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府兵制?

吳建義


府兵制其實是鮮卑部落化軍制 從遊牧變為農耕方式

對府兵制最早雛形的記錄北齊魏收所編撰的《魏書》:

“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種人、工伎巧十萬餘家以充京都,各給耕牛,計口授田。天興初,制定京邑,東至代郡,西及善無,南極陰館,北盡參合,為畿內之田;其外四方四維置八部帥以監之,勸課農耕,量校收入,以為殿最。”

各給耕牛,計口授田,是均田制;

其外四方四維置八部帥以監之,則是府兵制是雛形:以鮮卑部落的形式進行農業耕種。

北齊人狩獵圖


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在398年設立八部大夫,即八部帥,監管四方:

“其八部大夫於皇城四方四維面置一人,以擬八座,謂之八國。”

西魏542年,宇文泰在關中六鎮的基礎上,仿照八部大夫,設立八柱國,重回鮮卑部落化軍制。

同時東魏採取的是鮮卑人當兵作戰、漢人耕種供給的兵民分離制:

高歡經常在戰前用鮮卑語對六鎮士兵說:

“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陵之”

564年,北齊出現了兵民合一原型:

“男子率以十八受田,輸租調,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調”

18歲時國家給予田耕種,66歲時國家收回,並免除賦稅;20歲到60歲需要服兵役。

590年,楊堅正式建立兵民合一的府兵制:

“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

唐朝繼承隋朝,先是以車騎府來管理府兵的耕種和練兵事宜,後設立折衝府進行管理,並固定編制:

火——隊——旅三級編制。10人一火,50人一隊,100人一旅。

一個折衝府,就是一個府兵。1200人為上折衝府,1000人為中折衝府,800人為下折衝府。

折衝府有木契、銅魚作為調發憑證。朝廷要調發府兵,需要有敕書、木契、銅魚三個憑證,有都督、所在郡府共同勘驗,才能發兵。

唐朝時最多有600多處折衝府,總兵力高達68萬人。

府兵制的訓練,杜牧詩詞寫到:

“三時耕稼,一時治武”

即:一年四季,春、夏、秋三季耕種,冬季練兵。練兵由折衝府負責,教授軍陣、戰鬥之法。但是作戰所需的兵器、弓箭、馬匹、糧餉等,國家並不配發,由士兵自備。

這和草原部落在形式上基本一致。一個折衝府,就是一個部落。

因此,府兵制,其實就是鮮卑部落制,其內容從遊牧打獵變成農耕,其首領從酋長變為部大人、柱國、車騎府、折衝府,生產、作戰融為一體的本質並沒有變。

府兵制的衰落

府兵制的優點有:

1、防止大將擁軍自立。兵不識將,將不知兵,將軍有名無實。

2、養兵成本低廉。平時不需要出軍餉,戰時的兵器、裝備、馬匹、糧餉等無需提供。比起募兵制的高額軍餉,府兵制可謂是太低廉。

3、鞏固治理,緩和社會矛盾。府兵平時種田,有吃有睡,不會鬧事。

府兵制的缺點:

1、相比募軍,一年只有一個季度的練兵時間,作戰技能不夠熟練。

2、只能周邊作戰,不能遠征——大家還要回去種田、割麥的,不能去太遠,一般以15天往返路程為作戰範圍。

府兵制衰落的原因:

1、均田制被破壞,導致無田可授給府兵;

2、北方邊境面對突厥、奚、契丹等騎兵的進攻,需要長期駐守的軍隊,府兵不能擔任這個職責,只能招募;

3、唐朝人口流動,朝廷掌握戶籍能力下降,府兵脫離戶籍太多,導致折衝府內無兵可徵。


綜述

府兵制是一種生產、戰鬥相互融合的鮮卑部落軍制,是遊牧文化在農耕文化的直接應用。明朝的衛所制、清朝八旗制,都和府兵制一樣,本質都是生產、戰鬥為一體。

唐朝、明朝、清朝三代都在中期出現了招募制:安史之亂後,招募製成為主導;明朝抗倭、遼東戰事都以招募軍為主;清朝太平天國、西北迴亂的平定,都是靠漢人的招募軍。

唐朝的府兵,是以折衝府為單位,即每個單位800——1200人。如率兵10萬出征,就意味著是100多個折衝府單位。這和明朝5000人一個衛所、清朝2萬多兵力一個旗是相同。

