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硬碰硬”的戰役呢?如何評價這些戰役?

咚咚每日心理學


我是雞湯,我來答。

我給大家介紹一場史詩級的“硬碰硬”的戰役,他滿足了你對古代戰爭熱血沸騰、金戈鐵馬的一切想象,堪稱千古第一戰!

郾城大戰——迴盪千年的碰撞。

交戰方:岳家軍本部 約3萬。

金兀朮主力 約10餘萬,其中,精銳騎兵1.5萬。

岳飛北伐,前期進展順利。兀朮作為金軍百戰名將,集中主力,沉著待機。

兀朮見岳家軍戰線拉長,正面過寬,決意直取在郾城的岳飛本部,一舉扭轉佔據,岳飛領軍正面懟,曠古大戰一觸即發。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兀朮手下柺子馬、鐵浮屠騎兵以來,縱橫數十年,天下無敵,此時,就立在郾城外。岳飛兵少,但豪氣沖天,出城開戰。

萬馬奔騰的騎兵會戰,小將岳雲引領背嵬軍的豪情碰撞:

岳飛,令兒子岳雲出戰,岳雲策馬領軍出擊,與橫行天下的女真騎兵正面槓!兩軍往來衝殺,一時間萬馬撕鳴,殺聲震天。岳雲軍雖遠遠少於女真人,但毫不示弱,勇猛異常。只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曾經橫行天下的女真騎兵,本想擊退岳雲後側擊岳飛步兵。但此時雖威名遠揚,人多勢眾,卻竟然奈何不得眼前這些漢家子弟。

岳家軍在此,誰敢犯我大宋?


撼不動的岳家軍,手撕鐵浮屠:

兀朮見騎兵戰一時不能取勝,就派出了女真人壓箱底的寶貝”鐵浮屠“。”鐵浮屠“,是全副鎧甲的重甲騎兵,每三匹連在一起,加強衝擊力。每前進一步,後方都會放上拒馬,意思就是有進無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岳飛,我和你拼了!

鐵浮屠出擊,殺光不知死活的南蠻子!岳飛,我和你拼了!

岳飛不慌不忙,以背嵬親軍和遊奕馬軍迎戰。步兵手持大斧、馬紮刀,上砍敵兵下砍馬腿,甚至手撕肉搏!

一向”不能戰“的宋軍,居然霸氣飛揚,豪氣沖天,把滿萬不可敵的女真鐵浮屠當成了手撕雞!

戰至緊張時,宋軍主帥岳飛親自躍馬而出,搭弓射箭,連續射殺敵軍,振奮軍心。宋軍見主帥如此英勇,更是士氣大振,殺聲震天!

猛將的突擊,楊再興單騎闖關:

此時,宋軍中的超級猛將楊再興開始了史詩級的表演。

他單騎而出,直奔兀朮所在,要活捉兀朮!他連續衝殺,手殺金兵數百人(正史中少有的的”百人斬“)!

兀朮休走!看我”百人斬“!

兀朮見戰事不利,只得慘敗而逃!

郾城大戰,加上後面的臨穎大戰、朱仙鎮大戰,岳家軍都正面硬扛,以少勝多,堪稱千古之戰!

後面的故事,說起來都是淚,不說了。

金戈鐵馬已經遠去,歷史上的爭執也不必延續到今天了。但岳家軍那豪氣沖天的表現,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不是民族英雄?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1950年11月29日凌晨,一個渾身是血的土耳其士兵跑進了美軍第2步兵師師部,報告說隸屬於“聯合國軍”總司令部的土耳其旅剛剛遭受滅頂之災,5000多人的一個旅只剩下不到兩個連的建制。美軍師長凱澤少將半信半疑,因為就在昨天,這個土耳其旅還興高采烈的報捷,聲稱消滅了大批“敵軍”並英勇守住了陣地,後經美2師情報官核查,原來被打死打傷的全都是潰逃中的南韓軍隊。



重創土耳其旅的正是志願軍第38軍114師,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發起總攻之前,第38軍主力奉命穿插敵後三所裡和龍源裡地區,徹底封閉當面美軍退路以便圍殲之。而土耳其旅駐防的戛日嶺正擋在114師的穿插路線上,38軍軍長梁興初決心夜襲解決該敵,以儘快到達指定穿插位置,我軍僅用兩小時戰鬥就拿下戛日嶺主峰,隨即猛撲三所裡。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首批入朝部隊是第四野戰軍的精銳,連“志司”都是以四野第十三兵團部為基礎組建的,然而他們迎來的軍事主帥卻是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老總,性格和作風都確實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在第一次戰役中,作為曾經的四野王牌第一縱隊,38軍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打好,彭總是罵了孃的,全軍上下都憋著一口氣準備打場翻身仗。



(38軍軍長梁興初)

第38軍113師338團山地強行軍145華里,先敵五分鐘搶佔三所裡高地,不僅美軍第2師師長凱澤呆若木雞,也震動了“聯合國軍”的整條戰線,如此大後方關鍵部位的丟失,意味著清川江北岸地區的美軍第2師、第24師、第25師、英軍第27旅、南韓第1師和土耳其旅殘部、全部陷於志願軍的包圍圈之中,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緊急下令所有部隊南逃,目標是半島蜂腰部最狹窄的順川及肅川地區,連遠在日本的麥克阿瑟也停止了記者“吹牛會”。

美軍的重型機械化部隊必須依賴公路,因此由價川經三所裡再到順川的公路成為生死交通線,為了逃出合圍圈,美軍集中所有的陸空火力傾瀉在三所裡高地上,試圖不顧一切衝破38軍阻擊線,於是一場硬碰硬的戰鬥打響了。在北方,志願軍第40軍、第39軍、第50軍和第66軍等20萬大軍正全力壓縮正面之敵,彭總也給第38軍發來一道嚴厲的命令:“給我像鋼釘一樣釘在那裡!”



