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為什麼要跟德國打,而不是支持德國削弱蘇聯?

邱思民


我們都知道,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站在了盟國這一邊,是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取勝的關鍵力量。那麼,在軸心國集團極其強勢的情況下,一向投機的美國,為什麼不選擇支持德國,輕鬆瓜分戰敗國的資源呢?

(美德戰爭)

還有,美國本來與蘇聯敵對,那時候卻竟然選擇幫助蘇聯打德國,美國為什麼會做出這樣反常的舉動?

要解析這個問題,就首先要搞清楚當時的世界局勢。

不可否認,美國在當時也是絕對的強國。不過,當時的世界依然奉行著“歐洲中心論”。作為一戰中戰勝國的英法兩國,還是公認的老大哥。

德國剛剛經歷一戰的失敗,戰後的經濟情況遇到一系列的問題,國內出現了“魯爾危機”,甚至還需要美國的貸款才能喘過氣來。

蘇聯是在十月革命之後才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其奉行的信條對同在亞歐大陸的英法等國,可能有一定的威脅,但對大洋彼岸的美國而言,蘇聯也只不過是國土龐大並且有一定實力的陌生國家。至於信條,那也並不是生死問題。

真正能夠威脅到美國的發展與強大的,是歐洲統一。為什麼說歐洲統一對美國是一個巨大威脅呢?

(橫掃歐洲大陸的德國軍)

一、德國打破了歐洲的均勢。

二戰開打以後,德國軍隊用“閃電戰”橫掃了歐洲大陸。法國仗著馬奇諾防線,只派些小部隊在德法邊境上打鬧,而英國隔了一座海峽,對反法西斯這件事,也不怎麼上心。

英法兩國為他們的大意付出了代價。在德國將歐洲各部分清理得差不多之後,終於將手伸向了法國。作為老牌帝國的強大法國,竟然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被德國陸軍打得潰不成軍,最終不得不借用英國人的小船在敦刻爾克撤退。

法國的全境淪陷,終於讓美國人慌了。

美國人為什麼慌呢?因為德國一旦統一了歐洲,最志在稱霸的美國來說,那是一種巨大的威脅。所以,在二戰開打之初,美國就一直在向英國支援物資。但按照德國這個速度打下去,很快英法這些國家都會不在了,整個歐洲大陸就會只剩下一個德意志第三帝國。所以美國人必須親自出馬。

(開羅會議中的領導人)

二、美國需要披上“正義”的外衣。

軸心國集團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性質的戰爭,不管是在歐洲的德國,還是想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日本,都是在侵略他人的國土。

美國想要成為超級大國,必須取得國際社會的支持。而取得國際上的支持,他必須在道義上塑造自己的形象。

俗話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此時的美國假如加入軸心國陣營,不僅要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還等於幫了自己未來的敵人一把,屬於吃力不討好。

而如果在英法敗退,蘇聯也岌岌可危的情況下,美國站出來支持盟國,必然能展現偉大人道主義國家的正義立場,也能在國際社會中博得眾多支持,為掌控世界邁出重要的一步。

三、日本偷襲珍珠港。

就在羅斯福為合適的參戰理由發愁的時候,日本人卻送來了溫暖。日本之所以偷襲珍珠港,主要還是國內奉行的“以戰養戰”策略,在侵華戰爭陷入泥潭之時,日本必須要選擇一個方向來掠奪資源,以此維持戰爭的消耗。

在諾門罕的小試牛刀之後,日本放棄了“北上”策略,而“南下”就一定會觸及到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因此日本先下手為強,打算重創美國海軍,想要讓其無法與自己在海上作戰。

由於日本和德國同屬軸心國集團,正愁沒理由動手的美國,就順水推舟,順理成章地站在了軸心國的對立面。這樣一來,美國既能維護自身在東南亞的利益,又能打擊歐洲大陸將要崛起的大敵。

因此美國選擇與軸心國作戰,在當時來看確實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美國支持德國削弱蘇聯?如果不是美國援助蘇聯,或許蘇聯已經被德國坦克碾壓了

