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資產規模穩步增長,新產品佈局加快

截至4月2日,公募基金2018年年報全部發布完畢,129家基金公司(含獲公募牌照機構)旗下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達13.03萬億元,比2017年末的11.6萬億元有所增加。2018年末,公募基金持有人總戶數達11.6億戶,比上年增長約42%。不過,由於2018年A股走勢相對弱勢,公募基金整體虧損1229億元,雖然短期並未給投資者賺得理想收益,但從2008年看,這129家基金公司合計為基民盈利6717億元。其中天弘所管基金創造的利潤最高,達1842億元,其次是華夏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分別為682億元和582億元。如何看待公募基金2018年年報?投資者應注意哪些風險?

產品數量明顯增加 ETF成去年“爆款”

2018年年報顯示,公募基金產品數量出現明顯增加,產品數量由2017年末的4841只增加到2018年末的5626只。其中,貨幣基金產品數量增長最大,2018年末以62.77%的總規模佔比仍佔據公募基金主導地位;債券基金的規模與數量也出現了雙增長的情況;混合基金與股票基金雖然數量上都出現了一定增長,但規模出現不同程度回落。

在相對低迷的2018年基金市場中,ETF基金(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展現出強大的“吸金”能力。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場ETF淨值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較2017年底的3645億元增長超過六成。從基金份額上看其擴張更為明顯。2017年底時,ETF總份額為2330.82億份,而2018年的最新份額已經達到4628.39億份,幾乎翻倍。其中,非貨幣類ETF擴張明顯,貢獻了逾六成的份額增長,其最新份額為2419.53億份,較2017年底增長了1483.67億份,若按最新基金淨值和份額估算,2018年約有1500億元資金借道該類產品進入A股市場。

除了存量ETF規模增長迅猛,新成立的爆款產品也對現有ETF市場格局形成較大影響。2018年新成立的博時、華夏、銀華三家公司旗下的央企結構調整ETF,合計募集規模接近500億元,其中博時一隻ETF募集達252.22億元。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成立的37只非貨幣ETF募集規模接近900億元。

聯泰基金金融產品部總監陳東表示,總體看,基金數量變化趨勢與基金業績表現有很大相關性。從2018年的基金業績看,債券基金與貨幣基金收益表現搶眼,年收益率分別為4.21%、3.5%。權益類基金受市場影響均為負收益,其中,指數基金、普通股票基金分別虧損25.73%、24.48%,混合基金平均業績虧損14.22%。而ETF產品的爆發與2018年下半市場估值較低、具備較強的配置價值有關。同時,各家基金公司對被動投資的重視度提高,以ETF為代表的被動指數基金投資成為市場焦點。

與ETF表現搶眼相比,部分“迷你基金”的日子沒有那麼好過。2018年是基金清盤的“大年”,全年共有388只基金清盤,數量為2017年的3.7倍,這388只基金分佈在71家基金公司,顯示基金清盤已經成為相當普遍的現象。從基金管理人上看,博時、國泰基金全年清盤基金數量都超過20只,長盛、招商、鵬華等8家基金公司清盤只數也在10只以上。

2018年新成立的次新基金也加入清盤隊伍,包括中歐優勢行業、銀河量化多策略等14只。華安慧增優選、國泰瑞益、博時鑫和等基金,成立不到半年既宣告清盤。除了清盤基金之外,迷你基金數量不斷增加,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底,有700只公募基金淨值規模不足5000萬元,佔基金總數的約14%。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總經理劉亦千認為,從行業發展角度,目前基金產品數量很多,平均規模不大,部分“迷你基金”長期存在浪費行業發展資源等現象值得反思。同時,指數基金髮展很快,部分ETF產品存在同質化現象,有可能在未來將成為少數大型基金公司參與的“寡頭遊戲”,中小基金公司發展此類產品是否有價值,仍值得深思。

年增3.6億戶基民 存量基民已超11億戶

天相投顧統計顯示,2018年是基民戶數增加最多的年份之一,全年新增近3.6億戶新基民,持有基金投資者總數量已達11.6億戶。根據規定,2018年的基金年報為年底實際持有基金的人數,雖然包括一人多戶、一個人或機構持有多隻基金等情況,數據可能有部分重疊,但新增基民數據的快速增長仍能從一個側面體現基金受眾面的快速增加。

