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二戰中真正的中流砥柱?

談文論史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二戰時期可以稱得上是戰爭勝利保障的國家有三個。分別是蘇聯,美國和中國。其中如果按重要程度來排名的話那依次就是蘇聯,中國,美國。因為二戰時期只有兩個主要戰場,那就是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而歐洲戰場的勝利又可以決定亞洲戰場的走向。所以蘇聯排第一,中國排第二。而美國之所以排第三,是因為美國參戰較晚,而且美國參戰只是加速了盟國對軸心國的勝利進程。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參戰之後對於盟國來說戰勝軸心國更加輕鬆了一些。




先說歐洲戰場。二戰時期德國在歐洲幾乎可以算的上是橫掃了。整個歐洲沒有哪個國家是德國的一合之敵。不論西歐還是東歐國家,在德國強大的閃電戰攻勢之下,幾乎都是摧枯拉朽一般覆滅。一戰的主要勝利過,也號稱“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在二戰時期被德國在短短六週時間內覆滅。可以說在當時驚掉了不少國家的眼鏡。德國滅掉法國之後整個歐洲就只剩下英國在英倫三島上瑟瑟發抖。雖然德國沒有條件去攻打英國本土。但英國沒實力也沒膽子再找德國的事兒。


當時整個歐洲能擋住德國前進步伐的就只有一直隔岸觀火的蘇聯。蘇聯自蘇波戰爭失敗後就一直痛定思痛的發展壯大自己。斯大林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傢伙。原本斯大林打算等德國和英法拼個你死我活的時候在西進進入東歐。但蘇聯沒料到法國敗的那麼快。而德國又那麼快速的反過來進攻蘇聯。所以蘇聯只能被動防禦。說實話,蘇聯在前期和德國作戰的時候其實並不被看好。因為德國可以說是一路碾壓蘇聯,直逼蘇聯的斯大林格勒城下。而當時不管同盟國還是軸心國都認為蘇聯必敗。但蘇聯硬是靠著自己龐大的戰略縱深挺了過來。甚至還把德國死死陷在蘇聯腹地。爾後由於希特勒的瞎指揮。導致了德國經歷了兩場決定性戰役的失敗。這才最終使得德國戰敗。二戰時期歐洲戰場蘇聯以一己之力抗衡德國也不為過。


而在亞洲戰場上,主角就只有中國了。當時東南亞基本上都是英法等殖民地。抵抗意志低的可憐。甚至很多英法殖民地都幫助日本打英國人和法國人。就是因為日本人承諾戰後回支持他們獨立。而在中國戰場上,中國基本就和日本侵略者死磕到底了。整個二戰時期日軍的精銳力量基本上都死在了中國戰場。可以說二戰時期三大軸心之一的日本是被中國給耗死了。

蘇聯為什麼在二戰後期攻打日本關東軍那麼輕鬆。就是因為所謂關東軍的精銳早就被調到中國戰場被消滅了。當時的關東軍就只剩一張皮了。剩下的要麼是老弱婦孺。要麼就是農墾軍團。戰鬥力弱的一匹。而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之所以打的那麼順利。也是因為中國拖住了日本大部分的精銳士兵。二戰剛爆發的時候日軍有40萬軍隊和200萬預備役。這240萬人都是精銳。而這些人光折損在中國戰場的就有150多萬。日本後期根本都無力在太平洋戰場和遠東對抗美國和蘇聯了。精銳差不多在中國戰場都死光了。



所以說,論起中流砥柱蘇聯和中國首當其衝。二戰缺了蘇聯和中國任意一個國家盟國都不可能勝利。而美國也有很大的功勞。但是比起蘇聯和中國還稍差一些。美國在二戰時期實力很強。在世界上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但當時的美國並不具備碾壓世界的能力。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


小小小百科全書


在二戰戰場上,蘇聯是抗擊德國侵略軍的中流砥柱,消滅了德軍的主力部隊。中國是抗曰戰場的中流砥柱,她牽制了日本侵略軍的絕大部分,使日本既無法北上進攻蘇聯,又無法全力南下進攻美國。

