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下的教育環境中,你是否願意為了孩子的教育辭職,做一個全職媽媽或者全職爸爸?

非洲漢語人


首先回答問題,我不願意做全職媽媽,接下來說說理由。

我從來都沒有考慮過要做全職媽媽,可能一方面覺得先生的收入不高,不足以支撐各項開支;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可能從我內心深處來看,我並沒有覺得我全職在家對於女兒的教育,就一定比在職的狀態下要好很多。

一直以來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奉行的準則就是“身教勝於言教”;因此,我一直覺得只要自己做好了,那麼對孩子的影響就是好的、就是正向的。

比如說,我希望孩子以後能成為一個有禮貌的人;那麼對於我自己來說,就應該做到看到人主動打招呼,麻煩別人的時候要說“請”,不小心碰到別人了會馬上“對不起”,在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譁等等。

比如說,我希望孩子什麼菜都要吃,我自己就改掉了挑食的壞習慣;以前不喜歡吃的蔬菜,當著孩子的面我吃得那是一個歡。果然,我的孩子沒有忌口的食材,任何食物在她嘴裡都是美味。

基於這樣的想法,我覺得如果媽媽在工作上保持一股幹勁的話,那麼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身邊的榜樣;媽媽的行為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造成影響,然後孩子也能做到積極向上。

我在畢業的時候是中師學歷,然後通過自己的自學,拿到了大專、本科學歷;在工作中我也是認認真真,也會把有些需要搶時間完成的內容帶回家做,比如環境佈置等等。有些時候,也會在吃過晚飯可以休閒的時候,面對電腦把自己的心得體會進行總結。

我覺得正是因為孩子一直能看到媽媽的這些行為,所以在學習上她會有種自覺性;除了她剛讀一年級的時候我關注過她的成績外,其他時候真的都是靠自覺。而且,成績一直很好。

除了相信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這個準則外,其實還有一點擔心,讓我不願意成為全職媽媽;我擔心自己迴歸家庭以後,會因為減少和外界的溝通、交流,從此把眼光都聚焦在孩子身上。

這一點,是我所不願意看到的。

我擔心因為我對孩子的過度關注,會讓自己漸漸迷失;如果到最後對孩子形成一種高控的話,那將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因為孩子有她的路要走,而且有許多的路是必須她一個人獨自走完的;如果父母在得體退出的時候還是指手劃腳地干預孩子生活的話,到最後孩子一定會痛恨自己的人生不能由自己來掌控。

而如果真心關心、呵護孩子的話,是不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出現的;所以為了防止出現這種可能,我還是繼續在職工作吧。


諾善說育兒


我的孩子剛四個多月,孩子的媽媽剛結束產假。在此之前,孩子的媽媽就想過做全職媽媽,被我非常堅決的阻攔。我把我的幾點想法給大家分享一下,以供參考:

第一,全職媽媽或者全職爸爸,都會因為孩子而放棄自己的事業、工作,從而導致喪失社會價值認同感,剛開始還好,一旦時間長了會引發社交恐懼症、抑鬱症和焦慮症。我自2012年至今,接診約三十多例因全職媽媽導致的神經症,在我全部的心理諮詢案例中佔比64.72%。

第二,全職媽媽每天面對孩子,久而久之會造成厭倦、厭煩心理。不僅如此,會造成一種特別的心理狀態:尋找社會價值認同感。她會開始囉囉嗦嗦的數落老公、孩子,逐漸變得讓身邊的人受不了她。

第三,脫離社會之後,很難迴歸於社會,而且社會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會發生巨大變化,甚至造成夫妻之間的眼界、能力、成就距離越來越大,最終走向婚姻的滅亡。從2017年我國離婚案例中分析,因夫妻之間無話可說而選擇離婚的比例高居第一,達到72.4%,不得不引起關注。

第四,健康的家長才能教出健康的孩子。全職媽媽成功的案例並不是沒有,而是比例極低。對於全職媽媽而言,所有的希望、寄託,甚至自己的全部只有孩子,於是就會把孩子看的很重、很緊,讓孩子沒有自由、無法呼吸。這樣的心態顯然是不健康的,又如何教出健康的孩子呢?