對於將軍而言,如何讓10萬大軍、100多個折衝府單位配合作戰,就是勝負的關鍵——因為他們平時互不來往,不會為對方搏殺。

因此,協同作戰、將領引領士氣這兩個問題是府兵制下作戰勝負的關鍵難題。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府兵制是西魏大冢宰宇文泰開創的一種制度。在北魏六鎮起義之後,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被打破,北朝有一種逆漢化的趨勢。為了對抗東魏丞相高歡,西魏宇文泰將關中六鎮軍人和原在關中的鮮卑諸部編入軍隊。也就是說,鮮卑為兵,漢人為民。當兵,是鮮卑人的專利。

但是公元543年,西魏與東魏作戰,敗於洛陽邙山。西魏鮮卑軍隊損失巨大,回到關中的宇文泰不得已,開始收攏關中隴右地區的漢人豪族加入軍隊,形成利益共同體。於是,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的府兵制應運而生。宇文泰為八柱國之首,為全軍統帥,西魏宗室元欣掛名。其餘六柱國是實際上的軍隊統帥。八柱國分別是:

1.使持節、太師、柱國大將軍、大冢宰、都督中外諸軍事、安定郡開國公宇文泰

2.使持節、太傅、柱國大將軍、大宗師、大司徒、廣陵王元欣

3.使持節、太尉、柱國大將軍、大都督、隴右行臺、少師、隴西郡開國公李虎

4.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宗伯、趙郡開國公李弼

5.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馬、河內郡開國公獨孤信

6.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寇、南陽郡開國公趙貴

7.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開國公於謹

8.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少傅、彭城郡開國公侯莫陳崇

八柱國手下實際掌權的六柱國,每人掌管2個大將軍,這就是著名的十二大將軍。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就位列十二大將軍。十二大將軍每人手下再控制2個開府將軍,每個開府將軍領的軍隊就是一個基本單位的府兵。一個府的兵員大概在1000人左右不等。

府兵,是兵農合一的軍人。但是,很多人都不瞭解的是,府兵與之前北魏六鎮那種世襲的軍戶是不同的。府兵,更類似西方的“騎士”與日本的“武士”。在西魏,雖然允許漢族人當兵,打破了鮮卑人對軍隊的壟斷,但是,府兵所謂的府籍可不是軍籍,他們的後代不用世代當兵,是可以自由選擇從事職業的。在西魏直至隋唐初年,當府兵是一種榮耀,而且至少是家境殷實的人家才能當府兵。所以,所謂的“兵農合一”,不是說這些兵戰時打仗,閒時務農。而是戰時被徵召起來打仗,閒時在家當地主。這就與北魏時期六鎮軍人那種世襲的被壓迫的,需要同時承擔兵役和勞役的近似奴隸的軍人有很大不同。府兵,由於地位高,戰鬥力也高,因為軍功可以給軍人帶來榮譽和官職。這是後來北周滅北齊,隋朝統一天下,初唐再造盛世的基礎。

府兵制被破壞,是唐玄宗年間的事。此時,大唐富強,臨時的戰事逐漸減少,而軍隊的主要任務變成了戍守邊疆,需要士兵長時間駐守在遙遠且漫長的邊境線上。而府兵本身就屬於“騎士類”的精兵,可以自由選擇職業,很多府兵不願意因常年駐守在邊境線上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於是,府兵越來越難以召集。這種兵農合一的府兵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唐玄宗天寶十節度使手下的招募的職業軍隊,常年駐守邊疆。這些兵來源就多了,當兵也不再是某些階級的特權。最後,府兵制完全被募兵制所取代。