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敵後戰場又處於非常關鍵的位置。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狼牙山五壯士就是在1941年9月份跳下懸崖的。如果將這件事情擴展開來看,晉察冀軍民正在進行第二階段的反掃蕩,也是晉察冀軍民最關鍵的時期。

這一階段,在北方,德國進攻蘇聯,己打到莫斯科家門口,颱風計劃很快就要發起。1941年9月間,德國希特勒不止一次要求日本關東軍進攻蘇聯。在南方,日本人與國民黨進行的長沙戰役己發動,薛嶽第二次保衛長沙正在這個時期進行。

可以說,1941年9月這一敏感時期,晉察冀軍區的位置很關鍵,它位於中國抗日的前哨陣地,直接威脅著日本華北方面軍大本營平津地區的安全。進而威脅著關東軍背腹的安全。

正因為晉察冀軍區的地理位置重要,是日軍北上與南下的心臟地帶。因此岡村寧次才拿出吃奶的力氣,集中華比最大的機動兵力對晉察冀進行掃蕩。當時日軍集中7萬多人掃蕩晉察冀。並長達兩個月被晉察冀軍民拖在太行山而不能脫身。有人說,岡村才集中七萬兵力怎麼就稱為是最大兵力?

要知道,當時日軍出動的是八個師團,這八個師團有相當大的防區要守衛?當時除了機動部隊外,還有大量的守備部隊防止轉入外線的八路軍,游擊隊與民兵襲擊。可以說,整個晉察冀不下二十多萬日軍被拖在當地。

前面我們說過,德國正在進攻莫斯科,要求日本進攻蘇聯遠東地區。你想想華北的晉察冀不能平定,關東軍敢冒然進攻蘇聯嗎?萬一遠東蘇軍取道蒙古,進入華北,與晉察冀軍區聯手,抄了日軍後路可就麻煩了。正因為如此,整個莫斯科戰役期間,日本關東軍遲遲不敢北進,致使斯大林能夠從蘇聯遠東地區從容調兵保衛莫斯科,從而錯失了與德國夾擊蘇聯的機會。

當然,也支援了南方的國民黨長沙會戰。

錯過了1941年9月這個蘇聯最危險的時期,等蘇聯人取得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德國人要想戰勝蘇聯也就困難多了。

當代人總愛用多少兵力,多少武器等來衡量二戰軍隊的戰鬥力。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依靠這一標準衡量八路軍,新四軍,可以得出這兩支軍隊早被日軍消滅殆盡。可事實上,八路軍,新四軍不但堅守華北,華中敵後戰場,而且戰勝了敵人。為什麼今天許多人會得出相反結論?因為他們失去了唯物辯證法的思考能力,只會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因此他們就看不到毛澤東思想指揮下的人民軍隊總是以弱勝強,不斷壯大的事實,只能到所謂的【第三方】去找【真相】了。


陽城導航


筆者認為是蘇聯!

20世紀30年代崛起的以德國、意大利、日本為首的法西斯勢力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空前絕後的浩劫。蘇聯、中國這些傳統的反侵略國家,老牌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英國、法國,新興的資本主義金元帝國美國都與之浴血奮戰,共同組成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戰爭結束後在討論誰的功勞最大時,不同國度、不同立場的人都會按照自己的觀點詮釋歷史。歐美國家出於所謂的“西方中心論”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功勞歸於自己,對蘇德戰爭、中日戰爭都是放在次要位置上輕描淡寫一下。

但是,從戰後特別是戰敗國公佈出的很多數據我們可以得出誰才是真正的反法西斯戰爭的中流砥柱!

