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知朱允炆不堪大任,為什麼硬要把皇位傳給他?

大秦惠文王丨嬴駟


成王敗寇,朱允炆的無能懦弱和不堪重任,多半是因為朱棣最後奪得了天下,後世史官為了標榜朱棣靖難之役的“合法性”和“正義性”,所以摸黑所致。

事實上,朱元璋並不覺得朱允炆不堪重任,而是很欣慰他的仁孝和好學,也相信他日後將會是一位仁君。朱元璋要擔憂的,也只是怕他政治手腕不夠強硬罷了。

公元1392年,朱元璋苦心栽培的儲君朱標先他而去,對他的打擊固然很大。但朱元璋也是個特能生的皇帝,除了朱標,自己還有20多個兒子,尤其是常年戍守北境的燕王朱棣,其文韜武略足以堪此大任。因此,大明儲君大有人選。

但是,朱元璋一心想避免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所產生的紛爭,所以他希望通過嫡長制來顯示皇位繼承的合法性。按照嫡長制的原則,嫡長子不在就應當立嫡長孫為儲君。加上對長子朱標的顧念,所以朱元璋最終還是選擇嫡長孫朱允炆作為儲君人選,並加以培養。

而當年朱標病死後,朱允炆守孝期間,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曾經安慰的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朱允炆的德行是很肯定的。當然,對於朱允炆的軟弱,朱元璋也是有所顧及的。不過這都不要緊,因為朱元璋早就為自己的後代子孫蕩除了功臣悍將,以免他們威脅自己後世的皇權。

只不過,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反而把朱允炆給坑了。由於明初能征善戰的名將都在接連的政治殺戮中,被一個個幹掉了。導致朱允炆在面對朱棣的叛亂時,幾乎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硬生生的被軍事指揮素養更強的朱棣給奪了江山......


這些歷史要讀


放牛娃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將馬皇后所生長子朱標立為國之儲君,朱元璋對他親自悉心教導,讓他跟明初大才子宋濂學習經傳,時常放權讓太子獨當一面,可以說為培養好這個帝國接班人煞費苦心。

公元1392年,苦心栽培25年的帝國二號人物太子朱標暴斃身亡,悲傷之餘,已64歲的朱元璋力排眾議的選擇了朱標之子朱允文作為帝國新的接班人 。

朱棣與馬皇后是歷史上有名的帝王模範夫妻,馬皇后以自己的賢良淑德和睿智成為朱元璋出色的賢內助,正因此朱元璋對她尊寵有加,他將朱標立為太子,自然是立長傳統,但也可說是有對自己這位患難與共的真情妻子的恩愛,傳位給孫子,自然有將對兒子的愛遷移之意。

朱標死時,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統帥明軍主力分別駐防西安、太原、北京。朱元璋十分厭惡二子朱樉,從內心就不可能讓朱樉繼承皇位,而跳過朱樉選朱棡和朱棣又違反了嫡長子繼承製與嫡長支繼承製,所以這也是選擇朱允炆原因之一。

成王敗寇,朱允炆的無能懦弱和不堪重任,是他四叔明成祖朱棣及其後任帝王們的一種抹黑而已,當年朱標病死後,朱允炆守孝期間,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曾經安慰的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由此可見,在朱元璋眼中,寶貝孫子的仁孝和好學,日後將會是一位仁君。

朱允炆性格寬厚並且孝順,朱元璋明白打天下需要殘忍和強權,可是治理天下卻需要朱允文這樣的君主,現在國家需要休養生息,在策略上需要一位寬厚仁者的君主,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而朱允炆是符合這個特徵的。

朱元璋不惜自己揹負罵名,早已“一日斬十候”、“火燒慶功樓”,為廢除丞相制他前前後後殺了不下兩萬人,導致整個帝國都陷入白色恐怖中,這一切都是為了孫子蕩除了功臣悍將,以免他們威脅他的帝位,朱元璋還特意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完全杜絕了外姓篡權的可能性。

收拾好一切的繁雜瑣事,朱元璋才毫無顧慮的將這片天下交給孫子朱允炆,但他沒算到,窩裡也能反!