杜少說歷史


府兵制是西魏宇文泰創立、北周武帝承繼發展、隋唐兩代君主不斷改革完善、最終在唐玄宗天寶年間消亡的軍事制度。

公元543年,西魏權臣宇文泰大敗於邙山,西魏軍被東魏軍斬殺六萬餘人,可謂慘敗而歸。

正因為當時,缺兵少人的西魏有被東魏舉國滅掉的巨大風險。

所以為了保家衛國,防止被敵國所滅,宇文泰便迅速蒐集兵源組織壯士集結成軍,即大規模招募關中隴右的漢人豪強家族子弟來當國家的正規士兵,史稱其廣募關隴豪佑以增軍旅。

創建府兵制的宇文泰

一時間,為了保家衛國這一共同目的,西魏的漢人和鮮卑人在宇文泰的統籌兼顧下,逐漸改變原來漢人種地、鮮卑人打仗的一貫做法,開始共同參軍保家衛國,胡漢交融的府兵制便由此而生。

宇文泰創建府兵制的具體措施是確立名為八軍、實為六軍的總體軍制,以暗合鮮卑的八部制和西周的六軍制,藉機廣收鮮卑人和漢人的人心。

西魏六軍的編制為:最頂層設八個柱國,除總統軍權的宇文泰和充當擺設的元欣外,其餘六柱國,每柱國下轄兩個大將軍,共十二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轄兩個開府,共二十四個軍;每個開府下有兩個儀同,共四十八儀同。

府兵制的領導機構

就這樣,整個金字塔形的軍事領導機構便初步形成。

領導機構有了,還得有士兵給這些軍事領導管帶,府兵制創立初期,宇文泰編制的一個柱國大將軍領兵八千,一個大將軍領兵四千,一個開府領兵兩千,一個儀同領兵約千人,這樣算來,六柱國合計需要籌集精兵四萬八千人。

為了選到真正能打仗、能保家衛國的士兵,宇文泰雖然將選兵範圍定得很廣泛(漢人、鮮卑人都可入選),但將選兵要求定得很嚴格。

入選府兵的第一個條件是家產富裕,有入選府兵資格的家庭,得身居六戶中等以上,得有經濟實力提供弓刀一具;第二個條件是家庭男性成員的人數得多,只有壯年男丁在三人以上時,該家庭中的男人才有資格被挑選為府兵,男丁少的家庭得種地交賦稅服勞役,不得參軍;第三個條件是兵員能力得過關,當然這是指士兵得身強體壯。

宇文泰將要求定得嚴格,是因為府兵待遇很好,這樣才能激勵士兵奮勇作戰。宇文泰規定:只要入選府兵,其全家免除苛捐雜稅,府兵本人在建功立業後還可按功勞受賞。

眼看待遇如此多利少弊,關隴豪佑便紛紛響應宇文泰號召入選府兵。

招收完府兵後,宇文泰規定,全體府兵,每月的上半個月要操練步伐、巡防之類的基本功;下半個月,則要在同州一帶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

如此一來,府兵在士兵身強體壯的基礎上訓練,便熟能生巧得專業善戰起來,同時,府兵家屬可免除徭役賦稅,建立軍功後可升官發財,所以府兵接受訓練、領命作戰時自然可心無旁騖地熱情訓練、光宗耀祖地拼死奮戰。

憑藉創意滿滿的府兵制,本來大敗虧輸有亡國之危的宇文泰重新振作起來,他和他的侄子宇文護、兒子宇文邕,靠府兵制的巨大潛力和巨大威力,先後掃平巴蜀、攻下荊州、攻滅北齊。

而後,隋文帝楊堅憑藉府兵制攻滅南陳,完成了天下的統一。

將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在一起的隋文帝楊堅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隋煬帝對府兵制進行了改革,最主要的一點是將府兵制與均田制掛鉤,隋文帝規定,府兵除原有軍籍、隸屬軍府外,還要與其家屬一同列入州縣的戶籍,如此一來,府兵軍人及家屬與一般百姓一樣,也可以按照均田制獲得一份田地耕種。

隋文帝楊堅將府兵制向兵農合一(府兵制下的軍人,亦成為均田制下的農民)方向發展,即規定府兵平時在家務農,發展經濟,遇到戰事時,就緊急集合,放下鋤頭,拿起武器,為國家而戰。

此項改革,雖然解決了府兵的土地安置和國家的物資生產問題,但也為府兵制的沒落和消亡留下了隱患。

到了唐代,府兵制進一步得到完善,其基本單位變為折衝府,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折衝府的長官是折衝都尉,副長官為果毅都尉。