1999年德國公佈在二戰中的德軍死亡數字,一共死亡軍人485.29萬,其中在東線的蘇德戰場就死亡了381.17萬。凡是熟悉蘇德戰爭史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希特勒發動對蘇戰爭的目的是為了開拓生存空間,因此投入了絕大多數的德軍力量。無論是兵力兵器的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超過在任何一個戰場。而剛剛在西線作戰和不列顛空戰中被打得奄奄一息的英國、戰爭動員尚未開始的美國除了在道義上聲援、物資上有限援助蘇聯外,根本沒有任何精力幫助蘇聯分擔戰爭任務。於是,蘇聯人完全是憑藉一己之力在1941年、1942年、1943年連續三年時間裡與兵最多、戰力最精的德軍殊死搏鬥,挫敗了德軍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進攻,打垮了德軍一支有一支的大型精銳兵團。等到1944年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時,300萬裝備精良的美英盟軍遇上的多數是一些充斥著超領兵、童子兵並且喪失制空權和裝備優勢的德軍部隊,即便如此,直到戰爭結束也才推進到距離德國首都柏林百公里範圍之外。而蘇軍幾乎是和盟軍同一時間段發起瞭解放本國領土的白俄羅斯戰役,並且最終一路向西橫掃波羅的海沿岸、東中歐、巴爾幹半島的絕大部分並最終攻下了100萬德軍固守的柏林。

對德戰爭蘇聯人起主要作用這毋庸置疑,那麼對待日本,蘇聯是個什麼情況呢?

取代沙皇俄國的蘇聯並沒有改變俄羅斯民族復仇雪恥的傳統。對於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慘敗的恥辱,蘇聯人仍然記憶猶新,時刻想著報仇雪恨。1931年日本人侵佔中國東北後,嚴重的破壞了區域力量的平衡,蘇聯出於擔心遠東安全,於是不斷向東線調兵,並且在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大力援助中國,為中國提供了數以千計的飛機、坦克、大炮,和不計其數的槍械、彈藥,成為中國1941年以前最大的外援國。

截止1941年年底,蘇軍在遠東的兵力達到134萬人,裝備坦克2100輛、火炮9000門、飛機3200架。而此時正是蘇軍在莫斯科城下與德軍拼死作戰、日本剛剛發動偷襲珍珠港行動的時候。因為斯大林擔心日本人會配合德國從東面夾擊蘇聯,奪取資源豐富的西伯利亞地區,畢竟日本在這裡部署著一支人數在80萬左右、裝備300輛坦克、550架飛機的部隊——關東軍,這是日軍當前最為精銳的戰略軍團。有意思的是日本人也非常擔心自己在發動太平洋戰爭時蘇聯人會趁虛而入,畢竟百萬大軍在那兒枕戈待旦,並且不久之前還剛剛領教了蘇軍機械化作戰的威力。

於是,在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最激烈的1941年、1942年,蘇聯和日本都沒敢隨便調動在東北亞地區的部隊。對於日本來說,相比在中國戰場上的60萬部隊、南洋戰場上的40萬部隊、本土和臺灣的50萬部隊,東北亞地區的部隊無論是人數還是武器裝備數量都佔優勢。

雙方200萬大軍就這樣靜靜地對峙了兩年,在不宣戰的狀態下誰也沒敢打誰。而日本關東軍在這個時期既不敢南下增援中國戰場又不敢東調增援太平洋戰場。這就讓在中國戰場上的幾百萬中國軍隊繼續正常的執行著既定的“以空間換時間、持久作戰”戰略方針,讓太平洋戰場上的美國人從容開發戰爭潛力,讓放棄緬甸退入印度的英國人繼續苟且偷安。

試想,如果沒有蘇日對峙,80萬關東軍南下中國內地和太平洋,將會給這兩個戰場帶來什麼樣的變數?要知道,這80萬關東軍可不是1945年遠東戰役時七拼八湊、整天躲在工事裡惶惶不可終日的士兵,而是可以在諾門坎和擁有強大機械化部隊的蘇軍大戰三百回合並且讓對方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精銳之師。

因此,綜合以上數據,蘇聯是二戰中真正的中流砥柱,不會有朋友反對吧?