二戰結束後,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美國的SPAM罐頭,我們真的不知道用什麼去養活蘇聯紅軍。”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190個師快速湧入蘇聯,在戰爭初期,蘇聯一觸即潰,將近三百萬名士兵在半年內損失,兩萬輛坦克與自行火炮,一萬七千多架飛機全部損毀。

軍事上的潰敗,帶來的是領土上的丟失,蘇聯最有價值的領土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區,而這些重用工業區和農業區都被德軍佔領,多達71%的鐵,58%的鋼,63%的煤等等全部被德軍佔領,尤其是傳統農業區烏克蘭的丟失,更是讓蘇聯嚐到了餓著肚子打仗的滋味。

很明顯,僅憑蘇聯的能力很可能已經無法阻擋德國,因此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美蘇方面就開始尋求合作。當美國的援助物資到達蘇聯後,解決了蘇軍的燃眉之急,可以說,沒有美國的物質資源,蘇聯根本就沒有機會同德國戰鬥到底。

在美國後來的租賃法案中,美國持續加大了對蘇聯的援助,從物資到車輛,到軍火源源不斷的從各個方向運往蘇聯。

在整個戰爭中,美國交付蘇聯超過1700萬噸的貨物,在開戰前蘇聯只有34萬輛汽車,然而美國援助了超過40萬輛,比蘇聯生產的還要多。

尤其是在石油方面,更是源源不斷的輸入蘇聯,石油是戰爭的血脈,如果德國和日本擁有充足的石油,後果不堪想象,盟軍向蘇聯提供的飛機燃油就多達1935萬噸。

在彈藥方面,盟軍提供的援助也達到蘇聯本身生產的一半,可以說,蘇聯即使再能生產,褲腰帶就是勒折了,也不夠戰爭用的。

德國能夠從一戰後崛起,就是因為有美國的幫助

美國並不是沒有幫助過德國,如果不是美國攪混水,或許歐洲已經是英法說算的天下,但是美國就是要獨樹一幟,你們英法搞凡爾賽體系,我美國自然就搞華盛頓體系。

一直以來,美國都是有兩個地區發展,一個是亞洲地區,另一個就是歐洲地區,在亞洲地區,美國一方面扶持日本,一方面增加其在遠東的影響力,結果就有了二戰前期小日本的叫囂,可以說,日本敢於叫囂,是因為他們背後有美國的支持。

在歐洲也是一樣,一戰後美國想要插手歐洲大陸是不可能的,英法畢竟還是具有重大的影響力的,不突破英法的政治封鎖,新興的帝國主義很難稱霸世界。

在共同的政治利益下,美國選擇幫助德國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德國能從一戰後的戰敗國發展到二戰時期的軍事強國,沒有美國幫助,英法國怎麼可能讓德國崛起?

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本身就是美國在背後搞鬼,不把傳統的政治強國搞掉,美國如何稱霸世界!難道讓美國直接和英法宣戰,最聰明的人不是捲入戰爭,而是看著別人捲入戰爭,然後自己兩面裝好人。

實際上,二戰初期,德國、日本都和美國有貿易關係。

美國不幫助德國是早就知道加入戰爭是遲早的事情,問題是站在哪一方

世界的二戰是從1939年開始的,美國的二戰是從1941年6月開始的,可見,在養精蓄銳這方面,美國做的很到位。

美國之所以遲遲不加入戰爭就是希望他們兩敗俱傷,然後自己從中漁翁得利,讓敵人們兩敗俱傷,並且保持平衡也是一門技術活。美國也沒想到英法那麼不抗揍,差一點就都讓德國給幹翻了,在充分意識到德國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後,美國就開始考慮以什麼樣的身份加入到戰爭中,以及站在哪一方面。

就傳統的國家關係來說,美德有很好的合作基礎,畢竟英法都是他們曾經的敵人,蘇聯也不是什麼好餅,但是就現實利益而言,如果美國站在德國的一邊,戰爭很可能打的更加順利,德國卻將成為一個更大的對手,美國當然不希望看到一個能夠和自己匹敵的敵人出現。

正是因為德國發動蘇德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讓美國堅定決心,擁有藉口加入戰爭。

可以說,1941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分水嶺,一個是沒有美國的二戰,一個是有美國的二戰,沒有美國的二戰,軸心國氣勢洶洶要打敗全世界,在有了美國的二戰,盟軍開始反擊,最終一點點戰敗了軸心國。

可以說,二戰時期大多數國家都是砝碼,而美國是重量級秤砣,放哪天平就往哪邊傾斜。

至於蘇聯後來的崛起,估計也在美國意料之外,誰能想到蘇聯竟然這麼猛。要是知道後來美蘇能夠爭霸四十年,美國當初可能不會援助蘇聯那麼多了吧!