或許有人說,全職媽媽又不是不出門,怎麼會脫離社會呢?對於孩子來說不去學校上學,對於成人來說不出門工作,都是社會脫離狀態,因為只有在學校或者工作單位才能獲取社會價值認同感,在心理學中,這是極其重要的心理需求。

此外,老人帶孩子,甚至沒有人帶孩子都是我們的困難,看如何取捨、如何調節。生活即使如此,正因為有各種波折的酸甜苦辣,人生才算完美,才活的有滋有味。


小斌幼教


願意。因為我就是一個全職媽媽。

決定全職是因為不想讓家裡的老人帶孩子,夫妻共同協商一下,我的收入比老公的收入低,所以就由我來負責孩子的教育。

因為是共同協商的,所以,整個過程我沒有覺得是犧牲。

我把帶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工作,當然,一項工作,肯定要做出一定的成績。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日常表現就是我的工作目標。

我們也不是因為經濟非常好才選擇全職。選擇全職的時候,我們沒有房車也沒有什麼大額存款。我全職以後,家庭的經濟壓力全部都在老公身上,他比以前工作更努力了。

全職的過程中,我對孩子有了更深的瞭解,和孩子也建立了友好的關係。節省了保姆費和教育費,同時也讓家裡的老人沒有那麼辛苦。

如今,八九年過去,我們有了穩定的住所,孩子也有了優秀的成績和表現,我和老公打算繼續再接再厲,讓我一直全職到孩子去上大學。

我也沒有什麼顧慮。夫妻感情的維繫靠的是兩個人用心。並不是因為你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夫妻感情就好。老公為了讓我安心,家裡的財務也由我掌管,這樣我對家裡的經濟狀況,一目瞭然,所以非常安心。


陵加


我不願意。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裡沒礦。

我們的條件一個人上班壓力會比較大,我和老公都屬於本科,想著自己下班教育和輔導到6年級應該是可以的吧。

我個人和寶爸提倡的是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的原則,盡力給他創造更好的條件。

我本人呢,也屬於有自己目標型的媽媽,想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對於把孩子交給老人和輔導班這事來看,這是必然的,自古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哪有兩邊都得的道理。教育和規矩還是要給他立好的,什麼事情是絕對不可以的,什麼是可以的。都要教給他。

老感覺自己不可以不上進,不可以不學習。新時代女性,會生活、會讀書、會做菜、會掙錢、會養家會保持身材、提升競爭力、才不至於被自己淘汰。

而且,現在真的不敢保證全職管上5年娃,之後能找到我的本職工作,有時 經驗丟了就丟了,純屬個人觀點。


嘴角上揚樂分享


從生完第一個孩子開始,我就已經是全職媽媽,到現在有兩個孩子,我陪伴了孩子整整十年的時間,從來沒有後悔過。因為這十年裡,我看到了孩子的成長,這個是金錢都換不來的。

現在,很多人說當全職媽媽,就怕會跟社會脫節,可是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大家足不出戶就能知天下事,只要自己肯學,隨時都可以充實自己。

也有人說,全職媽媽就像保姆一樣。天天只會帶孩子做飯,做家務,但是在我看來,陪伴孩子的童年,媽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作為媽媽,能把孩子,丈夫,老人,照顧好,我覺得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也就是家裡的功臣。

作為父母都知道,一個家庭,孩子平安,長輩健康,夫妻和睦,就是最大的財富。


影兒baby


不願意,因為如果我不工作我也做不好一個全職媽媽。全職媽媽太累了,跟打雞血似的,如果我因為生了孩子就回歸家庭照顧孩子吃喝拉撒甚至孩子爸吃喝拉撒了,那我教育女兒的意義何在,我全職照顧女兒成長,讀書,畢業,她將來結婚是不是也面臨我一樣的命運。這樣循環往復,讀書的意義又何在。我始終覺得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希望孩子填表的時候可以驕傲地寫上我媽媽是幹嘛的,而不是我媽媽是個在家的中年婦女。有人說陪伴孩子是最重要的,這點我不否認,所以朝九晚五的工作,下班時間週末都是陪著孩子,想想孩子平時上學時候,如果你在家,你又如何打發你的時間呢?