(松骨峰戰鬥)

於是,第38軍所屬的第112、113、114共三個師的幹部戰士,與南逃美軍展開了殊死搏殺,尤其是位於龍源裡東北的“松骨峰高地”,成為兩軍爭奪的焦點,這就是我們小時候讀過的課本《誰是最可愛的人》戰史原型。到11月30下午1時,美軍已經連續組織了五次衝鋒,坦克、重炮和空中火力已經將山頭削下去一層,志願軍戰士仍然死戰不退,在逃跑和救援之敵的南北夾擊下,傷亡幾乎殆盡但陣地卻巋然不動。

黃昏時分,追殺的志願軍主力部隊到達戰場,從各個方向開始圍殲敵人,被切成一個個小股的美軍開始四下逃命,並拼命向天空中企圖解救他們的飛機搖晃著白毛巾,聰明的志願軍戰士也如法炮製,陷於懵圈狀態下的美軍飛行員只能向司令部報告:完了,他們完了。

(第二次戰役要圖)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我軍取得超出預定計劃的勝利,共斃傷俘敵36000餘人,其中美軍24000餘人,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翻車身亡,繳獲與擊毀各種炮1000餘門、汽車3000餘輛、坦克與裝甲車200餘輛,併成功將戰線推至“三八線”兩側地區,也成為美國軍隊在朝鮮戰場上最大的一次失敗。是役,四野王牌第38軍與裝備和火力佔據絕對優勢的美軍強強碰撞,打出了赫赫軍威!

1950年11月30日夜,已經連續六晝夜沒閤眼的彭總給38軍發來電報:“此戰發揮了三十八軍優良的戰鬥作風,尤以113師行動迅速。。。戰果輝煌,望克服困難,鼓起勇氣,繼續全殲被圍之敵,並注意阻敵北援,特通令嘉獎”,彭總意猶未盡,親自在電報結尾添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三十八軍萬歲!”

“萬歲軍”一戰封神,從此名震天下。

(電報原稿)


度度狼gg


硬碰硬”戰役,通常指的是雙方在兵力、武器差不多對等下的一場、誰也不退縮的血拼。結果大多是傷敵一千,自傷八百。俗話說就是“磨盤碰碾子”。這樣的戰役在中華歷史長河中,不勝枚舉。

還有一種升級版的“硬碰硬”,更加令人擊節讚歎。那就是一方在兵力上或是武器上,明顯人少或落後,結果一番硬碰硬下來,擊潰對方。全憑的是什麼?是一股不服的血勇,一股必勝的氣勢。

以少勝多,誓死一搏的“硬碰硬”,歷史上有不少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秦末,項羽破釜沉舟,鉅鹿大破秦軍。

漢末,曹操放手一搏,官渡擊敗袁紹。

東晉,謝玄北府精兵,淝水力勝前秦。

南宋,岳飛精忠報國, 郾城永挫金兵。

————————————————

 

但真論起最可歌可泣的,彰顯中華兒女不畏強敵,蕩氣迴腸的“硬碰硬”,散發弄舟認為應該當屬近代戰爭史上的雄赳赳、氣昂昂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一是古代戰爭畢竟久遠些,在戰術細節上不好考究。抗美援朝資料詳多,較好查閱認證。

二是此番“硬碰硬”,打的是外敵侵略者,在意義上更加令人敬佩。

下面敬重推出:上甘嶺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攻勢,於1952年10月一11月,在朝鮮金化東北上甘嶺地區進行的堅守防禦作戰。

此役歷時43天。 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上甘嶺一戰,打出了國威軍威。

簡介雖短,但它承重的血與火,相信瞭解此役的喜歡歷史的同友門,深深知道!!如果娓娓道來,相信性情的你,也會心潮不平,甚或鼻翼酸動。

限於篇幅,此戰細處在這就不多絮了。網絡上解讀此戰的篇幅很多很多。大家可以自查瞭解下或重溫下。這裡只粗略列出幾個關鍵詞、斷句吧。

 

一方機槍、手榴彈,給養不力;一方飛機、坦克,炮彈充足。

 

驚天動地,慘烈空前。“絞肉機”式血腥戰場。

 

克拉克說:“這是朝鮮戰場的凡爾登”;林彪說:“上甘嶺是肉磨子!”

 

世界有名望的權威軍事院校都把它做為戰例寫進教材。

 

向——我——開炮!”

一面戰旗,佈滿281個焦糊的彈洞。一把浮土,吹去塵沙,攤在手裡數一數,有數十塊彈片。

雙方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志願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

上甘嶺戰役的結果:美國人被徹底打服了,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無法攻克上甘嶺。美軍從此止步三八線。

中華兒女,國威軍威。

硬碰硬,升級版的硬碰硬,在上甘嶺戰役面前已不足描述。因為它是————

超級版的!!!

謹以此短文,向上世紀50年代最可愛的人致敬!

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致敬!!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歷史上“硬碰硬”的戰役,應該以朝鮮戰場上的上甘嶺戰役為最。

這場戰役中,美軍的軍事裝備足夠硬!

這場戰役中,中方的戰鬥意志足夠硬!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爆發,此戰,美軍調集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要知道,當時的志願軍,守衛上甘嶺高地的只有兩個連,200多人!如果你計算一下,就會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每人頭上都有近一萬發炮彈,可想而知,上甘嶺上的志願軍戰士有多麼艱苦。

五聖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轟炸中,為了躲避美軍炮彈,志願軍紛紛躲進坑道之中,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戰士被強大的衝擊波震得磕破牙齒磕破舌頭,有一位17歲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

炮兵轟炸過後,我軍開始和美軍交火,一開始班長讓全班全部壓上去,打退了美軍4次衝鋒,但全班就剩一個人了。後來為了減少傷亡,我軍在與美軍正面交鋒的戰士改成了一個三人小隊,傷亡一個補充一個,這種戰術下,大大減少了美軍炮火造成的傷亡。僅僅一個上午,美軍攻擊部隊七師三十一團的二營、三營損失均超過了70%,損失極為慘重。

在這慘烈的戰場上,守衛上甘嶺的1連和9連,不僅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武器消耗也很大。發射了近四十萬發子彈,投擲手榴彈、手雷近萬枚,打壞10挺蘇式轉盤機槍、62支衝鋒槍、90支步槍,佔全部武器的80%以上!

