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中的葉德輝為什麼被稱為改革釘子戶?你怎麼看?

鹹瑞柱


葉德輝(1864—1927),字煥彬,號郋園。出生於長沙一個商人之家,其父葉雨村,捨得在兒子的教育上花錢花功夫,給了葉德輝非常良好的教育,葉德輝又特別聰明,學習好,愛讀書,於書無所不讀,人稱“讀書種子”。

(上圖:陳寶箴(1831年-1900年),1895至1898年任湖南巡撫)

葉德輝20歲舉秀才,21歲成舉人,1892年,28歲的葉德輝考中進士,在學習的道路上可謂一帆風順。舉進士後,被朝廷任為吏部主事,步入了官場,也是光大門楣的大喜事。然而,葉德輝受不了按部就班的官場規矩,只當了一年吏部主事,就一紙奏章,告假回家了,一邊讀喜歡的書,還愛上了藏書,還著書,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起了悠然於世外的神仙日子。

由於他的進士出身,吏部主事歸田,善於舞文弄墨,於是成了長沙當地著名鄉紳,一大名人。但葉德輝並不是一個甘於寂寞的人,他出身商人之家,家財雄厚,又是學界名人,故謀得南區商團團總和省教育會長等多個頭銜,干擾地方,左右鄉里,成為了各路都要來朝拜的財主學者。

戊戌變法之前,陳寶箴以湖南巡撫的身份推行新政,力主維新,招募譚嗣同、梁啟超、唐才常、熊希齡等一班人才,開辦時務學堂,出版《湘報》,為變法開風氣之先。然而,變法決心大、力量大,反對變法也力量大、決心大。

(上圖:葉德輝)

湖南首倡維新,葉德輝卻現曾任過江蘇學政、國子監祭酒、後罷官歸裡的王先謙及舉人曾廉等學人、鄉紳,反對變法,反對維新,尤其是以葉德輝攻擊得最起勁。為了反對維新派的改革,葉德輝特編著《輶軒今語評》《翼教叢編》等書,說:“康有為之徒煽惑人心,欲立民主,欲改時制,乃託於無憑無據之公羊家言,以遂其附和黨會之私智,此孔子所謂言偽而辯之少正卯也。”還稱譚嗣同、梁啟超等人無君無父、不仁不義,甚至在《長興學記駁議》一文中,罵康有為是“亂民”,梁啟超是“詖士”(奸邪),罵他們是孔教的叛徒。

在整個湖南的維新變法過程中,儘管以陳寶箴為首的維新派力倡改革,但以葉德輝為主的頑固保守派卻極力阻撓,維新與反維新的鬥爭一度呈白熱化趨勢,並由學術爭論到達政治火拼,幾乎勢不兩立,葉德輝因此而成為了戊戌變法中改革的釘子戶。

(上圖:譚嗣同,1897年回湖南,在陳寶箴支持下倡辦時務學堂,1898年辦《湘報》,宣傳變法)

葉德輝的反維新還表現在對封建帝制的迷戀,甚至一些跳樑小醜的鬧劇和醜劇,他都樂於捧場,像袁世凱稱帝時,他就給在北京的楊度、梁士詒等人捧場,張勳復辟,葉德輝也通電支持,這些逆時流、開倒車的行為,實際暴露了葉德輝思想上的極度保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