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太陽城:變了味的“養老地產”

“我們這兒是六十歲的照顧七十歲的,七十歲的照顧八九十的。”61歲的周老師九年前帶著自己的父母,從市區遷居位於京北名鎮小湯山鎮的一處養老社區。

自北京長安街的繁華地段東單一路向北30公里,毗鄰北六環,是周老師和她的父母目前居住的北京太陽城國際老年公寓(以下簡稱北京太陽城)。在這個被視為國內養老地產先行者的龐大社區中,社區醫院、銀行、老年人活動中心等養老配套設施,兩三年前相繼停業,只留下一座座空屋。

適老的房屋功能和配套設施、購房合同上赫然寫明的33項養老服務承諾,這些吸引老人們當年下定決心置房安老的養老功能驟然衰退,讓身居其中的千餘老人陷入養老困境。

北京太陽城裡,業主多是年過花甲的老人。社區醫院停擺兩年多,已然成為這些老人們的心頭重負,記者在採訪中遇到的每位老人,幾乎都繞不開“看病難”的話題。

“醫院關門,取藥就很不方便。”68歲的張祖平說,“像我這樣會開車的還可以到遠處的醫院,我有個老領導也住在這個小區,八十多歲了,看病很困難,有時候我開車帶他去一下。”

張祖平所說的醫院,是2016年年底突然歇業的北京太陽城醫院。《經濟參考報》記者幾天前來到該醫院,大門緊鎖,空無一人。透過玻璃幕牆,記者看到,註明各種藥物和醫療器械名稱的紙箱堆砌在曾經的收費處和藥房窗口前,鋪出十餘米。

作為北京太陽城的核心養老配套設施之一,醫保定點醫院太陽城醫院,是很多老人最初選擇在這一養老社區安家的重要考量因素。一位業主向記者提供了購房合同和物業合同原件,合同明確列舉了九大類33項“60歲以上業主可享受的免費特約服務”,其中第六類“醫療服務”具體約定了太陽城醫院為社區老人免費體檢、上門搶救、健康諮詢等內容。幾位老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前幾年太陽城醫院“辦得挺好”,和知名三甲醫院合作,有醫生天天過來坐診。

據業委會介紹,不同於一般社區,北京太陽城的1500多個業主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高達80%以上。在這裡,六十多歲的老人被視為年富力強的“第二代”。59歲的李銘浚向記者逐戶描述了他所在的單元裡,12家住戶的年齡狀況——他是最年輕的一個,有五戶老人都在八十歲以上。張祖平說,他們單元的情況也差不多。

醫療服務在養老社區中是核心需求,醫院停擺在社區引起巨大震動。

沒有醫院,老人去哪兒看病?多位受訪老人稱,物業公司每週安排一次班車接送老人去北京王府中西醫結合醫院(以下簡稱王府醫院),居委會每週兩次替部分老人取藥,但這遠不能滿足他們的基本就醫需求。王府醫院位於北京太陽城正南六公里,是距北京太陽城最近的一家醫院。

北京太陽城房地產開發公司在給記者的回應中提到,在租住式養老公寓內設立了醫務室,有醫生坐診。據瞭解,除了出售的房產,北京太陽城還有一部分公寓採用出租模式。“醫務室不接待我們。”周老師說。

歇業後的太陽城醫院債務纏身,陷入十餘起與藥品和醫療器械供應商的經濟糾紛。公開信息顯示,這些糾紛的累計債務金額超過400萬元。時至今日,太陽城醫院已經“無財產可供執行”,醫院重啟遙遙無期。

太陽城醫院因何關門停擺?北京太陽城房地產開發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2014年年初,太陽城醫院前院長因個人原因離職後,醫院缺乏具有醫療背景的職業經理人。當年3月,太陽城醫院與某醫院達成合作,委託其運營管理。2016年12月底,實際經營方擅自將太陽城醫院停業,並將一系列債務拋給太陽城醫院揹負。

記者根據法院公開信息粗略統計發現,自2017年至今,太陽城醫院捲入多起經濟糾紛,包括貨款、違約金等在內的被法院判定的須支付的金額累計超過400萬元,涉及北京康眾偉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嘉事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十餘家藥品和醫療器械供應商。

“天眼查”查詢結果顯示,北京太陽城醫院的註冊資本為410萬元。去年4月至11月公佈的多份法院執行裁定書表明,太陽城醫院已經“無財產可供執行”,該院名下三個銀行賬戶被凍結,所剩餘額為零。北京太陽城醫院已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其法定代表人朱鳳泊被限制高消費及有關消費。

“太陽城醫院從停業至今,我公司雖然經過多方努力,但由於各種情況至今無法解決,導致醫院無法正常運營。”北京太陽城房地產開發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7年4月16日,北京太陽城與王府醫院簽署了醫院和超市兩處的房屋買賣合作協議,希望與王府醫院合作。

記者就此致電主管王府醫院的北京法政實業集團有限投資公司,該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太陽城事項涉及公司戰略,需要領導層解答,領導在外出差不便回應。一位知情業主透露:“太陽城醫院牽涉的經濟糾紛不止這些。經濟糾紛不處理完,王府醫院沒法接手。”

