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明明是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還和西方國家這麼僵?

djjdjdusg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既涉及到對社會體制的分析,同時也涉及到對地緣戰略的解構。

首先,俄羅斯是不是一個所謂的市場經濟國家?這顯然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結構中,都是一個可以討論甚至爭議的問題。

從一般的情況來看,俄羅斯在蘇聯解體之後,顯然並沒有完全過渡到一個純西方的市場經濟國家。這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來,其中包括前幾年其石油寡頭壟斷的局面,以及政治和經濟、社會的情況都是如此,甚至也包括俄羅斯社會、政治權力架構的情況。從俄羅斯內部經濟和社會自由發展情況來看,這個國家與一個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國家,還存在著很大的距離。

其次,俄羅斯與西方世界的矛盾其實並非純粹意義上的社會制度的矛盾,而更多的是嵌入到地緣戰略衝突的深層結構中。從俄羅斯歷史上看,最近1000多年,她一直是一個東正教主導的國家,與基督教主導的歐洲和美國存在著非常深刻的文化和宗教認同上的分歧。這種文化和宗教認同上的深刻分歧,決定了俄羅斯不可能全方位融入西方世界,也決定了西方不可能全方位接納俄羅斯。

另外,就地緣衝突而言,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依然還是一個大國,無論在科技還是軍事,尤其在全球政治主導權方面,俄羅斯依然有著巨大的潛力。所有這些都是西方所十分顧忌的,也是俄羅斯與西方深層矛盾的根源。


邱震海


因為俄羅斯在西方國家眼裡就不是真正的西方國家。那俄羅斯會說:我也說白人啊!西方國家:你在我們眼裡是“韃靼人”。俄羅斯又說了:我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啊!西方國家:不好意思,我們拿清單對了一下,你沒有“真正”的民主和法制,你還有紅色基因前科,而且你沒有加入我們的組織“北約”。

西方國家有個俗語:“撕下一個俄羅斯人的臉皮,你就會發現一個韃靼人”。韃靼是歐洲人對突厥與蒙古人的一種稱呼,而韃靼人本不屬於西方。我們看到現在的俄羅斯,西方對它的態度可以說是敵視,經常是伴隨著制裁與抵制。那麼同是資本主義社會和白人的俄羅斯,西方國家為何不認可還很僵?原因如下。

其一,西方國家與俄羅斯分屬不同的文明體系。西方國家文明的源頭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文明。雖然俄羅斯的文明源頭可追溯至古希臘或古羅馬文明,但它的文明流傳路線是從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經小亞細亞再到中亞傳播路線,不是西方文明的正統嫡傳。所以西方國家首先從文明上不認可。在語言文字上,西方國家是印歐語系、拉丁字母等,而俄羅斯是西裡爾字母。

其二,西方國家與俄羅斯有著不同的宗教認同。西方國家的宗教認同來自基督教,而俄羅斯是來自東正教國家,雖然兩種宗教同屬廣義的基督教,但在天主教和新教徒眼裡,東正教畢竟是“非我族類”。這一點可體現在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上,如同為東正教國家的希臘和俄羅斯經常保持一致,雖然從政治、軍事結盟的角度看略許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希臘是歐盟和北約成員國。這是西方在宗教方面的排斥。

天主教會和封建制度是歐洲中世紀的兩大標誌,但俄羅斯都沒經歷過這些,俄羅斯是典型的東方專制主義加農奴制。對於近代歐洲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宗教改革、文藝復興、海外擴張、啟蒙運動等,俄羅斯同樣沒有經歷過。所有,俄羅斯根本就資格不老,西方國家有懟它的“老資格”。

其三,西方國家不認可俄羅斯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西方國家決定性的特徵是民主制和法治,包括政教的分離、代議制政府、權利意識、言論自由、個人主義等等。俄羅斯和前蘇聯在歷史上則沒有建立起這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西方人拿著構成文明認同的歷史經驗清單,俄羅斯基本每一項都是叉,那憑什麼說俄羅斯人是我們西方人?與不是自己人的國家關係不好很正常。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俄羅斯似乎在文化上應當屬於歐洲和西方,但實際俄羅斯的文明基因裡並不包含西方認可的各種內容和經驗。俄羅斯文明是自成一體的東正教文明。

