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隨禮,豬頭祭祀,村民全都去吃席,實拍貴州侗寨辦“白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風土人情,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是民俗文化的集中體現。今天,山漢的鏡頭對準的的是一個侗族村寨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白事”——稻米隨禮,豬頭祭祀,村民全都去吃席,實拍貴州侗寨辦“白事”

貴州省榕江縣大利村,是一個深藏在大山裡的美麗侗族村寨。四周古楠木參天,竹林蔥綠,依山畔水而建木柱青瓦的吊腳樓鱗次櫛比、貫穿寨中溪流上建有5座風雨橋,村裡的侗族四合院、古晾禾穀倉、鼓樓、古井,以及濃郁的侗族風情構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觀。

大利村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2年入選中國首批傳統村落,2013年,大利古建築群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3月,山漢行攝貴州來到大利侗族。這裡的建築古老而民族特色鮮明,這裡民風淳樸而民族風情濃郁,一切都是原汁原味。在旅遊開發的大潮衝擊下,許多古村古鎮也變成被商業嚴重侵襲的旅遊景點。失去了原有的本色。這裡的原汁原味原生態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我們到達的時候,恰逢村裡一戶人家老人過世,正在辦“白事”,使我們有機會直觀地觀看到了侗家辦“白事”的獨特風俗。

村口,吹鼓手開路,去主家送花圈。

村民拎著豬頭,這是辦“白事”必不可少的東西。

村寨裡的街巷路上,不時有人挑著稻米走過。一打聽,原來是把稻米作為向辦事主家隨的“份子錢”。這是一個古老的習俗,多年來,侗家偏居深山,經濟落後,停留在物物交換的發展階段,人情往來,就習慣於把家裡自種的稻米作為禮物,一方面表達情意,一方面也幫助辦事主家解決了招待客人吃喝的需要。

稻米筐裡,還有一袋脫了殼的白米,這是表示自己帶了自己的口糧,還是為了方便主家使用?不得而知。

侗家村民抬著稻米從風雨橋頭走過。 大利侗寨共有5座花橋,其數量之多,實為侗鄉之最。花橋橫跨於貫穿村中的溪流上,秀美玲瓏的身姿點綴在大利村寨頭、寨中和寨尾。這個位於寨中的花橋最具特色,亭廊式,木結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大利村的花橋,是大利侗寨居於溪水東西兩岸寨民相互交往的便利通道,也是他們集會議事,歇腳乘涼,行歌坐夜的最佳場所。

這位侗家大嫂挑著稻米,邊走邊看手機。現代化的信息已經滲透到了古老的山寨。

由於寨子裡狹小,沒有大的空地,“白事”的靈堂就設在了村口的路邊。

靈堂的供桌上,擺著一整隻豬作為祭祀的供品。孝子賢孫在守靈。

收禮登記,除了稻米,豬頭等實物,也有外來的親朋好友以現金上禮。

無憂無慮的小朋友在靈堂旁邊玩耍。

溪流水邊,搭起來做飯的棚子,壘起了灶火。

大盆盛菜,熱氣騰騰烹飪美味。

碗筷傢什,左鄰右舍全來幫忙。

等候開席的人們。

男女老少都來了。吃席,全村人的大會餐。

深山裡的侗家村寨,交通不便,與外界聯繫不多,村裡的日常生活平靜而又單調,寨子裡的紅白事,就是全村的盛大活動。

獨特的風俗,濃濃的鄉情。侗寨白事,一幅鮮活生動,別具風情的民俗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