史論縱橫


美國肯定是為自己的戰略利益做出選擇的,不會是因為朋友和敵人而做出選擇,至於說朋友,蘇聯顯然不是,無論是社會制度,還是經濟利益,均和美國相反,早在1918年7月,美國總統就派遣過美軍協同14國干涉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至於說德國是敵人,顯然也不是,美國一戰後採取的是支援德國,削弱英,法的策略,“道威斯計劃”和“揚格計劃”都是在為德國輸血,還是邱吉爾的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美國選擇支持蘇聯,打擊德國,就是為利益而戰,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兼顧正義和非正義,起碼也是選擇戰爭一方的重要考量,我們先來說說正義和非正義的問題。



20世紀30年代中期,德,意,日,法西斯在歐洲和亞洲形成了兩個戰爭的策源地,是邪惡的軸心國,然而此時的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所謂孤立主義,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美國的高層顯然看的比民眾更深運,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皮特曼決議案》,禁止戰爭期間美國輸出武器裝備和信貸給戰爭的雙方,“現購自運”的條款,授權總統可以要求交戰國在美國購買的非軍事物資必須用現金購買,並用本國船隻裝運,雖說這是對法西斯國家侵略擴張的默許和縱容,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戰爭的升級。到了1938年12月,在總統羅斯福的倡議下,泛美會議通過了《利馬宣言》,反映出美國政治家己看清了法西斯的危害和反對法西斯的決心,1939年3月,德軍進入布拉格後,美國公開遣責德國的不法行為,這表明美國高層還是能明辯是非的,但孤立主義思潮還是站居了上峰,迫使羅斯福不得不在9月的德波之戰中發表中立聲明,1940年5月,英法聯軍經德軍打擊而潰敗,在英國面臨危亡之時,羅斯福毅然開始向英國提供了武器裝備,當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總統羅斯福強烈遣責德國的侵略行經,公開宣佈美國將援助蘇聯進行反侵略戰爭,這顯示了美國領導者的正義感和反侵略的決心以及同國內孤立主義思潮博弈的膽魄。從孤立主義,中立主義到公開支持蘇聯,美國從未有倒向過侵略的一方,儘管態度表明的晚了一點,但此時的美國還是有正義感存在的,孤立主義也不是大罪大惡,如果每個國家都能實行孤立主義政策,世界豈不太平許多。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美國和英國向日本宣戰,次日,德國和意大利則向美國宣戰,美國正式參與戰爭,蘇聯做為美國的同盟,自然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並不是德,日本想跟美國作戰,而是美國己完全支持了被侵略的一方,是不得不採取的先發制人的措施。

再說說美國的目的和利益,美國的目的和英國是一樣的,非常明確,就是不願一個統一的,強大的歐洲大國形成,如果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大國存在,勢必會構成對英倫三島的戰略威脅,而美國的利益大部分在歐洲,如果歐洲統一,那麼美國將失去歐洲的市埸,甚至在軍事,政治,科技等方面處於下風,所以,美,英總是想方設法在歐洲搞平衡,一戰時法國弱時,幫助法國,一戰後德國弱時幫助德國,使歐洲兩大國之間能達到一種勢均力敵的效果,在德國閃擊歐洲之後,實力有了很大增強,英國退守了本土和北非,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擋德國的擴張,此時如果德國進攻蘇聯成功,將獲得高加索地區巴庫的石油,烏克蘭地區豐富的糧食,那麼就解決了一直以來德國發展道路上所造成的物質和能源的制約,從而牢牢地控制住了歐亞大陸,有了資源和市埸,再加上整個歐洲的工業,科技,軍事,將會遏制美國的崛起,使其喪失市場,最終損害美國的利益,所以這也是美國必須打擊德國,支持蘇聯的原因。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二戰前,美國對德國的態度是很複雜的。金融資本家集團很喜歡德國,他們在德國有利益,對希特勒也抱有好感。羅斯福上臺後,致力於解決經濟危機,但新政治標不治本,美國的經濟得不到好轉。這個時候,羅斯福想打戰爭牌,這是美德關係的分水嶺。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斯福看到了機會,可由於孤立主義的影響,導致他自己被孤立了,保守派不願意參加歐洲的戰爭。羅斯福沒有閒著,他一直在尋找機會參戰。他曾經派遣軍隊在冰島登陸,還公開對英國進行援助,這讓德國大為不滿,可希特勒還算理智,暫時選擇忍了,沒有對美國開戰。

