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變時代的四大商業詛咒

劇變時代的四大商業詛咒 | 李檬相對論

近日,我經常聽到一些產品經理探討他們的“做事方法”。

產品經理往往具有很強的“競品”意識,他們一般會找幾個競爭品牌、競爭產品,花很多時間去研究競爭對手的優劣長短,然後採取各種針對性舉動……

無疑,盯著對手做事是十分短視的,有人甚至直言“最大的對手是你觸達用戶的阻力”或者“最大的悲劇是戰勝了所有對手,輸給了時代”。我想到兩個事例:

事例一

幾年之前,《新聞聯播》報道過一名掌握了“數錢絕技”的銀行櫃檯人員,此人會用耳朵數錢,蒙上眼睛只聽著“嘩嘩譁”的數錢聲音,就能準確判斷錢的張數。當時,這項絕技被當作“匠人精神”來報道的。

可是,2017-2018年間,各大銀行每年裁掉了6萬名櫃檯員工,移動支付都“無現金化”了,那位會用耳朵數錢的“匠人”也飯碗不穩。

結論:你的獨門絕技是否靠譜,不在於你贏得這個行當,時代才是最終審判者。

事例二

有快遞公司高管直言:“很多時候,容不得你考慮對還是錯。你的對和錯在5年、3年前就應該想到。”

快遞公司要在各個城市中建立倉儲、物流基地,從規劃、政府談判到落成運營,快則3年,慢則5年。等你想到了、看到了才去佈局,很多地方競爭對手就搶先了。況且,快遞要與電商同步,過去是PC電商,現今是移動電商,流量在變,時代在變,慢一步則步步皆輸。

你公司今天是什麼生存狀態,取決於3年前、5年前的一念之間。

結論:這個時代,你要不停快跑才能保證不輸,甚至沒有時間考慮對錯。

很多時候,哪怕你一如既往勤奮不懈,也沒有犯什麼錯,並不能保證你會好好活著。改變你命運的東西,往往不在你視野範圍內,可能是你過去看不清、看不懂、看不起的地方。

如果你一定要盯著對手做事,那麼,時代才是你最大對手。

在創新加速的當今時代,科技和商業就像是中了某種詛咒,當你瞄準行業對手的時候,可能這個行業正在時代浪潮的顛簸中飄搖不定。下面,我總結了這個時代四個類型的商業詛咒:

01

商業模式的詛咒

很長時間,“商業模式”都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熱詞。

有個證券分析師說:“研究一家公司最重要的變量無非是三個,誠信、商業模式、執行力。”三大變量中,只有商業模式是具體而清晰可見的。

商業模式就是你過去成功、成熟的生意套路,不過,可能也會將你帶入命運的黑洞。

日本文學作品《解憂雜貨店》曾風靡亞洲,可是,現在日本街頭已經沒有雜貨店了,都被便利店7-eleven替換掉了。

雜貨店和7-eleven有很大的區別嗎?

那些開雜貨店的老闆並沒有多大野心,賺的是辛苦錢,他們不斷延長營業時間,甚至半夜也會起床招待顧客,只想多做幾筆生意,結果,卻發現日子越來越難過。

7-eleven已是全世界最大的連鎖便利超市,那個連鎖覆蓋的生意套路,簡直是密不透風,哪裡還有小雜貨店的生存空間?

曾經,使用殺毒軟件是要付費的,因為電腦上網容易中毒,專業軟件給用戶提供安全服務,向用戶收一點錢,有什麼不對呢?

可是到2009年,奇虎360推出永久免費的殺毒軟件,這一招夠狠,那些傳統殺毒軟件(比如瑞星)被徹底斷了生路。而奇虎360改變了生意套路,不再靠賣軟件賺錢,而是靠提供增值服務賺錢。

這個時代已經不是你自己努力工作,努力不犯錯就可以存活下來,技術沒變,生意沒變,但模式變了,用戶體驗隨之改變。這種無聲無息的模式改變,往往使你猝不及防,成為難以躲避的商業詛咒。

02

跨界競爭的詛咒

很多公司在定義競爭對手的時候,已不再將目光侷限在行業內,而是一切與這個行業有交集的地方。

目前,方便麵的年銷售量以幾十億包的速度在減少,哪怕產品越做越精緻,大的小的、幹拌的、開水泡的,口味不錯,價格也親民,仍無力挽回頹勢。

打敗康師傅的,不是統一、今麥郎或者白象,而是美團、餓了麼。

目前,尼康、索尼、佳能正在一家一家關閉製造數碼相機的工廠。曾經,他們三大數碼巨頭互相視作競爭對手,現今則惺惺相惜,打敗他們的,是蘋果、三星和華為。

蘋果公司強勢崛起的那段時期,受傷最大的,除了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傳統手機品牌,還有大量軟件公司、傳媒公司、音樂公司因此倒閉。

目前,全球有2000萬人給蘋果開發APP,蘋果iPhone是世界上最大的數字媒體、數字音樂平臺,這當中哪裡還有行業的界限?

