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老八所”,承載春天的期待

福州“老八所”,承载春天的期待

校長和學生交心交流是福州二中的“家常飯”。

王洪泠:教育慢活跟隨才是一脈相承

八所學校是福州教育文化深厚底蘊的象徵。

“當年的老八所就是名師薈萃,每所學校都有各自叫得響的老師,在全省都有聲譽。而且這些名師也是‘民師’,是得到民間認可的,擲地有聲。很多校長就是教學一線出身,自己就是名師。”

“老八所”建校歷史長,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和文化影響力。特別是專業素養好的老教師們,放在那就是一個高度,一根標杆,是有志年輕教師的追求動力。良好的傳幫帶,傳承的是名校精神,無形的力量形成了不竭的動力,讓好學校更好。

“當年的老教師傳幫帶細緻到每一個點,例如黑板要擦到什麼程度,板書要寫規範,畫圖要用規尺,和學生的交流怎麼做,批改作業要有批註等等。”王洪泠說起當年的成長曆程很有感觸,“老教師跟在後面聽課,給我們量身定製職業生涯規劃。”

復辦意味著各種困難,也涉及改革深水區。首先要明確復辦初中的定位,恢復初中部不是走形式,是真正要為優質初中而辦。

“簡單捆綁一所學校很難達到原來的高度,形同於‘抱養’。教育是慢活,6年跟隨才是一脈相承,不能搞壓縮餅乾。”

其次,由於中斷了十幾年,教師隊伍建設也需要制度創新,例如編制方面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在用人機制上需要創新。

作為目前僅存的三所沒有初中(校)部,甚至沒有初中協作校的老八所之一。作為現任“老八所”唯一的女校長,王洪泠表示,二中有擔當也有責任,復辦義不容辭。

王洪泠福州二中校長。福建師範大學物理教學教育碩士。物理學科正高級教師。曾任福州八中副校長、福州外國語學校校長。福州外國語學校是全省第一家開設“西班牙語”小語種班的學校。

福州“老八所”,承载春天的期待

嚴格規範的教研製度和氛圍是福州四中的優良傳統。

連仁昌:“掛牌”不夠需要好的教育生態

名校的質量由師生兩個主體支撐起來,名校要有名師,名校也需要好的生源。而這兩個主體的實現,需要教育人的靜心潛心,需要教育人的信念和責任,更需要好的合理的教育生態,尊重教學規律。不能只靠“掛牌”改變,不能只是靜待花開。

福州十四中所在的社區,生源複雜,外來務工子女多,教學質量多年徘徊不前。考私立,轉學,也在一定程度造成好生源大量流失。因此,此前十四中表達出合作的強烈意願時,福州四中作為優質高中,表達了輻射優質教育資源的義務責任。在政府促成下,促成了兩校初中高中聯手辦學。所以,福州十四中校牌旁加掛“福州第四中學協作學校”牌匾,這種聯辦的用意首先更多的是出自對於社區教學質量能夠得到整體帶動提升的期待。

但是,與十四中的協作,畢竟是一種“名校+”的模式探索。“如果未來能夠將臺江第四小學也納入聯動機制,實現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全學段覆蓋抱團發展,形同於成立一個學習、研究、發展的區域教育共同體,教科研聯動,主動作為,我們提供經驗方法,把氛圍帶起來。”連仁昌認為,社區教育氛圍好了,對於好生源的產生是有促進推動作用的。

福州四中是福州市區內首個開辦鴻志班的高中,而且一直延續至今。區域教育共同體對於打破中小各學段、各學校之間的藩籬和隔閡,建立起校際間縱向、橫向的聯動渠道和發展平臺,讓名校優秀的師資團隊、先進的辦學理念、成熟的教學模式、豐富的學校文化,輻射移植到薄弱學校,加速薄弱學校的優質化進程是有一定幫助的。

“但是,由於非一體化辦學,這種合作還有待磨合,過程和結果還是一種期待。”在連仁昌看來,對於這樣的合作辦學,與校內真正復辦初中部是不同的。恢復初中部建設畢竟不能理解為“掛牌恢復”那麼簡單。“以前的老八所都是6年一貫制的教學管理體制,一脈相承。還有招生自主權利,而不是簡單的分設概念。”