直到地面陣地幾乎全丟,我軍僅剩數十人轉入坑道,我軍後方才知道上甘嶺危急,於是15軍的45師,44師才發起反攻。

即使是主攻的45師,也根本談不上優勢兵力,到10月20日,崔建功師長彙報部隊傷亡已超過3500人,一三四團和一三五團總共只剩下二三百人,一三四團團長張佔元表示還能組織機關和勤雜人員繼續戰鬥。

45師有一位戰士,就是我們熟知的黃繼光,這一戰,他和兩位戰友一起爆破敵人機槍堡,戰友犧牲了,他也受傷,最後他用身體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口,壯烈犧牲。

因為兵力不佔優勢,我軍決定放棄表面陣地的不斷爭奪,而是與美軍進行坑道作戰。戰役進入第二階段。補充部隊進入坑道,全部聽從八連連長李寶成指揮。

坑道作戰中,我軍白天要承受敵人猛烈的炮火,晚上則是主動和出擊,每天都要承受一個班的傷亡,到後來45師的師團兩級機關幾乎連勤雜人員都用光了。坑道中的補給也是大問題,當時我軍是誰能送一個蘋果進入坑道,就是二等功。

堅守坑道的八連,成了我軍的特功八連,永遠的英雄部隊。

在戰役第三階段,我軍開始反擊,九十一團八連王萬成和朱友光抱著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其中的王萬成,就是《英雄兒女》中主人公王成“向我開炮”的原型。

20日,高守餘一個人守在6號陣地,用手榴彈、爆破筒獨自裹傷而戰,擊退了韓軍六次衝鋒,沒有任何支援,從天亮到黃昏連續作戰,只吃了三顆糖果。

還有一位新戰士胡修道,全班犧牲後他一人堅持陣地戰鬥,英勇機智地擊退敵軍40餘次衝鋒,斃傷敵人280餘名。

上甘嶺戰役,美軍傷亡15000人,而我軍傷亡11500人,在巨大的傷亡和志願軍頑強的意志之下,美軍選擇放棄繼續進攻。

永遠銘記共和國英雄們!!


歷史知事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歷史上共發生過兩次波及範圍最廣的大戰,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就從這兩次世界大戰中挑出兩場規模最大的,最具有轉折性的硬碰硬的戰爭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戰時期凡爾登戰役又稱凡爾登絞肉機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爭持續了長達10個月之久。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由於戰爭的慘烈程度,該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凡爾登戰役和法國和德國進行的一場具有決定性的戰役。本次戰役法國集結了75個師,約114萬人。633門火炮。

德國集結了50個師,約125萬人。1240門火炮,其中重炮佔了683門。飛機將近200架。


戰爭開始之初,德國軍隊用1,200門大炮對40公里的戰線進行了8個半小時的集中轟擊,發射了一百萬發炮彈,先頭部隊更是用火焰噴射器掃清戰壕。而戰爭史上首次大規模汽車運輸就出現在凡爾登戰役。法國方面一週內組織3900輛卡車,運送人員19萬、物資2.5萬噸。甚至在戰爭中期德軍還使用了毒氣攻擊。戰爭結束之後據統計,本次戰役雙方共投入200萬兵力,發射了4000萬發炮彈,傷亡人數近百萬,創造了戰爭史記錄,使凡爾登成了駭人聽聞的“絞肉機”和“人間地獄”。本次戰役也是一戰的轉折點。

二戰時期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萬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



當時德國奉命攻佔斯大林格勒,德國第六集團軍集結了約200萬人。1216架飛機和10290門火炮,675輛坦克。


蘇聯方面集結了250萬軍隊。1350架飛機、計15500門火炮和迫擊炮,1463輛坦克和強擊火炮。



無論從什麼角度評論,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準確統計。戰後西方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85萬人,其中75萬人陣亡或受傷,9.1萬人被俘。而蘇聯方面的估計消滅軸心國部隊150萬人。這裡面應該把初期被包圍的德國第六集團軍也算上了。而作為本次戰役的另一方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蘇聯紅軍具體傷亡人數約48萬人人死亡,65萬人受傷或被俘,合計傷亡約113萬人。



以上兩場戰役基本上就是兩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雙方死磕的戰爭。而這兩次戰爭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再也沒有哪次戰爭可以超過超過這兩次的戰役。不論是在傷亡人數還是在影響上。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黨衛軍第二裝甲軍集團軍軍長保羅.豪塞爾

虎式坦克王牌米歇爾.魏特曼

進攻發起前的髑髏師裝甲擲彈兵

警衛旗隊師第一裝甲團二營六連連長小裡賓特洛甫

進軍中的警衛旗隊師裝甲擲彈兵

進攻中的蘇軍第五近衛坦克集團軍

畫家筆下的普羅霍洛夫卡之戰

警衛旗隊師第二裝甲擲彈兵團第三營營長約亨.派普

近衛第五坦克集團軍軍長羅特米斯特羅夫

眾所周知,庫爾斯克之戰德軍苦心籌劃的南北夾擊攻勢,由於蘇軍富於針對性的防禦措施,在推進一週後就宣佈失敗,北線莫德爾麾下第九集團軍的攻勢已經停滯,只有南線曼施坦因麾下霍特將軍的第四裝甲集團軍(下轄第52步兵軍,配備有“東線消防隊”之稱的特編師“大德意志”( Grossdeutschland)裝甲擲彈兵師的第48裝甲軍)以及精銳的武裝黨衛軍第二裝甲軍(包括武裝黨衛軍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第2“帝國”裝甲擲彈兵師以及第3“骷髏”裝甲擲彈兵師)的攻勢還比較順利。

