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艑山

洞庭湖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艑山

穿山而過的“龍窟”

洞庭湖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艑山

遠望艑山島系的線狀島

洞庭湖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艑山

島上漁民的臨時建築

洞庭湖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艑山

艑山周圍水域是江豚的樂園

洞庭湖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艑山

瞧,好大一個“U”

洞庭湖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艑山

艑山遠眺

□岳陽日報全媒體中心 文/圖 張小章

洞庭湖上24個有名的島嶼:君山、青山、赤山、禹山、明山、寄山、團山、磊石山、儼家山、蝦湖山、香爐山等等,其中最小、至今仍無人類長期居住痕跡的一座山叫“艑山”。

它是離洞庭湖岸線最近的一座荒島,與南湖風景區月山社區隔湖相望,距岳陽老城區2700米,東西長200米,寬30米,面積約48畝,海拔高程45米。它拔湖而立,呈扁長形,東西方向橫亙在洞庭湖上,湘江從它的右側流過,成為了湘江自離開長沙喬口後唯一的一段左岸,為這條河流劃出了最後一個句號。

地理位置重要的一座“關”島。

艑山是洞庭湖最後的守衛者,這座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與月山形成鉗制,控制著湘江的出口;與君山形成卡口,控制著整個洞庭湖的歸流。在楊么起義、吳三桂反清、太平天國、抗日戰爭等我國曆史上多次重大軍事衝突中,艑山是必須佔領的重地,它是控制著進出湖南的第一個軍事要塞。

歷史厚重的一座離島。

450多年前的《隆慶嶽州府治志》記載艑山:“上有神人跡,下有龍窟,舊有洞庭祠”,《岳陽風土記》中記載“山有啞女塔”,現在這些陳跡無處探尋,只留下一個穿山的巖洞佐證“龍窟”。

物產特別的一座秘島。

艑山是傳說中“箎竹”的唯一產地。箎是中國古老的橫吹竹管樂器,製作“箎”的竹子就叫“箎竹”。據《巴陵縣誌》記載:“洞庭湖中君山東北有艑山,山多箎竹”;《水經注》中也記載到,“麓稍有叢竹,未知中箎竹材否也”。後來,隨著宮廷雅樂的逐漸衰落,從明代起,這一種中國樂器已很罕見,僅僅在臺北孔廟中收藏有古代的一支篪笛,後來在湖北曾侯乙墓也曾出土一對篪。可以肯定的是,到清中期,艑山的箎竹已經滅絕了,當時一個叫謝維藩的人寫有詩文:“艑山人不到,吾獨踐其巔。老樹猶藏寺,遙帆欲到天。魚多磯水曲,石鼓土花鮮。無處尋箎竹,遺音久不傳。”

人文厚重的一座奇島。

艑山已經有上千萬年曆史,可以肯定,曾經經過洞庭湖南來北往的歷代名人,都登臨過艑山,因為這是進出嶽州的一個“坎”,雖然是荒島,但主航道江流湍急,而只有靠近左岸的水流才相對平緩,所以自古就有行船的俗語,要“貼著艑山的屁股才能上嶽州”。《水經注》寫過這座山:洞庭湖中有艑山,多篪竹;《岳陽風土記》寫過這座山:湘人以吳船為艑,山形類之,故名。

據傳,山上曾建過一座杜甫廟,建廟者固執地認為,杜甫客死湘江,就在離艑山不遠的

地方,並且曾經停柩於這個島上,為了紀念杜甫,便在艑山修廟,定期祭祀。現在島上仍存荒廟一處,疑似杜甫廟的遺存。“蒼然何突兀,雄峙起孤洲。急浪不衝岸,大風多泊舟。四周滴空翠,一曲迥長流。上有仇池穴,玲瓏面面幽。”這是清初一位旅者對這座島嶼的註腳。

地質史證明,艑山形成於7000多萬年前的燕山構造運動,古云夢澤凹陷形成,而由龍山、月山、艑山、君山組成的斷裂帶在凹陷中殘存,形成的線狀殘留山突兀在洞庭湖上,它的地層結構與君山等山體是聯繫在一起的。《岳陽風土記》中記載,“君山之東,艑山之西,名黃石灣,有石伏江中,舟人危之”,石伏江中之“石”,就是艑山的延伸。

吳語中,大船都叫做“艑”,古巴陵曾是吳國屬地。《荊州記》中有語:“湘洲七郡,大艑皆受萬斛,非艑皆淺船也”。

艑山,泊在洞庭湖的大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