唐朝府兵制下級隸屬關係

全國折衝府分別隸屬於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十二衛指左右領軍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衛,東宮六率指左右司御率、左右衛率、左右清道率。

十二衛分別設置一位大將軍,並直接服從於皇帝;東宮六率則效命於太子。

府兵的選拔,每三年進行一次,徵選的原則是“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皆均,先取多丁”。

府兵一般21歲入軍,到60歲退役,在服役期間,府兵可免除賦稅徭役,但出戰時的軍資、衣裝、輕武器(弓箭、橫刀)和糧食、均需自備。此外,每十人還得共同準備供運輸的馬(或驢)六匹,即所謂“六馱馬”。

自備軍資對於府兵來說,是很沉重的負擔。

府兵平時的職責是輪流到京城宿衛,號稱“番上”,遇到特殊情況,府兵會出徵或戍防外地。府兵在和平時期在各自的家鄉從事農業生產,到了冬季農閒時便集中參加軍事訓練,如此唐朝府兵便實現了兵農合一、寓兵於農的雙重目的,此舉既保證了府兵的安全生產和戰鬥力,也減少了國家的軍費開支。

從總體來看,唐朝府兵制的意圖也很明顯,府兵軍府較多時有六百三十四府,可謂遍佈全國,總兵力60餘萬,可是關內道,竟設置了二百六十一府,佔全國軍府三分之一以上,至於其餘軍府,則依次設置在河東、河南、河北、隴右諸道,而其它諸道,則至多不過十府,少則只有二三府(如江南、嶺南)。

這種厚此薄彼的軍府佈局,體現了唐朝統治者居重馭輕,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的政治、軍事意圖,能夠保證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絕對控制。

最重要的是,府兵的調遣權是皇帝通過尚書省兵部牢牢掌控的,中央十二衛長官和地方的州縣長官均無權私自調兵。國家遭遇戰爭時,一般由皇帝臨時任命將軍統率府兵出征,打完戰爭後,將軍回到朝中任職,府兵迴歸各自軍府。一般情況下,將帥沒有統兵之權,在戰時,將帥會臨時與府兵們結合在一起,作戰完畢,將帥就得立刻將府兵們遣散回各自軍府,將兵符交還兵部。

府兵的調兵權由尚書省下轄的兵部管轄

總之,兵部調兵權和將帥臨時統兵權的嚴格分離,確保唐朝統治者對府兵能夠做到絕對控制,能夠強有力地維護國家的安定和統一。

前面提到,隋文帝將府兵制下的軍人,改革成了均田制下的農民,府兵軍人便極為依賴均田制,因為他們的軍資需要自備,所以田地糧食產出便是他們的必要收入,用以購買軍資。

唐朝前期,國家施行的均田制還能確保官僚貴族和百姓均能分得田地耕種。

但是,由於官僚貴族可得到的土地很多,而百姓常常得不到充足的土地,特別是,永業田和口分田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買賣或轉讓,所以官僚等貴族的大規模土地兼併漸漸抬頭,因為越來越多的百姓為不時之需(婚喪嫁娶)或意外之患(瘟疫災害)而變賣各自的土地,這導致官僚貴族和富商、寺院爭相強買百姓的土地。

曹操曾認為,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均田制就因為官僚貴族、富商、寺院的強買式壯大而變得分田不均,導致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社會矛盾因此加劇。

所以均田制的崩壞,也導致府兵制度逐漸走向衰亡。

因為一旦均田制下的田地被大貴族、大官僚、大商人壟斷了,大多數府兵便沒有田地生產糧食,沒有用以購買軍資的收入,就會自殘逃役、隨意逃跑;同時,府兵本來實行著三年輪換守邊的制度,但由於西方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不斷壯大,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統治下,唐朝邊防戰爭越來越頻繁,長期駐守邊疆的府兵數也越來越多,府兵的戍期也越來越長,甚至遠遠超過三年,邊疆將領也頻繁剋扣兵士的軍餉、掠奪兵士的軍資,駐守長安的府兵還被達官貴人隨意奴役,就這樣,依附在均田制上的府兵制便因為均田制的崩壞、統治者嚴令的延期戍守、邊關將領的剋扣掠奪、京城豪族的隨意奴役而消亡。