此外,從教師這個層面上說,所有名校的名師都是初中教上來的,由於斷層了十幾年,初中的師資建設怎樣帶動?這都是問題。

名校的質量是由師生這兩個主體支撐起來的,名校有名師,名校也需要好的生源,而這兩個主體的實現,需要教育人的靜心潛心,需要教育人的信念和責任,更需要好的合理的教育生態,尊重教學規律。不能只靠“掛牌”改變,不能只是靜待花開。

連仁昌福州四中校長,特級教師。全國中學科研聯合體常務理事。福建省優秀青年教師。曾任福州三中副校長,主持福州三中金山校區工作。

福州“老八所”,承载春天的期待

福州格致中學(五中)正高級教師陳明真和青年教師一起備課。

蘇芸:簡單聯辦師生會缺乏歸屬感

“老八所”的傳統其實就在於良性的初高中銜接。現在的初中校學生對於優質高中的文化認同需要時間培養。簡單的聯辦,就學校文化及學校發展而言,師生會缺乏真正的歸屬感。

“老八所”的傳統其實就在於良性的初高中銜接。現在社會上初高中銜接班很熱門,但是很多時候過於專注知識的銜接,其實這不是學段銜接的要義。“即使有知識的空白,高中老師也會自然而然地去填補。初高中差異在於思維模式,而不是知識。因此才有很多中考高分生未必持續優秀的現象。”

當前的基礎教育以直觀教學為主,高中教育不僅指向表面,還在於探究原因,延伸知識,因此抽象思維增加。“知識在短期可以補上,思維方式很難補上。影響人一生的是建立在知識之上的思維方式。”“初高中脫節的根本癥結在於初中不瞭解高中,過於注重機械化訓練,而高中也不瞭解初中的教學。”

在“老八所”完中時代,這個顧慮基本沒有。“初高中一體,教師共同辦公,初高中學生一個校園。”初中生可以提早感受了解高中的知識高度,與學長分享學習經驗和方法。教師以教研組為單位,每位老師都要經歷1~2輪的初高中大循環,因此對整個學段都很瞭解,整體教學把控站位高,“不只是面對中考考綱,而是面向高中的思維訓練”。

但是經歷了20多年的初高中分離,經歷過大循環的在任教師已經少之又少。現在的初中校學生對於優質高中的文化認同也需要時間的培養和造化。“就像格致中學有初中時代,學生交響樂團曾經輝煌一時。那是6年的連續培養,持續性和廣度都不能同日而語。但是隨著初高中分離,這項特色有所削弱。”

對於復辦,福州格致中學早有想法。在新校園整修後,目前的教室等硬件條件基本可以滿足初高中一體校的要求。“如果復辦,初高中均在原址共同辦學希望是終極目標。”

但是如果只是形式上的簡單聯辦,就學校文化及學校發展而言,師生會缺乏真正的歸屬感。

蘇芸福州格致中學原校長、督導。中學特級教師。福建省首屆名校長培養對象。參與福建省和福州市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編寫。省教育廳“省示範性高中、一級達標高中”專家評估成員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評選”省級專家組成員。福建師大兼職副教授。

福州“老八所”,承载春天的期待

福州高級中學的主題班會,老師為學生規劃高中學習,導航未來生涯。

駱志煌:完整6年可發現規劃好苗子

“老八所”一直都是教師成長的楷模和高度標杆。初高中完整的6年制,最顯性的優點就是對於特殊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具有連貫性。“發現好苗子,好好規劃,對孩子的關注度更強,特別是初高中銜接的平穩過渡更有利於人才成長。”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福建省確定的16所省重點中學,其中4所來自福州,還有4所位列福州市重點,這些學校全部來自“老八所”。

從上世紀80年代的特級教師到2013年開始出現中學正高級職稱,“老八所”一直都是教師成長的楷模和高度標杆。“資源多,平臺高,名校出名師,相當大部分的名師工作室也都是名校領銜,這樣的優勢一般校很難企及。”

“在福高,每一位老師都有這樣的理念:我是福高老師必須上好課!”年輕老師必須開公開課,老教師挑刺然後改善,經歷這樣的磨課過程,青年教師的層次和維度都在提升,教學力自然就上來了。“老八所視野大,看得遠,機會多,前瞻性強,因此作為改革樣本校比一般校起點高很多。”

初高中完整的6年制,最顯性的優點就是對於特殊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具有連貫性。“發現好苗子,好好規劃,對孩子的關注度更強,特別是初高中銜接的平穩過渡更有利於人才的成長”。而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優質高中的帶動引領,對於推動教育均衡的最終實現是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