其四,西方國家認為俄羅斯人是善於擴張的“韃靼人”。西方國家把俄羅斯人與蒙古、突厥合為一體,這也是有根據的。以前的莫斯科公國,曾是蒙古帝國的藩屬國。早期的俄羅斯地處東歐大平原,經常受到來自突厥、蒙古的入侵,飽受奴役之苦。而且俄羅斯受到蒙古帝國的“狼文化”影響最深,莫斯科大公國遭受蒙古金帳漢國的統治長達百年。所以這種武力意識、擴張意識和征服意識深深地融進俄羅斯民族的血液中。

而俄羅斯的這些潛在意識正是西方國家所反對的霸權擴張意識。在西方國家印象中,俄羅斯就是活脫脫的蒙古帝國的翻版。還有一個潛在的原因,就是俄羅斯的前身前蘇聯,前蘇聯則是西方國家共同的敵人,俄羅斯也將部分敵意傳承了下來。

俄羅斯人被認為是戰鬥民族,尤其是強人普京的存在,一個敢於挑戰西方勢力的強硬總統,不論俄羅斯與西方有多僵,但普京的支持率依然很高,這也在無形中加劇了雙方的僵化態勢,目前來說這應該是關係僵化的主要原因。

所以說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有關俄羅斯被制裁的消息,甚至連世界盃、運動會俄羅斯人都被抵制,新聞裡經常能聽到有關俄羅斯與西方互撕。你看完這個,就會覺得關係僵化很正常,雖然也是資本主義,也是白種人。


野史也是史


因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名詞體系,西方國家不用這一套名詞體系。他們用來區分好人壞人的,是“民主”和“專制”。在西方看來,“真正的民主”國家是朋友,“專制國家”是敵人,而“假冒的民主國家”則是更加險惡的敵人。而俄羅斯在西方人眼中,就是一個“假冒的民主國家”。

西方人臆造的“民主國家大家庭”


西方國家認為,“民主國家”之間是永遠不會打仗的,他們之間即使有矛盾和分歧,也會用和平談判來解決。另一方面,戰爭往往是發生在“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之間,“民主國家”和“半民主”“假民主”的國家之間的戰爭概率尤其高。因此,如果全世界的國家都變成了“真正的民主國家”,那就是世界永久和平,人類大同了。

這種理論,起源於德意志哲學家康德,在80年代的美國被髮揚光大,被稱作“民主和平論”,並且立即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基本思維方式。

當然,在外交實踐之中,美國人實際上是不折不扣的“雙標狗”,玩弄雙重標準,並不把“民主”、“專制”、“民主和平論”當回事。一個國家就算有民主制,只要是跟美國關係不好,就會被隨便亂貼標籤,被罵是“假民主”,甚至被武力干涉。一個國家就算是徹頭徹尾的世襲獨裁製,像沙特和新加坡;或者是軍政府和寡頭制,像埃及和泰國,只要乖乖跟著美國混,就安然無恙。


萊茵的黃金


這個樸素的問題指向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國家性質是否能決定國家間關係?

首先要指出的是,歷史早已證明,資本主義國家間經常爆發戰爭。殖民時代的英法七年戰爭、克里米亞戰爭、20世紀的日俄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哪一個不是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的爭奪。所以,俄羅斯作為資本主義國家,陷入和西方國家的僵持關係,毫不奇怪。

但是,根據西方學術界流行的“民主和平論”,當一個國家成為民主國家之後,民主國家之間的戰爭就很難發生了。理由包括:第一,“民主國家”的老百姓能夠決定戰爭還是和平,而老百姓都是希望和平的,而“專制國家”的戰爭權取決於一個人活著幾個人,他們會為了個人私利,陷整個國家於戰爭之中;第二,“民主國家”因為習慣於做主,所以思維能力比較強,不會人云亦云,比較理性,不容易走極端,也不容易受到矇騙而陷入民族主義的狂熱之中,而專制國家,如舊的日本帝國,老百姓都被洗腦了,甚至願意“一億玉碎”。

“民主和平論”很多國家都受到挑戰,特別是對何為“民主”缺乏普遍認同的定義。這一點體現在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上。