再者,經濟壓力。現在城市生活節奏快,經濟壓力都給孩子爸,我覺得對一個家庭來說是不負責任的。男人也是脆弱的,也需要分擔。當然那種掙錢超多的除外。

當然,我只吃做全職太太,不支持做全職媽媽。這是兩個質的區別。


清秋3784


以我這個全職5年的媽媽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重新讓我選擇,我還是會選選擇全職照顧教育孩子。為什麼我會這樣子選擇呢?在現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孩子的教育比什麼都來來得重要。

在我冠上"媽媽"這個稱號以來,慢慢接觸到孩子的教育。真的覺得收穫很多。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如果你傾力付出了,其實就是像買股票買了原始股一樣,後面的育兒生活就很輕鬆,如果在前三個月輕鬆那麼換來的往往是往後三年的辛苦,而且很難挽回孩子的心。曾經有媽媽和我說過一個這樣子的問題:為什麼孩子和我不親呢?反而爺爺奶奶親。"其實原因很簡單的,因為媽媽這個角色不在她身邊,所以孩子選擇了爺爺奶奶,作為他的重要他人。

在我看來,養育一個孩子,家庭教育如果做得不好,很有可能會把整個家庭毀掉。去年很多人都看到了過震驚全國"12歲男童持刀弒母"這個新聞!而殺害母親的原因,疑是男孩在家中抽菸,被母親發現後用皮帶抽打,男孩不滿母親管教太嚴,便心生怨恨,從廚房中拿出一把菜刀,砍向了母親。我還記得當時在相關的新聞看到說(不知道是否真實),有人問他:後悔嗎?男童的回答:我砍的是我的媽媽,我不覺得我錯了…"很難想象,一個12歲的男孩子為什麼會說出這樣子的話。這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導致一個才12歲的男孩子,變得如此的殘忍。

雖然已經全職照顧教育我的孩子5年了,但我還是很慶幸能有這個機會看著她一點一點的健康快樂的成長。

這是我個人的經驗之談。希望對你有幫助。


N次方育兒


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這問題猶如“麵包”與“孩子”之間的兩難選擇。在我看來,無論是全職父母還是職場父母,都與孩子的教育並不衝突。

如果非得要選擇,我會選擇成為全職媽媽,全職媽媽也是一份全職的工作,在成長型思維模式中,全職媽媽不只是單單的照顧孩子,更多的是,全職媽媽能在照顧孩子、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內在能力,從而轉化為一份事業,成為事業,當然就是有能力上升的成就與經濟收入的滿意。

首先,如果當全職媽媽,純粹是為了孩子的教育,這裡的教育,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教育類型。

一是,孩子的學科考試教育,二是孩子的德行能力教育。

對於孩子學習成績的教育輔導,我認為,不是全職媽媽就一定能將孩子的學習成績輔導好的。

比如,前段時間“學渣兒子”,這位“學渣兒子”的父母都是985碩博高材生,他的媽媽,在從他小學開始陪讀,如今也陪讀了四年,可是孩子成績就不見好。後來,這位媽媽從開始的焦慮,到現在的釋懷,認為孩子是不善於學習的。

孩子學習不好,還怪孩子沒學習天賦?

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不負責的想法。

我國教育家郭思樂教授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如果我們讓他們學習某個東西,他們不學,那一定是這個“東西”錯了,這是我們的問題,而不是孩子的問題。

那麼,與這位“學渣兒子”形成對比的“學霸男孩”,就驗證了“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的理論。

這位“學霸男孩”只有5歲,他的父母也是985高材生,同時也都是企業的高管,但與“學渣兒子”不同的是,這位5歲男孩的父母並沒有成為全職在家的父母,而是職場爸媽,但他們教出來的兒子,卻是碾壓絕大多數的985高材生。

這位男孩放出了一份他的簡歷,內容長達15頁,裡面的每一個內容點更是令所有人都汗顏,比如,他學識淵博,讀書萬卷,小小年紀,年閱讀量已經去到500本了,更有408本是英語讀物,識字量也去到了1500字,而且了不起的是,他還每週堅持寫3篇英語日記。