1941年,德國輸掉了不列顛戰役,美德關係也急轉直下。德國最初的計劃,是集中力量吞掉英國本土,接收大英帝國的殖民地與軍事基地,進而整合法國的力量,稱霸大西洋。這個計劃,很明顯是失敗了。德國人將不列顛戰役的失敗,歸罪於美國人的援助,這個看法是有道理的,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英國很難頂得住。

隨後,德國發動了入侵蘇聯的戰爭,歐洲戰場瞬間變了樣。英國退居二線,蘇聯變成抗德主力。對於美國來說,英國保住了,當然是很高興,可還是沒有參戰的機會。在過去,主戰派會說德國的侵略目標是美國,可現在開戰的是蘇德兩國。因此,主戰派需要一個機會,讓美國可以直接參與戰爭。恰在此時,日本人給美國送來了機會,他們偷襲了珍珠港。緊接著,德國對美國宣戰,意大利也對美國宣戰。

軸心國對美宣戰後,戰爭也就不可避免了。羅斯福聽從馬歇爾的建議,制定“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將主要精力放於歐洲。美國參戰後,經濟實現高速發展,在大蕭條時期被積攢的過剩物資和產能,都得到了釋放。美國工業迅速復興,工人失業問題得到了解決,社會矛盾得以緩解。這正是羅斯福想要的結果,他希望通過一場戰爭,來解決美國的經濟危機。

美國的金融資本家,與羅斯福不是一路的,他們反對羅斯福的新政。在羅斯福看來,德國與美國更不是一路人,那些金融資本家對希特勒表示支持,其實是為了個人的利益,想多撈點錢。金融資本家的行為,將使德國迅速做大,這是羅斯福極力避免的。

羅斯福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戰爭刺激經濟,這是一種全局性的策略。美國的金融資本家,並不看重長期利益,他們太執著於個人的短期利益,這與英國的綏靖主義者一樣,妄圖對德國談和。事實上,德國人並不希望和平,他們也需要一場戰爭,來解決經濟問題。

在1940年代,美德兩國的狀況是差不多的,都希望用戰爭拉動經濟,但這是英法兩國不願意看到的,他們打不起。同時期的蘇聯,其實是比較倒黴的,英法美在初期搞了綏靖主義,讓德國迅速坐大,禍水最終還是湧向了蘇聯。在蘇聯打掉德國主力後,美國趁勢在歐洲登陸,這其實是搶人頭。但美國人低估了德軍的戰鬥力,西線戰場依然很難打,最後柏林還是留給了蘇聯。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美國善於培養一支勢力攪亂當地的政治平衡,然後出兵剿滅他親手培養的這隻勢力,進而成為該地區的重要政治力量!德國的崛起離不開美國的大量援助,德國也成功打破了歐洲大陸的政治秩序,因此美國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現在歐洲,協助英法聯軍擊敗強大的德國,然後牢牢控制住西歐各國!事實證明美國的戰略取得了成功,二戰後歐洲凋敝,在美國的軍事援助與經濟援助下,英、德、法、意等國都對美國俯首帖耳!

德國儘管是美國扶助起來的,但是德國大批量屠殺猶太人又想統一歐洲,這不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因此美國出兵攻擊德國,同時大量資助蘇聯對抗德國。讓美國沒有想到的是德國被擊敗了,蘇聯卻崛起了,同時掌控了東歐各國!美國扶持德國的目的是打亂歐洲政治格局,然後美國來控制歐洲。德國聯合意大利、日本兩國成立法西斯集團,意圖瓜分世界,就算太平洋那邊的美國也在瓜分之列!

