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科普|想要寫出“上檔次”的論文,快看看文章發表的5層境界

現如今,在科教界和學術圈“混”,無論是研究生還是教師,文章(主要指學術論文)都格外重要。當下文章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文章肯定是萬萬不能的。因此,發文章成了“王道”,有許多文章、有許多好文章可以很“霸道”。不過必須說,發表文章其實也有很多不同層次和境界,所以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來聊聊發文章的境界。

第一層境界——有沒有文章?


學術科普|想要寫出“上檔次”的論文,快看看文章發表的5層境界


這是最低層次的境界,也是許多學生在一開始覺得最難達到的境界。研究生們即使很勤奮,一腦袋扎進實驗室裡,雙手不停地忙活一兩年,積累了好幾本實驗記錄和若干M甚至G的電腦數據,也不一定就能發表出一篇文章出來。因為把這些數據和記錄堆在那裡,或者簡單地羅列出來,即使多到了本人已經被數據和相關文獻埋沒的程度,都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篇文章。只有跳出這些數據和文獻資料的堆垛,悉心加以整理和思考,才可以動手寫出一篇文章來。

必須說,研究生在寫文章的過程中,語言和邏輯方面也經常會讓研究生們很困擾,因為大多數人自高考作文以後,“封筆”太久了,重新撿起來還是需要點兒時間;再者說當年在學語文的時候說明文和議論文的寫作訓練又嚴重不足,一上手就能寫出一篇很漂亮的文章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學術科普|想要寫出“上檔次”的論文,快看看文章發表的5層境界


即使能寫出來,也不是說一定能夠發表,投錯了雜誌就像投錯了胎一樣可能讓編輯審稿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可能會被直接說“不適合在本刊發表”拒稿了事兒。至於哪兒不適合,讓自己捉摸去。如果是寫成了英文文章,還可能直接打回來讓修改英語(有時會“很善意”地給你提供一個專業修改英語的公司的網址)。有些編輯和審稿人還好些,會提出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見。

對於菜鳥級的新手而言,這種拒稿對信心的打擊是很大的,即使工作基礎做得很厚實了,下次再投稿時也難免會戰戰兢兢。總之,寫沒寫稿,投沒投稿,拒稿還是允許繼續修改,要求修改還是接收,差別是非常大的,不誇張地說,這就是0和1的區別。 “有沒有”這個層次雖然是起步階段的一小步,確實最關鍵的一步,達到“有”的境界和徑階,太重要了。

第二層境界——文章有多少?

如果一個研究生有幸命中了一篇文章,或許可以因此放下懸了很久的那顆驛動的心,然後長出一口氣了。當然這前提是他或她的這篇文章的接收或者發表,已經達到了學科對畢業生的最低要求了。

用句考試術語來描述就是已經“及格”,滿足了所謂必要條件。但是,應該沒有多少學生會為“六十分萬歲”這種及格就好的口號而蠱惑,變得如此容易滿足,更多的人(學生、導師和單位的相關領導)會在發表了一篇文章之後又得隴望蜀,希望再繼續一鼓作氣地發表N篇文章出來,所以開始追求數量,把下一個目標定位在多發文章上。

學術科普|想要寫出“上檔次”的論文,快看看文章發表的5層境界


既然要的是文章數量,看的又是文章的增量,進行產業化規模的流水線式批量生產自然就成了不二的選擇。於是,有神馬容易發文章的新領域一露頭兒,就會有N多的人蜂擁而上,去佔地盤兒;一俟看到有神馬方法或設備適合發文章,就趕緊採用或者採購,然後爭先恐後地迅速製造大量的文章出來。有了許多的文章,在量化評價中會很容易佔據上風,神馬優秀畢業生呀、優秀學位論文呀、職稱呀、獎勵呀,就不難手到擒來,所以樂此不疲者自然大有人在。

第三層境界——文章發在哪兒?

文章有了,相當於從餓著肚子到有飯吃的階段了。文章也多了,相當於已經可以吃飽肚子了。這時再一味地追求數量,就如餓了N天肚子後拼命地往嘴裡塞吃的一樣只會把胃撐得很大,然後肚子脹得難受,身體的重心失穩。其實如此過份地追求數量,心態更會嚴重失衡。

要想不出現這些問題,肯定需要轉換一下思路,尋找下一個追求目標,論吃的就是要吃出品位來,論發文章就需要琢磨下面應該把文章發到哪兒。於是,越來越高“檔次”的期刊成了追逐目標,檔次的高低也是有量化指標的,先有絕對量化、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三位的影響因子(簡稱IF,擷英是影響銀子和影響癮子),然後又有了“模糊”定義的“分區”。

千萬別小看這個影響因子,它不但影響銀子(獎金),而且可以讓人上癮而成為“影響癮子”,更重要的是,IF差個0.001,就可能是天壤之別(統計成果時上線的算數,不上線的不算數)。當政策的指揮棒從發文章指向發SCI文章,又要求儘可能地多發文章,再要求發影響因子高的雜誌文章之後,追捧影響因子的風潮就一浪高過一浪了。

學術科普|想要寫出“上檔次”的論文,快看看文章發表的5層境界


為了追高,很多人早就開始琢磨把自己幹得好好的研究方向調整到有利於發高IF雜誌文章的方向上去了,當然這樣的效果還是很顯著地,文章很快就有了,但華而不實的工作卻越來越多了。

第四層境界——文章有多少人看?

有多少人引?

在前三個層次一一跨越之後,自然就到了更高的這第四個層次了。其實,文章能否發表,主要在於研究工作是否系統地完成並寫出來,最終是由作者們、編輯和審稿人幾個人共同決定這一篇文章的命運,評判是少數人做出的。

文章發多少,或許會有幾個不同的雜誌參與其中,直接評判仍然是這些雜誌的編輯和審稿人。發在更高“檔次”的雜誌上,評判者還是編輯和審稿人們,只不過“檔次高”的雜誌,編輯和審稿人的“層次”似乎也更高些而已。

文章本身是不是很“上檔次”,這些人固然可以憑藉經驗和專業知識做出判斷,但是不是真的很吸引人,是不是真的很受大家的關注,還得看讀者的反應。所以,發表出來的文章更高的一個層次是閱讀文章的讀者的多少,如果是現在這種網絡發表可以看點擊的多少、下載的多少和轉載多少等等,閱讀文章的讀者在撰寫自己的文章時對已發表文章的正面引用,則可以視為一次認可,認可的人越多的文章,直接價值會無疑會更大些。

第五層境界—文章有何貢獻和價值?有何創見?

發表一篇文章的短期效果是看幾年裡的引用情況,“好用的”文章引用肯定會很多,境界已經算比較高了。但這還不夠,發表文章更高的境界應該是能夠產生長期深遠影響和重要學術價值,這樣的文章必須是有重要的原始創新和貢獻的,其效能絕非短期影響可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