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死了,我也不管她":說反話的孩子,其實是想告訴你這些

昨天,一個朋友更新了這樣一條朋友圈,她的女兒說了這樣一段話,讓她倍感扎心。

"媽媽死了,我也不管她,讓媽媽的胃永遠疼,我永遠也不愛她,也永遠不讓媽媽去我的帳篷裡玩兒"。

朋友發佈的朋友圈狀態,孩子的反話讓她無比傷心

據朋友說,當她聽見自己 四歲的女兒對自己說這些話的時候,當場淚崩。為了能好好照顧女兒,她辭去了工作,放棄了很多機會,怎麼到頭來卻換來孩子這樣一番話呢?

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父母都遇到過,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孩子還小,就是說著玩兒的,可是,在生活中,需要進入青春期,已經懂事兒的孩子也還是會說出這樣的話,難道孩子心裡真的就是這麼想的嗎?

本來說好了帶孩子去商場買衣服,結果去了之後,試了多少件孩子都不滿意,明明有的衣服穿著很好看,看孩子的表情也知道孩子很喜歡,但是孩子嘴上卻一直在說:"不喜歡,不好看"。最後,什麼也沒買成不說,還生了一肚子氣。

孩子明明喜歡,嘴裡卻一直在說,"不喜歡,不買"

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說反話呢?難道這就是孩子最真實的表達嗎?,其實,孩子之所以說出這樣的"反話",其實都是有原因的。

孩子為什麼喜歡說"反話"?

針對孩子說反話這件事情,父母不能一概而論,而是應該根據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有針對性地對待。

第一種原因,"媽媽,我長大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有說反話的情況。在孩子2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逐漸發展,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學會了"不聽話"。

比如,平時吃飯的時候,父母給孩子夾菜,孩子就會說,"我就不吃"。但是,之後,孩子還是會自己去夾起來吃。可見,孩子並不是真的不想吃,只是他不希望在父母的指揮下吃。

孩子說反話,是因為父母表達了對他的不信任

因為父母替孩子去安排,對孩子的角度來說,這是對他的一種不信任,孩子會牴觸這種感覺,所以他們故意說反話,是為了向你證明我是有能力的。

第二種原因,"我有情緒了"

有話不能好好說,最典型的一種原因,就是"我有情緒了"。其實,這個原因不難理解,換做到我們自己身上,也是一樣。有的時候,愛人問我們,"你吃不吃飯"。我們在生氣的時候,明明很餓,也會說"我不吃",有時候,還會額外加上一句,"餓死我也不吃你做的飯"。

我們是真的不想吃飯嗎?當然不是,只是我們想用這樣的說話方式來表達我此刻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講,他們說反話,往往也是因為自己有情緒,無法排解。

就像我在文章開始說的那個朋友家孩子,孩子之所以說出那樣一番話,是因為媽媽拒絕了她要買玩具的要求。所以,她用這樣一種"極端"的表達方式,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

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也容易讓孩子出現說反話的情況

第三種原因,"我是從父母那學來的"。

說反話這種情況不僅會出現在孩子身上,還會經常出現在父母身上。很多時候,父母為了教育孩子,也會故意說反話來刺激孩子。

孩子考試沒考好,父母上來就說,"你要是再考這點兒分,以後你就別回家了,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

孩子犯錯誤了,父母馬上就會說:"你看你做的這些好事兒"。

“你看看你乾的好事兒”是父母最常說的一句反話

這些反話在父母看來,只是說說而已,但是對於孩子來講,這卻是一種傷害。因為孩子很容易就相信,自己聽到的、看到的。兒童心理學鼻祖阿德勒曾經說過:"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強,但是對世界的解讀能力不夠。"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很多成年人,哪怕自己都應成為了父母,但是很多事情還是不敢嘗試,不敢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是因為"以後你就別回家了,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這句話,在他的心裡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讓他一生都無法逃離這樣的陰影。

而有些反話雖然沒有給孩子帶來這麼嚴重的心理陰影,但是卻從父母那裡學會了這樣的表達方式。所以,下一次我們再聽到孩子說反話,不妨先反省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是如此說話的。

第四種原因,"我好好也說話也沒有用"

曾經有個孩子告訴我,每次他爸爸打他的時候,其實他都是滿腹委屈,但是父母問他,"服不服"的時候,一開始,他會說,"不服"。因為他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可是,事實證明,父母並不想給他這個機會。慢慢地,父母再問他的時候,他發現,只要他說,"服了",父母就不會再打他了。為了少受一些皮肉之苦,不服也會說服。僅僅是因為想趕緊結束這種痛苦。

父母的“屈打成招”,讓孩子學會了“言不由衷”

這種說反話其實是一種無奈之舉,因為說出真實的想法,也於事無補。如果好好說話可以解決問題,相信很多孩子都會選擇這樣的說話方式。

但是,很多時候,孩子和父母好好說話,並不會被接納,被傾聽,孩子別逼無奈,只能說反話。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說反話甚至是給自己的一種安慰與保護。

面對孩子說反話,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呢?

