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安國寺的兩處神祕所在


呂梁安國寺的兩處神秘所在


尋訪安國寺石室與聽月泉

這些年,遊訪安國寺不下數十次,竟從未發現寺中有兩處神秘所在。說神秘,也不全對。其中一處,每次都見到,但見到如同沒見,而另一處,確是第一次發見。其實,見與不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背後的史實與文章記述我第一次讀到。孤陋寡聞如斯,慚愧之至,初讀遺文思遺蹟,實乃興之所至。

我的初聞安國寺,遠在2004年。

彼時,初到離石,就讀於原呂梁高等專科學校思政系。大一時,盧太康先生,教我們語文。忘記是國慶還是什麼日子,盧老師組織全班去安國寺遊玩。我一向不合群,凡集體活動,能躲則躲,也不知為什麼,一群人幹一件事,總覺彆扭,坐立不安,委婉地說,這叫閒雲野鶴,直白地說,就是自由散漫。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安國寺,但沒去。

還是在校期間,許是2006年,一次下柳林,車上瞧見高大的石牌坊,就在公路邊,眼一亮,哦,安國寺在這裡啊?離城不遠。但此後從石坊前來來回回過了不知多少次,竟從未起過進去看一看的念頭。

直到2015年,朋友拍電影,要在安國寺取景,陪他走了一趟。打這之後,去的次數就多了,有時陪外地朋友去遊覽,離石城周邊有意思的可看的所在似乎也就這一處。去年內蒙幾個孩子來呂梁遊學,我還著意安排了這裡。

安國寺,初名安吉寺,始建於唐貞觀十一年(637),距城西二十里許,本是唐代宗女昌化公主的食邑地。歲月不居,朝代更迭,時節如流,生民不息。嘉佑三年(1058),鎮西人王公佐在該寺做寨,自號安國王,此後人便改稱寺名為安國寺。

再後來,天災人禍中,該寺幾經毀建,謝天謝地,山寺樣貌大體留存。近年,後山遺蹟幾經修繕,雖是樣子工程,也還略可參看,總比無人照管強些。

日前,書友康豔花閒談間無意透露,在孩子奶奶家打掃,發見一本書,與安國寺有關,我沒在意但也好奇,隨口說,那改天帶來我瞅瞅。上週六,她帶書來,《安國寺石室文》,王繼賢書,西泠印社出版,乖乖,不得了,拓片轉印的冊頁,此前我從未聽過安國寺有什麼石室。

這是拓片轉印,說明有碑,碑呢?怎從未見過?翻讀出版後記,怪不得,該碑原有數十塊,文革(1966-1976)時,幾乎全被砸毀了。據本土文史專家張文飛先生介紹,現在安國寺存有王繼賢碑三通,其中一通即是石室文的唯一遺存。這次成書(2008)全憑了一位叫高選德的先生,他1964年拓印了上述兩碑,幸甚至哉。


呂梁安國寺的兩處神秘所在


全書分兩部分,《山寺石室文》和《聽月泉記》,合上冊頁,震驚不已。

聽月泉,按文中所寫,應該就是一進山門懸崖峭壁底下的滴水泉。《聽月泉記》中寫道:“烏崖山,有泉自石隙出,雖大旱不斷流,附近左右居民,鹹集飲於斯。夜分時,乘皓月出神關,信足所至,過懸崖下,經泉水旁,耳澈泉水聲,如風弄竹千條萬個,戛然聲清,如寺裡罄聲與經聲相斷續,又如老僧鼓琴抹挑勾剔,滾拂撥刺,無聲不備。”

讀來,頗有身臨其境之感。皓月有情,清風無價,深山古剎,懸崖,壁立千仞,滴泉,匯聚一池,唯君閒庭信步。罄聲、經聲,寫實;竹聲、琴聲,寫虛。以有聲襯無聲,以泉聲襯月聲,更顯岑寂空寥,寧靜悠遠,清輝素雅之境,遇如斯高士,真乃泉月之幸。竊以為,今後該在泉水左近立一石碑,上書大篆“聽月泉”。

再說石室,後山我上過多次,略顯屋形的所在,倒是有一處,難不成那窪下去的就是石室?可文中所寫是“至極北極高之所,有石道一條,石磴十餘級,層累而上,有一石室,長八尺,高廣稱之,方平正直。南有一窗,不設窗欞,可望數百里,汾陽、石樓、寧鄉諸名山皆羅列可數,上頂懸崖,下臨無地。”我印象中的石窪處並不“方平正直”,南面也無石窗,儘管如此,我還是一廂情願的認為,是文所寫應該就是我印象中的那處石窪。