美麗青春您真痘


明惠帝朱允炆不堪大任是是他四叔明成祖朱棣及其後任帝王們下的結論,清朝張廷玉等人定稿的《明史》,對於朱允炆的評價實際上也是建立在明朝定論的基礎之上,摻雜了一些清朝的政治需要而已,並非客觀評價。朱允炆或許在削藩的問題上操之過急了一些,最終導致了“靖難”內亂的發生,自己也落得個生死不明。但是,不能因此就徹底否定朱允炆,說他不堪大任。如果沒有“靖難”內亂的發生,朱允炆作為一個守成之君,或許還是可以有一定作為的。即便達不到他四叔朱棣的成就,不堪大任也不至於。只可惜,“靖難”內亂的一把大火讓一切全部終結了,朱允炆已經沒有機會再證明自己,只能任由四叔朱棣下結論了。如果朱允炆真的不堪大任、一無是處,英明睿智的明太祖朱元璋似乎不太可能非要傳位於他。畢竟,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還有好幾個兒子,而朱元璋自己也還有二十幾個兒子。



當然,朱元璋之所以傳位於朱允炆,最主要還是在刻意建立一套“嫡長子繼承製”的皇位傳承規則。同時,朱元璋傳孫不傳兒,多少也有那麼一些無奈。洪武二十五年,時任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對於彼時已經六十多歲的朱元璋而言,確立新的法定繼承人是繞不開的問題。如果嚴格按照中國古代長期奉行的“嫡長子繼承製”,新皇太子就是朱元璋的嫡次子、秦愍王朱樉。從“愍”這個諡號也能看得出,朱元璋很不滿意這個兒子。事實也的確如此,對於自家老二,朱元璋一直比較反感,甚至一度把他扣在京師,想給他點兒教訓。如果不是朱標從中渦旋,在老爺子面前為這個二弟開脫、說情,很可能朱樉就要被父親朱元璋軟禁在京師,回不了西安了。這樣的兒子,朱元璋是斷然不會立他為皇太子的。至於晉恭王朱棡,雖然朱元璋不反感這個兒子,相反還有些喜歡,但僅僅是父親對兒子的喜歡,從無傳位之意。而且,朱棡本身也的確不是當皇帝的料。



或許有人要說,朱元璋為什麼不直接立朱棣為皇太子呢?這種情況是幾乎不可能的。朱元璋為了後世能夠做到政權平穩過渡,終生都在琢磨“嫡長子繼承製”這個東西。在朱樉和王朱棡兩個嫡子尚存的情況下,朱元璋無論如何也是不會考慮庶出的兒子朱棣的。即便朱棣像他自己標榜的那樣,是孝慈高皇后馬氏嫡出,也依然無法跨越年長的秦、晉二藩。否則,朱元璋為此作出的一切努力也就全部白費了。朱樉死於洪武二十八年,朱棡死於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前不久。換句話說,即便朱元璋想立朱棣為皇太子,朱元璋也必須等到臨終之前。更何況,朱元璋根本無法預料三子朱棡何時去世,不可能自洪武二十五年起就讓儲位虛懸多年,等待朱樉、朱棡去世。而且,沒有任何一個父親希望白髮人送黑髮人。況且,彼時的朱元璋已經六十多歲了,在那個時代已經屬於風燭殘年了,就算他想等也等不起了。



為了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為了後世政權的平穩過渡,朱元璋最終放棄了讓兒子接班的想法,轉而將目光投向了嫡長房的孫子們。實際上,朱允炆的身份頗為尷尬,他並不是朱標原配常氏所生,而是側室呂氏之子。換句話說,朱允炆出生時的身份是庶出。那麼,為什麼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呢?一個原因是朱允炆年長,而且朱允炆性格溫和、仁慈,正好彌補了朱元璋的短板,或許朱元璋本身也更喜歡朱允炆一些也不一定。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常氏去世之後,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扶正,成為了朱標的正室。朱允炆的身份屬於可承認為嫡子、也可不承認為嫡子的範疇,歷朝歷代處理方式不一。或許朱元璋是為了給後世樹立一個榜樣,杜絕因生母扶正而導致的嫡庶矛盾引發宗室相殘,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困擾歷朝歷代的難題。那就是,不論原配、繼妻所生,皆視為嫡子,只論齒序長幼。此外,朱允熥背後尾大不掉的常藍家族可能也是一個原因,從後來朱元璋清洗藍玉或多或少也能看出一二(注:藍玉為朱允熥生母常氏的親舅舅)。



