,一身的乏氣消失殆盡,心裡也更加舒坦。現在市面上也有很多的酒,人們總喜歡跟自己釀的酒做個對比,都說自己釀的酒更香,度數雖高,但不易“上頭”,不易醉,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說的白酒除了劣質的勾兌酒以外,大多都是發酵工藝生成的,所以酒麴不是酒的品質差異的唯一因素。

要回答上面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簡單瞭解下白酒的主要成分,第二自釀酒為什麼度數高,第三,我們說的“上頭”是什麼,為什麼會喝醉?

第一,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其它的就是發酵時產生的風味物質,自釀酒跟市面上的酒的區別除了工藝不同外,最主要的就是發酵風味物質的不同。

第二, 自己釀的酒工藝簡單,但保留的風味物質很多,這些風味物質有有益成分也有有害成分,市面上的酒除雜的工藝較好,在除去有害物質過程中,酒精的度數也相應的更低了。一般的米酒第一次蒸餾後度數會在50-60度左右。

第三, 我們說的“上頭”是指喝完酒後頭暈、頭疼等感覺,主要跟酒裡的乙醇、雜醇油

、醛類、酯類等因素有關。

具體來講,1、跟人體質有關的是:在乙醇代謝過程中,如果體內的乙醛脫氫酶多或活性高,就不容易喝醉頭痛,如果體內的乙醛脫氫酶少或活性低就容易喝醉頭痛。

2、跟酒有關的就是酒裡的風味物質雜醇油、醛類、酸酯比例等因素。雜醇油能讓就更香,但易上頭。醛類能讓人感到酒的辣感及刺激性,對人的刺激也較大。另外,酯類對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可以緩解頭痛的感覺。

綜上,好酒的關鍵在於發酵風味物質的比例構成,而影響這一比例構成的關鍵還是在於工藝的水平。所以如果自釀酒把握不好釀酒流程及工藝,也不一定能釀出“不上頭,不易醉”的好酒。


大鄉


為什麼農村釀的酒度數高,不會喝酒的人喝了也不會醉?
闡述一點,農村人自釀酒度數高是有的,但不是不會醉,肯定會醉;

農村自釀酒

大部分農村,都有大大小小,隨處可見的釀酒坊,酒的種類繁多,質量也是參差不齊,但因為都是純糧食釀造的酒,相對一些市場的劣質酒來說,只是不會有頭痛、燒喉等不舒服的症狀,但並不像題主所說的“不易醉”

自釀酒的種類

1、白酒

這也是最常見的酒,大多數釀酒坊都只做白酒,因為白酒需求量大,農村無論是招待客人還是大擺筵席,用的都是白酒

自釀白酒的度數一般在45~55度,度數不算低,喝醉了很多人,但還沒有聽說這個酒燒喉或者其他什麼,一致認為比瓶裝酒好很多,可能也是純糧食釀造的原因

2、黃酒

也是大米或糯米經過蒸熟發酵製成,但釀造工藝不同,度數也達不到白酒的度數,大概20幾度,我家對門就是家釀黃酒的,家裡十幾口大缸,每天出的酒不斷往裡面加,所以基本酒缸都是滿的

每次到他家串門,少不了的必須拿瓢喝上幾口,沒有一點感覺,還比較甜,但,可不要以為這個酒喝不醉人,還真喝醉過,這個酒在經過加熱以後,我不知道度數會不會增加,但酒勁特別大,第一次不知道,喝了不少,真就喝醉了,但喝醉也只是覺得頭暈,沒有其他任何不舒服

3、葡萄酒

我們鎮上有上千畝的葡萄種植基地,所以葡萄酒也是比較常見的,酒的度數不高,帶有葡萄的甜味,一般朋友聚會,沒有專門去喝葡萄酒的,但什麼都經不住多啊,多喝還是能喝醉人的


新農視界


題主的體會可能摻雜了個人的主觀認識,我也喜歡喝酒,算是個酒鬼級別的,因為常年喝酒,我的胃很不好,而且有較為嚴重的反流性食管炎。我自己沒有釀過酒,但個人釀造的酒我也喝過不少,很多朋友送給我,我原以為這樣的酒質量有保障,肯定又好喝又不傷身體。但我的實際體會和認知正好相反。

