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1》

要存出一款老白茶,不容易。

光是這中間需要花的時間成本,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支出。

時間最難能可貴,不能倒流,更不能加速。

覆水難收。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付出與回報往往成正比。雖說時間支付成本高,但悉心保存而來的白茶,會以高品質白茶相報。

如村姑陳私藏茶系列,現在是款款驚豔。2012年馬來餅(當年出口馬來西亞的壽眉餅,被簡稱為馬來餅,小陳茶事的忠實粉絲最為熟悉)、2013年棗紅(壽眉餅一種)、2013年白毫銀針(量極少,就三兩)、2014年白露散茶、2014白露餅茶……這些茶隨便一款都能輕鬆秒殺全場,逢年過節拿出一餅茶招待親朋好友,賺足了面子。重要的是,現在這些茶是重金難求!

白茶在慢慢老去的過程中,也積累下獨特的品質。陳香、藥香,醇厚、柔和的口感,都是不可替代的財富。

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正是這樣一款口碑極高的白茶,卻也正在遭受考驗,而這些已知的潛在風險,正是來自於做舊白茶。

做舊白茶,與老白茶唱起了反調。正宗老白茶苦心經營起的口碑,輕而易舉被做舊老白茶摧毀,茶友們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買茶時戰戰兢兢,生怕再次買到做舊茶。

吃了幾次虧,經驗是有了,知道如何聰明的避開做舊茶的風險,可茶友們還是好奇,這些做舊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在瞭解做舊茶如何修煉前,我們有必要知道正宗老白茶它是如何得來,知道了正牌的不易,才會對冒牌更加嗤之以鼻!

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2》

白茶變“老”,它需要經歷哪些步驟?

一款白茶的老去,有自然規律,不可隨意違背,所謂的超自然現象,還是別出現在老白茶身上為好。

老白茶的修煉歷程,大致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1.採摘

2.攤晾

3.萎凋

4.乾燥

5.保存

五個詞,嘴上說說十分容易,但要一步一步做到卻有不少難度。

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採摘】

白茶的採摘,通過手工完成。

從春茶季伊始的白毫銀針,到清明節前後的白牡丹,再到穀雨前後的春壽眉,立秋開始採摘的秋白茶……每一種白茶的得來,都要靠大量的人力來完成,替代不了。

手工採摘,更容易獲得不同等級的白茶。

一旗一槍的白毫銀針,模樣嬌俏可人,幼嫩的芽頭,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白毫,玲瓏小巧,帶著一片小魚葉,像極了紅纓槍的造型。

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統稱為白牡丹。油亮新嫩的芽頭與葉片,輕輕被手頭一掐就與茶樹分離,採摘一把茶,丟進竹筐裡,油嫩翠綠的葉片,小家碧玉、秀氣的顏色,十分討喜。

壽眉的採摘,要比白毫銀針、白牡丹容易些,茶梗一夜暴長,瘋狂變長的茶梗,輕輕一掐就折斷,不消幾分鐘的功夫,就能獲得一大把茶青,採摘速度快,也促使壽眉的產量一漲再漲。

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攤晾】

採摘過後,茶青運回茶廠,第一時間開始攤晾。

攤晾,也要手工完成。

製茶師在千萬次攤晾的經歷中,積累出自己的經驗技巧,手起茶落,半分鐘就將直徑1.5米的水篩鋪滿了茶青。而後陳列在架子上,茶青便開啟長達72小時之久的萎凋過程。

攤晾,關鍵點在於夠薄。

葉片儘可能擁有自己的私密空間,別讓相互之間捱著,及時讓呼吸作用產生的熱量散發出去,這樣方便形成白茶獨特的品質。

若是家裡空間不夠大,攤晾就顯得十分侷促,只能將白茶攤晾地厚厚的一層,如此一來,倒影響了茶品質。

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萎凋】

白茶的萎凋,最考驗耐性。

白茶製作,最喜晴好天氣。水篩一字排開,接受陽光的饋贈,在太陽光的熱量下,白茶水中的蒸發速度加快。白茶葉片蔫兒了之後,茶葉中的物質也在巧妙變化著。

茶氨酸、茶多酚、可溶性多糖……每一種物質就位,白茶便形成了“鮮、香、醇、爽”的品質特點。

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乾燥】

待白茶萎凋到七八成干時,可改用文火乾燥。

低溫將白茶烘乾,將含水量進一步控制在國標以內,以確保白茶能夠長期得以存放。

白茶含水量達標與否,直接影響到白茶的保存時間長短。

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保存】

一款含水量在7%以內的白茶,可開啟它的蛻變之路。

得到一款老白茶,保存方式相當重要。遮光、密封、乾燥、無異味、陰涼存放,這是藏茶最基本要求。

存茶,最難得是耐心。

若是從新白茶開始保存,至少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得到老白茶,在此過程中,我們還不能半途而廢,每個藏茶細節都要做到位。

等到三年過去後,老白茶就出現了。如一罈塵封多年的美酒,開壇後酒香四溢。

當然我們也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接手三年白茶,繼續存放。

存新茶也好,藏老茶也罷,最重要的就是保存方式不可出錯。

完成這五個步驟,一款老白茶就煉成了。

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3》

急功近利的做舊老白茶,它的製作步驟有哪些?