大將軍威武K


回顧二戰初期,中國在亞洲最早蒙難,面對日軍的步步蠶食,大半國土淪陷,最後只靠幾個邊陲省份與日軍僵持。法國在歐洲戰場失敗後,只有窮途末路的英國與德軍苦苦相抗。在整體態勢對各反戰國不利的態勢下,戰爭格局似乎已無法改變。

然而,從德軍進攻蘇聯開始和太平洋戰爭發生後,歐亞戰場形勢發生了大逆轉。

因為二戰全面爆發後,世界主要分為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而歐洲戰場的勝負直接影響亞洲戰場的走向,當時德國幾乎已經橫掃歐洲,日本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後也基本是橫掃亞洲。正當各反戰國處在懸崖邊上之際,隔岸觀火、與德簽定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突然遭到了德國閃電式襲擊。被一擊而中的蘇聯在毫無防備下損失慘重,但經過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兩大戰役的勝利後開始全面反攻,誓以復仇式的手段將戰火“燒進”德國本土,各反戰國藉此東風隨即開始大反攻,逐漸收復失地,整個歐洲戰場形勢開始大逆轉,德意瘋狂的攻勢驟減。

……(就在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政府致電發表聲明,願意盡一切所能幫助蘇聯……應對美英的聲明,斯大林也發表廣播演說回敬世界:蘇聯在衛國戰爭的同時,將同各國人民一致,為爭取獨立、民主自由結成統一戰線共同對抗法西斯軸心國,並早在1941年9月,就向丘吉爾提出了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既1944年的諾曼底初形登陸計劃。雖然預案沒有即刻達成,但為以後最終的勝利埋下了堅實的基礎)……。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英向日本宣戰,世界各國向德意日宣戰,中國也正式向德意日宣戰,根據當時不可預判的戰爭形勢,美蘇中英四國成了亞歐主戰場上的中流砥柱(中國雖在1937年便與日軍全面開戰,但直到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兩天後才正式對日宣戰),其中蘇聯的衛國戰爭對各反戰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1942年元旦,由蘇、美牽頭,美蘇中英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各反戰國結盟國統一戰線,各盟國之間密切合作,保證用自己的全部軍事力量和經濟資源與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作戰,不準單獨同敵人締結停戰協定或和約,直至全面戰勝法西斯為止。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打擊下,1943年9 月意大利首先宣佈投降 。

1944年6月,以美英為首的盟軍採納斯大林之前的戰爭策略,在諾曼底登陸成攻。三百萬軍隊攻入法國解放全境,德國由此轉入全面本土防禦階段。

1945年4月27日,蘇聯攻入柏林。5月9日0時16分,納粹德國投降。

1945年8月6日和9曰,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原子彈,造成大量平民和軍人傷亡。

1945年8月8日,蘇軍對日宣戰,170萬大軍分三路在9日零晨進入中國東北,近十萬關東軍被消滅,60萬俘虜被送到了西伯利亞。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佈詔書,在亞洲、東南亞及太平洋所有的日軍無條件投降。

