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博士生到企業就職,對此你怎麼看?

鄧賢輝


博士到企業就職,是國家科技發展的一大表現,也是一個必然趨勢。如果沒有博士進企業,咱們國家的將來一定沒什麼指望。

其實企業對博士的需求是一直都有的,十幾年前我研究生畢業找工作,有個親戚在一家民營軸承廠做人力資源,極力邀請我去,說他們剛從浙江大學招聘了一名博士,想再找幾個碩士組建一個研發團隊。因為公司離老家很近,我當時也很心動。不過家裡人觀念比較傳統,堅決反對我去民企,因此作罷。後來,一次過年聚會親戚還很惋惜地說,那個博士帶的團隊在國內已經很有知名度了,好多公司來挖,他們都快留不住了。

以上只是一個孤例,時間也過去十來年了,近年來,企業對自主知識產權的越發重視,一些關鍵崗位急需博士人才去攻關,甚至需要更高層次人才帶著專利技術去。另一方面,就業市場上的博士也越來越多了,好一點的高校基本已經不招聘國內應屆博士了,對國內博士而言,就面臨三個選擇,出國鍍金、進站做後、還有就是去企業。

其中出國鍍金適合對學術有追求的人,畢竟博士已經夠苦逼了,再出國苦逼幾年,沒有興趣很難熬下來。進站做博士後是為求職做準備,但現在高校、科研院所淘汰率很高,兩年博士後下來也不一定能留下。剩下了很多博士,大多數是隻能選擇去企業的。

不過目前博士去國企的更為普遍,主要是國企在研究經費上更為寬鬆,壓力也不會太大。而肯去民企的博士目前仍然很少,這與民企的用人方式也有關係。有個比喻,國企用人是泡茶,慢慢釋放人才的才華,效率不高,但對人有一個培養過程,民企用人是榨汁,見效快,但用完往往只剩一地雞毛。所以,總的來看,國企適合應屆畢業生這類新人,民企適合摸爬滾打過的老人,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總結下,博士去企業必將成為常態,而目前主要問題是去國企的多,去民企的少。中國的民企發展仍然面臨人才和技術的難題,什麼時候民企裡博士滿地走了,中國大概就可以大殺四方、領先全球了。


高校人才真經


感謝悟空小秘書/頭條教育聯盟的邀請。

為什麼博士選擇到企業就職?

小西自己是進的高校工作,當時的想法也比較單純,覺得做科研工作者挺好,收入還算不錯,而且時間比較自由(忙但時間可控)。

其他答題人說了一些正面的原因,如企業待遇好,有工作激情。這個的確有,不少企業同樣有博士後流動站,類似研發型的企業越來越多,更注重原創和創新。有點小尷尬,在長沙人才引進政策中,進高校的博士(事業編)做博士後是無法享受10萬元的人才補貼的,在企業則可以...

但是,不少人還沒說另外一個原因-科研成果"不足"。

科研成果方面,達到基本條件畢業的博士的確有,在讀的30餘萬博士不可能每個都那麼優秀,是吧?如生態學科為例,有中科院I區論文一作幾篇的博士,也有中心核心2-3篇畢業的普通博士。但是,高校/研究所最低標準都是3篇中科院3區的一作/通訊文章才符合人才引進標準。不少博士不是不想進高校,而是成果不夠、暫時進不去。

在上面小西強調"一作"和"通訊",為什麼呢?

因為大環境下,不少優秀的博士論文很多,都是二作。

"小老闆"(自己的導師)一作,"大老闆"(團隊帶頭人)通訊,博士的位置還能選哪裡?"二作"啊...

或者,沒有"大老闆"的,不少導師一作和通訊都要...

在學位論文答辯之前的材料審核中,大部分學校認可這樣的署名,博士二作的論文符合答辯論文要求。是不是不少博士有類似的遭遇?

小西今年的一個小老弟,成果很不錯,最好選擇做一所高校的師資博士後,就是"符合條件"(一作/通訊)的論文不夠,他的論文前面幾篇都是二作,師資博士後緩衝下總比不給畢業的強啊...

最後,小西祝願各位博士不管去高校/研究所,還是企業,都能如願,而不是無奈之舉。

↓關注帥小西De頭條號。小西陪你聊大學、考研、讀博,收穫不一樣的教育和人生。

帥小西De


博士生到企業就職很正常!這應該也是“雙向選擇”的結果,沒必要“大驚小怪”。

說起來,“博士”這個“名頭”,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恢復高考後,推行全套“學位”制才開始出現的。在此之前的我國大專院校在學的同等學歷(包括解放前、解放後),僅有“研究生畢業”這一技術“職稱”。按照西方“原創”國家的表述,所謂“博士”是評定一個人“學歷”和“學習能力”的最高等級。博士課程都學完了,應該是“生無可戀”了,即使有所謂“博士後”,其實在歐美,也就是“下崗後培訓”的體面說法😄

按道理“博士生”讀完,應該是立馬“回饋”、“反饋”所學知識的。什麼意思?即:“博士生”在讀時,就已經由“學習型”向“研究型”的人材發展、轉型過渡了。現在“學位”拿到,說明已具有獨立研究開發並創造新的知識的能力了,這是博士這一資格的基本質素要求。

不可否認,我們國家“改開”後一度走偏的“教育產業化”,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博士“滿天飛”,的確是有點“氾濫”,打住了,回到議題。“博士生到企業就職”,我覺得,只要專業對口,學以致用,正可以大顯身手、施展拳腳,有什麼不好呢?