二戰前期,美國坐山觀虎鬥,兩邊做軍火生意,悶聲發大財!但是德國與日本的攻勢太凌厲了,特別是德國的閃電戰很快席捲歐洲大陸,強悍的法國都被德軍擊滅了,只剩下蘇英兩國還在抵抗!美國於是開始選擇性的支持英國跟蘇聯,避免戰爭過早結束!驕橫的日本為了掠奪更多資源,偷襲珍珠港重創美軍,美軍不得不加入戰爭,一面在太平洋跟日本相戰,一面在歐洲大陸跟德國相戰!美國兩面作戰依然遊刃有餘,因為美國的戰爭機器十分厲害,一旦開動可以橫挑當時的世界各國!



德國敗亡之際,美國就在考慮新的對手蘇聯,因為蘇聯控制了歐洲東部地區,蘇聯的存在讓美國無法獨享歐洲!1944年11月,蘇軍按照作戰計劃,將近衛第6步兵軍調往貝爾格萊德(二戰時為南斯拉夫一個重要城市,現為塞爾維亞的首都),準備攻擊盤踞在那裡的德軍。美軍派空軍偷襲了這支蘇軍,雙方很快交火,空中地面均進行,蘇軍雖然傷亡慘重,但美軍也沒有佔到多大便宜!此後英美聯軍在柏林會找中隔岸觀火,蘇軍獨自完成了攻佔柏林的戰役,損失三十餘萬軍隊!美國看到蘇聯強大的戰爭能力,於是取消了繼續戰爭擊滅蘇聯的想法,而是採用另外一種方式收拾蘇聯!



大秦鐵鷹劍士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美國正式參加二戰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而在珍珠港被偷襲後,美國只是對日本宣戰了。並沒有對德國宣戰。德國是在美國對德國宣戰的第六天後主動向美國宣戰的。德國對美國宣戰之後,美國才開始對德國宣戰。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大家都知道德國和日本同屬於軸心國之一。美國對日本宣戰就等於是對德國宣戰了。但美國比較雞賊,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只單純的對日本宣戰,並沒有主動向德國宣戰。這就給了別人一種模稜兩可的感覺。



但美國有小聰明,德國也不傻。美國的租借法案就已經表明了美國是支持盟國對抗德國的。所以美國實際上也是德國的敵人了。正好趕上日本和美國正式開戰。那麼作為盟友的德國必須得做出姿態。畢竟德國和日本是拴在一根繩上的兩隻螞蚱。即使德國不主動對美國宣戰,美國也遲早會對德國宣戰。而且德國主動對美國宣戰也能給日本精神上的支持。說白了希特勒就說告訴日本“沒事兒,德國支持你。你和美國死磕就行了”。這種順水人情不做白不做。要知道德國之所以和日本聯盟就說需要藉助日本強大的海軍對抗英美。現在日本和美國鬧崩了,要打起來了。德國自然樂見其成。美國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日本人身上,那麼歐洲戰場德國就會輕鬆很多。




而美國扶持德國攻擊蘇聯。這種想法美國不是沒有。甚至在一戰結束後美國就是這麼做的。不止美國,就連英國也是這種想法。蘇聯的成立對於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所以英美初期的戰略就是扶持德國和日本對抗蘇聯。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一戰後,英國堅決反對法國徹底制裁德國,並且在一戰後英國還在德國投入了大筆資金幫助德國恢復國力。這並不是英國良心發現了。而是英國需要德國去牽制甚至對抗蘇聯。如果德國被法國削弱的太厲害或者實力被壓制的過狠。那麼德國是沒有能力對抗蘇聯。那蘇聯這個大敵就只能英法去面對了。這是英國不願意看到的。



在歐洲英國扶持德國對抗蘇聯。而在亞洲美國扶持日本對抗蘇聯。我在之前的文章也說過,美國從一戰之後就開始加大對日本的貿易輸出。而這些貿易輸出主要以石油,鋼鐵,橡膠等軍工業也材料為主。美國這麼做就是為了扶持日本對抗蘇聯。


