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我們需要怎樣一種儀式|李檬相對論

过年,我们需要怎样一种仪式|李檬相对论

今年冬季風大,天氣很冷,你我紛紛衝出都市,擠回老家,這樣匆匆奔忙、不顧一切,是為了什麼?

無非是為了家人、朋友、自己,為了扮演好屬於自己的角色。

在公司裡你是職業人,在家裡你是父母兒女,在聚會上你是誰誰誰的老友,在合適的場景中,你都要演得真實、得體。這不是虛偽,也與誠意無關,而是角色意識。將這些角色演得面面俱到,說明你有能力;將每個角色做到最好,說明你有智慧。

時間匆匆流過,不要假期結束才發現,很多重要的人沒見,很多重要的事沒做。我想,我們也許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儘早做好規劃:

家庭:

回家過年,不論是怕、是愛,家庭都是你人生的初始值

現今,很多人真的不喜歡回家過年,感覺春節中充滿了逼迫和應酬。

不管你是否結婚,七大姑八大姨總要“教你怎麼生活”,親友之間,你總會被拿去跟誰誰誰進行攀比。你明明很不爽,還得笑臉迎人,禮貌回應別人的各種“善意”。

好像不是你過了年,而是年過了你。

即使這樣,我仍想說,過年是考驗中國人幸福感的黃金時間。回家過年,不論是怕、是愛,家庭都是你人生的初始值。

幸福感來源於哪裡?源於“好的關係”,尤其是家庭關係。歐洲人在這方面是很開明的,東亞國家(中日韓)則明顯做得不夠。

歐洲人每年至少會請3周左右的連續休假,一家人出去旅遊,認同“工作的意義就是為了能跟孩子一起休長假”的人非常之多。在歐美國家的新年期間,人們更是雷打不動迴歸家庭。歐美國家的“春節”始於每年的感恩節,即11月份最後一個星期四,一直到新年結束,中間還有一個聖誕節,斷斷續續過上一個多月,所以他們的賀年卡上經常寫著“Season’s Greetings”(獻上節日問候)。

歐洲人、美國人往往對生活有著豐富體驗,性格更加開朗、更願意與別人分享生活消費方面的新發現。

相比之下,東亞國家往往是“工作優先、家庭次之”,日本人、韓國人在這一點上最明顯。日韓是典型的“非家庭型社會”,男性平均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個終生未婚,日本人、韓國人那種深層次的孤獨感,造成了高度自我的性格特徵。

中國人還算是很幸運的,中國春節的那種“年味”,其實是一種十分必要的精神迴歸。

春節假期一家人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故事、感受各人的變化。家庭始終是你人生的初始值,那是一切開始的地方,奠定了你人生的底色,接納、理解這段底色,恰恰是促使你奮鬥下去的精神動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選拔管理層,更傾向那些家庭觀念重的人。

所以,我們除了要好好陪他們坐在一起吃年夜飯,更要和家人安排一次單獨的、長時間的、面對面的溝通,聊聊一年的思考和進步,聽聽他們現在的瑣碎。這種溝通就像相互體驗彼此的經歷,進入彼此的故事,親情不就是這樣培育出來的。

可能,咱們回家以後,什麼都不用管了,伸手、張口即可。我們是成年人了,最好不放過這一個機會,好好服務一次父母,哪怕飯後洗一次碗,拖一次地。事情不大,心意重大。

朋友:

找到平行世界的另一個自己

過年期間,往往也是你清點“朋友清單”的時候。

現在國內,親友之間的新年慶祝少不了搶紅包,錢不多,主要是氛圍。相比之下,在歐美國家,新年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親朋好友寄賀年卡片,一般一個家庭一年要寄20-50張。哪怕今天電子賀卡很普遍了,實體賀年卡還是必要的。

這種實在的感覺主要有兩個意義,一是表示我想到了你,二是我自己還過得不錯。

美國人或者歐洲人一生當中,大概可以寄出兩百張左右的新年賀卡,這個傳統看起來是一個負擔,也不環保,為何沒有被社交網絡替代呢?年長的人會說,你一輩子不會寄太多的,不用幾年,長一輩的人就不在了,再過二三十年,自己這一輩的朋友也會相繼離開人世,這一年年的光陰、歲月的痕跡,要有一種互聯網之外的實體表達方式。

現代人生活已經很獨立,最好的朋友也未必經常來往,甚至很少在社交網絡上互動。一種真誠的、有儀式感的表達,透視了朋友的印記。

現在,很多人往往將誠意分散釋出,比如過年時期群發一句新年賀詞,而不會找幾個重點的人寫幾句真心的新年祝福;似乎每天都有飯局,卻沒有好好想想,自己的核心朋友圈在哪裡。

發動老友聚會,也要見一見重要但不常見的朋友,這是形式,但更要誠意。

老友之間可以開肆無忌憚的玩笑,爆當年的糗事情事;那些重要但不常見面的朋友,也要儘量瞭解一下他在做什麼?近況如何?他和你當初的出發點一樣,卻進入完全不同的一段人生。也許,他是你生命的另一種可能;或者說,朋友就是“平行世界的另一個自己”。

花錢:

商業的本質就三個字——煙火氣,因為這是你花錢最多的地方

“雙11”已經成了國內最火爆的一個購物節,效率越來越好、人氣越來越旺。可是我要說,商業的真實本質不在這裡。

你想想看,網購使你省了不少時間、不少錢,那麼,這省下來的時間和錢會去哪裡?最終還是被你消費掉了,而且還是加碼消費掉了。

你家裡明明有各種電子設備,看電影可以很便宜,體驗也不差,為什麼還要去電影院花那個錢?那裡有煙火氣。

現今,攝影和視頻技術已經很發達了,什麼景點、景區,各地風土人情、奇幻景觀,你看兩眼就知道了。可是,你還是願意花大錢身臨其境。這就不是飽飽眼福的需要了。你願意將更多的錢,消費在一些特殊的體驗和感受上,那裡有煙火氣。

什麼叫煙火氣?就是扎堆花錢。

花錢為何還要扎堆?因為你知道那裡有很多跟你一樣的人,自己並不孤獨。人們花錢最多的,往往不是滿足物質需要,而是驅散孤獨。

過節,原本是要激活你的歸屬感。

比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是要提醒你屬於哪一家、哪一族,國慶節是要提醒你屬於哪一國,這是一種向內的凝聚。

現在過節,很多人會選擇遠遊、度假,越來越個體化、娛樂化甚至消費化。什麼情人節、光棍節更明顯,最後都成了購物節。

過年花錢的地方很多,但不要省,要知道得到什麼。

過去,我們可能認為要學會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適度消費;現在,我們則要學會和自己“精神氣質”相匹配的聰明消費。錢花出去以後,你得到了什麼?是人脈,是眼界,是健康,我們自己要心中有數。

有時,我們需要到國外走一遭,需要到高貴也昂貴的地方血拼一次,錢花出去,我們沉澱的是氣質內涵。

年度反思:

不管你如何定義幸福,“3P體驗”一定是必要元素

過年回家最怕的,是攀比,這是你我共同的生活感受。而我更關注的,是比什麼。不用我說,房子(Condominium)、車子(Car)、收入(Cash)是大家比較各自生活的一般維度,都市人群可能還會比較信用卡(Credit Card)和俱樂部會員(Club Membership)。這五個C,構成了很多人定義幸福的核心指標。

近年,有商學院向企業家推薦一本書《幸福的藍色地帶》。如何定義幸福,似乎是一個哲學問題,背後則是你我洞察社會與商業的一個評價指針。

可以用三個關鍵詞——愉悅(Pleasure)、目的(Purpose)、自豪(Pride)來衡量幸福,只是側重會有所不同。

哥斯達黎加、丹麥、新加坡這三個小國不同的幸福觀,是其中典型。

哥斯達黎加人更強調愉悅(Pleasure),為什麼呢?哥斯達黎加的社會保障非常不錯,比如公費醫療、退休社保、免費教育,這個國家社保制度的歷史幾乎和美國一樣長,醫療水平可能還高於美國,比如那裡男性的心臟病發病率只有美國的1/3。哥斯達黎加人不用很多財富就能獲得幸福感,他們一週工作不到40小時,每天可以花6小時一起玩,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餘愛好,那裡業餘的足球隊可以踢進世界盃。

丹麥人更強調目的(Purpose),即實現生活的意義。丹麥這個國家,高稅收、高福利,稅率是從41%到56%,但福利極好。那裡每週只工作40小時,每年有四周以上的長假,產假長達一年,即使同性戀的人收養了嬰兒,也可以享受一年產假。丹麥人有很多閒暇時間,幹什麼呢?做社區服務。比如每個月某一家會為大家做兩頓飯,然後其他時間就去吃別人做的飯。社區中各種集體的娛樂非常多,大家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基於各自的生活目的而活,意義即幸福。

新加坡人更強調自豪(Pride),這很像我們國家。新加坡人也有春節,但沒有七大姑八大姨給你“指點生活”,也沒有攀比。因為新加坡規矩特別多,如何獲得成功,道路也被定死。這個好處就是確定性高,多勞多得,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保潔阿姨可以掙得比IT產品經理還多。大家都是按部就班,在生活的既定框架中努力打拼,如果你是一個有成就的麵包師,可能你比政府一個部長還有面子。

在幸福的衡量尺度上,我個人比較推崇一個方法——愛人測試。

我們不妨認真想想,自己心中最愛的,是哪幾個人。如果TA們給你打來電話,告訴你TA們對你正在做的事情感到驕傲,這就是一個好的徵兆,表明你正走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TA們以前常給你打電話,而當你幫了很多人時,TA們的來電次數要比你賺到很多錢時更多。這種“愛人測試”“愛人認同”,就是一種很好的幸福度量方式。

沒有人可以活得像一座孤島,任何人的幸福感,最終要回歸到一個好的關係中。

新的一年,我們一如既往直面內心的真實,在激盪求索中建構起個人與世界的關係,一起尋找那個更加得體的自己。

在此,我向IMS全體同事,以及關注、關心IMS發展的各界同仁,送上最真摯的祝福!

过年,我们需要怎样一种仪式|李檬相对论

也許你還想看……

掃描關注

每週一篇深度思考,週一見

过年,我们需要怎样一种仪式|李檬相对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