這個時代已經模糊了行業的邊界,隨處可見的跨界競爭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詛咒,總是在你無力防範的側面給你帶來衝擊。

03

核心競爭力的詛咒

曾幾何時,獨門絕技或者核心競爭力已經不再是你的生存優勢。

曾經,戴爾電腦獨創的核心優勢——個性化定製電腦、去掉一切不需要的硬件和功能、便宜而且送貨上門,使之超越蘋果,成為世界級PC品牌商。

現今,戴爾連續輸給了惠普、聯想和蘋果,市場佔有率面臨斷崖式下跌,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PC品牌。

在PC不斷普及的那個階段,性價比是最重要的,這正是戴爾電腦的核心競爭力。現今,電腦已經不是一個簡單廉價的工具了,而是一種和用戶身份地位匹配的、有內涵的產品。戴爾電腦沉澱多年的“高性價比”的固有優勢、固有印象,反而成了一個歷史包袱,使之深陷泥潭。

被核心競爭力的詛咒擊中的,還有英特爾。

當初,喬布斯開發出了iPhone的初級版本,立刻去找英特爾,希望他們幫助製造芯片。當時,英特爾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速度快、綜合性能強悍,弱點是尺寸大、耗電大。可是,喬布斯對iPhone手機處理器芯片的要求偏偏就是“速度可以慢一點點,但一定要尺寸小、能耗低”,否則,手機裝不下、電也很快耗完了。

那時英特爾生產的CPU芯片,價格一般都在每片100美元以上。讓他們騰出生產線,轉而生產10美元一片的手機芯片,這划算嗎?英特爾最終拒絕了喬布斯。

誰料,iPhone以及智能手機市場會迅速崛起,英特爾賴以生存的這個單一的“核心競爭力”,將自己“囚禁”在PC機芯片市場,之後不論費多大勁,也沒再攻入手機芯片市場。

獨門絕技或者核心競爭力何以成為一種商業詛咒?

因為特別容易使人產生依賴,你一旦擁有一個獨門絕技,你考慮任何問題都很難偏離這個軌道。

於是,這個時代的所有改變都很容易像流星一樣從你身邊劃過,你往往追不上未來,放不下過往。

04

降維打擊的詛咒

“股神”巴菲特在研究一家公司時,習慣用“護城河”來描述優秀公司阻隔競爭者、保持高利潤的持久能力。

“股神”這種人為給一家公司劃定一個能力圈的做法,已經很難適應這個時代了。

“護城河”再怎麼牢不可破,也無力阻止競爭對手從天上攻擊你。

你在二維平面上建立起來的競爭優勢,在對手的三維攻擊(空天)面前是無效的。

這種高維打低維的做法,就叫降維打擊。

百度、Google在搜索引擎上非常強大,可是,Google還是忌憚蘋果,百度則是忌憚360。

因為蘋果和360佔據了更高維度——谷歌APP主要安裝在蘋果手機上,蘋果可以屏蔽Google;百度再強,也只是一個網頁,360直接做了瀏覽器,打開網頁總要瀏覽器吧。蘋果和360隨時可以對百度、Google啟動降維打擊。

淘寶要屏蔽百度,以及很多導購網站,也是擔心遭受“降維打擊”,如果用戶上淘寶、上天貓還要用百度搜索,那不是將命脈暴露給別人看嗎?

可能你公司在一個維度上很強,但不知什麼時候,哪裡技術和商業有了新突破,又出現一個“高維戰場”,你過去積累的所有競爭優勢立刻歸零。

用“多路徑應對”和“生產力解構”來贏得這個時代


我非常喜歡天才科學家諾伯特·維納的一段名言:“在時代的劇變中,聰明人考慮的,應該是如何根據反饋,做出調整,適應變化,而不是預測未來。”

大多數人往往低估了“反饋、調整、適應”的智慧。

二戰時期,各個交戰國都會面臨一個特別頭疼的問題——武器精度太差。

火炮越是威力大、射程遠,命中率就越低;高射炮平均要發射3000發炮彈才能擊中一架飛機;德國V-2導彈能以5倍音速攻擊大型軍事設施,可是精度太差,本來要攻擊敵方空軍基地,結果只打中一個露天廁所。

如何提高武器的精度呢?