從7月8日到7月11日,戰鬥形勢可以說各有勝負,由第48裝甲軍組成的霍特兵團左翼依舊被蘇軍頑強阻擊於瑟爾採沃至新謝洛夫卡一帶,無力再向正北方面的突擊目標奧博揚再進一步,“大德意志”師更是損失了將近一半的兵力與裝甲戰鬥車輛,但右翼武裝黨衛軍第二裝甲軍亦成功地在科切托夫卡一帶與左翼取得了連接,使得蘇軍試圖將南線德軍兩翼切割的企圖落空。在得知蘇軍大量增援部隊正從東北方向向普羅霍洛夫卡集結後(增援來的,是草原方面軍羅特米斯特羅夫中將指揮的近衛坦克第五集團軍,共有593輛坦克與37門自行火炮),霍特將軍下達了新的命令:黨衛軍第二裝甲集團軍應向普羅洛霍夫卡前進,利用當地的平原地勢殲滅前來增援的蘇軍後,向庫爾斯克以東迂迴,配合左翼48裝甲集團軍繼續北上,由此拉開了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決戰的序幕。

7月12日清晨,殷紅如血的朝陽在初升後就被濃雲遮蔽,普羅霍洛夫卡周圍大平原上,一望無際的成熟穀物在田地中如大海的波濤連綿起伏,空氣中逐漸傳來了雙方坦克與裝甲車輛引擎和轟鳴和金屬履帶摩擦的噪聲,在一輪蘇軍伊爾2“黑死神”對地攻擊機的掃射與“喀秋莎”火箭炮進行的火力準備後,羅特米斯特羅夫中將在位於普羅霍洛夫卡西南的總指揮部中命令無線電操作員康斯坦丁諾夫向麾下各單位發出了進攻訊號“鋼鐵!鋼鐵!鋼鐵!”

此時,蘇軍的部署為,左路坦克第29軍,在十月國營農場一線發動進攻,右路坦克第18軍在普肖爾河一線發動進攻,而近衛空降第9師和近衛步兵42師負責掃清252.2高地附近的德軍。

而在頭一天晚上,豪塞爾軍長給德軍下達的作戰命令為,集中粉碎普羅霍洛夫卡南面的蘇軍,其中髑髏師前出至普羅霍洛夫卡-卡爾塔謝夫卡的公路,肅清普肖爾河河谷沿線村莊的敵人,保衛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左翼的安全。警衛旗隊師的任務則是,右翼佔領十月國營農場,向東推進至252.2高地,待髑髏師肅清敵人後,一起佔據普羅霍洛夫卡。帝國師則在全軍的最右翼,拿下維諾格拉福卡和伊萬諾夫卡。此時,三個武裝黨衛軍裝甲師可動戰車數量為294輛。

蘇軍的攻勢首先在位於普羅霍洛夫卡西南的瓦西里耶夫卡和斯托羅熱沃耶村之間展開,上午9點15分,隸屬蘇軍第181戰車旅和32機械化旅的80輛T34/76中型坦克首先出擊,蘇軍突擊步兵抓住坦克炮塔上金屬把手,緊緊依附在顛簸起伏的坦克上,呼吸著汽油尾氣和炮彈硝煙混合的刺鼻空氣,忍受著敵方輕重火力的掃射,一停車就跳到地面上展開投入戰鬥…”在他們面前,首當其衝的是位於瓦西里耶夫卡正南共青團國營農場附近,僅剩下7輛可用IV號長炮管坦克的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第一裝甲團二營六連。

連長魯道夫.馮.裡賓特洛甫((納粹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之子)立即命令從側面開火,襲擊蘇軍坦克薄弱的側面裝甲。稍後,前來增援的蘇軍第29坦克軍第31坦克旅的40輛坦克繼續向西突破,擴大戰果。

此時,在蘇軍坦T34面前突然出現了一道反坦克壕溝,不少T34來不及剎車,一頭撞了進去,成了德軍反坦克火力的活靶子。

缺乏足夠反坦克重火力的警衛旗隊師第2裝甲擲彈兵團被迫以近身肉搏方式試圖阻止蘇軍無情的突擊,第二裝甲擲彈兵團第三營營長約亨.派普(Jochen Piper)親手用集束手榴彈炸燬了一輛T34;而他的副官維爾納.沃爾夫也親自端起MG42重機槍,掃射那些坐在T34炮塔後部的蘇軍步兵。

蘇軍裝甲部隊的弊端凸顯無疑,除了營連級指揮員,蘇軍坦克內依舊沒有裝備無線電通訊設備,因此在戰鬥中很難根據戰局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只能僵硬地執行出擊時刻的原始命令。

同時,蘇軍坦克第32旅也對駐紮在國營農場附近的警衛旗隊師第二裝甲擲彈兵團2營發動進攻,但被德軍的16門牽引式75毫米反戰車炮釘死,迫使蘇軍加註,將坦克第31旅投入戰鬥。

同時,在斯托羅熱沃耶村附近的樹林中,蘇軍發動攻擊的第25坦克旅也遭遇了警衛旗隊是第一坦克殲擊營的阻擊,三連連長庫爾特.修梅特萊特(Kurt Smetreiter)士官指揮麾下的5輛“黃鼠狼”III型坦克殲擊車擊毀了超過20輛蘇軍坦克與4門反坦克炮,雙方的士氣均十分高漲,隸屬25坦克旅的坦克連長米什琴科在座車中彈起火後,一面撲火,一面繼續向德軍陣地射擊,炮彈打光後繼而用機槍掃射暴露在外的德軍步兵與車輛,庫巴耶夫斯基中尉駕駛的SU76自行火炮在起火後,全員駕車奮力撞向一輛德國坦克,雙方同歸於盡。蘇軍第25旅的32輛T34有26輛被毀在此,還損失了全部Su76和SU122自行後炮。

將近十點鐘時,德國空軍也投入戰鬥了,150架Me110和Ju87俯衝轟炸機出現在天空中,對蘇軍裝甲縱隊進行俯衝掃射和轟炸,而此時蘇軍龐大的空軍力量居然不知去向,任憑地面上的友軍被宰割,這也反映出了蘇軍此時空地協同作戰指揮與部署的短板。