可以說在一戰後,英美兩國的主要威脅是蘇聯。並不是德國和日本。美國和日本的貿易關係直到珍珠港事件後才中斷的。也就是說我們中國抗日戰場之所以打的這麼艱難。這和美國為日本提供物資原材料是分不開的。而西方國際的綏靖政策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德國和日本野心的膨脹。英國張伯倫原本想要把德國引導到東歐和蘇聯死磕。結果蘇德兩國手拉手把波蘭給吞併了。這也標誌著綏靖政策失敗。而張伯倫綏靖政策的失敗所引發的後果就是,德國轉頭開始進攻西歐,威脅到英國自身的安全。其次另一個大敵蘇聯也趁勢把勢力拓展到了東歐國家。


而美國想要扶持日本對抗蘇聯的計劃也失敗了。日本轉頭開始對中國不宣而戰。而美國原本是不同意日本獨佔中國利益的。但美國又不願意和日本針鋒相對。所以美國也是在等待時機,當時中國艱難的拖住了日本大量的軍隊。讓美國看到了消耗日軍的希望,所以美國開始支持中國抗戰。但實際上美國就是在中日兩國之間大賺特賺罷了。軍火物資兩頭賣。美國等於一點損失都沒有就消耗了日本的實力。而且還大賺了一筆。

至於為什麼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更側重於歐洲戰場的德國。這就更加簡單了。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是在歐洲。而歐洲戰場的勝負也可以決定二戰的勝負。所以二戰時期美國的側重點一直都在歐洲。只有打垮了德國那麼二戰就等於是勝利了,日本相對於德國來說威脅太小。

而且日本大部分都兵力和物資都消耗在中國戰場。再加上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島國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再說了以美國的聰明勁兒他們怎麼會看不出德國的頹勢。德國貿然的雙線作戰導致德國物資能源極度缺乏。蘇聯當時雖然被德國打的屁滾尿流。但實際上蘇聯佔領縱深廣袤而且人口眾多。這就意味著如果短時間內德國戰勝不了蘇聯的話,那麼德國就難逃一敗。拿破崙前車之鑑不遠,美國心裡對於戰爭的走向,或者說雙方優劣對比是很清楚的。畢竟一戰時期唯一的獲利方就是美國。所以美國權衡利弊之後果斷參戰並且選擇了對抗法西斯。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


小小小百科全書


這個問題要時間拉長著看,這正說明美國是有策略的,在二戰時打納粹(國家社會主義)德國,二戰後支持德國聯邦對抗蘇聯,進而削弱蘇聯。

二戰開始時美國是中立的。美國在一戰中是嚐到甜頭的,通過大賣軍火、物資等從債務國迅速轉為債權國。二戰美國故伎重演,打算在最合適的時間踢進最關鍵的一球。



蘇聯同樣有此打算,斯大林不止一次對部下說,蘇聯要參戰,但要最後一個參戰,這樣戰爭利益的天平會傾向蘇聯。但蘇聯沒有美國運氣好,希特勒如此迅速的搞定歐洲大陸,隨後於1941年6月22日突然對蘇聯發動全面進攻,打了個蘇聯措手不及,蘇聯只好倉促應戰。

美國就不一樣了,美國首先直接面對的是日本,日本在中國大陸的入侵想學德國閃電戰,打算三個月解決戰鬥,結果陷入持久戰不可自拔,當日本打算偷襲珍珠港,以創建所謂大東亞共同圈時,美國通過先進的情報組織以事先得知,但美國此時奉行孤立主義,只要戰火不燒到屁股才不管呢!美國政府為說服民眾參戰,故意給日本機會,當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戰役爆發時,美國隨即對日本宣戰,並由國會一致通過。

由於日本和德國是軸心國同盟,德國隨即對美宣戰,美國自然在歐洲戰場是和德國打,但這並不說明美國不想削弱蘇聯,此時意識形態的對立由於面對共同的敵人德國被遮掩下去。


當德國被打敗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立刻對蘇聯翻臉,因為二者是嚴重對立的,其實是有思想根源的,一個是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思潮,一個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思潮,兩者勢不兩立,直接導致冷戰的爆發。
我是歷史小玩家,關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速刪。謝謝!