在蘇聯解體初期,俄羅斯的親西方人士是比較相信民主和平論的,甚至有人主張直接俄羅斯加入北約。他們認為,俄羅斯在冷戰後建立起了西方人提倡的民主政治制度、市場經濟制度,應該就算標準的“民主國家”了,能夠融入西方的大家庭了。但是事實表明,西方人說一套做一套。他們一邊說俄羅斯是自己的夥伴,一邊又不斷地侵蝕俄羅斯的地緣戰略空間,事實上執行的是“贏者通吃”的叢林法則。

到了普京的第二個任期,俄羅斯愈發強硬起來,西方就直接不承認俄羅斯是民主國家了。這個時候,什麼“民主和平論”自然也就沒有了基礎。俄羅斯和西方的對立就愈來愈嚴重。

總結起來就三個觀點:第一,資本主義是經濟制度,經濟制度無法決定國家間關係;第二,“民主”涉及政治制度,在西方有些人看來能夠影響國家間關係,但是民主和平論並非顛撲不破;第三,由於上述兩點,真正決定國家間關係的是國家利益,雖然同樣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有利於增進兩國感情,但是一旦國家利益衝突,其他的都要靠邊站。


萊蒙夫人


什麼是“西方國家”?廣義上說,凡是共享西方價值觀的國家,都可以稱為“西方國家”。在1945年之後,這個所謂的“西方價值觀”,可以泛指“美國價值觀”,而所謂的“美國價值觀”,無非就是那一套民主牌、自由牌和人權牌。

美國經常扶持獨裁政權,也經常發動侵略戰爭,侵犯別國的自由和人權,但這套價值觀依然是美國維護其霸權地位的重要手段。然而,歐洲和美國並不是一個概念,歐洲人所信奉的“西方價值觀”,與“美國價值觀”是有區別的,例如法國人喜歡推崇“自由”、“平等”和“博愛”,德國人喜歡推崇“理性”、“平等”和“互助”,並不完全照搬美國的“民主”和“人權”。

俄羅斯,既可以看作是“西方國家”,也可以看作“非西方國家”。如果以西方價值觀來判斷,俄羅斯很明顯是一個“西方國家”。成立於1991年的俄羅斯聯邦,其政治制度是西方的民主制度,其國家建構模式屬於西方的聯邦制,其國家意識形態也是西方的“自由”,“平等”和“博愛”觀念,同時也兼具美國的“民主”和“人權”觀念。這就意味著,俄羅斯聯邦是一個民主國家,是一個高度重視自由和平等的國家,也是一個非常講究人權的國家。在2014年,俄羅斯聯邦政府為了維護克里米亞人民的合法權益,高舉“人權高於主權”的旗號,出兵烏克蘭,這與1999年美國出兵科索沃時打出的“人權高於主權”的旗號保持一致。從這個角度看,俄羅斯不僅是一個類似於歐洲民主國家的西方國家,同時也是一個類似於美國的歐洲民主國家。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個民主,自由且講究人權的俄羅斯,一個奉行資本主義制度的俄羅斯,一個講究“人權高於主權”的俄羅斯,卻始終被西方國家給敵視呢?事實上,價值觀是否一致,制度是否相同,並不是國與國交往的首要因素。英國人有句話叫作“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假如不把俄羅斯看作西方國家,那麼俄羅斯和歐洲國家,在歷史上也是有矛盾的,主要是尖銳的利益衝突。

在歷史上,俄羅斯的君主一直渴望獲得出海口,以保障俄羅斯民族的長遠利益,但這與歐洲殖民者產生了尖銳矛盾,歐洲殖民者要獨享殖民主義時代的紅利,怎麼可能將到嘴的肥肉送給俄羅斯?因此,歐洲殖民者和俄羅斯之間經常爆發衝突,即便在當時,他們都是封建王權國家,都不是資本主義國家。

1904年,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這是一個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期的英國也是一個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可為何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卻和不民主且搞農奴制的俄羅斯帝國結盟呢?因為法國雖然民主且資本主義,但侵犯了英國的利益,而俄羅斯帝國雖然不民主且不資本主義,但符合英國的利益。在那個年代的國際政治,總是奉行簡單粗暴的原則,那就是以國家利益為首要考量因素,在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家的利益等同於國家利益,在不民主的封建王權國家,君主的利益就等同於國家利益。從這個角度看,只有非資本主義的民主國家,才能將人民的利益放於首位,例如成立於1922年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成立於1945年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都是民主國家,都是非資本主義國家,所以都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人民主權國家。