至此,有史以來人類歷史上最慘烈,參加國家最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全面勝利。


驍勇34


歷史最真實的一幕。德軍大規模閃擊蘇聯,蘇軍慘敗,面臨敗局,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建議斯大林放棄基輔,將基輔百萬之軍調入莫斯科,及早應對德軍遲早對莫斯科的大規模進攻,這其實是面對強敵,理智的唯一可行的正確的戰略舉措。朱可夫向斯大林解釋,面對強敵,基輔遲早不保,防禦基輔,只不過虎口添食,與戰事無補,不如將分散的紅軍集中起來,形成拳頭,實行廣泛的戰略防禦,待德軍消耗疲憊,尋機有利反擊的正確之策。誰知斯大林震怒,與斯大林不顧敵強我弱,以進攻對進攻,防禦對防禦,死拼硬打,抵牛角的軍事方針根本性的相沖穾,兩人當場激烈衝突,萬幸,戰局緊迫,斯大林尚存一點冷靜與剋制,沒有立刻槍決朱可夫,也是想試一試,將朱可夫派去了孤立無援、危在旦夕的列寧格勒。這對朱可夫,也是對整個蘇聯和蘇聯紅軍命運,全人類命運的戰局,是最後的一個機會了。其實朱可夫在德軍進攻狂濤之中,不泛多次看見許多局部極為出色讓德軍付出慘重代價的成功防禦戰。朱可夫接手列寧格勒司令員之後,大膽的一招,將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四萬人馬,全部調離上岸,反正海戰毫無意義,也毫無勝券,將火炮設備轉移陸地,形成強大防禦火力,將列寧格勒全部軍民動員起來,構築強有力大縱深的防坦克、防空、防炮陣地,萬眾一心,在人類軍史上,寫下了一個奇蹟與記錄,面對強大的德軍,成功堅守了988晝夜。成為蘇聯軍民戰勝德軍的第一個亮點,人類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第一個亮點。以實際成功的戰例,促使斯大林統帥放棄了錯誤,對朱可夫的倍加重用。莫斯科保衛戰,亦可以說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空前慘烈,歷經長達半年之久的拉據攻守防禦戰。激戰中連斯大林都心情極為沉重在電話中直接尋問朱可夫,朱可夫同志,您必須以一個共產黨員來回答,莫斯科能不能守住?朱可夫沉默許久,突然堅定的回答,親愛的斯大林同志,我以一個共產黨員向您回答,莫斯科能守住,但我還需要二百輛坦克和兩個步兵軍,斯大林回答,坦克,我一輛沒有,步兵軍我會盡快責令莫斯科市委緊急從工人糾察隊中編制給您…激戰中蘇軍傷亡巨大,師長們軍長們請求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將部隊後撤到莫斯科護城河後側,朱可夫堅不答應,回答只有兩個字,死守。誰知他們繞過朱可夫而直接或得了斯大林的同意,部隊正準備紛紛後撒的萬分危急時刻,朱可夫突然出現在前線指揮部,高呼我是司令員,我命令你們死守或者進攻!師長們軍長們突然間覺得不認識朱可夫了,但此時此刻的朱可夫用盡全力,流著淚水幾乎要下跪了,師長們軍長們,我朱可夫求求你們了,戰爭已打到了最關鍵時刻,此時此刻部隊那怕是任何一個微小的後撤行為,往往會引發一場大潰崩,大失敗,我朱可夫見的實在是見得太多太多了…終於讓師長軍長們猛醒…英勇的紅軍樂團,戰在最前線,放聲高歌,紅軍士氣大振,一場半年左右的大規模莫斯科保衛戰,以蘇聯紅軍,在朱可夫將軍堅定而正確的指揮下,英勇的莫斯科軍民,在付出高達75萬人的傷亡下,終於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第一個完全徹底的巨大勝利,殲滅了50萬德國大軍,並將德軍最強大的中央集軍擊退至距莫斯科城兩百公里之外,斯大林緊鎖的眉頭,終於面對地圖舒展開了…這一場首次巨大的勝利,最大地振奮了全世界愛好正義與和平的人民與民族,讓他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是法西斯與軍國主義者的喪鐘!她本身是全世界人民正義之勝利的化身✌蘇聯紅軍萬歲!當然不應忘記美國第一次跨越了意識形態分岐,對蘇聯所作的巨大軍援,包括提供了防禦莫斯科上空的一切雷達設備,戰機,航空燃油,坦克,高炮,特別是寒冷中幾百萬噸軍用食品的援助,又將德國工業炸燬了…蘇聯軍民、中國軍民、英國的、美國的,全世界一切愛好正義與和平的人們,當然也包括了德國日本內部的反戰的人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中流抵住。而蘇聯面對最強大的德軍所付出的犧牲是最巨大的,歷史必須永遠銘記他們。


高友峰1


你好,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誰才是二戰真正的中流砥柱?