歷史小玩家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二戰那些事兒。(約500字,閱讀需2分)

認為美國在二戰時期應該和德國聯合起來削弱蘇聯是一種後見之明。

覺得冷戰時期美蘇爭霸讓美國也吃了不少苦頭,為何二戰時美國不和德國一起收拾了後來成為美國最大競爭對手的蘇聯呢?

其實,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據說,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告知自己的兒子,我們美國人應該感謝中國人,如果讓日本人佔領了中國,他們就會武裝出一隻數千萬人的軍隊然後直接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和德國會師,那個時候是基督教文明的末日。

羅斯福的話中,美國肯定是屬於基督教文明的,日本和德國是法西斯,美國怎麼會和法西斯德國一起收拾蘇聯呢?

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對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威脅,這可能就是題主所提這個問題的出發點。但隨著希特勒的興風作浪,對當時資本主義的英法美等國來說,威脅最大的是一戰的手下敗將德國。

然而,當時英法等國是矛盾的,他們一方面預防著德國的壯大,另一方面又希望德國進攻蘇聯,“禍水東引”。經過一戰的洗禮,美國的綜合實力大增,軍事能力也比較強,但當時美國並不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老大,和蘇聯的對抗走在最前面的資本主義國家是英國和法國,尤其是英國。

英法美對蘇聯並不是沒鬧過矛盾,而且他們並不是不知道蘇聯的威脅,但由於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要征服世界的希特勒對他們的威脅更大。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其實這個問題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麼美國在二戰中沒有投靠德日,而是加入了英法呢?

如果美國加入了軸心國,那麼二戰的形勢絕對會天翻地覆的改變,甚至可以認為法西斯陣營會贏得二戰。

可是為什麼美國沒有加入德國呢?

一:蘇聯在二戰前,並不是美國的敵人

直到冷戰中期,“歐洲中心論”都是世界的主流。

在二戰前,如果你問世界上誰是第一第二強國?人們大概率會說是英國、法國。

像蘇聯、美國和德國,大家也認為他們很強,不過大部分人始終認為幾個暴發戶翻不了天,世界上還是英法是老大哥。

如果你讓二戰剛開始時候的美國,預料到自己會參與二戰,並且會領導盟軍陣營,打贏二戰,並在戰後領導北約跟蘇聯搞冷戰對抗,那你就太強求美國人了。

預言是很難的一件事,對於二戰剛開始時候的美國人,你讓他們預言冷戰的發生,除非他是穿越者。


對於美國來說,蘇聯只是一個不友好的陌生人。二戰前,反蘇反的最厲害的是英國保守派丘吉爾。因為蘇聯的共產主義思想直接威脅到了英法這些老牌帝國主義,而蘇聯當時的影響力還遠遠沒有播撒到美國。所以美國對蘇聯的態度就是——跟我制度不同,跟我思想不同,但是離我十萬八千里,跟我也沒啥關係。

俄國在歷史上從來就是個大陸國家,勢力沒走出過海外。對於當時的美國人來說,蘇聯實在不算個威脅,也沒必要削弱他。

二:維護歐洲均勢,對美國非常重要

美國的外交政策,完全跟英國師承一脈,屬於“攪屎棍”學派的。

“攪派”的核心思想是——絕不能讓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超級強權。

英國人認為,誰要是統一歐洲大陸,誰就會威脅英國。美國人認為,誰要是統一歐洲,誰就會威脅美國。對於這一點,兩個國家是非常一致的。

而美國參戰前的德國,可不是現場我們眼中歐洲大陸的一小塊,而是這樣的:


所有泛綠色的地方,都是德國的勢力範圍。

尤其是德國對法國的閃電戰,對全世界的震撼都是極為巨大的。幾十天時間,稱霸地球上百年的老法國就被滅國了!而英國人被德國打的丟盔棄甲差點沒跑了(敦刻爾克),當時全世界都認為德軍簡直是外星人。

而對蘇聯發起閃電戰初期,蘇聯更是出現了雪崩般的敗退,上百萬軍隊被消滅。1941年的人們,對蘇聯能不能挺過這場戰爭,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如果希特勒攻滅了蘇聯,那麼英國淪陷,也只是時間問題了。到那時,作為世界中心的歐洲,就只有一個國家了——德意志第三帝國。

這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如果一個國家佔領了德、英、法、俄,還與日本結盟,那美國是無論如何也抵抗不了他們的。

所以美國需要援助英法區,讓歐洲大陸保持均勢。有些朋友認為美國應該讓德國繼續消耗蘇聯,坐山觀虎鬥,可是那時候美國人對蘇聯能不能頂得住都沒信心,何談消耗?