最終,朱元璋正式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並確立了明朝實行二百餘年的特殊形式的“嫡長子繼承製”。實際上,明朝的所謂“嫡長子繼承製”應當叫“嫡長房繼承製”更為確切一些。因為朱元璋制定的規則是隻有嫡長房絕嗣,其他兒子的小家族才有機會。或許有人不贊同,但是明朝諸多的皇太孫、親王世孫、郡王長孫,甚至親王世曾孫又如何解釋呢?如果嫡長子死了改選其他兒子,置這些皇太孫、親王世孫、郡王長孫於何地呢?皇太孫,多麼扎眼的名頭,朱元璋制定這一套制度的初衷就是為了後世政權過渡的平穩,此舉豈非製造不必要的矛盾?與朱元璋的初衷嚴重相違背,不是嗎?



除了這些,朱元璋敢於放手傳位朱允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完全杜絕了外姓篡權的可能性。即便朱允炆壓像後來的現實一樣壓不住陣腳,江山依舊姓朱,只是換了另一房而已。當然,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眾所周知:朱元璋對朱標寄予厚望,可乞丐出身的皇帝對培養太子沒有正確的方法,總是當朱標的面製造血淋淋的恐怖事件,把一個好好的太子活生生地嚇死了,悲痛欲絕的朱元璋萬般無奈,只好重新選擇太子。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了這段故事:朱元璋說:燕王朱棣在某些方面很像我,他賢明仁慈、勇敢威武、雄才大略,想立朱棣為太子.而翰林院的書呆子劉三吾說:燕王確實如你所說,但是立了燕王,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朱標是老大,這二位分別為老二、老三)怎麼辦?

朱元璋無言以對,沉默半響,兀自傷心痛哭!歷經艱辛,出生入死的朱元璋深深懂得以能力與自己的喜愛來擁立太子會麻煩一大把,而最為穩妥的辦法就嫡長子繼承製。

估計燕王搶了侄兒的江山後,篡改了史實,因為《明太祖實錄》必須由朱棣欽定,這明顯有為自己臉上抺粉的意思,說是不要臉沒有人否認。但通過以上對話,我們能體味出朱元璋選擇接班人的心路歷程充滿了艱辛與無奈。

忠厚的朱標死去的時候,朱樉和朱棡還健康地活在世上,作為皇子也有榮登寶座的意願與機會,縱使朱元璋有意讓燕子一飛沖天,這哥倆會俯首帖耳嗎?退一步說,就算這二位寬厚仁慈,為息事寧人而善罷甘休,自己如何面對天下百姓與朝臣的質問和輿論呢?

所以:設身處地,你是朱元璋大概也會讓朱標的兒子當接班人!


希望星晨58298869


與太子朱標相比,連朱元璋自己也承認,朱棣是最像自己的一位皇子。並且太子柔弱,而朱棣則勇武過人,並且對於兵道也有著一定的敏感度,這在朱棣後來的所作所為也能夠看出來。

按理來說,從古自今以來,如果太子英年早逝,那麼皇帝將會在眾皇子中從新選取接班人,從來沒有說直接將皇位傳給孫子的道理。

其實,仔細想想,朱元璋這樣做的緣由有以下這麼幾點。

一,朱標是馬皇后所生,愛屋及烏

毋庸置疑,朱棣與馬皇后是歷史上有名的模範夫妻,馬皇后以自己的賢良淑德受到朝臣百姓的愛戴,並且,馬皇后以其自身的睿智在朱元璋遇到困難的時候出謀劃策,著實可謂是一位出色的賢內助。如此完美的一位女性,朱元璋也是打心底的對她敬愛有加,他可以辜負天下人,卻唯獨沒有辜負自己這位患難與共的真情妻子。



