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算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相聲演員了嗎?對此你怎麼看?

肖鵬38225277


郭德綱是不是最成功的相聲演員,要看怎麼定義“成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標準。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郭德綱是不是最成功的相聲演員:

首先,從郭德綱個人角度來分析,實現了他個人的目標就是成功。我不知道郭德綱是否有給自己定下目標,也不知道他定下的目標會是什麼,但是從他相聲裡可以得知,他心心念唸的是振興相聲藝術,弘揚民族文化,從這一點上來說,他是成功的。現如今的郭德綱和德雲社,已經把相聲這門藝術帶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年輕人中間掀起了相聲熱潮;同時還將相聲帶出了國門,走向全球;通過郭德綱個人的努力,相聲相關的京評梆曲等傳統藝術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所以說郭德綱真真正正做到了振興相聲藝術,弘揚民族文化。


當然啦,有的人可能會說振興相聲藝術,弘揚民族文化只是表面文章,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實現自我價值的目標。同樣站在郭德綱個人的角度來說,目前是相聲界最火最紅的大角兒,領導著相聲界最大的團體,徒子徒孫眾多,培養了眾多的相聲從業者,佔據了相聲界的半壁江山,這項成就必將彪炳史冊,影響後世。從這一點來說,郭德綱也是成功的典範。


再自私一點來說,郭德綱打小受窮吃苦,特別是初到北京闖蕩那些年,嚐盡了人世間的種種酸甜苦辣,心裡必定有一個賺大錢,將來吃香的喝辣的這樣樸素的目標。現如今他也毫無爭議的做到了,我不知道郭德綱一年賺多少錢,也不知道德雲社一年營收是多少,但是資本市場在2017年給德雲社的整體估值是15個億。


15個億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相聲界第一個融資的嘻哈包袱鋪,在2017年融資時的估值約1個億;兩相對比,就能知道德雲社在行業內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


從個人生活來說,郭德綱妻賢子孝,雙親都在,小兒繞膝,一大家子人其樂融融,接下來就等抱孫子了,多麼的和諧美好!


所以,站在郭德綱個人的角度,他是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的,說他是最成功的相聲演員絲毫不為過。

其次,在廣大相聲觀眾的心目中,郭德綱也是成功的典範。我們不否認在郭德綱之前,有很多相聲大師在藝術成就上可能比郭德綱要高超很多,比如侯寶林先生、馬三立先生等等。但是由於時代的原因,沒有互聯網的普及,也沒有電視機的普及,導致大師們的作品並不能很好的傳播,絕大部分的相聲觀眾難有機會現場領略大師們的風采。郭德綱則藉助了互聯網的東風,一舉將相聲的傳播力度和廣度都極大的提升了;相聲觀眾們可以隨時隨地的欣賞郭德綱的相聲,還有機會走進劇場,近距離的欣賞郭德綱的相聲,所以郭德綱擁有的相聲觀眾數量是最多的,得到了絕大部分觀眾的支持和愛戴;所以從觀眾的角度來分析,郭德綱依然是最成功的相聲演員。


不過,在我們這個社會現實條件下,一個藝人的成功與否除了實現自我價值和得到觀眾認可以外,還要得到國家的認可,還得實現社會價值。由於歷史因素吧,郭德綱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郭德綱今天剛好46歲,快到知天命的年紀了,早已活明白了,他現在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他也在想著法兒的彌補。對於現在的郭德綱來說,賺錢已經是次要的了,說相聲也是次要的,提升個人聲望才是主要工作。

所以我們很高興的看到,春節將至,德雲社組織了很多慰問演出走基層,下鄉村;郭德綱也身體力行,到處推廣京劇等傳統文化;關於同行之間的那些破事,在舞臺上也基本不說了,就連《大實話》都不唱了....