當然,由於博士生“眾多”,每個人情況也不一樣。可能會有個別的專業不對口、或完全不對口,用非所學,也“下到”了企業謀求職位。問題是現在整個社會在招聘、應聘方面,都完全是雙向、自由選擇的!企業看中的是你這個“人”;“下”到企業的博士生看中的也一定是“企業的文化”和生存環境。退一萬步講,博士生也要吃飯。腳踏實地回饋所學是最好的選擇。

雖然“滿懷理想”的博士生誰都希望搞研究、出成果。但,即便一個“資深”博士,若要開發研究一個“項目”,都需要申請到“起動資金”,能如願談何容易!一個“博士生”,要想踏入研究領域也是需要條件配合的。現在,既然書都讀完了,不“做點事”出來,相信良心上也會“愧對江東父老”,對自己也不好交代。

所以,博士生首先:需要儘快“開發”自己身上的“能量”,要“務實”,不能“務虛”。

謝謝“悟空”。


7色特伊


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剛進大學時候,大部分老師都只是碩士學歷,偶爾引進一個博士,整個學院都能引起轟動(當然,這可能是因為我本科就是一個二線小城市二本院校),而且待遇十分豐厚,不僅有安家費不下50萬,科研啟動經費也比較高,甚至還解決家屬工作問題。但到我本科畢業時候,這種現象就已經不存在了,博士仍然吃香但並不緊缺。現在這個階段,估計稍微瞭解的人都知道別說985、211了,就是普通二本,教學崗也只招收博士,碩士可能最多隻能去輔導員崗位。為什麼呢?主要是現在博士太多了,現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了“博士生產大國”,中國授予博士學位全球第一。當然,我覺得還不能稱之為“過剩”,畢竟相對於整個人口基數而言,博士仍然是比較稀少的。博士多了,事業單位要不完了,那麼自然要分流到企業。加上現在企業對於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需要博士這種研究型人才,主要是開出的薪資也是十分誘人,與高校等事業單位相比工資更高,當然會有大批博士趨之若鶩。不過目前來看,博士畢業後去的企業也大多是國企或者是騰訊、阿里、百度這種500強大企業,而小企業整體實力不足,而且很多企業也並不太需要博士,明明碩士能幹的事兒幹嘛要博士呢是吧。我想一個企業什麼時候開始從博士裡面挑人了,那說明這個企業的規模也做到了一定程度。


fjwtap


越來越多的博士到企業參加工作,我學的這無論是對於博士還是對於企業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挺幾個方面來看那我覺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看這件事。

第一,為什麼博士願意到企業工作。現在企業對於人才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於企業人才的需求嚴了,越來越迫切,並且企業能夠提供具有比較市場競爭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比政府和奇異和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用人機制。博士能夠發揮其長處,能夠較好地走上高層次的工作崗位。你也能夠發揮自己高層次人才的優勢,能夠為企業的創新發展帶來更多的生機和活力。在企業能夠實現自己的崗位價值,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能夠創造比較幸福地生活。

第二,為什麼企業願意聘用博士到企業去工作?面對的人才競爭愈加激烈,對人才的需求更加的迫切。企業希望更吸引來更有競爭力的人才,對人員的科技素綜合管理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是在很大程度上算是在某個專業的行家裡手,對於科技前沿新鮮的管理知識都有較好的掌握,這些對於企業來說都是十分迫切的需求。

博士到企業工作是兩全其美的事,也說明了大家的就業需求越來越現實,也是社會進步發展的一個表現吧。不論是學而優則仕了,而是更多地向社會管理領域,向科技創新領域等方面來發展,真正發揮知識的作用。創造社會價值。


沂蒙人闖北京


我就想說,但願他們都是錢學森!最少是楊振寧!而絕不是博古,李德,王明!!!!


皇埔山人老社子


企業給的工資高,並且壓力沒有那麼大。如果在學校的話,除了穩定,別的沒見的哪裡比公司好


有情懷的科研狗


從中,我能能夠感受到社會的進步,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思想更加開放,理性。過去,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主要原因在於,第一,博士生比較少,都被一些國家科研單位預訂了,根本沒機會去企業單位。第一,企業,尤其私人企業待遇可沒有現在好,待遇不好,肯定沒人去。第三就是人們觀念中認為去企業不如去科研單位體面。現在,為什麼一些博士生願意去企業工作就業,因為上述三點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博士生多了,企業待遇好了,人們更加認可企業,所以現在能夠看到博士生去企業就業,實現人生價值。


來咯魔圖XML


如最後博士多到百分之百的畢業生都是,那守小區大門的都會是博士,如果沒有真功夫只有文憑,哪什麼都不是,都博士


寒山樵者


社會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