如果不經過長時間的陳放,自己釀的酒辛辣味明顯,更容易傷胃而且纏頭。我也對此現象感覺到納悶,查過資料,諮詢過懂得釀造工藝的明白人,結果給我的解釋和以前的認識完全不是一回事,自己釀的酒工藝簡單,對發酵和雜醇的控制根本談不上,釀出來的酒度數雖然比較高,但口感過於辛辣,在經過食管時有明顯的燒灼感,酒後胃部不適較為嚴重,而且伴隨明顯的口乾和頭痛等問題。同樣度數的高中檔酒就不會這樣,口感綿軟柔和,喝後胃部症狀也不明顯,第二天遺留的頭痛感也幾乎沒有。經過人家懂行的人分析我才知道,這是雜醇油和甲醇惹的禍,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但會在發酵過程中產生一定量的甲醇,甲醇是有毒的,國家有嚴格的控制標準,雜醇油則和口味有關,但過多會導致頭暈等不適症狀,白酒釀製過程中可以通過原料的選擇,中期蒸汽處理和雜菌控制來控制成品酒中的甲醇和雜醇油的含量,個人釀酒這些基本是無法控制的,所以一些鄉鎮小酒廠和個人釀造的白酒,雖然是貨真價實的糧食酒,但因為對這些限制含量的成分難以控制,喝起來口感差、容易纏頭傷胃。

我室友三十多年酒齡的老酒鬼,年輕時身體好,什麼酒都喝,好酒喝到的機會很少,對酒的品質沒什麼體會,現在年近半百,體質下降了不少,特別是食道和胃,長期引用略質酒糟蹋壞了,但這也讓我對酒的品質更加敏感,現在生活條件有了改善,參加宴會活動時經常能喝到百元以上的中高檔酒,有了很多比較的機會。也慢慢的體會出酒的品質差別,現在我的胃喝二十元以下的低檔酒不能超過三兩,否則就會引起飲酒後的食管反流症狀,超過半斤還會有起床後頭痛等後遺症狀。而百元以上的酒,我可以喝到七八兩,不會引起食管反流,喝到一斤第二天也不會頭痛。和別人送的自釀白酒,絕對不能超過三兩,否則會很難受。


山野論史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1797235734143265206, "vid": "63a8444075f14f8082a1c3d300ccc96c\

農人莫小道


#大家好,原創答案不易麻煩幫忙關注一下~ 謝謝啦~#

農村有自釀酒的習慣,好喝,還不上頭,農村人喝酒不醉,原因如下:

一、工藝。農村人釀酒很多都是祖傳的工藝,一般都是純米,水為原料,傳統工藝,不加任何酒精,口感更香,更純正,純糧食酒比酒精勾兌的白酒高出很多檔次,把握好釀酒流程和工藝,才會出不上頭的好酒,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二、心情。俗話說酒不醉人,人自醉,喝酒與心情有很大關係,農村人沒有城市那麼大壓力,忙完農活,喝一口自家釀的米酒,一身的疲乏消除殆盡,通體舒暢,全身舒坦。但人若舉杯消愁愁更愁,想要一醉解千愁的人醉的更快。

三、喝酒速度。通常來說,酒桌上的一杯乾一杯的喝酒,很容易醉酒,相反,小口小口慢慢喝,不易醉酒。農村人整兩小菜,一盤花生米,優哉遊哉的喝著小酒,很是愜意。

四、空腹。喝酒的人最忌諱空肚子喝酒,空腹喝酒,體內沒有食物,酒精吸收很快,容易胃出血,對身體危害很大,所以喝酒前喝水,吃點東西最好。

五、個體差異。身體因素與醉酒有很大關係,有些人千杯不醉,也有些人一杯就倒,農村人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都很規律,身體都比較健壯,而生活不規律,長期熬夜,疲憊,身體不健康的人容易酒醉。

中國的酒文化淵源悠長,歷經幾千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方法制造出得酒都不一樣,好的釀酒師傅,原始的釀酒流程工藝,才有了古樸,醇香的美酒,好酒在鄉村!


新農大視野


農村釀酒是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好多地方依然保留著農家釀酒的習慣。大多都是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用酒居多。值得注意的是酒喝多了都容易醉,我想筆者所說的:“不易醉”應該是不會上頭,不會有眩暈的醉感而已。那麼為什麼農家釀酒度數這麼高“還不易醉”呢?

市場成品酒大家都知道是勾兌的酒,而且酒水暴利。一瓶一百元的酒水成本都沒有包裝盒貴,自然而言消費者喝到的不是酒而是工業合成的“麻醉產物”。

再看下用料多采用自家五穀雜糧釀製而成,料子實在不會弄虛作假,畢竟釀酒都是自用居多。釀酒過程中每道工序都會嚴苛沿襲老祖宗的方法去做,這樣大大保證品質和口感純正。我親自嘗過自釀的酒,遠遠就能聞到酒水的芬芳,口感濃厚不剛烈,入口不辛辣,酒水會有掛杯的感覺,很濃稠!

我曾經聽一個專門賣酒水的朋友說過低於一百的酒不要喝,因為酒水沒有瓶子和包裝貴。是酒都會醉,只是自釀酒不會讓你醉的那麼痛,所以不要貪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