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沙肉是怎樣的一道菜呢

原文:[脫沙肉]:去皮切碎,每一觔,用雞子三個,青黃俱用,調和拌肉;再斬碎,入秋油半酒杯,蔥末拌勻,用網油一張裹之;外再用菜油四兩,煎兩面,起出去油;用好酒一茶杯,清醬半酒杯,悶透,提起切片;肉之面上,加韭菜、香蕈、筍丁。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脫沙肉是怎樣的一道菜呢

袁枚在隨園食單特牲單中有一道名字怪怪的菜叫脫沙肉。脫沙一詞多用於翡翠賭石,翡翠行中有一個很經典的說法,“皮薄方為亮化使”,意思就是種好一點的料子,皮殼一般都是薄的。表皮沙粒很容易掉,表皮砂礫脫落,內部玉質逐漸顯露的一種皮殼,有的翡翠原石,脫得就只有一層薄薄的白霧了,表皮砂礫脫落,內部玉質逐漸顯露的一種皮殼,而詮釋這種現象最為準確就是“脫沙”兩個字。

脫沙肉是怎樣的一道菜呢

細觀脫沙肉實際上就是先煎後燜的肉卷,製作過程複雜而又講究,把肉去皮斬碎,打人雞蛋 調和,下蔥和醬油,攪拌成糜,裹人網油。豬網油具有特殊的動物油的香味,為 了減少脂肪含量,也有人用大張豆腐皮代替的,效果也不錯。用菜油煎兩面後用酒、醬油燜透後切片,上覆韭菜、香蕈、筍丁。莫非袁枚先生見豬網油煎後酥脆,如冰種翡翠表皮似脫非脫,形成內部肉質逐漸顯露的一種皮殼而命名,這種解釋到也未嘗不可。

脫沙肉是怎樣的一道菜呢

在2006年張文彥組織京城名廚39人,成立了隨園食單研究會,研究隨園食單並出版了《在現隨園食單》。我們將隨園食單中的菜全部做了一遍,參與的人員除了名廚,還有專家學者,當試製脫沙肉時,有歷史學者雲:這款菜的食材組配,刀工處理和主輔料的運用方式,應該是從漢代“月臽炙”一脈相承而來,而其先煎後燜的加熱方式則是對“月臽炙”的發展。“月臽炙”此菜見於古藉《釋名•釋飲食》:“將肉剁碎後與佐料和在一起用網油包裹放在火上燒烤,稱為“月臽炙”。馬王堆漢墓竹簡遣策中就有脯炙、月臽炙、貊炙等方法。‘月臽’這字電腦打不來,是一個肉月邊加臽組成。又解釋道:‘月臽’,銜也,銜炙細密肉,和以姜、椒、鹽、豉,已乃銜裹其表而炙之也。”炙,烤也,類似今天的烤肉丸子。“月臽炙”這字咱不認識,也沒吃過,不好評價。

脫沙肉是怎樣的一道菜呢

脫沙肉製做是先煎炸,後燒燜收汁,就炸而言有許多種,這是炸中裹炸法行內叫包皮炸,所用包裹在外面的材料,除網油亦有蛋皮、油節皮、麵皮以及糯米紙、威化紙等。不過這製法到很象老北京菜炸肉扦,但是用不用網油而改成蛋皮。將肉剁餡加入姜米、鹽、醬油、香油,將蔥與黃酒泡過的花椒搗碎成蔥掓放入一起攪拌成肉餡,雞蛋磕入碗內,加鹽、澱粉抽打均勻; 炒勺上火,抹一層油擦淨,將雞蛋倒入轉勻,攤成薄雞蛋皮2張將雞蛋皮平鋪,上抹勻蛋糊;. 將肉餡平攤在一張上抹平,再把另一張蓋上按實,切成象眼塊;放入熱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外皮微焦,即可撈出裝盤。

脫沙肉是怎樣的一道菜呢

下面製做隨園菜脫沙肉:脫沙肉用的是豬網油。將肥瘦五花豬肉去皮切碎,每一觔,觔為斤的古寫,一斤肉餡用雞子三個,青黃俱用,其實就是用全蛋液調和拌肉;再斬碎,注意剛才切的粒大,加上蛋液拌均後在剁碎,剛才用切,這又用的是斬,斬剁也,這樣使蛋與肉充分溶合在一起,使蛋液在細斬的過程中滲入肉中,保證肉質細嫩。有人說了,直接用肉餡得了,這多費事呀,告訴你,沒有受累的不是,想好吃你還怕費事,聽袁枚的錯不了。然後餡內在放入秋油半酒杯,蔥末拌勻,用網油一張裹之,鋪上肉餡捲成卷。什麼是網油呢,位於腎臟膜、腸間膜脂肪的豬油稱"板油",背腹部皮下脂肪層的豬油稱為"肥膘油",大網膜脂肪的豬油稱為"網油",民間亦稱作"水油"。豬網油在市場上也已難覓蹤影,買不到時可考慮用油豆皮代替。

脫沙肉是怎樣的一道菜呢

鍋中用菜油四兩燒熱,將網油肉卷煎兩面金黃,撈起控掉油;在入鍋中,加好黃酒一茶杯,清醬半酒杯,順便和大家解釋一下,清醬即醬油,秋油亦是醬油,不過是最好的醬油而己。古代醬油還有其他名稱,如清醬、豆醬清、醬汁、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曬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雙套油等,一起悶透,將網油卷取出切厚片,鍋中餘汁把香蕈、筍丁收濃,最後放韭菜略炒,澆在網油肉卷之面上即可。此菜古意盎然,外皮有些酥鬆,肉特別媺,食後絕對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享受。

脫沙肉是怎樣的一道菜呢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