此時,守衛在國營農場附近的裡賓特洛甫連居然奇蹟般地,依舊屹立在陣地上,如同潮水中的礁石,戰車已經傷痕累累,彈藥即將用盡,終於等來了第2營其他兩個IV號戰車連第五,第七連的增援,此時,蘇軍戰車開始後撤,而裡賓特洛甫也無心追擊,他將戰車小心地藏匿在一輛被擊毀的T34後面,將車上最後幾發穿甲彈全部射出,又為自己增加了幾個戰績,因為此時蘇軍戰車求退心切,亂糟糟地原地轉彎,後撤,將脆弱而寬大的側面完全暴露出來。最後,根據統計,6連以自身被毀4輛的代價,摧毀了26輛蘇軍坦克,其中裡賓特洛甫個人單車即擊毀14輛,前來支援的第五,第七連也各自擊毀了11與12輛蘇軍坦克,稍後,小裡賓特洛甫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

另外,在農場正面發動進攻的,是蘇軍坦克第18軍,軍長巴哈洛夫投入了170,171兩個坦克旅,但由於偵查不利,陷入了德軍的反坦克火力網,60%的坦克被擊毀,旅長塔拉索夫上校戰死,第一營營長以撒索夫大尉重傷。巴哈洛夫急忙向上級請示,是否能後撤,或者呼叫空軍,但羅特米斯特羅夫中將的回答是,不行,繼續進攻!

到了午時,位於警衛旗隊師北側左翼的黨衛軍第三裝甲擲彈兵師“骷髏”師裝甲群在波列扎耶夫附近突破了近衛步兵地95師的防線,重創了蘇軍坦克第110旅。

下午14點30分,由於受到各戰線捷報的鼓舞,豪塞爾軍長命令警衛旗隊師開始前進,但蘇軍坦克170旅的部分戰車已經突破了警衛旗隊師屬偵察營脆弱的防線,然而佔據兵力優勢的蘇軍並未對自己側翼的威脅而停止前進。下午兩時許,坦克第18軍終於突進了德軍防線五公里,蘇軍坦克第32,31旅搭載蘇軍摩托化步兵32旅,得以從德軍防線的疏漏中成功滲透,從側後包抄位於共青團農場以南的241.6高地,遭遇了警衛旗隊師裝甲第13連“虎”式重型坦克的阻擊,“坦克殺手”米歇爾.魏特曼通過自己的無線電耳機發出指令“注意,距離1800米時開火!”蘇軍的T34與KV I坦克無法與“虎”式的88毫米炮抗衡,而在行進中射擊又缺乏準星,181旅第二營營長斯克利普金大尉座車在第一輪齊射時就被擊中起火,身負重傷,另一輛T34的駕駛員尼古拉耶夫為了鼓舞士氣,駕駛自車直接撞向了德軍13連格奧爾格.勒奇的座車,尼古拉耶夫與車組殉爆犧牲,勒奇的座車也告損壞,被迫退出戰鬥。至此,米歇爾.魏特曼個人在“堡壘”行動中的戰績已經累計至30輛坦克。

蘇軍雖然成功滲透入警衛旗隊師和帝國師的結合部,但此時損失過大,已經無法擴大戰果,坦克170,171旅殘部和摩托化步兵第53旅被迫後撤,在瓦西里耶夫卡一帶構築環形防禦工事。蘇軍坦克第18軍在戰報中承認,自己損失重大,已經無法完成預定任務,就地轉入防禦。根據統計,近衛坦克第五集團軍下屬18,29兩個坦克軍在當天投入坦克368輛,損失了256輛,只推進了將近7公里,


在警衛旗隊師東北,蘇軍第二坦克軍也在與扼守斯托羅熱沃耶村的黨衛軍第二“帝國”裝甲擲彈兵師展開戰鬥,但依舊沒有獲得任何預期中的突破,近衛坦克第四旅和搭載的近衛摩托化第四旅遭遇了帝國師第二裝甲團第二營的攻擊。第二裝甲團下屬反坦克排指揮官庫爾特.阿姆拉赫爾在自己炮手和炮長都戰死的情況下,單人幹掉了蘇軍六個機槍巢,一門反坦克炮和一輛坦克,擊斃蘇軍三十餘人,獲頒一級鐵十字勳章。

同時,蘇軍近衛坦克第四旅和近衛摩托化步兵第四旅也從側後突入,直撲奧澤洛夫斯基,但帝國師第二裝甲團第二營在營長克里斯蒂安.泰克森領導下,對蘇軍戰車設置了埋伏圈,擊毀了21輛蘇軍戰車,其中黨衛隊三級突擊中隊長門內爾駕駛自己的IV號戰車,單騎擊毀了6輛。隨後,帝國師決定發動反擊,下屬“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團在Ju87斯圖卡的掩護下向斯托羅熱沃椰小鎮發動攻擊,基本殲滅了在這裡防守的蘇軍坦克169旅,缺口一開,蘇軍第二坦克軍的後方炮兵陣地和司令部都收到了威脅,第二坦克軍指揮官布爾傑伊內只能命令全線後撤,在7月12日的戰鬥中,第二坦克軍損失戰車54輛,部隊傷亡633人。

從清晨到傍晚,,整個普羅霍洛夫卡西南地區如同一口沸騰的大鍋,濃厚的煙霧籠罩了正片天空,在焦黑的土地上,面目全非的雙方被擊毀戰車如同火炬一般熊熊燃燒,蘇軍喀秋莎火箭炮與德軍“奈比爾威菲爾”六官火箭炮發出的火箭彈在天空中發出淒厲的呼嘯,