天寶八載(公元749年),鑑於軍府無兵可交,唐玄宗遂下令停止折衝府的徵發府兵,府兵制終於廢止。

宣佈廢除府兵制、採納募兵制的李隆基

綜上所述,府兵制興於西魏危急存亡之際,後幫助宇文家族掃平了北方,幫助隋文帝掃平了南方,隋文帝鑑於軍府人數眾多後勤供應不足,便將府兵制與均田制聯繫起來,後經唐太宗李世民的發展壯大,府兵制極於全盛,可是由於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的隨意糟蹋,由於人口的大規模增長和官僚、貴族對農民田地的強買式兼併,均田制逐漸遭到破壞,同時,依附於均田制上的府兵制便如無根之木般逐漸消亡,最終被募兵制取代。


小崔暢說歷史


府兵的前身,是以賀拔嶽武川軍團,和侯莫陳悅軍團的一部分,以及隨魏孝武帝入關的北魏宿衛勁旅這三個基本部分組成的,原是鮮卑化非常徹底的軍隊。其中尤以構成府兵核心的武川軍團,它的前身是六鎮鮮卑,六鎮鮮卑的前身大都是拓跋部氏族成員。

宇文泰在接收賀拔嶽的以六鎮中武川鎮軍戶為骨幹的軍團時,這一軍團人數不過數千人。侯莫陳悅兵潰後,李弼率眾萬人來歸,隨孝武帝入關的也不過萬人,合起來,西魏的兵力大概在三萬人左右。宇文泰命十二個將軍分別統領。 大統三年(537年)沙苑會戰,高歡以二十萬眾進犯西魏,宇文泰迎擊的軍隊還不滿萬人,大勝以後,不斷補充,人數增多。大統八年,正式成立六軍。到了大統九年,西魏的軍隊就發展到十萬人左右了。同年與高歡在邙山會戰中失利,宇文泰的軍隊被東魏殲滅的就有六萬人之多。經過這次慘敗,西魏實力大傷。而且事實上,關隴地區的六州鮮卑人數本來就不多,戰爭的長期持續使兵員的補充更困難,宇文泰不得不從漢族方面補充軍隊,來充實自己的力量。

為了更好的配合建軍工作,宇文泰對他的統帥部也略加改組。形式上採取鮮卑舊日八部之制,除自己已在大統三年由西魏文帝任命為柱國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為西魏政權中的實際最高統帥外,又在大統十四年任命西魏宗室廣陵王元欣為柱國大將軍,但也只掛虛名,並不授予實權。卻用趙貴、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等六人為柱國大將軍來實際分頭統帥六軍。每個柱國大將軍下有兩個大將軍,共十二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有兩個開府,共二十四個開府,是為二十四軍,每個開府下又有兩個儀同,共四十八個儀同。根據西魏末、北周初的記錄,一個儀同當時領士兵一千人,一個開府領兵二千人,那麼一個大將軍,領士兵四千人,一個柱國大將軍領士兵八千人,六柱國合起來就有四萬八千人。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府兵。


天少講史


為什麼沒有一個人回答問題,都他媽查文獻說文獻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呢?

都是書呆子嗎?

讀歷史沒錯,要有自己的理解,錯了怎麼了?被指正討論也是一種學習,記到腦子裡去了,查文獻發表過3年你還記得嗎?

好吧,我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不要說什麼府兵制成於周齊,興於隋唐,沒吊用,薛仁貴從軍,尉遲恭從軍,不都是幕兵制嘛

北魏的時候為了抗擊柔然等其他少數民族,實行軍鎮制度,處在軍鎮的鮮卑人,世代為兵,父死子繼,這些人不耕作的,就食於漢,這就是府兵制的雛形

他們的凝聚力是非常強的,當兵的都是一起的,長官更是世代相傳,比後世割據政權的領導者或者節度使強多了,畢竟很多都是盤根錯節,親上加親

這就很危險了,長官的話比皇上還管用,後來唐宋的節度使顯然和他們不是同一級別的,節度使大多數都是私兵,被小弟殺很正常,他們卻是一個整體,拖家帶口,所以歷代帝王都不用