相聲演義


是不是最成功的相聲演員,這要看用什麼標準進行衡量。

如果拿個人的票房來衡量,郭德綱確實是相聲史上極為少見的一位。在郭德綱之前,拋開建國之前的老藝人不說,近70年應該還沒有哪位相聲演員能在一年之內像他這樣頻繁地舉行大型商演,而且票價不菲。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相聲根本沒有這樣的大市場,是郭德綱通過網絡傳播等方式使得個人知名度飆升,加上時下的市場化運作,出現了以前院團相聲時代很少見的演出情況。

在郭德綱和德雲社出現之前,觀眾聽到或看到相聲大部分時候都是通過電視,電視晚會尤其是春晚,每年都會奉獻出幾段相聲。八九十年代很多相聲演員走紅熒屏,隨著知名度的擴大,在院團組織官方演出的同時,這些演員也開始在全國各地走穴演出。現在看來這是商業演出的雛形,但相對如今還很不成熟。

當然,這只是就票房影響力來說,如果論對於相聲藝術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那不得不提的還是那幾位相聲大師,包括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和馬季。

這幾位都是相聲史上承前啟後對相聲發展起到過決定作用的大師,如果沒有他們,相聲會是另外一個樣子,相聲的脈斷了,也就不會出現如今全國相聲市場還算熱熱鬧鬧的局面。

只是他們趕上的時代是計劃經濟時代,或者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代,他們的藝術水平都非常卓越,但並沒有統統轉化為票房。因此從這個角度說,那個時代票房並不意味著一切。當然如果他們趕上今天的時代,票房號召力也不會差。

客觀來說,郭德綱的貢獻如何評價還要等將來,而前面所說幾位大師對相聲做出的貢獻,以及他們成功與否,算是有了定論。


鄭捕頭



郭德綱絕對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相聲演員。我很贊成郭德綱的一句話“商演是衡量一個相聲演員的標準”,但是要加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在現在的社會背景下。就目前看,郭德綱在當今的相聲界絕對是第一人,沒有任何一個相聲演員可以比的了的。


可是有人會說了“既然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相聲演員,他還要和前面的大師比較,他能比得過侯寶林大師嗎?能比得上馬三立嗎?”。


我想縱觀相聲發展史,如何評價一個演員是最成功的,應該有幾個方面:一是觀眾們是否認可;二是自身相聲水平如何;三是對相聲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四是在相聲上的成就如何。


從這麼四個方面來看,現在郭德綱的絕對是最為成功的。郭德綱的德雲社現在商演一票難求,可以說觀眾對於他的喜歡已經超越了藝人的範疇,甚至郭德綱的相聲是無數人寂寞心理上的寄託。


而且郭德綱對於相聲的貢獻也是無人能比的,是他讓觀眾重新愛上相聲,是他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說相聲,是他讓相聲真的能夠養活相聲人。這對於相聲的傳承太為重要了。


還有兩點比較重要的,也是郭德綱超出前人的。一方面郭德綱重視相聲新人培養,甚至拋開了門派傳承的觀念。郭德綱更加重視的是相聲人如何能夠成長,哪怕是別家的弟子,他也是儘自己所能去幫助。


另一方面,郭德綱放開了相聲的收聽。德雲社的相聲是從來不避諱大家拍攝的,任何場合隨便觀眾拍攝,隨便傳播。這可是相當於把自己的東西放開,隨意大家學習,隨意大家收聽,這也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做到的。


雨天論娛樂


我很喜歡郭德綱的相聲,但實事求是的說他只能算成功的相聲演員之一,侯寶林、馬三立、馬季、趙炎、侯耀文、石富寬、馮鞏、劉群、李金斗等也很成功,就連姜昆、唐傑忠也算是建國後以及改革開放後隨著電視普及和春晚的爆火而紅極一時的相聲演員,當時也是相當成功的,其地位無可撼動。

只是部分相聲大師成功後走向了主旋律的方向,更隨著文藝作品品類的豐富在多樣化選擇下使相聲走入低谷,郭德綱迴歸相聲本來樣子,走向小劇場,拋棄大教育,以傳統加創新,再加通俗易懂的包袱、段子、笑料為根本,再次迴歸相聲的娛樂和市場功能,這個他是相當成功的,相聲中興,郭功不可沒,讓一個文藝種類復興,相當成功!