呂梁安國寺的兩處神秘所在


古有踏雪尋梅,今次,我欲攜文尋訪山寺石室與聽月泉。

次日下午,我與愛人楊麗星,高二江、康豔花夫婦及高公子於甲,一行人往安國寺尋訪石室。甫進山門,遠遠看見學員李星漪及其父母,他們遊覽已結束,準備回城。行至後山,先見獨立石拱門一座,走過去可轉至右手山頂。左手一側,山體如壁立,進去百餘米,又見石拱門一座,比適才所見要高廣而厚實。

門額從右至左書“墅別公萊”,右題“雍正丙午桂月”(雍正四年,1726年農曆八月),左題“容駟主人於準建”。拱門深丈許,甫一進去,地面荒草萋萋,八角琉璃井掩於其中,院東院北巖壁峭立,蒼松翠柏自石縫出,崎嶇石徑隨山形隱現,院南有深谷,雨量豐沛時,山水垂成瀑布,奔流激盪,隱若雷聲,清晨薄暮時,常水汽氤氳,轉身回看,內門額從右至左書“谷雲瞑”。


呂梁安國寺的兩處神秘所在


來公別墅石拱門

於準是于成龍的長孫,字子繩,號萊公。“繩”有繩子、標準、原則、繼續的意思,也不知於準取“繩”字,意有何指,幾個字義都有說道,取意“繩子”,類似上善若水,取意“標準、原則”,即是做人有態度,取意“繼續”,是繼承先輩。“萊”是一種野草,嫩苗可食,古代貧者常食的野菜,於準取號“萊公”,有自表清廉之意。

容駟,容是容納,駟是駟馬之駕,意為門庭高大,可容駟馬高車進出。成語“於公高門”,指為官賢明而子孫顯貴的人,典出《漢書·卷七十一·於定國傳》。

於定國,字曼倩,是西漢第十任領導人漢宣帝劉病已手上的官。史書記載“漢於公閭門壞,父老方共治之。於公謂曰:‘少高大門閭,令容駟馬高蓋車。我治獄多陰德,未嘗有所冤,子孫必有興者。’至定國為丞相,永為御史大夫,封侯傳世。”

意思是當初於定國父親於公在世時,家鄉里門壞了,父老鄉親要一起修,於公對他們說,把里門建得稍微高大些,使其能通過四匹馬拉的高蓋車。我管理監獄訴訟之事積了很多陰德,從未製造過冤案,因此我的子孫必定有興旺發達的。後來其子於定國果然官至丞相,其孫於永也官至御史大夫,並封侯傳世。

於準取“容駟主人”該是有自勵自彰之意。

祖父于成龍去世時,於準只有十二歲,後來於準官至貴州、江蘇巡撫,在安國寺後山上修建別墅。于成龍未仕時,曾在寺裡讀書。至於準父親於廷翼時,也在寺里居住,石室文中寫其“嘗退息於此”。

今次尋訪於公石室,多虧高公子於甲。

平日我上山後,徑直往右,前文所提我印象中的石窪即在右側山道旁。於甲徑自往左,不時呼叫,楊老師,你看這兒,楊老師,你看那兒。他在前面引路,我們也跟著瞎轉。突然發見一木梯,也不知通向何處,拾級而上,木梯突變石階,及至房間,只見石牆石壁石天石地,只南面有石窗,極目望去,虛遠無際。


呂梁安國寺的兩處神秘所在


石室西牆

攀上窗臺,平整見方,二人對坐亦顯寬敞。雖有清風徐來,遠有山色與天氣相接,近有松柏與山寺相映,景闊而胸曠,此刻“上頂懸崖,下臨無地”,每每俯首而視下方,頓時膽寒而身緊。我見崖邊有三處石窩窩,深寬皆有五寸許,應是石室主人起欄杆而御險之用。


呂梁安國寺的兩處神秘所在


窗右內牆書“龍”字,窗左內牆書“虎”字。東牆橫書“趣埜(野)”,豎題“僧¨昌燈;楊¨林、馬明賢、刊,嚴¨義書”。西牆橫書“林山”,豎題“戊午巧月”。


呂梁安國寺的兩處神秘所在


《山寺石室文》中有這樣一段:“至極北極高之所,有石道一條,石磴十餘級,層累而上,有一石室,長八尺,高廣稱之,方平正直,南有一窗,不設窗欞,可望數百里,汾陽、石樓、寧鄉諸名山皆羅列可取。”與我們所見一模一樣,大家都覺得這就是文中所寫石室。


呂梁安國寺的兩處神秘所在


石室東牆

這石室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力所鑿?又是何人所鑿?石室文中是這樣寫道:“父老告我曰,此處並無石理可乘,此室皆因人力所鑿成,廷翼公創為之而非因也。”即於廷翼人力所鑿,而非因勢所致。

這石室作何用處?“環顧室中,虛無一物。”“無石床石枕可偃息,無石几石席可坐飲,無石爐石鼎可燒丹而煮藥,無石碗石局可彈棋而鬥茗。但有煙雲繚繞,清風無價,時來時往,拂掃塵埃,廷翼公為此室果何用哉?夫前人之所為,後人固難臆揣,而後人之所用,前人或已預成。”可見,此文作者也不知於廷翼鑿此室所為何來,又有何用。