福州高級中學與福州十六中聯手辦學,對倉山區的基礎教育有示範、引領和輻射的作用,目的是力促填平教育“凹陷地帶”。

“在校友記憶裡,十六中和福高曾經就是初高中一體的關係”。福州十六中是省排球傳統校,學校男、女排球隊多次榮獲福州市初中排球賽冠軍。畢業生薛晨在北京奧運會上為中國隊奪得女子沙灘排球銅牌。福高將從師資、學科競賽、體藝特長髮展等方面全方位給十六中學子提供更多資源。

目前,福州高級中學還在與倉山區東部一所一般初中校進行初步接觸,商討合適的聯動模式,期望通過合作改善這個地區教育薄弱的現狀。總之,“老八所”,從民間稱謂成為福州教育的一個符號,一種榮光,承載著諸多的教育期待。

駱志煌福州高級中學校長。正高級教師。中學歷史特級教師。碩士生導師。省歷史名師工作室和福州市中學歷史學科“駱志煌名師工作室”領銜名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省中小學教學名師。省名校長培養人選。

福州“老八所”,承载春天的期待

福州八中老師助力學生的優秀與成長,為學生設計更好的世界。

陳煒:完中建制利於精神學術傳承

完全中學的建制,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利於學校文化傳承。不僅是學生的傳承,對於學校和老師來說,更是一種精神和學術的傳承。“老八所”初中(校)部的復辦,一定要遵循教育和教學規律。同時對區域初中教學能真正起到促進和帶動作用。

在上個世紀,福州的“老八所”具有地域特徵,“一家三代人都在同一所中學讀書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民眾的眼中,“老八所”是精英教育的代表。“辦學有追求,細節和辦學內容都是經過深思熟慮”。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八所”幾乎是完全中學,辦學規模一般維持在36個班,“一個年級學生數維持在300個左右,教師團隊一般在20多人。運作管理和教學研究做得比較透徹,可以說小而完美”。

完全中學的建制,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利於學校文化傳承。“經過初中三年的薰陶,一般都能留下一半左右的子弟兵,學校的價值觀和精神容易被傳承下來。”

不僅是學生的傳承,對於學校和老師來說,更是一種精神和學術的傳承。“當年進‘老八所’的都是優秀師範畢業生。這些人進到學校後都要經歷初高中6年教學大循環,教學水平得到認可後才能教高中。而且教師崗位可以調整,根據水平能力好差強弱能上能下。因此教師有壓力。”

這樣的壓力從新教師入校就已經形成。“當年的師徒合同是實打實的,每一堂新教師的新課師傅都得聽,每一份教案都得把關。”

在那個年代,福建教育的教學改革和教學規範其實大都源自“老八所”,“老八所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範輻射作用,而且各自形成了教學特色,併為課程教學提供成體系的理論支撐”。

初高中分離,對“老八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生源的不確定性,“以前大家的初中都是精英初中,學生的選擇性更強”。

在初高中分設10多年後,就陸續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議案提案,建議一級達標校復辦初中,理由是初高中分設不利於初高中教育的銜接。

2013年,隨著高中部外遷到三江口新校區,福州八中復辦初中。這種合體和當年的完中不可簡單等同。但是也是一種銜接的現實嘗試。所以,針對分校區的實際情況,福州八中提出:在初中階段強調“讓成長看得見”,注重核心素養的養成;在高中階段提出“讓優秀看得見”,做“揚長”的教育,讓孩子有自信,“優秀是照亮成長之路的一盞燈”,“我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有好的發展,不同的發展,充分的發展”。

學校開設了初高中銜接課程,主要涉及閱讀,提高聽書讀寫特別是精讀能力。還有以任務項目為導向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執行能力、聯結夥伴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在全省率先啟動的選課制、走班制、學分制的改革。

“老八所”初中(校)部的復辦,一定要遵循教育和教學規律。同時對區域初中教學能真正起到促進和帶動作用。“有學上、有書讀早已不能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上好學、讀好書才是人民群眾的期盼、嚮往和追求。”提供更多的優質學位,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老八所”肩負的希望和應盡的重任。

陳煒 福州八中校長。福建地理學會副理事長。福建學習學會副會長。

(記者 林耀 張穎/文 周明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