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鞭一鐗敢叫百萬鐵騎止步

大唐盛世輝煌,氣象萬千,唐朝的冷兵器也代表了中國古代鋼鐵刀劍技術的最高水平。在冷兵器時代,唐軍陌刀堪稱兵器之王,天下無敵,曾創下一日掃平一國的戰績。不僅是刀劍,唐朝的其他兵器也不遑多讓。唐朝國力強盛,軍事實力也是非常地強大,傳統的十八般兵器都已經出現。(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槍、棍、劍、叉、撾、棍棒、拐、弓弩、鞭、鐧、鉤、斧、戟、鉞、鏜、槊、錘)。用的最多最廣泛的制式裝備主要包括刀槍和弓弩。

一鞭一鐧敢叫百萬鐵騎止步

▲現代工藝製作的十八般兵器

說到大唐,大唐開國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應該就是秦瓊了。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在戰場上的秦瓊使用長槍作為武器,每當敵方有精兵強將上陣時,唐太宗李世民就命秦瓊去擊殺他們,而秦瓊也每次都不負眾望,“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然而在各式各樣的膾炙人口的隋唐小說故事中,這位卻手持雙鐧,行走江湖,闖下了“馬踏黃河兩岸,鐧打山東九州六府一百單八縣,交友勝孟嘗,孝母賽專諸。”的赫赫威名,後來還和另一個開國名將尉遲恭”三鞭換兩鐧“,傳為後世佳話。

一鞭一鐧敢叫百萬鐵騎止步

▲秦瓊對戰尉遲恭”三鞭換兩鐧“

在歷史上來說,到了唐末五代的時候,中國的盔甲發展到極致,非常沉重而堅固。這麼沉重堅固的甲冑,長矛弓箭刀劍皆不能刺穿,傳統的刀劍類切割武器在戰場上威力大減。為了應對重甲的強大防禦力,追求重量、打擊力度的武器漸漸增多,於是破甲的鞭鐧類武器就大行其道,流行起來。

一鞭一鐧敢叫百萬鐵騎止步

▲鞭鐧樣式

根據記載,五代時後晉勇將安重榮就擅使鐵鞭,人稱“鐵鞭郎君”。進入宋代後,以使用鞭鐧揚名的武將更是多了起來,如北宋將領王繼勳,因擅用鐵鞭、鐵槊、鐵楇而被稱為“王三鐵”。除此之外,還有在《楊家將》中經常登場的呼延贊和《水滸傳》中大擺連環馬的呼延灼,這祖孫倆都是擅用鐵鞭的猛將。

一鞭一鐧敢叫百萬鐵騎止步

▲現存的唐代鐵鐧

很多鈍器都是全世界共有的,搞不清誰影響誰,也搞不清到底是誰發明的。比如金瓜錘,葉錘,骨朵,鐵鏈夾棒等等,從東亞到西歐都有。但是,有兩種鈍器可以確定起源於中國,而且是東亞文明所特有的——鞭和鐧。

鞭鐧也往往合稱,甚至在一些古代的軍事著作中,認為鐧是鞭的一種。實際上這倆兄弟也的確在使用等等方面差別不是很大,只是在造型上有細微的差別。

一般而言,鞭上有節,像竹棍子一樣,一節節的,然後有鐔,有柄,柄後有配重球。鐧與鞭的柄、鐔並無區別,但是鐧身沒有節,多呈稜型,稜面有凹槽作為減重,所以同等長度下,鐧比鞭要輕便許多。

從這個角度說,鐧是鞭的升級版,更符合工程學原理,稜面的凹槽即減輕了重量,同時又形成了一個類似鐵軌的“工”字結構,更為穩定牢固。在古代,一支雙手用的長鞭,重量可以達到近十五公斤,單手用的鞭,也可以達到七八公斤重。相比之下,鐧則輕便了許多,單手鐧有的重量只有一公斤上下。有關鞭鐧的形制,因為使用者的身材、體能不同而各有差別,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一般的單手鞭鐧重量在二至五斤之內,超過四斤能使用的人已經寥寥無幾,而在一些史料中記載的十斤甚至二十斤的鞭鐧,則為雙手用鞭鐧,在明代兵書《武備志》中就有記錄這類鞭鐧的用法。戰場上的實戰用鞭鐧主要為鋼鐵製,銅製鞭鐧則類似於禮器。因為銅在古代屬於稀有金屬,由稀有金屬鍛造鞭鐧有特殊的意義。

一鞭一鐧敢叫百萬鐵騎止步

▲《武經總要》中鞭鐧的樣式

鞭鐧類武器的輝煌源於重甲時代的到來,在兩宋這個中國重甲時代的顛峰時期落幕後,其地位也開始下降。正如《武備要略》中所言:“刀只可敵無甲之兵,若遇鐵騎重甲,非鞭不可”,而因為火器的出現和“鐵騎重甲”的淡出戰場,鞭鐧類武器的裝備也漸漸減少。

一鞭一鐧敢叫百萬鐵騎止步

▲鋼鐵雙鐧,沉重有力,可破甲

到了明清時代,出現冷兵器和火器混用的作戰方式,鎧甲日益輕型化,重型札甲被棉甲和鎖子甲替代。破甲的鞭鐧就變為輔助雜兵,尺寸和重量也比前代響應變小。但是由於不帶鋒刃,沒有刀劍那麼張揚,在明清時期的民間還是有不少人使用鞭鐧作為自衛武器。目前存世的鞭鐧實物也多為明清的民間兵器,鐧的數量要多於製作較複雜的鞭。但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逐漸沒落的鞭鐧類武器與火器相結合產生了新的兵器——雷火鞭鐧。這種武器將火門銃與鞭鐧結合起來,將鞭鐧的前端掏空作為槍管使用,作戰時在遠距離將其作為火銃攻擊敵人,敵人接近時又恢復鞭鐧的本來面目,可謂是遠可攻近可守,是鞭鐧類武器最後的輝煌。

一鞭一鐧敢叫百萬鐵騎止步

▲雷火鞭鐧,冷熱武器的結合 徐州博物館珍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