1942年,美國、英國、蘇聯和蘇聯南邊的那個國家正式結盟,組成了“同盟國”。在當時,蘇聯是一個民主國家,但不是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美國都是民主國家,同時也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可為何資本主義的英國和美國,要和不是資本主義的蘇聯結盟呢?他們結盟後,所要面對的對手是納粹德國,但納粹德國也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如果只是以民主為標準,蘇聯、英國和美國都是民主國家,而納粹德國不是一個民主國家。單純的從維護民主制度的角度考慮,也可以理解英美蘇三國結盟的必要性。在當時,美國人喊出的口號叫作“民主主義與極權主義的決戰”。這說明,美國人也認為蘇聯是一個民主國家。

1947年,美國拋出“杜魯門主義”,美蘇兩國正式開始“冷戰”。在當時,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蘇聯也是一個民主國家,可為何美國要拉著西方兄弟懟蘇聯?因為蘇聯雖然是一個民主國家,可並不是資本主義國家,此時美國的利益訴求是為了維護霸權主義,而蘇聯的利益訴求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蘇聯式民主制度,堅決不走美國式的資本主義道路。

因此,美國既是要維護霸權利益,同時要推廣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制度。在當時,是否民主倒是無所謂了,因為美國也扶持了獨裁政權,例如成立於1955年的“越南共和國”政府,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獨裁政府,而為何民主的美國,要扶持獨裁的“越南共和國”?甚至鼓動獨裁的“越南共和國”政府,去打擊民主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美國在1965年親自動手,對民主的越南民主共和國開戰。在當時,是否民主不重要,而是否資本主義,則成為美國政府首要的考量因素。

1991年,俄羅斯聯邦成立,這是一個建立了西方民主制度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奉行西方價值觀。但是,美國依然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敵視俄羅斯,這是為何?按理來說,俄羅斯已經是資本主義國家了,已經是民主國家了,但美國就是要和俄羅斯不對付。答案很簡單,這個民主且資本主義的俄羅斯,侵害了美國的霸權利益,因為美國要建立“單極世界”,而俄羅斯總是破壞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陰謀,美俄兩國也就產生了尖銳的利益衝突。在俄羅斯看來,自己是資本主義國家了,但更要求生存,可美國倡導的“單極世界”,恰恰是要犧牲俄羅斯的利益,這讓俄羅斯人不能接受。同時,在美國人看來,自己的霸權利益,又總是被俄羅斯人給侵蝕,所以美國人也不能接受。

總的來看,俄羅斯和歐洲國家並沒有本質的矛盾,他們都是資本主義國家,都是民主國家。但是,美國控制了歐洲的軍事,利用“北約”將自己的盟友進行了捆綁,即使這些歐洲盟友不願意和俄羅斯搞僵,可美國政府也要拼命把水攪渾。這也就意味著,俄羅斯和歐洲國家的矛盾,只是美俄矛盾的延伸,歐洲國家不幸做了犧牲品,只能自認倒黴。這隻牽扯到美國和俄羅斯的利益衝突,與是否民主無關,更與是否資本主義無關,雖然美國和俄羅斯都是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但並不意味著他們自身利益的一致。


圖維坦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在特定環境下強加的標籤而已,別他當真!至於俄羅斯為啥這麼受排擠,主要是兩個原因:宗教和利益分配。


被排擠的東正教

我們都知道歐美國家是建立在基督教體系之下的,在中世紀教皇的權利更是曾一度凌駕於國王之上,可謂是一手遮天。巨大的權力自然誘生出人們心中的貪婪,經過數次權利的爭奪,基督教分為如今的三大派系:以梵蒂岡教皇為中心的天主教、英美的新教、以俄羅斯為首的東正教。

其中尤以東正教和天主教分歧最為嚴重,這還要追溯到11世紀東西教會大分裂,西歐的羅馬教會講拉丁語,東部的君士坦丁堡教會使用希臘語,估計是這之間翻譯有出入,導致很多教義的解釋有出入,雙方漸生嫌隙,接著東羅馬皇帝煽風點火了一下,雙方的矛盾最終爆發,互相開出教籍,稱自己為正統!