在很多父母看來,說反話好像也不是什麼大事兒,但是我們不得不孩子說反話的行為背後看到很多問題,比如,孩子似乎並不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內心有情緒,無法排解;孩子拒絕和父母溝通,自暴自棄等等諸如此類的原因,都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傷害。

而如果父母想要與孩子好好溝通,讓孩子的這些問題都能漸漸消失,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與教養方式。

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與教養方式,是父母最需要的事情之一

首先,父母要聽得懂孩子的反話。

對於喜歡說反話的孩子來講,他們不知道要如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也很想直接告訴父母,"我很難過,你們能抱抱我嗎""我現在真的很需要你們"。這樣的話他們說不出口。

所以,此時就需要父母能聽懂孩子反話背後的含義。

孩子說反話,可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以後你們再也別管我了,讓我自生自滅"。

實際上,孩子是在說:"爸媽,你們關心關心我吧"。

當我們明白是孩子的真實想法在"作祟"的時候,我們就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而絕不是從言語的角度來"懟"孩子。

僅僅從言語上來反駁孩子是沒有意義的,父母要聽得懂孩子說的反話

所以,孩子說要"自生自滅"的時候,我們要先去感受孩子的不容易,怎麼孩子會對生活有這麼大的"怨氣",究竟發生了什麼。所以,我們可以先給孩子一個擁抱,然後嘗試著引導孩子說出究竟發生了什麼。這樣,我們就會真正瞭解孩子到底在說些什麼了。

其次,學會尊重孩子。

這一點很多父母都做得不是很好,不是說父母不懂得尊重,而是父母覺得沒有必要尊重孩子,原因就是孩子還小。

其實,正是因為孩子還小,我們才更需要去尊重孩子。這不僅僅是我們與孩子相處的一種模式,更是在教會孩子如何去對待別人,這是一個習得的過程。

那麼,想要做到尊重孩子,最需要處理的就是如何批評孩子。如果我們天天都說要尊重孩子,但是孩子一犯錯,我們就劈頭蓋臉地罵孩子一頓,那麼所謂的尊重其實就沒有意義了。

如何去批評孩子既能幫助孩子成長,又能讓孩子接受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三明治效應。意思就是,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就是一味地指責、批評,而是可以把批評夾在前後的表揚之中,這樣更有利於孩子接受父母的建議。

三明治效應告訴我們,批評也可以委婉地表達出來

就像是孩子期末考試,數學成績不理想,父母可以先說一下,這次考試英語考得不錯,之後再說但是數學成績不是很理想,最後再進行總結,不論如何,孩子整體的狀態還是比之前要好。當父母把數學成績不好的問題放在兩次表揚之中,孩子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評建議,也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

孩子和成人一樣,需要被尊重和認可。父母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孩子就會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調整自己的情緒,從而直接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再用"說反話"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是進行反抗。

最後,引導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既然孩子說反話,是因為不會表達,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就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曾經接待過這樣一個諮詢,來諮詢的人是一位父親,他說他現在拿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

原來,孩子一直都比較調皮,怎麼說都沒用,有時候氣急了,他就會揍孩子一頓,孩子長記性了,也就好了。可是,每一次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所以打孩子成了家常便飯。

一開始,孩子還會認錯。現在只要他看見父親瞪眼睛,自己就會主動脫下褲子,說;"你打吧"。

孩子真的希望捱打嗎?當然不是,孩子說的是反話,但是他的這種反話已經不單單是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是他已經不知道要什麼樣的方式和爸爸溝通了。

打罵也許能讓孩子一時改正錯誤,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所以,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應該用正面積極的語言來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正確得表達,開心就是開心,憤怒就是憤怒,至少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孩子沒有"偽裝"的必要。

尤其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要做到溫和而堅定。堅定指的的是原則,而溫和說的態度,不要大喊大叫或是不停地抱怨,給孩子一個前進的方向,告訴孩子,他哪裡做的不對,怎麼做才是對的。這樣孩子就會明白,你是在幫助他,而不是在質疑和否定他。

給予孩子愛與關注,是每一位家長都應該做的事情

孩子的內心是柔軟和脆軟的,經不起反覆地忽視與傷害,所以,父母應該關注關注孩子的情緒與需求,聽得懂孩子的語言,給予孩子真正的愛與自由。

陸北老師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兒煩惱,陸北老師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