晚上九點30分,一場突入而來的瓢潑大雨宣告了雙方行動的終結,蘇德雙方宛如兩隻在搏鬥中都身負重傷的巨獸,抓緊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舐舔身上的累累傷口。對於蘇軍來說,這一天的反擊無疑不算成功,近衛第五坦克集團軍在報告中承認“許多兵團和指揮員對協同結合缺乏關注,導致敵人可以利用我軍缺乏協調的弱點,成功突入我軍防線或抑制我軍進攻部隊”,在整整一天的戰鬥中,德軍投入的498輛坦克與突擊炮損失了163輛,蘇軍投入的67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則累計損失了450輛左右,而人員傷亡比則高達驚人的3908比42000。為了鼓舞士氣準備後續作戰,曼施泰因元帥特意向霍特發電嘉獎,鼓舞士氣,僅僅警衛旗隊師裝甲擲彈兵團就獲頒了150枚二級鐵十字與100枚一級鐵十字勳章。

7月13日,正當普羅霍洛夫卡的硝煙還未散盡時,中央集團軍總司令克魯格元帥和曼施泰因元帥就被緊急從東線前線召回了位於東普魯士的狼穴,希特勒免去了一切寒暄,直接了當地告訴兩人,由於盟軍已經發動了在西西里島登陸的“愛斯基摩人”作戰計劃,所以“堡壘”作戰必須停止,將庫爾斯克前線的精銳裝甲部隊緊急調往意大利前線,與因北線第九集團軍進攻收效不大而垂頭喪氣的克魯格元帥相反,曼施泰因力主繼續在庫爾斯克南線完成既定作戰方案,第48裝甲軍參謀長馮.梅林津在回憶錄裡說,曼施泰因提出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將德軍比喻為已經費勁千辛萬苦抓住野狼雙耳的獵人,斷無匆忙放手之理,絲毫不顧他面前還有蘇聯草原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巨大的有生力量,以及距離會師莫德爾還有60英里遙遠路程的事實。對此,希特勒只得作出部分讓步,允許南方集團軍在普羅霍洛夫卡周圍繼續“有限的攻勢”只調走黨衛軍第二裝甲集團軍中的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前往意大利,但目的只是儘量摧毀蘇軍戰略預備隊,以防止其在隨後的夏季發起大規模攻勢作戰


晴天有時下豬


歷史上有很多“硬碰硬”的戰役,但今天,在這裡,我只想提一個,一個瞭解之後能讓每一箇中國人內心澎湃,潸然淚下的戰役—石牌保衛戰。

1943年5月湖北宜昌,一個位於長江南岸的小村落—石牌註定要被載入中國史冊和世界戰爭史冊,石牌是湖北進入四川的長江航道要塞,在那個時候想從湖北進入四川陸路是不行的,只能走水路,而想要走水路,就必須要拿下石牌要塞,打通航道,只有如此日軍才能趁機攻陷重慶,徹底消滅中國軍民的抗日之決心!所以中日雙方均知道石牌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國軍在此構築防線,而日軍則摩拳擦掌,準備一舉拿下石牌。



於是石牌保衛戰爆發了,進攻石牌的日軍主力是在中國未嘗一敗的第三,第十三師團,防守石牌的主力是蔣介石嫡系部隊第18軍,而防守石牌最中心地帶的就是胡璉率領的第18軍第11師,請大家記住這支部隊,記住這位將軍,因為在不久後這支部隊將會感動我們每一個人。

決戰前夜,胡璉將軍寫下遺言及多封訣別信。他在信中盼望父親保重身體,對自己結髮愛妻,則直截了當地交待後事:等兒子們長大,都要去當兵報國。然後帶著11師全體將士對天起誓:“決心至堅,誓死不渝。生為軍人,死為軍魂。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並把指揮部遷移至前線,以表決心!後來陳誠問他守住石牌有無信心,胡璉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胡璉和11師全體將士就是帶著這種必死之心走上石牌前線的。



石牌保衛戰打響後,面對日軍的狂轟濫炸和數倍於己的日軍的瘋狂進攻,11師將士們沒有一個退縮,雙方士兵你攻我守,戰事持續兩天後,雙方均死傷慘重,然日軍憑藉裝備和人數上的優勢,連續突破11師防線,而11師將士還是沒有退縮,所以戰役打到後期,雙方士兵已經相隔越來越近,甚至已經近到雙方士兵能彼此看到對方臉龐,近到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近到仗已經打到無法再開槍的程度了。

於是11師將士們在胡璉將軍的指揮下全體上刺刀,與日軍陷入肉搏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白刃戰就此爆發……

於是,這場決定中日戰爭勝利的戰役,抗戰重大軍事轉折點,被西方軍事家譽之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戰役在進入到最關鍵,最激烈的時候,戰場上的槍炮聲突然戛然而止了!

是戰役結束了嗎?是日軍勝利要進軍重慶還是國軍艱難守住石牌呢?都不是,相反的,這安靜的三小時將決定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

整整三個小時,石牌戰場沒有一絲的槍炮聲,整整三個小時,11師的將士們在和日軍進行硬碰硬的肉搏戰!

整整三個小時,兩軍在一個小小的小山嶺上刀對刀的對刺,敵軍每前進一步都必須付出同等血肉之代價!中日雙方反覆拼殺,日月星空都為之黯然失色!

據曾經參戰的老兵回憶:“當時日本人一群一群地衝上來,中國人迎頭撲上去,攪在一起,用刺刀拼。兩軍在反覆互相沖殺,陣地前沿兩軍的屍體好像金字塔那樣堆著。”

《中國國家地理》曾這樣描寫在這場白刃戰中戰死的少年:“那時候,中國農民家的孩子營養普遍不好,十六七歲的小兵,大多還沒有上了刺刀的步槍高。他們就端著比自己還長的槍上陣拼命。如果他們活著,都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他們也會在自家的橘園裡吸著小口的香茶,悠閒地看著兒孫,溫暖地頤養天年。可他們為了別的中國人能有這一切,死掉了。”


就這樣,三個小時後,戰場徹底安靜下來,1500名中國士兵靜靜地躺在中國最美的山河之中。他們三小時前還曾英勇地戰鬥,此時卻安靜、靦腆的躺在那裡,像睡著了一般,只不過他們永遠不會再醒來。

中國軍隊的陣地沒有丟失,敗退的是日本人!