而作為朱元璋與馬皇后愛的結晶,朱標所受到的器重是庶子朱棣(儘管朱棣自稱也是馬皇后的兒子,但是這很明顯是假的)永遠也比不上的。而在朱標死後,朱元璋也直接將皇位直接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正可謂是愛屋及烏在及烏。

二,朱元璋擔心會造成兄弟不和,索性直接傳給朱允炆

早在朱元璋分封諸位皇子為王的時候,就有人當眾提出來分封的弊端,而當時朱元璋因為深信自己的兒子們不會有異心,於是力排眾異,用雷霆的手段推進分封事宜。當時朱元璋倚重的是朱標仁厚有威望,能夠受到其他皇子的尊重,所以才不擔心。可是如今白髮人送黑髮人,他對於之前的想法也產生了質疑。如果在眾皇子們選繼承人,無論選誰都會讓其他的皇子覺得自己厚此薄彼,並且在心底對接班人產生嫉妒之心。



既然從眾皇子中選繼承人會造成兄弟間的不和,那索性直接傳位給朱允炆,都是眾皇子的侄子,這樣也就沒有厚此薄彼的意思了,也不會使得諸位皇子不服,畢竟是自己的侄子嘛,誰還好意思和後輩爭皇位呢?

三,朱允炆同父一樣,生性仁厚

朱元璋很懷念自己的已經去世的妻子與兒子,恰好朱允炆如同馬皇后與朱標一樣寬厚待人,孫子這種思念就如此轉移到了朱允炆的身上。雖然朱允炆還小,但是他本來就沒有什麼顧慮,早在朱標還是太子的時候,朱元璋就把該做的的做好了。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可是朱元璋和大多數的中國父母一樣,就喜歡為兒孫做馬牛。



收拾好一切的繁雜瑣事,自己背下了許許多多的罵名,就是為了能夠讓兒孫做一個太平皇帝。既然將所有的事情都打理好了,那麼所要的繼承人也並不一定要是很有作為而英明神武的人,而孫子朱允炆自然也可以坐這個江山,所以朱元璋才如此毫無顧慮的將這片天下交給孫子朱允炆。

當然,也許朱元璋也想過一種最壞的打算,才有後來所謂的錦囊,不過,這就是後話了。


妙齡老翁談歷史


看來,關於明朝的話題非常有市場,儘管類似的問題已經出現了無數遍,但依舊有人換個提法重新提一遍。既如此,筆者便簡單地做出回答。

首先,需要了解中國古代立皇儲的原則(除了清朝之外)。這種原則實際上是西周時期實行的宗法制對於後世影響的一大表現,即立嫡長子為先。何為嫡?即統治者正妻所生的兒子的那一支。如果嫡子不是長子,那麼以立嫡為先。古代皇帝立太子有四種選擇,立嫡,立長,立賢,立愛。在優先級上,也是按照該順序,即先立嫡子,無嫡子(一支)則立長子,然後是立有才能的,最後才是立帝王自己喜愛的。

具體到朱元璋立接班人,這就很好解釋了。朱允炆是嫡長子一支,嫡長子雖然去世了,但他還有子嗣還在,所以接班人應當是嫡長子這一支,朱元璋的做法合乎宗法原則,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再說,朱允炆並沒有題目中所說的那麼不堪,根據記載,朱允炆實際上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人,至少在朱元璋面前表現出的 是這樣:

母妃呂氏。帝生潁慧好學,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晝夜不暫離。更二年,太子薨,居喪毀瘠。太祖撫之曰:“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為皇太孫。二十九年,重定諸王見東宮儀制,朝見後於內殿行家人禮,以諸王皆尊屬也。初,太祖命太子省決章奏,太子性仁厚,於刑獄多所減省。至是以命太孫,太孫亦復佐以寬大。嘗請於太祖,遍考禮經,參之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德焉。

明史中對於朱朱允炆做出瞭如下記載,可見,朱允炆在很多方面都和自己的父親朱標具有相似之處,比如以“仁”為理念,治國以寬。所以,朱允炆在朱元璋面前的形象,是非常好的。