之後沒多久,隨著東羅馬帝國滅亡,東正教逃亡到了俄羅斯,並生根發芽,俄羅斯也自此以後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沙皇一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中凱撒(Caesar)的轉譯音。當然,事物都有兩面性,俄羅斯不僅僅繼承了凱撒的雙頭鷹榮耀,還有與梵蒂岡天主教教廷的矛盾!

聽過那句話麼:世界上最血腥的戰爭,大多是宗教引起的。誠不我欺!

搶蛋糕的遊戲

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僵持近半個世紀的蘇聯雖然解體了,但他的繼承人(見註釋1)俄羅斯實力依然強大。實力強大就自然要謀取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的地為,而這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東擴是相牴觸的,雙方的矛盾由來已久,摩擦是家常便飯,時刻還要地方對方的試探!

一些中間國家更是尷尬,跟誰也不是,態度表現太明顯的還容易被另一方收拾,至於新老大會不會為自己出口氣,這要看具體情況,坑,不是一般的坑。所以說當老大有老大的的難處,當小弟也有小弟的無奈。最近十多年中東,北歐東歐那點破事,大致就是這種尷尬關係的具體表現。

總結:蛋糕就這麼大,你想要多分點,誰又肯讓出自己那份呢?不是討厭俄羅斯,是怕你吃相太難看。


註釋1: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90%的軍事力量和全部國際地位,因此俄羅斯蘇聯真正意義上的接班人。


瓦爾登的船伕


我國和蘇聯都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什麼也曾經鬧的很僵?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甚至還爆發過兩次世界大戰。顯然社會制度與國家關係並沒有什麼必然關係。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錯覺,認為相同制度的國家之間不該有矛盾呢?

因為根據無產階級革命的早期理論,認為階級是高於民族高於國家的。所以我們看到了蘇聯曾經瘋狂的輸出革命。列寧時期,蘇聯就曾資助德國無產階級革命;冷戰時期,蘇聯更是將無產階級運動與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獨立相結合。當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這些蘇聯領導人敵視西方的時候,他們卻把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們當成親人。

而西方正是懼怕這種理論,才敵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在他們看來,社會主義的國家的存在就是要顛覆資本主義國家。

於是社會主義國家因為堅信階級高於一切而結成聯盟;資本主義國家則因為要防備社會主義國家而結成聯盟。

但是,幾十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在現階段,國家界限是無法消除的,所謂的階級利益不可能高於民族和國家利益。因此,華約最後解散了,東歐發生劇變,蘇聯也解體了。



為什麼西方與俄羅斯的矛盾無法調和呢?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資本主義國家並不會因為制度相似就彼此團結。而因為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永遠存在爭奪利益的問題,反而會始終存在矛盾。但是,隨著科技革命,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已經逐漸弱化了,那麼,為什麼西方與俄羅斯的矛盾卻始終難以緩和呢?

首先,俄羅斯人自古以來就不受西方人待見。歐洲中西部以日耳曼人為主,他們把斯拉夫人看作野蠻人,而作為斯拉夫人後裔的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又因此被看作異類。於是俄羅斯人也就始終被排斥了。

其次,俄羅斯作為前蘇聯最大的加盟國,是蘇聯的主體,在地緣政治上繼承了蘇聯。而蘇聯於西方互相敵視了幾十年,西方對蘇聯的這種敵對感和不信任感自然也繼承給了俄羅斯。

再次,沙俄由於歷史原因,從建國伊始就奉行一種擴張政策,繼承沙俄帝國的蘇聯和如今的俄羅斯也依然保持著這種擴張的思維和政策,這自然是會令西方感到忌憚的。而如今的俄羅斯依然渴望再次成為超級大國,而這顯然是要侵犯西方國家利益的。

最後,俄國的歷史證明,西方的制度不適合於俄國的國情,因此俄國就必須尋找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然而,社會主義制度也失敗了,這就使俄羅斯人陷入了混亂,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該走一條什麼樣的路。然而,無論俄國人怎麼走,最終卻都一定是與西方不同的,而這種意識形態的不同,也讓西方更難以接受俄羅斯了。