石橋保衛戰我們贏了,而包括11師在內的一萬餘將士將長眠在此,他們的英魂將繼續守護著這個地方。

一寸山河一寸血,向國軍英烈們致敬!


鹹魚閒聊


淞滬會戰,中日雙方投入總兵力高達100萬,日本方面投入了8個師團和兩個旅團20萬人,死傷達到4萬餘人。中國軍隊則是傾盡全部精銳投入戰鬥,德械師,中央教導總隊,機械旅全都投入了淞滬戰場。此戰,中國軍隊當年死傷達到了30多萬,不亞於一場南京屠殺。淞滬會戰,戰略層面上來說沒有花招,沒有陰謀,雙方都是不停的增兵,不停地進攻。


羅店絞肉機。羅店是上海西北郊的戰略要地,它的得失直接影響到整個上海的戰局。奉命保衛羅店的國軍11師師長彭善開戰之前就決定以鮮血護衛羅店,開戰以後,中國士兵在敵人的強大炮火之下和日軍展開衝鋒,羅店的一街一巷都灑滿了11師士兵的鮮血,羅店成為了“絞肉機”。

松江保衛戰。日軍在金山衛登陸以後,蔣介石為了防止日軍對上海守軍側面形成威脅,急令東北軍吳克仁67軍增援松江。東北軍本來和日本人就有深仇大恨,這次抗敵早就抱著必死的決心。67軍苦戰三天三夜,無奈日軍火力太猛,最終突破67軍防線,進入松江城。67軍軍長吳克仁戰死,67軍全體壯烈殉國,魂歸白山黑水間。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校尉級以上軍官陣亡上千名,少將以上軍官10多名,包括黃梅興,蔡炳炎,楊傑等等,他們大多數人還很年輕,而在國家大難面前選擇了英勇捐軀,實為我華夏千百年之英魂。淞滬會戰,中日雙方槍對槍,刀對刀的戰鬥實在是“硬碰硬”的典範,否則上海守軍也堅持不了三個月之久。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歷史上最讓我驚歎的硬碰硬的戰役,就是公元前119年衛青所指揮的漠北之戰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決定集中10萬騎兵和匈奴來一次大決戰。這10萬騎兵分別由衛青和霍去病各率領5萬,分兵時漢武帝讓霍去病先挑選士兵,所以衛青率領的這5萬人相對來說戰鬥力要比霍去病的兵差一些。當然,這精挑細選的10萬鐵騎個個都是精兵強將悍勇無比。

漢武帝讓霍去病挑最精銳的士兵,是希望他能對戰匈奴伊稚斜單于,所以霍去病一開始被安排在從定襄北上。定襄位於今天的內蒙古包頭附近,直接往北攻擊,正對面就是伊稚斜的單于庭。可是,在出兵前漢軍斥候偵察到伊稚斜單于在東邊左賢王的領地。漢武帝就命令霍去病率軍從代郡出發,而衛青則被安排在從定襄出發北上。

(漠北之戰衛青和霍去病進軍方向)

情報錯了,衛青對上了伊稚斜單于

沒想到情報有誤,單于沒在左賢王領地,而是一直呆在單于庭沒動,衛青所率領的軍隊正好面對的是單于主力。

伊稚斜單于聽說衛青軍隊殺過來,並沒有率軍主動迎敵,而是聽從了降將趙信的計謀,率領主力軍團在草原深處以逸待勞。

結果衛青從定襄出兵後走了1000多里地也沒遇到匈奴部隊,正當漢軍人困馬乏的時候,匈奴兵團出現了。

衛青遇到的匈奴軍隊有多少,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但通過漢武帝的側重點可以得出,伊稚斜單于統帥的軍隊最起碼不會比左賢王少,作為匈奴首領,他的軍隊在戰鬥力上肯定也高於左賢王的軍隊。

所以,這次衛青遇到大麻煩了!

他對面有至少8萬匈奴最精銳的部隊,而且這支軍隊早已養精蓄銳日久,就等著和漢軍大幹一場呢。

而衛青麾下卻只有4萬多疲憊之師。

不是5萬人嗎,怎麼現在變成4萬了?

事情是這樣的,衛青這次出兵老將李廣也隨軍出征,但是他率領的軍隊並沒有和主力在一起,而是擔任了迂迴任務。

然後,李廣在半路上走丟了。

以寡擊眾,衛青處境不妙

衛青見到單于軍團嚴陣以待,為避免遭到突襲,急忙用武剛車將大軍環繞在內。並派出5000騎兵攻擊匈奴大陣,單于一看來者不善,不敢託大派出了1萬人迎戰。

這個時候就看出漢軍的戰鬥力之強了,衛青率領的軍隊並不是漢軍中最精銳的騎兵,上面就說了,漢軍這次北伐最精銳的騎兵全被霍去病帶走了,因為漢武帝的想法是讓霍去病攻擊伊稚斜單于。結果情報有誤,讓衛青率領的二等部隊遭遇了匈奴最精銳部隊。這就好比賽馬時漢朝用二等馬和匈奴的一等馬比賽。而匈奴人又在草原上以逸待勞,衛青大軍連日北上已經是人困馬乏,戰鬥力大打折扣。然後,匈奴軍隊又是漢軍的兩倍!

這仗怎麼打!?

正所謂一漢敵五胡,衛青派出的5000騎兵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竟然和匈奴10000騎兵打得有來有往不落下風!

就在雙方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忽然颳起了大風,一時間飛沙走石能見度也變低了。

突然颳起的大風對匈奴和漢軍來講都是嚴酷的考驗。風沙漫天的時候,無論是漢軍還是匈奴都搞不清對方和己方的虛實,很容易炸營。

此時,比的是士兵的意志、戰場執行力和對同袍的信心,比的也是指揮官臨場應變的能力。

衛青無愧為大漢帝國頂級名將,而他對自己手下的漢軍也極為自信。就在大風颳起的時候,衛青果斷派出騎兵主力攻向匈奴兩翼。

遭到攻擊後,伊稚斜單于不知道漢軍到底來了多少人,只知道周圍全是漢軍的殺喊聲。

結果,還沒等分出勝負,他就嚇得趕緊率領幾百名護衛逃跑了。

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才結束,漢軍大獲全勝斬首上萬人!

