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襖下裙:明代女性為何酷愛穿襖?

明代處於元代和清代之間,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國商品經濟萌芽的特殊時期。因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和社會狀態,使明代服飾的發展呈現出了與以往任何一個朝代不同的特點。

明代初期,明朝政府採取了上乘周制、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在服飾制度上規定“詔復衣冠如唐制”,強調尊卑有等與良賤有分的階級觀念,推崇質樸的風俗,嚴禁奢靡和僧禮越制。

上襖下裙:明代女性為何酷愛穿襖?

而到了明代中後期,由於人們價值觀、消費觀的改變以及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嚴苛的服飾等級制度受到衝擊和破壞。並且隨著政府管控力度的逐漸削弱,服飾僧越違禁和奢靡之風盛行,服飾款式多樣,變化週期短,服飾穿著更加註重個性,展現了社會轉型時期服飾的時代特點。

中國傳統女子服飾發展到明代,繼承了唐宋時期傳統服飾的精髓,又吸收了本朝新奇華美的服飾文化,呈現出一種雍容華貴,大氣端莊的風格,是中國近古服飾藝術的典範。

明代女性的服裝主要是“兩截穿衣”,所謂兩截穿衣,就是上身穿襖衫,下身穿裙,分作兩截。各式或長或短的上衣與裙搭配,被稱為“襖裙”或“衫裙”,上襖下裙,也是明代女子著裝中經久不衰的典型搭配。

上襖下裙:明代女性為何酷愛穿襖?

明代的襖服與前代相比要流行的多,適用範圍也更為廣泛,上至皇后命婦,中至庶民裨女,下至優伶娟妓,皆常服之。初期其等級地位主要通過襖的用料和裝飾手法來區分,貴族婦女使用精美的絲綢錦緞織物或者貴重的裘皮,普通婦女則服用質料較差,色調也較為單一的襖。

例如明代憨融上人所撰的《宮廷睹記》中記載:“宮裝的樣式為疊髻、長裙、短襖、大袖、鳳鞋。”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則更加直觀、生動的展現了明代成化年間後宮女子的形象,和書中記載的一致,宮人都穿著交領右衽短襖,下著長裙,有些襖上用金線繡了精美的紋樣,有些則是素面的,由此可見身份等級的差異。

上襖下裙:明代女性為何酷愛穿襖?

北京定陵孝端、孝靖皇后的陵墓中也出土了一些襖服,墓中共出土了兩位皇后的各種質料、制式的女襖數十餘件,可見襖服在明代宮中的盛行。《明史》中也有記載:“命婦一品常服,服式是長襖、長裙,衣料上各種顏色的經絲、績、羅紗隨意使用,長襖鑲貼紫或綠色緣邊,上面施璧金繡雲霞翟鳥紋……凡裨使,則是絹布狹領長襖、長裙。”

這些從很多明代的容像中也可以得到佐證,比如明代唐白雲夫人的容像,內穿水紅右衽交領襖,領口綴白色護領,外穿綠色纏枝牡丹紋補子圓領袍,下著黃色四合如意雲紋馬面裙,裙襬飾有窄裙斕,和朝中規定的制式完全符合;而明無名氏夫婦容像中的婦人則是裡面穿淺素色無裝飾的交領短襖,領口綴白色護領,袖口有白色袖緣,外面穿著素色對襟半臂,下穿素色長裙,只在裙邊有很窄的一條深色鑲邊;從這些素色完全無花紋裝飾的衣裳以及其頭上的頭飾可以推斷出,此婦人應該是平民普通人家;其後小裨則穿著深素色交領短襖,下著淺色長裙。

上襖下裙:明代女性為何酷愛穿襖?

而且,在明代的許多小說中也描述了很多女子著襖的形象,《金瓶梅》中的妓女李桂姐,“穿著紫丁香色潞州綢妝花眉子對襟襖兒。”《警世通言》第32卷《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描寫杜十娘,“花鈿繡襖,極其華豔,香風拂拂,光彩照人”。

這些足以證明女襖在明代的普及流行,其適用人群涵蓋了明代婦女中的各個階層,是歷代以來使用範圍最為廣泛的,這種普適性也促使襖服成為明代女裝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式之一。

和唐代相比,明代女子的襖服少了一些富麗與華美,但多了一些清雅和恬淡,也不像宋代的襖服,沒有那麼的呆板和拘束。精緻的女襖,搭配各類女裙,加上裙斕,裙上花色圖案與襖相呼應,濃淡適宜,考究而不奢華,十分雅緻,凸顯出明代女子獨特的魅力,也使得襖服更得女子喜愛。

而襖作為明代女子使用最普遍的上衣,在中後期追求“新”、“奇”、“華”、“美”的服飾風尚的影響下,其種類變化更是多種多樣。明代中後期女襖款式多樣,分類較為豐富,按衣服長短來分,有長襖、中襖以及短襖。

上襖下裙:明代女性為何酷愛穿襖?