個人覺得二戰中正真起到中流砥柱的國家有3個,蘇聯、中國和美國。

首先我們明確知道二戰有兩大主戰場歐洲和亞洲,其次戰場是非洲。

歐洲戰場主要法西斯國家是德國和意大利還有德國的僕從國小弟,歐洲戰場主要對手是法國英國和蘇聯。亞洲戰場主要是法西斯日本和中國主戰場。

德國和蘇聯聯手夾擊波蘭,宣告二戰開始。德國橫掃西歐打敗英法聯軍,佔領法國把英法聯軍快趕到喂鯊魚了。在德國無法實施《海獅計劃》後,調轉槍口突襲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

日本九一八事變後開始侵略中國,直到《珍珠港事變》的爆發美國加入二戰。


剛開始蘇聯毫無準備被蘇聯打的措手不及,等蘇聯緩過氣後,莫斯科會戰使德軍大傷元氣,二戰轉折點開始。一切局勢有利於蘇聯,蘇聯開始反攻。

亞洲日本在中國戰場上短時間不能拿下中國,使日本拖入戰爭泥潭無法自拔,戰爭資源消耗非常快,日本在做出最後選擇南下政策。中國是亞洲戰場主力,雖然不能快速打敗日本法西斯,但是有效的拖住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腳步。

日本選擇南進政策後,偷襲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拖入美國加入二戰,德意法西斯無奈向美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大化。

北非戰場上喜劇之王意大利拖後腿,使德國最後被迫撤出非洲。非洲主要對手英國,美國參戰後美國也成為主要對手,德國由於戰線過長補給困難,加上拖後腿的意大利最終非洲戰場失利,被迫撤出非洲。

所以我覺得二戰中流砥柱的國家就三個,中美蘇三國起到作用。蘇聯在歐洲抵擋住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國家的進攻,中國在亞洲抵擋住日本法西斯的進攻,美國是救火隊長。美國即是援助各參戰過,使各參戰國有了新的動力,最美國先歐後亞的政策實施,把德國法西斯把敗後,調轉槍口對準日本,兩顆原子彈日本加上蘇聯百萬大軍踏平盤踞在中國的日本關東軍,最後日本乖乖舉起雙手無條件投降。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位朋友覺得我的回答能不能幫助到各位。


一簾席夢


毫無疑問,二戰中流砥柱是蘇聯,美國,以及英國。主要戰場是在歐洲和太平洋而非在東亞。中國的作用只能排在這幾個國家之後。


至於有些人說的,沒有中國的話,日軍會揮師北上和德國合力擊敗蘇聯,這想法也是想多了。

從日方解密資料來看,使得日軍無力北上的,不是中國軍隊的牽制作用,而是蘇聯遠東軍強大的實力威懾。


這段意思是什麼呢?這含義有幾個:


一,如果蘇軍遠東軍不大舉調到歐洲去,日本不會北上送死。(實際上斯大林哪怕在最艱鉅的1942年仍然堅持不調動遠東軍,遠東軍的規模最低也保持在70萬以上)


二,假如蘇聯真的給日本這個機會,從遠東調了一半去歐洲,那麼日本估計光關東軍也是啃不下遠東剩下的35萬人的,必須從朝鮮,日本本土,和中國戰場大舉調兵,達到二倍的兵力優勢才能北上。


這其中的相差的兵力,遠不是從中國戰場調個10多萬部隊來能解決的。假設當時中國沒堅持下來被日本佔領,日本也不太可能北上。






1944年6月,日軍中的中國派遣軍只剩下56萬人左右。(華北22萬,華中26萬,華南8萬)

這56萬人中,又要區分情況,華北軍主要負責治安任務,所以大量吸收年紀35歲以上重複徵召,和15.16歲的少年兵,說白了這些人是湊數的。自從這批人加入軍隊後,日本兵自發的當逃兵和投降的數字成倍上升。所以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應該不到20萬。(偽軍就不談了,即無戰心也無戰鬥力)