隨後,漢軍繼續北上佔領了匈奴人的後勤基地趙信城。大軍在這裡呆了一天,把匈奴人存在這裡的糧草能拿走的拿走,拿不走的一把火全燒光了。

這場戰役的歷史意義重大

衛青指揮的這場戰役雖然在戰果上不及霍去病輝煌,畢竟霍去病斬首70000多人,還隨便封狼居胥了一下,但是此戰的歷史意義與霍去病封狼居胥相比也毫不遜色。戰爭中漢軍以疲憊之師以寡擊眾,對抗匈奴最精銳的部隊還能取得大勝,無疑擊垮了匈奴與漢軍野戰的信心,從此以後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歷史風暴


1948年6月的豫東戰役第一階段,華野陳唐(陳士渠、唐亮)兵團出敵不意、攻克河南省會開封后,面對蔣介石多路大軍的增援,粟裕再次展現“藝高人膽大”提出了“棄城打援”計劃,把開封留給行動最積極的邱清泉兵團,在國民黨四路兵團25萬大軍的合圍之勢下,“硬生生”的吃掉了正在迂迴支援開封徘徊不前的區壽年兵團,在突圍時還順帶重創了黃百韜兵團,這一戰役讓蔣介石賠了夫人又折兵。

1948年,蔣介石在中原戰場集結了數十萬大軍控制了開封、鄭州、商丘和南陽等城市,以及隴海路東段、金浦路和平漢路南段交通路線;而解放軍在中原戰場東北部的魯西南只有13個縱隊,包括粟裕華野9個縱隊和中野4個縱隊,而且兩大野戰軍兵力比較分散。比較靠近魯西南的國民黨部隊正是邱清泉兵團,其任務是阻擊華野主力渡河南下並試圖尋機決戰。


粟裕的原作戰計劃是華野與中原的四個縱隊南北夾擊圍剿邱清泉兵團,但兵力過於分散能用的兵力只有六個縱隊,而且國民黨中原戰場兵力過於集中,打援兵力也不足,而邱清泉兵團為蔣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火力過於密集,魯西南地區地域過於狹窄不利於大兵團作戰,粟裕經過權衡利弊後認為圍殲邱清泉兵團時機尚未成熟,把眼光投向了國民黨兵力較薄弱的河南開封,而且距離開封最近的陳唐兵團只有一日的路程,因此粟裕當機立斷提出了“先打開封,後殲援敵”作戰方案,這也貫徹了粟裕的作戰理念之一,即“哪裡的敵人好消滅就消滅哪裡的敵人”,蘇中七戰七捷就是例子。

此時的蔣介石判斷華野很有可能在魯西南地區與邱清泉決戰,而魯西南地形不利於華野而且背靠黃河,根本不適合開展大兵團作戰,蔣介石的軍事才能與粟裕相比就一目瞭然了。1948年6月陳唐兵團出其不意、兵不刃血輕取開封、全殲守敵三萬餘人,而開封也是解放戰爭以來國民黨第一個丟失的省會,蔣介石為此暴跳如雷,親自上陣指揮,調集了25萬大軍直奔開封,並命令邱清泉兵團做為先鋒部隊直取開封,又命令區壽年兵團由龍王店方向迂迴支援開封,企圖對開封的華野主力形成合圍之勢。

面對國民黨大軍的多路增援,粟裕發現了敵人的破綻,即龍王店方向的區壽年兵團畏首畏尾,害怕掉進粟裕的“圍點打援”而行動遲緩,這一戰術國民黨在中原戰場上曾經吃過多次虧,例如楊得志指揮的清風店戰役就是用了“圍點打援”戰術,因此粟裕大膽提出了“棄城打援”計劃,即命令陳唐兵團主動撤出把開封讓給來勢洶洶的邱清泉兵團,並與第十縱隊和兩廣縱隊組成阻援集團,引誘區壽年兵團與邱清泉兵團逐漸拉開距離;以原來開封阻擊邱清泉兵團的華野第一、四、六縱隊和中野第十一縱隊組成突擊集團、圍殲區壽年兵團。

粟裕提出的圍殲區壽年兵團計劃時,劉鄧、陳毅及鄧子恢等人並不看好粟裕的決定,認為國民黨此時的兵力已經過於集中,圍殲區壽年兵團代價太大,搞不好很容易被敵人“包餃子”。當時華野面對的情勢確實如此,在隴海線側邊的龍王店的區壽年兵團被四路大軍已形成合圍之勢,即東有黃百韜兵團、西有邱清泉兵團、南有胡璉兵團、北有劉汝明兵團,國民黨五大主力就有兩支(胡邱兩大兵團)。


但粟裕的這一大膽計劃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這就是所謂的英雄所見略同,“敢想他人不敢想之仗、敢打他人不敢打之仗”。1948年7月,粟裕趁區壽年兵團立足未穩發起了進攻,瞬間給予了分割包圍,經過六天的戰鬥,在國民黨重兵合圍下“硬生生”的全部圍殲區壽年兵團六個師,令蔣介石暴跳如雷,而兵團司令區壽年也被活捉了。

區壽年被活捉後對粟裕的“火中取栗”敬畏有加,並建議粟裕儘快撤軍以免被包抄。但粟裕就是粟裕,極端轉型就是快,用兵總是讓外人意想不到,不會放過對手露出的任何破綻,1948年7月上旬,粟裕把眼光投向了正在東進行軍中的黃百韜兵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吃掉黃百韜兵團整編25師後,再悄然撤離戰場。整個豫東戰役,粟裕殲滅國民黨一個兵團、兩個整編時及六個旅,總殲敵人數九萬餘人,再創解放戰爭一個戰役的殲敵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