六鎮也發動過叛亂,不過被鎮壓了,把他們遷到河南了,後來高歡抓住機會帶領他們消滅爾朱氏,掌握國家大權

高歡雖然是漢人,還是用鮮卑的府兵制,鮮卑為兵,漢人為民,和漢人大地主達成協議,手下將領好幾次差點殺掉宇文泰,都給放跑了,把高歡氣的要死,還是沒有殺,為什麼?這就是府兵制啊,弊端

宇文泰,前期也是鮮卑為兵,可是手下鮮卑兵太少,幾次東西大戰,雖然互有勝負,可是高歡那邊鮮卑人多,補充快,自己這邊受不了,於是想了方法,擴大府兵制的條件,讓漢人也能參軍,這樣的話確實成果顯著,改變劣勢

但是也有缺點,放權給了漢人,很多漢人被封為柱國大將軍,如果碰到想要篡位的人,只需要拉攏這些府兵將軍,成功率非常高

萬幸的是,真有人難麼幹了,楊堅,很多名將都相應他,比如干死高歡的韋孝寬,自然也有連襟李淵父親家族

雖然隋朝想要實行科舉制度和募兵制,想要廢除容易引發叛亂的世家大族和私人府兵,沒想到沒過多少年,趁著楊廣好大喜功,耗費國力,太原李淵憑藉關隴集團支持,成功當上皇帝


沒想到李二,還是要廢除世家大族官官相護,根大成型

後世的節度使和府兵制的區別是節度使的兵是募兵制招來的,各級官員之間雖然都是親信關係,但不是好幾代那種密切的關係,出生就認識,什麼大表哥啊,將軍是姑父

府兵制少數民族一直在用,當權之後也就南北朝的北朝在用,清朝當權後的八旗就是擺設

募兵制好啊,至少皇帝用的放心,兵將不熟悉,皇帝殺將軍,被說成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哪像府兵制的高歡,牛逼哄哄的對當時的老大爾朱兆說,你殺了我沒關係,我手下就要反了啊。。。多猖狂


美周狼


府兵制,簡單來講實際上就是一種徵兵制度,不過不是全國徵兵,主要在折衝府的民丁中徵召,由官府挑選時任組成一組,之後就是一日為兵,終身為兵,21歲入伍,到了61歲才能退休。宋人陳傅良在所著《歷代兵制》中寫道:“其制雖始於周、齊,而其效則漸見於隋,彰灼於唐。”唐代的府兵徵召上來就是中央直轄下的最基本的武裝力量,主要的任務是守衛京城長安,並且在戰爭時期再臨時奉命出征。

說起來,府兵制的建立與均田制離不開,一般來講,府兵都是來源於均田戶,平時沒有軍事需要的時候在家裡務農耕田,農閒的時候則要參加軍事訓練,有了戰事以及軍事需要的時候再出徵。朝廷一般會給府兵分配一定量的永業田作為耕地,並且還有相應的減免稅,但是府兵同時也要自己裝備以及準備糧食等等,也就是真正的自費出征。自費這一點倒是跟歐洲的騎士有點相像,不過其他方面差別比較大。

募兵制,實際上就是職業兵,因為府兵雖然保證了相對穩定的兵源,但是數量上以及戰鬥力上面仍然不能保證。因此很多的軍事行動仍然要依靠“兵募”。這就是早期的募兵制的來源,這些兵募一般是在皇帝的政令下達以後,地方政府按照需求以及政令臨時徵召的軍人,一般軍事任務結束就解散了,所以倒是很像現在的僱傭合同一樣,一些戍守邊境的兵募還可以“續約”,並且他們所需要的裝備和器材都不需要自己準備,而是由州縣來提供。


國家人文歷史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府兵制源於北周,最初宇文泰設立八柱國十二大將,實際上是六個柱國,另外兩個照顧魏國皇族給的名額,實際不統兵,六個柱國每個分兩個大將,每個大將領兩軍,一共二十四軍,一軍就是一府,隨著北周滅北齊,隋統一天下,唐開疆拓土,府兵制不斷擴大規模,也不斷完善,它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寓兵於農。府兵所有的兵源來自農民,這些農兵不打仗的時候就耕種土地,戰爭來了就作戰,他們耕種的土地都由國家供給,這跟北魏的均田制是緊密結合的。