致良知40


剛聽頭條播了一個大剛的小包袱,說于謙常替人寫文章,文言叫"代筆”我也不知南京人怎麼念這兩字!(完)怎麼念?呆逼唄!臺下人心裡都明白,就在南京演的!於是臺下大笑!包袱響了!好!好髒的包袱!有在臺上公然用這麼髒葷包袱的嗎?他是最髒葷的相聲演員!我幾十年還就遇到一位他這麼髒活的!簡直回到了舊社會天津三不管撂地的,晚上裕德里(窯子街)竄窯兒的!該有人管管了!!真就讓我們國家的民眾從這"逼,捅,套兒,″來取樂子嗎?這將來國家成什麼樣了?國民成什麼樣了?漢語詞典裡還要堂而皇之的把"呆逼,懵逼,……"編進去嗎?外國人學漢語時問我們這個"逼″字是什麼意思?我們怎麼回答?郭德剛,不教大夥學好!


中國砸缸第一人


去其糟粕,把體現語言藝術的相聲文化發揚光大!再議德雲社相聲

什麼是相聲文化?相聲是語言藝術,能體現語言藝術的相聲語言才能稱之為相聲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漢族語言是世界上表情達意最豐富的語種,也是最難掌握好的語言。

語言規範.文明是任何形式表達的需要和要求,把語言說得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就是語言的藝術。

相聲文化具體點說就是用貼近群眾生活的語言,通過說.學.逗.唱把社會現象.社會關係.社會事物.人的觀念.喜好.情緒.感受.評價.知識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幽默.詼諧.富有感染力的表達出來,以引起觀眾共鳴,給觀眾帶來笑聲的娛樂效果現象。其中,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幽默.詼諧.富有感染力就是相聲語言的藝術性。

由此看來,在德雲社相聲中(猜你奶奶個腿)之類的語言既不能算是文明的語言,也談不上是語言的藝術,更算不上是相聲的文化,只能算是語言的糟粕,是低俗.搞笑的語言垃圾。

這兩天又看到岳雲鵬.孫越等德雲社的幾位知名演員把在一起喝酒每個人趴在衛生間座便器上裝吐的照片放到網上炫耀,你能說這是文化嗎?是相聲文化還是廁所文化?顯然都不能算,也還得歸到低俗.搞笑一類。

作為在全國火起來的德雲社和德雲社的演創人員,應該去掉頭上大學畢業的光環,去掉小有成績的虛名,老老實實的把語言搞明白,潛下心來,研究相聲的語言藝術,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創作出讓群眾更滿意.更歡迎的相聲精品,在不懈的努力中,把具有語言藝術的相聲文化發揚光大。


甦醒459


那要看你如何定義成功了。

如果按照掙錢多的話,歷史上最成功的是萬人迷李德暘。這個不能按絕對購買力,應該按照相對購買力,萬人迷當年賺的錢對比其他相聲演員或者鼓曲藝人太過懸殊。

如果按照對行業貢獻大算成功的話,那排在前三的必定是張壽辰,侯寶林,馬季。

如果按照傳統相聲技藝水平算成功的話,馬三立,張傻子,侯寶林,李德暘,都能排在郭前面。老郭會的多,但是沒幾個精的。

勸一句,你喜歡角兒沒問題,但,不要捧殺。不然只會給角兒敗人品招黑。


我就是個碼字的


若把時間段定在1949年至2019年這70年來看,前30年最成功的是侯寶林大師、中間20年最成功的是馬季大師;後20年最成功的非郭德綱莫屬!仔細琢磨一下,不難看出其實相聲藝術的發展一直是緊跟時代潮流的,只是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相聲的表演和內容中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以及觀眾的欣賞角度都有所改變。從舊社會過來的的侯大師起到了承前啟後、去粗留精的作用;桃李滿天下的馬季大師緊隨時代要求發展出歌頌型相聲並且內容也開始反映改革初期群眾思想開放,用多部作品諷刺了社會上出現追求名利的現象;郭德綱依靠互聯網的傳播作用,和網絡時代特殊的造星手法,把傳統技藝和當代觀眾“笑點"相結合,功成名就!