最後,退一萬步講,這皇位如何也輪不到朱棣。據考證,朱棣的生母本身是朝鮮妃,地位並不高,可以說,朱棣是一個沒有什麼地位的庶子。只不過在他當了皇帝之後,為了宣示自己黃維德合法性,將自己的母親“改”為了朱元璋的原配馬皇后而已。


庭州行者


朱元璋早就將朱標立為太子,可是卻在朱元璋前面早走了,可能是朱元璋覺得自己的殺伐太重,帶走了自己的兒子,於是在一眾兒子當中看了一圈,把皇孫朱允炆反倒是推上了皇位,這就讓皇子們納悶了,大臣們也是一頭霧水,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把皇位給他孫子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個。

首先,最根本的因素那就是對長子朱標的厚愛,朱標喜歡無為而治,主張施以仁政,可是朱元璋知道,天下大定,有功之臣都在貪圖安逸,作奸犯科的事情屢屢發生,怎麼剎住這股不良風氣?殺!藍玉案,胡惟庸案等等,無一不是牽涉巨廣,而太子呢,施以仁政,天下就好管些,這些是其他皇子所欠缺的,而朱允炆呢,繼承了他父親朱標的寬厚,這點正是朱元璋所想要的。

其次,避免兄弟骨肉相殘。這麼多的皇子皇位給誰,都是個問題。當然了,寧王,燕王似乎夠格,但是寧王善謀,燕王善戰,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其他皇子就更差一籌了,皇位就一個,權力對帝王之家的孩子們以為著什麼,朱元璋會不知道?所以乾脆不選皇子,來個隔代選擇也不錯,可惜的是,他朱元璋想到了皇位可能帶來的兄弟相殘,卻沒有能設想到叔侄有打對臺的一天。

最後,遵從長幼嫡庶之別。朱標為嫡長子是正宮馬皇后所生,雖然已經去世,但是他朱標的兒子在,就輪不到二兒子,至於朱棣就更沒戲了,排行老四,還是庶出,至於寧王排行在十幾,就只能看看吧,就這一條拿出來,朱元璋也能堵住其他人的疑惑的目光,當然也有人會說,暢遊有序也不盡然,關鍵是皇帝就是這麼看的,你能跟朱元璋辯論嗎?就這樣,諸多王孫貴族也就接受了事實,可惜的是朱允炆太急切了,一番削藩不成,反而把自己逼得無路可走的窘境。


農夫說歷史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病逝,將皇位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建文帝上位之初就大刀闊斧的削藩,給了朱棣造反的理由,最終在一系列近乎蠢豬式的指揮之下,被朱棣成功篡位,建文帝也不知所蹤,給了後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首先,小編並不認為建文帝不堪大用。建文帝是一個仁慈賢明的君主,繼位之初就廢除了朱元璋在位時期的許多痺症,重用文臣,政治開明,沒有朱元璋時期濫用刑罰的暴政,很得文臣武將的擁戴。

雖然被朱棣奪走了皇位,我覺得他也就是比朱棣少了些果敢和狠心,太過慈悲心腸被對手抓住,如果他能有康熙一半的決心,朱棣也斷不會成功。

至於說朱元璋為何要傳位給建文,我想我們應該從以下幾點分析一下。

一、朱元璋親自制定嫡長子繼承製,太子雖然不在,但太子也有兒子,長子長孫不管是在皇家還是在平民百姓家都是合法繼承人的不二人選。

二、朱元璋對太子感情太深。含辛茹苦的培養了20多年,眼看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可天不假年,使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想彌補太子,正好建文和他父親脾氣性格很像。

三、要知道,朱標在世時滿朝文武都對他畢恭畢敬,心悅誠服,大臣們更希望是朱標一樣的仁君繼位。朱標死後,由於對朱標有些很深的感情就一致建議立朱允炆做儲君。

四、朱元璋太想當然了,他認為他的後人都是骨肉親人,血總會濃於水,孫子當皇帝,兒子們在外守衛邊疆,他十分看好這種配置。但可惜皇家從來無親情,只有無情的權利慾望。


只不過建文帝的下場讓我們很是同情,如果他能夠成功削藩,大明不知會走向何處?