孫博士侃歷史


我認為首當其衝的還是因為擴張問題,俄羅斯的發展軌跡就是一個瘋狂擴張的過程,曾經吞掉我們多少國土?遠的不說,海參崴已經回不來了!我們小時候課本上還說了好久固有領土的話……當然俄羅斯的重心一直在歐洲,意味著他遲早要吃了歐洲國家,歐洲國家當然不能掉以輕心,曾經的鐵幕讓歐洲人談俄色變,再加上冷戰思維遺留的可是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記憶問題和情感問題。

還有有一個理論能解釋為什麼大家都怕俄羅斯?那就是新生的民族在武力上都強於中原主體民族,並且新生民族更具有侵略性和擴張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從中國歷史就可以看到

遊牧民族在塞外險惡的生存環境中鍛煉出了頑強的意志力和嚴密的組織體系,此外,在長期的放牧打獵生活中,成年男子幾乎人人都擁有出色的騎射和搏鬥技術,雖然人口相對中原王朝要少得多,但數十萬成年男子就等同於數十萬受過長期訓練的精銳戰士,而且隨著和中原王朝的接觸交流,遊牧民族在兵器鍛造和權謀戰策方面會不斷進步,再憑著擁有無數駿馬的優勢,便能誕生龐大的機動兵團和先進的騎兵戰術。而中原王朝雖然文明程度更高,人口也多得多,但是國力和人口分散在各行各業,投入軍事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且要鍛煉出足夠規模的精銳部隊所付出的時間和消耗也相當巨大,加之幅員遼闊城鎮眾多且無法遷徙,可使用的機動兵力有限而且後勤保障困難。

在這種狀況下,一旦中原王朝出現天災人禍,遊牧民族就可以通過不斷的騷擾掠奪來補強自己削弱對方,中原王朝大軍來伐便發揮機動優勢將之拖入草原塞外不毛之地,待其後勤崩潰退回後繼續襲擾,遲早會奪得戰略主動權。而一旦中原王朝出現內亂分崩離析,遊牧民族便有了入主中原的機會,因為憑藉數十萬精銳生力軍,面對中原割據勢力時會有巨大優勢,只要透過不斷的拉攏中小軍頭和離間各大派系,步步緊逼層層蠶食,等到徹底坐大後便自然而然獲得了一統天下的態勢。但因為其文明程度不如中原,天賦點全點在軍事上,要維護統治就必須採用中原文化,待中原勢力恢復元氣而遊牧民族原有優勢不再存在後,被反殺或同化也成為歷史必然,

從戰國時代其北方少數民族就不斷威脅中原王朝。

匈奴自冒頓崛起,控弦30萬,在強盛的時侯,東破東胡,南並樓蘭、河南王地,西擊月氏與西域各國,北服丁零與西北的堅昆。歷經300年,而後北匈奴因為自然原因和中原王朝的雙層進攻下西遷不知所蹤、南匈奴內附自以為漢室後裔。作為一個民族,第一個草原霸主,消散無蹤......

鮮卑,繼匈奴而起,檀石槐、軻比能先後統一鮮卑各部 ,數次大破漢軍。從兩晉到北周,200餘年鮮卑人在中華北部立數國。

突厥從5世紀其脫離柔然自立,向西魏求婚建突厥汗國,其勢大時西滅嚈噠國,進佔中亞河中地區,以阿姆河與波斯分界。又乘波斯薩珊王朝衰落之機,南渡阿姆河,佔領阿富汗。但僅僅到了8世紀中,東西突厥帝國都不存在了,其皇族阿史那的子弟們皆以為李唐皇室站崗為榮。

回鶻發自貝加爾湖,突厥亡後稱雄漠北,建回紇汗國,強勢時期唐朝也需藉助他的力量。可惜不過百年旋即滅國,回紇王子嗢沒斯南下投唐回紇特勤龐俱遮、阿敦寧二部,回紇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諸洛固阿跌一部,牙帳大將曹磨你等七部,共3萬人,相繼至幽州降唐。

回紇汗國滅亡以後,回鶻人全部西遷。

契丹自柔然衰落後興起,唐朝末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八部,建立了遼國。1124年,契丹人在中京城下與女真人決戰失敗,貴族耶律大石率幾十萬部眾遷至漠北,延續了遼政權。遼國最終於1218年被蒙古所滅,此後的史書中再也見不到他們的蹤跡。只能通過DNA 確定現在僅有13萬的達斡爾人是其後裔。

室韋(蒙古)確實是遊牧民族的高峰、也是世界征服史上不可逾越的。黃禍一詞可知其恐怖之程度!