自然陳化的老白茶,每一步走的都很仔細,小心駛得萬年船,它屬於細緻派。

而做舊老白茶,則粗糙許多,沒了仔細雕琢,茶也變得粗糙。

做舊白茶,它大約經歷四個製作步驟。

1.採摘

2.攤晾

3.萎凋

4.乾燥

做舊白茶,經歷的製作環節大體與自然陳化的老白茶類似。

但在一些工藝重要環節,卻不相同。

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如【攤晾】、【萎凋】環節最容易動手腳。

攤晾,要薄攤最好。茶葉之間不會悶在一起,致使葉片品質受損,不影響茶品質。若是將茶葉厚厚地堆疊在一起,茶葉無法自由呼吸,容易形成導致茶品質損壞,倒是影響了茶的口感。

這種堆得厚厚的一層,被叫做渥堆。

渥堆後,茶葉的因熱氣無法自由散發,往往得到的葉片顏色深、黑,色澤灰敗,很容易哄抬年份,當做老白茶售賣。這種讓新白茶有老茶小部分特徵的白茶,稱為做舊茶。

又或者為低溫烘乾時,加大火功,導致葉片顏色發生巨大變化,也會有老樣子。

總而言之,通過一些手段,讓新白茶在短時間內變成老白茶的方式,這就是做舊。

做舊白茶,就是歲月神偷,輕而易舉便偷走了至少三年的光陰。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雖然沒有風霜刀劍嚴相逼,卻也要耐得住黑暗環境,慢慢蛻變。

做舊茶,乾脆省去了多年的保存時間,直接一步到位有了老態。

可惜,做舊白茶只是自欺欺人,它的破綻太多!

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4》

做舊白茶,外觀是最大馬腳!

不用多說,做舊白茶的香氣和口感,必然沒有可圈可點之處,經過這麼殘酷的加工方式,香氣和滋味物質早已消失殆盡。單是白茶外觀一項,就破綻百出。

經過做舊後的白茶,就像電視劇裡被施以十大酷刑的犯人,身上沒有一處是完整的,蓬頭垢面,臉上滿是血汙。

做舊茶,外觀有三大破綻。

1.顏色深黑,無光澤。

2.白毫稀少,似禿頭。

3.整體灰敗,無生機。

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渥堆,使白茶的色素物質有了巨大變化,色彩豐富性被破壞,色彩變得統一且顏色深沉。多數渥堆後的白茶,顏色深褐,用色重。

加上高溫烤乾,白茶中的色素破壞更嚴重,甚至於一些嫩一點的部位,直接變為深黑色。

做舊,白茶不能承受的骨血之痛。

做舊後,不僅僅是色素物質遭受到了空前絕後的虐待,就連白毫也難逃魔爪。

用大白茶、大毫茶製作而成白茶,白毫附著能力極強,不會輕易脫落。但這做舊的手段,過於殘暴,就連白毫都紛紛灑淚脫離葉片,最後白茶就成了“地中海”。

少了白毫的襯托,白茶失去了光亮的顏色,看起來灰白枯槁,毫無生機。

有因必有果,渥堆、高溫快速烤乾,讓白茶白白遭受了無妄之災,外觀沒了鮮妍的色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兒。

做舊老白茶養成記,一餅“臥底”白茶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5》

做舊茶為什麼這麼令人憎惡?

其一,它欺騙了我們。

明明買的是老白茶,結果是個山寨貨,像高老莊的二師兄娶媳婦,結果備上背的是大師兄,能不生氣嗎?

其二,做舊茶沒有飲用價值。

做舊白茶,還不具備飲用價值,渥堆、高溫烘乾之下,內在營養物質早已消失,沒了飲茶必要。

更何況做舊白茶喝下後,對身體有無妨礙還未嘗可知。

其三,做舊白茶沒有收藏空間。

做舊的白茶,本身就是個山寨貨,如同買鑽石結果買到了水鑽,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逆襲賣出高價。

山寨的做舊老白茶,本身就不值得買,更遑論收藏空間?

林林種種的理由,做舊茶就是這麼討人嫌。

在選購老白茶上,彷彿只避開了做舊茶,萬事大吉。那麼我們該如何選購一款老白茶呢?

往期文章已分享過許多體己技巧,茶友們可動動手指,翻看一二,說不定還有一些其他的意外收穫。

若是天氣冷,不想刷手機,那就等著村姑陳不日的更新吧。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