三:法西斯陣營本身的問題

日本這個豬隊友,真的是帶不動。

本來,雖然美國對盟軍陣營呈支持態度,但也僅限於物質支持。由於傳統的“光榮孤立”原則,美國並沒打算直接參戰,取而代之的是對英法蘇予以物質支持。

但日本直接來了個珍珠港事件,羅斯福高興死了。

動員人參戰不是一件容易的是,羅斯福之前好說歹說,美國國會就是不通過參戰決議。

但珍珠港一打,死了好幾千人,這個問題一下子變的沒有懸念了。羅斯福再次去國會進行宣戰表決,全票通過,美國全面參戰。

所以說德國人就是腦子有毛病,從來不會選擇隊友。一戰選了奧匈這麼個坑貨,沒啥本事亂進攻。二戰呢?選了個萬里之外的日本當盟友,日本不能給德國提供一星半點的幫助,卻給了美國直接向德國宣戰的理由。

什麼?你說意大利?

意大利可是個人才啊!

意大利,一戰的時候戰鬥力就是渣渣,徹底的渣渣,打法國十個打不過一個,結果居然還我中途反水加入了英法陣營,以戰勝國的姿態結束了戰爭。

二戰的意大利同樣,依然是戰五渣,德國消滅意大利只需要五個師,可是給墨索里尼擦屁股卻需要五十個師。更重要的是,墨索里尼中途倒臺,意大利居然又反水了!意大利兩次世界大戰都和德國結盟,兩次居然都成為了戰勝國!



另外,美國在傳統上,就有民主、自由的基因,像納粹種族滅絕和日本軍國主義的基因,都與美國的文化天然相悖,從這點上說,美國也是不可能和德國、日本結盟的。


小約翰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之前都一直保持較為中立的立場,國會中有議員支持德國、日本為首的軸心國,有議員支持以蘇聯、英國為首的同盟國。

當時的德國工業發展水平高,武器裝備優良,在多場戰爭中獲勝,尤其是將閃電戰發揮到極致,無論是波蘭、荷蘭還是法國,都沒能逃過德國的突襲。軸心國的侵略遭到了世界人民的抗議和反對,被侵略的國家紛紛起身反抗,保家衛國。

戰爭一度處於膠著之中。在一九四一年底,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這時候才晃過神來,自己不能在這場世界大戰中置身事外,在遭到日本的襲擊之後,美國隨後對日宣戰。

此時的美國等同於站在了同盟國的陣營中。其實,美國攻打德國的原因有多個,不僅僅是對日宣戰,加入同盟國陣營這麼簡單。

一:美國曆來主張歐洲均勢的政策,但是德國的野心越來越大,將歐洲打得七零八落,並且吞併的勢頭在不斷延伸,如此下去,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就會逐漸消失,被德國逐漸替代,不僅如此,德國的強大也和野心也會威脅到美國。

二:蘇聯與德國的對抗中處於劣勢,且損耗巨大,同盟國的勢力受到較大削弱,引起戰爭一方的德國屢屢得勝引起美國的不安,其次,軸心國的日本南下政策,侵略到了美國的利益,美國打擊日本,也會站在德國的對立面,即美國支持蘇聯打擊德國也是順理成章。

三:當時的同盟國在戰爭中處於劣勢的一方,且是正義的一方,是反抗法西斯的保衛之戰。美國無論是從自身利益上還是在國際道義上都會選擇支持同盟國。德國強大, 不需要美國的支持,失勢的蘇聯正需要美國的援助,美國幫助蘇聯反抗德國不僅能體現自身的價值,獲取國際的支持,還能打掉德國野心,保衛自己的利益,清除以後的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