可就是這實際戰鬥力有水分的的56萬人,就和中國抗戰結束前總計五百萬以上的軍隊 形成對峙。要說中國戰場當時有什麼貢獻,那就主要是拖住這些人吧。


相比之下,1944年的第二次菲律賓戰役,美軍在半年時間在菲律賓就消滅了近50萬精銳日軍---


有人說不是還有關東軍嗎?確實,關東軍有近70萬人,但關東軍的任務是準備對蘇作戰,成立26年來一直未進關。所以在日本人腦子裡,關東軍是對付蘇聯而非用在中國戰場的。


閉家鎖的紅楓


二戰中對於戰勝軸心國作用最大的應該是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美國在太平洋上耗光了強大的,又有山本五十六這樣傑出的海軍統帥的日本聯合艦隊,試問二戰時的同盟國中,誰還有這樣強大的海軍力量?並且美國給予中國、蘇聯和英國等國家大量的物質、軍事和技術援助,對其能夠在對日、德的戰爭中堅持到底是起到很大作用的。中國依靠頑強不屈的抗爭精神和廣闊的戰略縱深,牽制了上百萬的日軍,使日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比起東南亞各國駐紮的英法美等國的軍隊在日軍的進攻下一觸即潰,實在是難能可貴。蘇聯在東線牽制並最終戰勝了數百萬德軍,對於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功𣎴可沒。英國在英吉利海峽對岸也消耗了納粹德軍的時間以及戰爭資源,並且由於英倫三島沒有陷落,才能成為日後盟軍反擊德軍,重回歐洲大陸,在德軍背後開闢戰場的跳板。

這幾個國家對於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蘇聯似乎是個另類--俄羅斯民族好勇鬥狠,唯利是圖,不顧吃相的性格同樣被蘇聯繼承了下來。雖然既定事實使蘇聯看上去象個受害者,抗德戰爭被以“衛國戰爭”的名義載入史冊,但有不少研究者根據對於部分前蘇聯解密檔案、二戰參戰蘇德人員的記錄、口述等資料的研究得出結論:如果希特勒晚發動戰爭幾個星期,那麼蘇、德之間侵略與被侵略的關係將會互換。從俄羅斯和德國在歷史上的關係來看,這一點並不難理解。研究者認為,蘇聯在西線的佈防,完全是進攻性的,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為什麼在德軍的閃電進攻下,蘇軍為什麼潰敗的這麼快。國防大學教授、少將許焰曾在軍事頻道的一期節目中說過:衛國戰爭之前,蘇聯拍攝的用來對國內宣傳的記錄片,完全是以德國為假想敵,並且充滿了進攻性的情緒。

我們只看到了世界讓我們看到的,但要了解真實的世界,還要去努力探究,揭開那些隱藏的真相。


孚比斯


在我看來二戰的中流砥柱不是靠一家撐起來的,畢竟這是場世界大戰,涵蓋多個分戰場。

在歐洲,第一位的中流砥柱當屬USSR,接著是美國和英國。在東線戰場德國陸軍大部分的精銳都是被蘇軍消滅的,典型的莫斯科戰役(德軍速決戰破產,還遭遇了空前損失,讓德軍大佬懷疑人生了一把,使德軍在之後的對蘇作戰不能再進行全面進攻,而只是選取一個方向重點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雙方的力量發生根本性變化,德軍大佬再次懷疑人生)、庫爾斯克戰役(把德軍局部的主動優勢也打沒了)、<strong>下第聶伯河攻勢(讓德軍大放血了一把)、十次斯大林突擊(其中第五次和第七次打掉了戰爭末期德軍最強勁的中央集團軍和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再加上其他戰役給德軍的殺傷,這些戰績以至於讓西線盟軍的戰果顯得有些暗淡。

然後就是美國和英國,美國在西方戰場的貢獻其實也不比USSR差多少,只是美國的貢獻更多的表現在幕後。比如租借法案對各國的各種物資支援,有利的支援西方和東方的反法西斯戰爭。42年底美國在西線戰場逐步成為盟軍的頭號主力。另外美國在43年開始多次對德國的工業地區進行轟炸,破壞了德國的戰爭機器。