二,軍械軍糧自備。脫身於鮮卑族的北方政權並不像漢人政權那樣設立有武庫,軍械馬匹都由自己來準備,也是自身的私產,所以府兵裝備一般很精良。軍糧也藉由屯田解決,節省了國家大量資源,唐制規定,民分九等,只有上中六等有資格參軍,從而保證了軍械和後勤。


三,設立勳官制度和優撫政策。與秦漢不同,打仗立功並不給予爵位,而是給勳官,這種戰勳往往是經濟上的獎勵,比如免除賦稅,獎勵物質等等。這完全杜絕了軍人干政的可能,將軍隊職業化,有力的保證了王朝對外的作戰。另外,戰士陣亡會得到撫卹,解除了軍隊的後顧之憂,加強了戰鬥力。

募兵制是在府兵制瓦解的情況下出現的制度。唐制,全國共有八百多個折衝府,三分之一在關中,其餘分在各地,但唐初對外擴張太快,很多邊區人口稀少,府兵制不能很好推行,加之國家承平日久,撫卹和優待軍人的制度被破壞,府兵制逐漸就瓦解了,被更簡單的募兵制取代。



募兵制很簡單,就如同現在的僱傭兵體制,由地方政府花錢僱傭士兵打仗,完全的金錢關係,募兵沒有國家觀念,全憑錢辦事,手續是簡單了,但是容易造成邊鎮尾大不掉,安史之亂其中就有募兵制的問題。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府兵制是中國古代的兵制之一,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

府兵平時為耕種農民,農閒時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起於北魏時期,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各種賦役,當兵也成為鮮卑人專利。但是,馬匹,刀槍等軍需品,須有府兵自己掏錢購買,這就是花木蘭從軍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的原因。

這種帶有明顯民族歧視的政策,到楊堅任北周大丞相時,就徹底廢除鮮卑人當兵的專利,漢人一樣可以成為府兵。唐太宗時,府兵制達到極盛。

府兵制最大優點就是戰時為兵,和平時為民,他能有效防止那些別有用心的將領專權與獨大。但到天寶年間,府兵制就走到盡頭,由於戰爭過於頻繁,府兵被調到邊疆,常年累月不能回家,引起老百姓的不滿。因此,唐玄宗就廢除府兵制改為募兵制。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府兵制起於西魏宇文泰而盛於唐,正式定型於在唐太宗貞觀十年。

府兵本泛指軍府之兵,北魏在經六鎮起義後分為東、西魏,為了與東魏相抗衡,西魏權臣宇文泰把流入關中地區的六鎮軍人和原在關中的鮮卑諸部人編為六軍。但在以後與東魏作戰中損失很大,為了補充和擴大兵源,他不斷收編關隴豪右的鄉兵部曲,選任當州豪望為鄉帥。後來建立起八柱國(大將軍)、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又稱二十四軍)的府兵組織系統。

府兵制最顯著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的農民,農閒時訓練,戰時從軍。府兵參戰時武器和馬匹自備。後來全國設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

府兵制其實是一種“部分徵兵制”,被徵為府兵的家庭一般可以免除徭役,退役後還可以優先得到口分田,戰死了口分田由子孫繼承,還能免租調。

府兵制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停廢,歷時約二百年。

府兵制源於北魏時期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當兵成為鮮卑人的專利,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賦役。漢人從周到兩漢三國魏晉時期傳統的上馬為兵,下馬為農的耕戰三軍制度變為純耕種農民。這種政策明顯地帶有民族隔離的意思。

北周後期,漢人也被招募為府兵。楊堅擔任北周大丞相時就下令西魏受賜鮮卑姓的漢人可恢復漢姓,破除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規定。

府兵制在很長一個時期不僅節省了軍費開支,還保障了農業建設,有其積極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歷史上著名的“北府兵”與上述府兵制不是一個概念。北府兵是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召募徐(治京口)、兗(治廣陵)流民所建。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太元四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


趙燕雲


通俗的的說,就是兵農合一,農閒的時候參加操練,農忙的時候參與耕種,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這個制度在,唐太宗的時候是鼎盛的時候,而這個制度持續的時間不長,唐玄宗時期就被廢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