長襖較長,下襬的位置一般在膝部以下,可直接外穿,也可在外加上披風或長袍,豎領大襟。短襖,下襬位置在腰線與臀部之間,可內穿也可外穿,例如《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宮人所穿的皆為短襖,下襬在臀部上下,且都是直接外穿的。

中襖長短介於長襖和短襖之間,可直接穿用,也可穿在袍內;唐白雲夫人所穿的襖則是中襖,下襬位置在臀部以下,外套圓領袍;而明代初期婦人容像中的交領左衽補子襖,同樣是中襖,則是直接穿在最外面的。

長襖、中襖和小襖皆可內穿,也可外穿,內穿襖多使用較為柔軟的面料,面料圖案花紋也較為素簡單一。

按女襖的穿著使用季節來分,可分為春秋季穿著的夾襖和冬季穿著的棉襖、皮襖三類。

上襖下裙:明代女性為何酷愛穿襖?

夾襖,是指內加一層襯裡,面、裡共兩層的襖。明代多個墓葬中都有夾襖出土,比如明弘治年間的寧靖王夫人吳氏墓,墓中共出土了4件夾襖,其中一件素緞夾襖在屍身上穿著,形制不明,還有一件是折枝小花紋緞夾襖,應是內穿。

另外兩件中,一件是在緞面上先織以八寶團鳳紋,然後在夾襖的胸背和肩處施以金鳳紋做裝飾;還有一件襖面則是用折枝暗花緞,然後用織金和妝花工藝在肩與胸背部織以八寶纓路紋,這兩件夾襖裝飾較為精緻應該是外穿的襖。吳氏墓中夾襖的衣長平均在58 cm左右,都屬於短襖。

明代小說中也有關於女夾襖的描寫,比如《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只見珍哥揉著頭,上穿一件油綠綾機小夾襖,一件醬色潞紬小綿坎肩。”

上襖下裙:明代女性為何酷愛穿襖?

棉襖,是指面與裡之間蓄上絲綿或棉花的襖。在宋末元初,有位被稱為黃道婆的人把先進的紡織技術和紡織工具從海南帶到江南後,棉花在中原才得以推廣,在此之前,棉襖中的填充物多以絲綿為主。

明代中後期墓葬中出土的棉襖中的填充物既有絲綿也有棉花,比如江蘇武進明代王洛家族墓中,王洛之妻盛氏墓中出土了絲綿襖共3件,均為交領、右衽、寬袖,右腋下有兩副紮帶,其中兩件的用料一致,面料為淺黃色素綾,襯裡是棕色素絹,另一件面料為米黃色素絹,襯裡是淺豆黃色素絹,三件填充的皆為絲綿。

而在江蘇泰州明代徐蕃夫婦墓,徐氏身上所著的一件素綢小襖,豎領、右衽、寬袖,右領處有素綢扣拌一付,右腋下同樣有紮帶兩付,面料襯裡都是素綢,內裡填充的是棉花。

上襖下裙:明代女性為何酷愛穿襖?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同樣在徐蕃夫婦墓中,徐氏的身上還有一件素綢棉襖,同樣是交領、右衽、寬袖,右腋下有兩副紮帶紮結,襖裡用薑黃色綢,但是中間的填充物則是下層襯棉花,棉花上加鋪一層薄薄的絲綿,同時使用了兩種填充物,這種情況也是比較少見的。

皮襖,則是指由動物皮毛製作而成,常用的材料有貂皮、狐皮、銀鼠皮等,形制以對襟為主,也有做成擎皮襖的。明朝官員嚴嵩被抄家時的家產清單《天水冰山錄》中記錄有裘襖與貂鼠裘襖二件。明末清初小說家褚人獲在《堅瓠集》中描寫晚明吳中女子妝飾時雲:“寒回猶著新皮襖,只欠一雙野雉毛。”

明代小說中也有許多皮襖的描寫,如《金瓶梅》第七十四回潘金蓮道:“你把李大姐那皮襖與了我,等我㩟上兩個大紅遍地金鶴袖,襯著白綾襖兒穿”;第七十八回:“藍氏己換了大紅遍地金貂鼠皮襖,林太太是白綾襖兒、貂鼠披風。”

撰稿/小雪【讀史品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