我是亮仔,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在我國曆史上,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大一統政權,建立者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建立後,明太祖立長子朱標為太子,公元1392年,朱標去世,面對繼承人去世的情況,明太祖面臨著選擇,朱允炆為人懦弱,沒有主見,相對而言,在秦晉兩王去世的情況下,燕王更合適作為繼承人。


但明太祖卻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明太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封建制度下的大宗小宗關係,明太祖傳位朱允炆有其必然性

從情理上,立朱標為太子以後,朱元璋對他是悉心教導,一心一意的培養他成為未來的繼承人。朱標這一死,按他自己定的規則,本來應該輪到第二個嫡子——秦王朱樉。但是朱元璋沒有這麼幹,而是把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因為朱元璋的心裡,早已經默認太子朱標就是皇帝了,兒子是皇帝,那他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孫子自然也應該成為皇帝。而且,到朱元璋死之前,馬皇后生的包括朱標在內的三個兒子都死了。那麼,這樣看來,朱元璋生前把皇位傳給太孫朱允炆是再合理不過了。



秦王晉王也好,燕王也罷,相對於太子家都是小宗,朱元璋-朱標-朱允炆一脈是絕對的大宗,只要大宗還有子嗣可以繼續繼承血食祭祀的主祭人地位,那繼承人一定是從大宗裡出,絕不會輪到秦王晉王燕王這些小宗。而且朱元璋也在族譜字輩裡明確規定了太子位下、秦王位下、燕王位下等等諸王子孫的名字,就是為了明確區分大宗小宗以及小宗之間的關係,非太子位下(後為燕王位下)的小宗絕不可能入祧大宗,成為皇帝繼承人;小宗之間也要儘量的涇渭分明。

‖朱允炆繼位符合封建禮法制

禮法制下,帝王去世,帝王有兒子的,帝王的兒子應該繼位,這叫父死子繼;帝王去世,帝王沒有兒子繼承皇位,由帝王的兄弟繼承,這叫兄終弟及。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在太子家大宗尚有子嗣的情況下,於情於禮都應該由太子的兒子繼位;儘管朱元璋偏心朱允炆給他母親扶正,但是程序上地位上名分上都是符合禮法的。

‖朱允炆的表現讓明太祖選擇了他

朱允炆性格寬厚並且孝順,朱元璋明白國家需要休養生息,在策略上需要一個寬厚仁者做繼承人,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而朱允炆是符合這個特徵的。


而且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孝”永遠是奪取皇位繼承權的秘密武器,因為孝代表忠。朱允炆的一系列表現,讓明太祖選擇了他。

自古立嫡立長不立賢,因為賢能這事兒不好判斷,而嫡長子是很好判斷的,遵守規則有利於權力繼承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東宮勢力是朱元璋為朱標準備的,很難說服他們改換門庭投到其他皇子門下,稍有不慎,引起爭鬥不利於安定團結,於是立朱允炆為繼承人是最好的選擇。


源稚生


不知道提問者從哪個歷史資料認為朱元璋感覺朱允炆不堪大任的。選擇朱允炆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朱元璋是為了保證嫡長子繼承的延續,知道如果在嫡長子合法繼承上出了錯,可能國家真的就國運崩塌了。從唐的玄武門之變就可以看出,因為李二開的壞頭,後代中謀反者云云。

其次,朱元璋的好殺,使得他更欣賞朱允炆身上的仁善良。可能自己得不到的就是別人羨慕的,朱元璋更希望朱允炆接管以後更多的是仁治,就好比漢武帝之前得文景之治為漢武帝打下了好基礎,才成全了漢武帝。

最後,我想說朱元璋絕對沒有認為朱允炆難堪大任,他更是希望朱允炆可以接替,畢竟是家天下,天下安危風向更系身於一人上,憑藉朱允炆的仁和可以善待他的叔父們,但是沒想到叔叔確造反了侄兒的反,這個是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主要是朱允炆的消藩急攻進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