呂梁安國寺的兩處神秘所在


石室南窗

是文作者,王繼賢(1790-1848),字秀升、漢臣、翰城,號寶山,又號喬松道人,祖籍湖南黔陽(今湖南洪江市黔城鎮人),道光中知永寧州,雅擅詩禮,精於書畫。

一次,鄰國高麗(朝鮮李氏王朝1392-1910),派使臣來京求“繼美凌煙”四字,滿朝文武莫不敢題,有人推薦王繼賢,王欣然命筆,一揮而就。文武百官看了無不稱好,高麗使者更是笑逐顏開。皇帝稱讚王繼賢:“王愛卿之筆跡龍飛鳳舞,鐵畫銀鉤,有橫掃千軍之力,雷霆萬鈞之勢,可謂天下第一!”當即賞王繼賢紋銀四千兩。

王繼賢剛入國子監那兩年,受工部侍郎何凌漢(1772-1840)器重,延至其家中授業子孫。何家有四子,即何紹基、何紹業、何紹祺、何紹京,他們都受過王繼賢的教導,後來都成為清代晚期有名的書法家,人稱“何氏四傑”。

王繼賢先後兩次入長沙嶽麓書院就讀與就業,與曾國藩交誼頗厚,王對風水頗有研究。曾國藩初到北京經常搬家,某次王繼賢訪曾國藩,甫一進門,就說此宅不吉。後來曾在家書中說:“王翰城言冬間極不吉,且言重慶下者不宜住三面懸空之屋。”

曾國藩問他怎麼辦。王說八九兩月不利搬家,因此必須於當月搬家。最後,曾國藩“邀同翰城走繩匠衚衕看風水”,在最能出主考的衚衕選定一處風水上佳新住所。巧的是,兩年後,住在這裡的曾國藩果獲主考之命。

1840年,48歲的王繼賢任永寧知州。《永寧州志》記載,王繼賢是“絕苞苴,拒請託,在任期間,政平訟理,嘗於署之西偏構室數楹,親課士子,退食之暇,以書畫吟詠自娛,每出,勸農桑;凡遇名勝,必遊覽題詠。”

呂梁地方賢達對王繼賢頗為崇敬。

呂梁市書協副主席賀前進先生曾有長文紀念王繼賢,稱其“為政廉、為人善、為文美、為書古。是中國書法的驕傲,也是我們離石人民的驕傲。”

呂梁學院現任宣傳部長,山西書協理事田承順先生曾發文稱“王繼賢就是具體地熱愛他所履職的永寧州,以及永寧州的山山水水,百姓群黎。他的這一片愛心應當而且必將名垂於世,萬代不朽!”

在書寫《山寺石室文》和《聽月泉記》四年後,王繼賢病卒於官,歿年五十八歲。

2013年反腐倡廉以來,全國各地紛紛弘揚古代廉吏。安徽的包拯,海南的海瑞,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前監察御史王大人新提出晉城的陳廷敬、呂梁的于成龍,這兩位均出籍山西。

恕我直言,於公在寺讀書一節,可提可講,但離政治太近,在安國寺幾乎無跡可吊,無事可談。好比某領導路居某處,然後撥款翻修,其意實在虛無。說句招罵的話,許多紅色景點說白了就是另一種類型的“企業”宣傳片而已。

對於呂梁,我曾撰聯諷刺,“紅色故鄉色不紅,廉吏故鄉吏不廉”,橫批“腐敗呂梁”。鄙人雖客居呂梁,但前後相延已逾十五載,對於腳下這塊到處埋藏著煤炭的土地,感情深且雜,大略言之,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對文化古蹟之保護與傳承,不是隔靴搔癢就是麻木不仁,要麼瞎搞一氣。私意以為,安國寺此後的應著重宣傳這兩篇文章與那兩處遺蹟。

2019年3月18日寫於牧心齋

致謝:此文參考

1、《清代中期懷化出了個大書家、清官——王繼賢》馬志義

2、《安國寺石室文》西泠印社出版社

3、《清代書法家王繼賢詩刻,迴歸孟門》閻斌

4、《重鐫王公題詩碑記》陳黎雲

5、《王繼賢題刻書法作品集》武有平


呂梁安國寺的兩處神秘所在


楊國華簡介

2015年創辦國崋書院;山西萬榮人,現居呂梁,獨立學者,在野教師,專注於中小學閱讀及家風研究。

書院要求,年讀近50本書。在這裡,品茶聞香,讀好書,觀佳影,獨立思考學者深度;走四方,識高人,多元思維環球視野;看畫展,賞樂事,陶冶情操坦蕩胸懷;誦詩詞,默雅文,腹有詩書出口成章。

楊國華13485427007(同微信)

© 2015-2019 Guo Hua Colleg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