當然,除了這種學識外,他還愛好豐富,文史、藝術、數理、運動等等都是大愛,無論是主持、鋼琴、街舞、塗鴉,還是足球、游泳、圍棋,男孩都樣樣精通。

看到這,你以為會是個傲嬌的孩子,其實不然,他的三觀比大多的人,都要正。

這樣的霸氣側漏,狠狠的說明了,孩子的學習力是天生很強的,關鍵是看父母的引導。

如題中說到,許多父母因為工作脫不開身,沒時間教育孩子,其實是用父母自己的無能掩飾自己的懶惰。

你看,“學霸男孩”的父母都是企業高管,他們不忙嗎?他們肯定忙!但他們之所以能教出這樣優秀的孩子,全在於他們懂得用心思的陪伴孩子、教育孩子。

這位“學霸男孩”爸媽在對待孩子教育上,都是一直“堅持每天晚上2-2.5小時的有效陪伴,從文到武,從靜到動,讓孩子廣泛地接觸各種興趣。”“重過程,淡化結果,但結果中必須保持認真的態度。”

在忙,都要有質量的陪伴孩子,但現實生活中的有些父母,不是以應酬、加班沒空為由,對待孩子是各種的推脫,請撫心自問,這些應酬、加班真的是急需迫切的嗎?有時候,有些事是需要父母自己權衡取捨的。

然而,有的父母儘管在陪了,但他們是人在、心不在的狀態啊,你玩你的玩具、我看我的手機,如此,怎麼能做到言傳身教呢?

其實,育兒,就是育己。從你育兒的態度,就知道你的人生態度了。


花師奶成長


奇怪。自己的孩子自己不帶,為什麼成了常態?

動物界也是媽媽獨自帶孩子,國外也是夫妻帶孩子

怎麼就在中國這麼難?

男人那麼不會賺錢就別結婚,女人生存壓力那麼大就別生孩子。

總之,別把中國的傳統,陪伴孩子長大,相夫教子說的這麼不堪。

愛上班,等小孩大了有自己世界,你愛上班多久上多久。

愛學習愛保持進步,孩子睡覺你愛看多少書看多少書,愛考什麼證考什麼證。

自己不努力,上班也是混吃等死蹉跎歲月(其實大多數在職場也並不見得多上進多有前途,拿著幾千薪水也好意思說自己不會落伍)

老公若是不愛你,管你是家庭主婦還是女強人,一樣出軌噁心你。家庭婦女被甩的多,但女強人離婚的還少麼?

所以,不靠父母!自己生的孩子自己帶!自己選的老公能賺多少自己承受!自己不想被淘汰就持續努力學習!就這麼簡單!


幽遊零妖


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分情況而定。

1、孩子是老一輩帶,育兒思想能跟上時代的潮流。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新聞,一個老太太是教師職業的,她退休後幫忙帶孫子。老太太特別用心帶小朋友,不懂的或者遇到問題就查找資料,網上請教。細到每餐飲食,大到讀書寫字,輔導功課。比育兒師還專業。如果老一輩是這樣,能接受新知識、懂得科學育兒的,當然不用為孩子的教育辭職。

2、不看重教育,玩得開心,快樂健康就好。

玩是孩子的天性。至今很多家長都還認為,小孩上小學前主要是玩。讓老一輩帶,首先和她約法三章。例如什麼不能吃,電視每天不能看超過2個鐘,外出不能關顧聊天等等。如果老一輩會聽得進去,並付諸於行動。孩子和父母都是同住一個城市(非留守兒童),這種情況可以考慮不辭職。

3、和老一輩育兒觀念不一致的。

很多老人至今還認為,帶小孩是很簡單的事情。他們那一輩,四五個小孩,隨便帶,還不是一樣健康成長,事業有成?而且,認為孩子只要吃飽就好,哪怕是追著喂都行;認為孩子只要聽話就好,哪怕看一下午的電視;認為孩子只要能吃就行,哪怕是連續吃幾個雞腿。和他們溝通,指出利弊,他們還自認為很有道理,不聽勸,一意孤行。如果家裡真的有這樣的老太太,堅決點,辭職吧。因為可能下一個熊孩子就會出現在你家。生活方面就這樣了,其他的就更不用指望。

4、看重教育,關注孩子身心發展的。

願意辭職。這個前提是兩夫妻的育兒觀念一致,有什麼問題都要共同面對。無論是全職媽媽還是全職爸爸,另一方都非常體諒對方,也用行動、財力支持對方。關注時事資訊,關注教育、關注健康,和孩子一起成長。父母帶和老一輩帶很多時候相差是十萬八千里。當然小孩上幼兒園或者上小學可以考慮重返職場,畢竟脫節太久,會有很多變數。

“我是蘇公子,每天分享親子精選內容。歡迎您關注我,期待我們成為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