而英國的表現也可以,只是相比USSR和美國有些遜色,但在西方也算得上中流砥柱之一,但是英國在最艱難的40-41年裡與德國進行頑強抗爭,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和不錯的空中力量使德國無法登陸英國本土,並且重大創傷了德國空軍,英國本土再後來也成為盟軍在西線反攻的重要橋頭堡。而在大西洋和地中海英國則沒有讓軸心國牢牢獲取制海權。使軸心國在北非戰場的行動束手束腳,也沒有讓隆美爾的野心得逞。

而在亞太地區,第一位的中流砥柱當屬美國,接著是中國,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消滅了日本海軍的絕大部分艦船。瓜島和以後的各種攻勢也消滅了日本陸軍的許多精銳。戰爭末期美軍依靠制海權和制空權頻繁轟炸日本本土,使日本對外戰爭束手束腳。而中國戰場在41年後的轉機很大程度是隨著美日戰爭的進程而改變。而中國在二戰的貢獻其實也不算小,畢竟中國在自己的一個低谷期與處於巔峰狀態的日本始終沒有放棄對抗(正所謂亮劍精神吧)。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上高戰役、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等等還有敵後的各種牽制襲擾,使在華日軍的囂張氣焰受到嚴重打擊。末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又進行了各種反擊,解放許多地區。而國軍在戰爭末期的雪峰山戰役也讓日軍大佬懷疑了人生。

在海上,英國與美國都是中流砥柱。在太平洋美國海軍在42年至以後扮演者頭號主力,通過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和瓜島戰役期間的一系列海戰和之後的馬里亞納海戰、萊特灣海戰不同程度的打擊了日本海軍。瓜島戰役的幾次海戰鍛鍊了夜戰能力,馬里亞納海戰讓絕望的日本開始破罐破摔,萊特灣海戰讓日本海軍遭受毀滅性打擊。

而英國在二戰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扮演主角,普拉塔河之戰、兩次納爾維克海戰、塔蘭託之戰、馬塔潘角海戰、佈雷斯特海戰、巴倫支海海戰、等讓德國與意大利海軍的水面艦艇受到毀滅性打擊。使德國海軍只有在潛艇上對英國皇家海軍重拾信心,但是在43年4月底英國加強了反潛力量讓德國潛艇損失慘重,狼群戰術成為歷史。當然在太平洋和印度洋41年也扮演者主力角色,但是戰績卻很糟糕。


黎塞留的野望


二戰,屹今為止人類互相殘殺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當時分同盟國和軸心國。歐洲戰場的核心是蘇聯,其次是美英。當納粹的軍隊挾攻陷捷克,波蘭,比利時,法國及巴爾幹諸國之勇,以閃擊戰長驅直入蘇聯領土,越過白俄羅斯,烏克蘭平原直插莫斯科時,蘇聯人民在經歷短暫恐慌後,奮起反擊,歷經三年時間,從防禦轉向進攻,直至攻佔納粹國會大廈,蘇聯軍民共犧牲了2600多萬人,是參戰各國之最。亞洲戰場上,中國當之無愧為反軸心國的中流抵柱,雖然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的初級階段,中國軍隊表現的不盡人意,但後期的表現十分優秀,中國軍民同仇敵愾,國軍在正面戰場,八路軍和新四軍開展敵後游擊戰,全面抗戰的初期,侵華日軍佔其陸軍的90%,即使到太平洋戰爭暴發後,也抵抗著64%的日軍精銳,有力地配合歐洲戰場及太平洋戰場,至抗戰勝利,中國軍民付出了180O多萬人的代價。羅斯福總統曾評價中國戰場的巨大作用《假如沒有中國或中國投降,那麼日本人可以輕鬆佔領澳洲,印度……和德軍會師,佔領整個歐洲...》。美國在歐亞戰場都有參與,但主要是物資方面的租借,由於美國遠離主戰場,但美軍也參與其中不少戰役,特別是海空軍的卓越表現,對二戰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把英國人放在最後是因為戰時首相丘吉爾的自私自利,在整個二戰期間,英國人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毫無建樹,甚至一觸即潰,只在北非戰場上蒙帥的表現還算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