抗體妞


對呀!成功的標誌如下:

1.能讓觀眾聽眾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傳統相聲和與時俱進的新相聲。

2.說學逗唱能力超強,傳統相聲前輩有這麼好的功底的也不多,一嗓子叫小番,侯寶林、馬三立、侯耀文都望塵莫及。口齒極其清楚,吐字個個擲地有聲。

3.搶救傳統相聲段子功德無量,因為功底好,所以傳統段子被他和他的團隊有效挖掘,並且重新展現到舞臺,不僅僅是整理成文字,這樣的民間藝術的自覺傳承人,對相聲文化貢獻巨大。

4.讓已經被體制內歌頌相聲玩死的相聲起死回生,這個功德無量。

5..把相聲說到國外,讓全球華人共同在相聲的傳統藝術形式下大聯歡,這是民間力量在真正的弘揚傳統文化,團結全球華人,認同民族文化和傳統,火爆場面說明一切。

6.把一門傳統藝術生生玩成了賺錢工具,想當年小蘑菇、侯寶林這些相聲藝人,在天橋擱場子擺攤說相聲,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颳風減半,下雨玩完"。說相聲從來都不是賺錢的行當,郭德綱成為前無古人的開創者,讓民間相聲藝人有尊嚴的站起來。這也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7.再現傳統相聲固有的俗。更重要的是堅持相聲針砭時弊、諷刺和批判的功能。

其實撂地攤的傳統相聲,至少50%是俗甚至汙穢的內容,因為面對底層百姓,說的就是吃喝拉撒男女關係市井傳說。郭德綱保留了俗,雖然還有一部分太汙的東西,但也在不斷的轉變中。很多人病詬郭的相聲汙穢下流,這也是一種聲音,比如我媳婦就堅決不喜歡,說他的相聲說屎尿,真難聽,但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有票房為證。殊不知有些病詬者不過是偽君子而已。

這樣的高度?體制內相聲演員能做到嗎?做不到就鼓掌吧!


老齊在此


這個問題問的妙。

作為一個相聲愛好者,記得小時候在電視機上“看”相聲,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說學逗唱”中的學和唱我一直難以理解。

05年的時候有幸從網上聽到了郭老師的相聲,瞬間感覺有了答案。

在此之前,也許是時代的原因,相聲這個“行業”已經名存實亡,但是相聲這個曲藝種目得以保留,以適應時代的方式存活了下來。如果是在改革開放前,這種形式還是不錯的,順應發展嘛。可是在改革開放之後,除了個別相聲演員,相聲並沒有進行多大的努力,尤其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後。

如果沒有郭德綱,相聲這個多年的曲藝很可能很快被淹沒在歷史長河裡。

郭德綱曾經說過,不是他多麼優秀,而且同行的襯托。我覺得有點謙虛了。

郭德綱博百家之長,將一些傳統的節目加以整理,又以劇場的形式展現在普通大眾面前,反響強烈!就這一點,郭老師就已經為相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少,讓更多的相聲藝人重新看到了希望,覺得相聲還有救,起碼,能讓相聲再繁榮一些年。

至於郭老師說的他是相聲的看墳人,這一點我覺得他是從心窩子裡說出來的。相聲的傳統曲目,也就那麼多段,無論你怎麼翻新,怎麼整個,總有個到頭兒的時候。如今的媒體如此發達,老百姓想聽哪一段從網上搜就可以聽到,海參鮑魚做的再好吃。也終歸有個膩的時候。況且,現在的繁榮,不客氣的說,就是德雲社撐起來的,再直白的說,還是郭德綱于謙,大部分就是看他們倆的。當然,也有一些其他好的相聲藝人,有一些不錯的段子,但是,他們單人作品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和郭德綱相去甚遠。事實終歸如此,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不唯心。

相聲以後如何,還得看有沒有類似於郭德綱這樣能集大成的人出現,至少目前還沒有。相比較,郭德綱在相聲上的造詣猶如面,其他的相聲藝人頂多算是線,雖然某一方面有特長,這也是目前相聲界繁榮之下的一個悲哀。

高峰欒雲平,郭麒麟閻鶴祥,這兩對雖然整體上不如其他的組合有特色,但是穩,有老郭之風。希望你們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