如果你的方法只是不斷改進每一個零件、每一個功能,OK,你永遠不能解決問題。

就像雜貨店再怎麼改善服務態度、優化貨品組合、做好室內裝修,也競爭不過7-Eleven;方便麵再怎麼色、香、味俱全,也競爭不過美團、餓了麼。

諾伯特·維納采取的辦法是“反饋、調整、適應”,就像駕駛汽車,一定不是一開始就瞄好了一個方向一頭扎過去,而是不斷做微調。維納設計了一系列的自動控制裝置和系統,改善了雷達跟蹤目標的能力,能使火箭、炮彈在飛行中不斷調整路徑,適應各種戰場環境,精度得到了極大提高。

“反饋、調整、適應”做到了極致,就可以實現“精確控制”的效果。

不管時代怎麼劇變,科技產品怎樣更新換代,從“反饋、調整、適應”到“精確控制”的方法論始終沒變。往後,衛星如何精確進入空間軌道,“土星五號”火箭如何將宇航員準確送往月球上事先設定的位置,都是基於這個方法論進化出來的解決方案。

同樣道理,現代企業在時代的劇變中,最重要的,不是怕輸給競爭對手、或者跑輸這個時代,而是努力做到“反饋、調整、適應”以至“精確控制”。

不是不犯錯,而是不斷降低“試錯的成本”,以及從錯誤中汲取高價值的信息反饋,助推你下一步的迭代和進化。

具體而言,我提供了兩個可供參考的做法:“多路徑應對”和“生產力重構”。

1)多路徑應對

任正非說:“世界在變化,我們有可能改變這個變化嗎?改變不了,只能順應,用多路徑應對。”

任何前沿的科技創新,在沒有成為賺錢的產品之前,華為都是先組織一隊工程師,低成本探索各種“技術可能性”,然後確定最具有“商業可行性”的一個產品方案,不斷微調、適應各種用戶場景,根據用戶反饋,最後簡化成為幾款針對特定用戶群體的產品。

在探索“技術可能性”的初級階段,就嘗試各種路徑,成敗不是重點,路越探越明才是目的。

因為你對各種可能性、可行性瞭如指掌,所以未來的世界會怎麼改變,完全在你控制之中。

2)生產力重構

社交營銷領域,很多人會盯著各個社交平臺、各個用戶熱點考慮問題。

比如什麼時候短視頻會火、屏幕橫著好還是豎著好、抖音崛起會不會打敗新浪微博等等。在我看來,這都不是該關注的重點。

視頻、圖文或者音頻技術不論如何進化,社交平臺上的核心資產始終是KOL(關鍵意見領袖),包括公眾人物、網紅、TOP自媒體人等等。

我的目光絕對不限於此,我會更進一步將KOL的傳播影響力進行拆解、重構。

比如,我會將KOL進行分級,哪些權威人士、公眾人物(比如頂尖學者、一線影視明星),哪些大眾意見領袖(比如大V網紅、TOP自媒體人),哪些小眾意見領袖(比如特定專業領域的TOP自媒體人、草根網紅),哪些納米KOL(比如品牌的超級粉絲),他們輻射的範圍在哪裡,如何進行排列組合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

過去各層級KOL無形的影響力,都有了明確指向、清晰定位,就像樂高積木,達到了生產力重構的效果。

這樣一來,不論社交媒體的技術、平臺、產品如何變化,KOL的核心影響力不會變,主動權始終在自己手中。

文章寫到這裡,上述所有文字都是瞄準一個問題:時代在加速快跑,為什麼自己總是慢了半拍?

任何人和公司,其實都會有“路徑依賴”問題,就是沉淪在過去的經驗中,慣性的力量使你走不出去。

人們普遍的做事方法,都是先認定自己原來的路是正確的,然後在此之上不斷增加新的內容,一點點延伸出去。

當你的頭腦中有了“前瞻性”、“時代適應力”這些概念時,你當下的做法是否靠譜,可能就不是那麼確定了。

不是一定要你打破現狀,而是要有一個從“反饋、調整、適應”到“精確控制”的過程,是什麼原因讓你不夠聰明、不夠快,回溯過往,你對所有過程都有一個清楚的掌握,即使犯錯,也能很快反應過來,迅速拉回正軌。最終使你真正具有適應這個時代的綜合能力,完全主宰自己命運。

劇變時代的四大商業詛咒 | 李檬相對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