從持有人的分佈來看,貨幣基金佔據持有人戶數的前10名,部分對接阿里或騰訊等互聯網公司的產品表現搶眼。其中,持有人戶數在1000萬戶以上的產品分別為天弘餘額寶貨幣、鵬華增值寶貨幣、平安日增利貨幣、南方現金通E、景順景益貨幣A、易方達益理財貨幣A等16只貨幣基金持有人數量都在1000萬戶以上。天弘餘額寶領跑持有人戶數,2017年年底有4.74億戶,到2018年年底,持有人戶數激增至5.88億戶。

緊隨其後的是2000萬到3000萬戶的5只固收類產品,分別是鵬華增值寶貨幣、平安日增利貨幣、南方現金通E、景順景益貨幣A和易方達易理財貨幣,其中除平安日增利貨幣是依靠平安集團的互聯網優勢外,另外幾隻貨幣基金都是對接互聯網公司相關平臺。在1000萬戶到2000萬戶的基金也基本是貨幣基金,只有博時黃金ETF聯接C是非貨幣基金,對接是阿里旗下的黃金應用產品。

較之固收類基金“門庭若市”的感覺,權益類基金未現1000萬戶以上的爆款產品,持有人最多的權益基金產品不足200萬戶,多隻權益基金僅有100萬戶體量。其中,天弘滬深300指數A、華夏回報A、易發達消費行業、興全趨勢等10只基金產品2018年末持有人戶數僅在79萬戶至200萬戶之間,超過100萬戶的權益類基金產品僅有5只。普通主動權益基金中,有4只產品持有人戶數超過100萬,分別為華夏回報A、易方達消費行業、興全趨勢和興全社會,都是長期業績優異,特別是前3個產品的基金淨值都超過100億元。

金牛理財網分析師宮曼琳表示,2018年權益基金的持有人戶數相比貨幣基金不在一個數量級別上,但隨著2019年以來市場行情轉暖,投資者在互聯網渠道買基金越來越多,權益類基金持有人戶數有望快速增加,基民的資金也有望在權益和固收之間實現一定程度的“切換”。

積極應對兩個“元年”挑戰

2018年是職業年金在公募基金落地元年,也是資管新規落地的元年。年報顯示,2018年有19家專業機構獲得管理資格,其中包括南方、易方達、工銀瑞信、招商、富國、華夏、博時、海富通、銀華等9家基金公司。在2018年12月份公募的新疆職業年金投資管理人名單中,易方達、工銀瑞信、南方、華夏、富國、博時、海富通等多家公募基金被選為國家級、省級職業年金投資管理人。

從2014年底開始,我國正式實施職業年金制度。在我國養老保障三支柱體系中,職業年金與企業年金同屬第二支柱範疇。截至2018年底,具備職業年金投資管理人資格的機構已有21家,其中包括11家公募基金。根據部分市場化機構估算,職業年金實賬積累規模達到7000千億元左右,未來每年的新增規模約為2000億元。

除了職業年金,養老目標基金是公募基金髮力養老資金的另一個支點。年報顯示,2018年兩批養老目標基金正式亮相,華夏、南方、博時、中歐、廣發、易方達、鵬華、泰達紅利、萬家、富國、工銀瑞信、銀華、嘉實、中銀等14家基金公司拿到首批養老目標基金批文,第2批共12只養老目標基金也順利拿到“準生證”。截至2018年底,首批養老目標基金中的9只已經成立,合計募集金額近30億元。

陳東認為,在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相關規章制度陸續發佈後,未來公募基金將因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發展受到一系列影響,管理人可繼續加強投研能力、銷售專業性,同時積極與第三方渠道合作,提升大資管時代下的競爭優勢。未來有望公佈的公募養老FOF稅收遞延政策,也可能為公募養老FOF管理人帶來相關利好。同時,隨著市場轉暖,公募基金適應資產管理新規謀求轉型的戰略空間將越來越大,保本基金、分級基金轉型升級的步伐將有所加快。(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