便利不再 養老功能嚴重褪色

從入住之初“養老足不出社區”,到如今事實上形成的“六公里生活圈”,太陽城的養老功能嚴重褪色。用張祖平的話說,“每況愈下”。

“就想找個不求人的地方。”周老師回憶初來北京太陽城時的情景說,“2013年之前各種服務都不錯,我還給別人推薦。沒過幾年,有老朋友再跟我打聽這裡的情況,我趕緊讓人家別來。”

多位久居太陽城的老人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反映,從2013年到2016年,銀行、超市、老年人活動中心等社區養老設施接連關停。

除了醫院歇業,具備儲蓄功能的郵局搬離,是老人們最為介懷的,張祖平告訴記者,最大的影響是取錢不方便了,要去三公里外的北七家鎮,“老人們習慣使用現金”。

在北京太陽城房地產開發公司方面看來,這一問題已得到解決,“郵局更換到銀齡公寓A座後,郵政業務正常進行,儲蓄功能計劃在C棟公寓安裝自動存取款機予以解決。目前,農商銀行已在C棟安裝了自動存取款機並運行良好”。不過有業主指出:“老人們很少會使用ATM機,而且多數還都用的是存摺。”

“活動中心、溫泉都沒了,食堂還在,就是饅頭變小了,價格變貴了。”李銘浚說。記者根據合同上寫明的33項“60歲以上業主可享受的免費特約服務”逐一對照現況發現,僅老年食堂、班車、擺渡車、超市等個別服務還在運轉,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縮水問題。一位老人告訴記者,班車服務從最初的送至市區,變為現在送至天通苑北地鐵站,路程大幅縮短;擺渡車從半個小時一趟變成一個小時一趟。

記者驅車在北京太陽城附近走訪發現,由於緊鄰多個別墅區,銀行、大型超市、餐飲店鋪等商業設施基本位於三公里外、六公里內的範圍,公交車二到四站地。“現在門口的‘黑車’生意挺好。”周老師說。

致命疏漏 物業只賺錢不服務

從應急呼叫系統癱瘓,到電梯頻繁維修、一修幾十天,物業公司的服務讓北京太陽城的老人們越來越心寒。“物業只知道賺錢,根本不關心我們。”一位老人說。

北京太陽城69號樓1單元的鐵門上貼著物業公告,上面寫著“電梯於2018年12月份頻繁出現關人故障,12月27日又有人員被困,經電梯維護保養人員仔細檢查,確定變頻器損壞,已沒有維修價值,需使用專項維修基金更換新的變頻器。”通知發佈日期為“2018年12月27日”。2019年1月18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實地探訪時電梯仍是停運狀態。

周老師的父母住在這個單元的五層,身體不太好的周老師每天爬樓去照顧父母。她告訴記者,目前小區69號樓和74號樓的多部電梯都處於停運狀態。

北京太陽城的老人們對電梯長時間維修停運已習以為常。採訪中,很多老人都提到了2015年底發生的電梯關停事件,17部電梯一夜之間全部關停,並持續了約70天。在那次事件中,物業也是稱“變頻器故障”,需要提取維修基金更換變頻器。有業主聯繫了電梯廠家,廠家當場檢修後就開通了兩部電梯,並未更換部件。“從此之後,我們就開始不太信任物業了。”張祖平說。

周老師現在擔心的是,電梯停運期間,父母若有個不適,如何搶救。“你愛吃的那些東西少吃點,別給心臟太大負擔。”周老師每天提醒母親。

記者在北京太陽城看到,住宅設計基本實現適老化:首層主要出入口為平坡出入口、走道兩側牆面設置扶手、大進深電梯、樓梯扶手連續、一鍵緊急求助按鈕……

硬件設施的專業化底色,卻更加清晰地反襯出小區物業管理缺乏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隨著幾年前社區急救站消失,一鍵緊急求助按鈕早已形同虛設;為了節約成本,小區三處大門封堵了兩處,南邊的大門成為消防車、救護車等車輛唯一的進出口。

北京大學國家治理與老齡產業研究課題組執行主任、房地產業老年住區副主任張坤昱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說,“養老地產”是個複合概念,一是有地產的功能,二是有養老的功能和服務。對於養老地產而言,更重要的是養老配套功能,包括醫療、健康、運營服務、心理建設、適老化的改造、餐飲、理療等,是全方位一體的功能包、服務包。對於開發商而言,既要算好投資賬,更要算好運營賬。如果打著養老的幌子,而不去做養老服務,最後將是雙輸結局。

“物業和開發商都是一家的。”老人們忿忿地說。

“天眼查”查詢結果顯示,北京太陽城的物業公司北京寶氏華商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與北京太陽城房地產開發公司、北京太陽城養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太陽城度假村有限公司為關聯企業。

“太陽城整體情況既簡單又複雜。”朱鳳泊對記者回應說,作為第一家從事養老地產的民營企業,自2000年至今,從業近20年,深感養老事業的不易,所有的建築設施開發、建設、運營皆由企業一力承擔。老年社區的建設、運營與發展,具有前期投入大、投入與回報週期長、平均利潤率不高等特點。

傍晚五點半,記者來到老年食堂,容納十幾張餐桌的餐廳裡稀稀落落排著七八位老人,這是在太陽城一整天的採訪中,記者看到的最熱鬧的場景。走出食堂,暮色下的北京太陽城寂靜清冷,小區裡除了保安幾乎不見年輕人。一位老人拄著柺杖,拎著一頭圓白菜,駝背蹣跚。“我們怕等不起。”不止一位老人對記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