諸如此類不勝繁舉,羌人、柔然、薛延陀、東胡、肅慎、烏桓、靺鞨、挹婁、氐人、鐵勒等等,更是如繁星浩浩,點綴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

如果我們把漁獵文明的女真人也算上,中原漢人建立的政權(含未完全統一的,如五代十國、南朝)20個,總共面對45個遊牧政權,而有西晉、後唐、後晉、南北宋、明(含南明)是亡於遊牧(漁獵)政權。 30%的概率,已經夠高了!當然我中原王朝正是在這樣的反覆中實現多難興邦。

因為歷史原因,中國和俄羅斯目前還算是過得去,俄國的眼睛一直盯歐洲,所以就有了北約,也有了華約等,也許俄羅斯一直認為法國才是他們陝西,巴黎就是他們的西安,意大利是他們的山東,羅馬是他們的曲阜……統一歐洲,才是當務之急的千秋大計吧!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對於歐洲國家來說這個問題曾經是高於政治的,那就是宗教,俄羅斯信仰的東正教,其實就是東羅馬正宗教廷,區別於西羅馬的天主教,有點類似於穆斯林世界的什葉派和遜尼派吧,這裡面的是是非非那就說不完了,鬥爭持續的越久,民族心理的文化印記也就越深刻,更何況事關信仰!

歐洲對俄羅斯的仇視恐怕不多了,但是心裡的芥蒂恐怕不是幾場世界盃能緩解的了的吧!有不解,終會了解,有誤解,終會消除,但願永遠不要消除!因為我也挺怕俄羅斯的!


袁知袁味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有點尷尬。舉個栗子,蘇聯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何1960年蘇聯還要和中國死掐呢?



這種現象的原因,小編以為用英國人的一句老話來說再準確不過了,那就是“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在國家利益面前,意識形態的區別與否其實可以放在一邊。人都是很現實的,講道理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也有過一段親美時期,當時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以銷燬核武器,削減軍備為代價,想要贏得美國的支持,結果美國吃了好處卻不手軟,暗地裡把俄羅斯的貸款削減一半,使得俄很多經濟設施都有頭無尾,俄羅斯經濟一直上不去也與美國有很大關係。

說白了,俄羅斯與美國的矛盾是全球霸權之爭,俄羅斯懷璧其罪,有著如此龐大的軍備,國土,核武器的俄羅斯只要還存在,美國人就不可能會睡得踏實。說到這,俄羅斯始終不被美國接納的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吧。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丘吉爾曾有過這樣的一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把這句話用在國家關係方面,是特別貼切的。國家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強化了這種認知:喜好,還是厭惡?在國家關係上不會起決定作用。

近代以來,同為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為了擴張而與英法大打出手,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同一祖先的英美兩國刀兵相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蘇兩個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能結成同盟,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德日意法西斯。國家利益至上決定了國家關係的敵與友。



雅爾塔會議:左為丘吉爾,中是羅斯福,右為斯大林

再看今天俄羅斯。蘇聯解體以後,繼承前蘇聯主要衣缽的俄羅斯領土減少了500多萬平方公里,軍事力量被削弱,工業體系也變得不再完整。從俄羅斯大修“庫茲涅佐夫”航母的困難可見一斑。

但俄羅斯仍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其影響力仍不可小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龐大的核武庫,讓西方忌憚三分,尤其對美國來說,它不希望有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葉利欽上臺後,改旗易幟,採取親西方政策,但沒有讓西方國家放鬆警惕。普京上臺後,俄羅斯對西方政策逐漸強硬,把戰鬥民族的特性展現的一覽無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不可能對同樣是資本主義的俄羅斯親近了,相反俄羅斯面臨的來自西方資本主義的壓力可能會越來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