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研製了這麼多款半自動步槍,為什麼到了二戰初期世界各國還是在用拉拴的步槍?

MiSS文


材料(冶金工藝)、後勤(彈藥補給)、可靠度(自動原理不成熟)、成本都是個問題。

就拿20世紀早期到二戰前期的那些半自動步槍來說吧。


像Bang步槍、劉將軍步槍、早期版本的M1加蘭德、德國G41這類的自動原理都是使用槍口集氣井式。但是這種原理現在咱們都看不到了,就因為它的可靠性非常糟糕,槍口的集氣裝置特別容易髒,髒了之後這破槍基本就變成了一把不大好用的栓動。

雷明頓Model8和莫尼埃爾A6用的是槍管長後座原理,這種結構同樣在現代很少見,過長的槍管後座行程讓其對塵埃的耐受度很差,打個獵還行,打仗的話真心不可靠。

意大利的Cei-Rigotti和墨西哥的蒙德拉貢用的到是現代看來比較靠譜的活塞導氣原理,但是由於這種原理也比較挑彈,因為活塞室不能受不了當時比較髒的子彈發射藥,所以射擊一段時間後就很容易因為積碳而卡殼,而生產比較乾淨的發射藥對於當時的工藝而言成本比較高。

還有像溫切斯特1905,這步槍用的是自由槍機。但咱們知道這種原理用在衝鋒槍和手槍上還行,但不適合發射高膛壓的步槍彈,所以它用的子彈也是膛壓不大的.32 win彈。我都不想把它當步槍看。


雖然說自動原理從馬克沁機槍出生到二戰開打有40多年,而且自由槍機、氣動、槍管後座三大原理的槍械都在這40多年中各種興起。但事實到最後證明,自由槍機不適合大裝藥子彈,而槍管後坐對瞄準和精度有影響,而且也會因為槍管後部需要一個護套而讓重量增加。

因此步槍這邊能選的只剩氣動,氣動裡邊那個不靠譜的槍口集氣裝置因為可靠性被槍斃,以當時而言,能選的只剩下了活塞式導氣。

而等到二戰或者二戰前期,大家才基本明白上面這個道理。

所以你可以看到,美國人加蘭德到了1940年才改成長活塞導氣

德國人遇到了SVT40之後才將G43改成短活塞導氣

而毛子SVT40的前身SVT38(短活塞導氣)也是因為AVS36(槍口集氣)太不靠譜而在38年定型。


我的意思是,一戰那會雖然都已經有很多半自動,但實際上那段時間都是人們對半自動步槍的摸索期。等到正在發現活塞導氣是半自動最靠譜的結構,已經是二戰期間了。

而且早期即便是活塞導氣的半自動,依舊還是有可靠性不足,保養複雜等情況。


瘋狗的輕武


換裝看起來是個簡單的事,但是,錢呢?

軍隊是一個國家非常費錢的一個部門,人數眾多,吃喝拉撒睡都要花錢。尤其在武器裝備上,耗費財力物力更多。那個時候,每個國家動不動就是幾百萬部隊,這就意味這什麼,這幾百萬人的開支,光是幾百萬把步槍和子彈就是一串費用。

半自動步槍確實是一戰時期起步的,然而,起步之後,也就是個起步了,基本上沒有哪個國家去裝備這個新款的半自動步槍,原因很簡單,沒錢。

即便是美國也是一樣的情況,都知道美軍二戰用的是加蘭德步槍,事實上,美軍在剛參戰的時候,裝備的還是M1903春田步槍。隨著戰爭的擴大,美國軍方才開始抓緊時間批量生產加蘭德步槍。

然而,生產速度就是那樣,美軍還是要慢慢換裝加蘭德,比如美國海軍陸戰隊,最後一批次換裝加蘭德的部隊。美國是這樣,那其他國家基本都沒得看了。

二戰爆發距離一戰,其實只有短短20年時間。一戰把所有國家都打的稀巴爛,戰後重建問題一直在影響著各個國家。相比較給部隊換裝,還是加緊恢復經濟恢復工業方面更重要。<strong>

而二戰爆發時,各國庫存中數量最大的還是栓動步槍,即便法國這些國家有半自動步槍,軍隊主要裝備的還是栓動步槍。畢竟,那些庫存扔了,重新生產新槍,很麻煩。浪費是一方面,槍多,子彈也多,使用新的半自動步槍了,舊的怎麼處理?而且,各國幾百萬部隊,想換裝,國內的生產速度跟得上戰爭的進程麼?

二戰結束前,各國才開始陸續裝備半自動步槍,法國裝備最多。然而,沒等幾天,法國投降了。蘇聯曾經裝備大量半自動步槍,只不過數量少。


軍武文齋


首先,是時間問題:

因為,各國軍隊的槍械配備在二戰以前,是以拉拴步槍為主。而要從拉拴步槍完全過渡到半自動步槍,這工作量可是十分的浩大,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

而二戰爆發之初,世界各主戰國在短時間都急需迅速擴充兵力。但國內的戰爭潛力,又不是馬上就能完全施展開來的。因此,各主戰國的一線部隊,都不可能在戰爭初期便大規模列裝新式的半自動步槍。即便是素有“民主國家的兵工廠”之稱的美國,在參戰初期也不可能做到讓自己的一線部隊大量列裝新式的半自動步槍。

其次,是軍工水平問題:

別說二戰前期了,即便到了二戰末,不少國家的一線部隊,也還是需要大量列裝拉拴步槍的!實際上,到二戰結束時,世界上唯一一支全軍列裝半自動步槍的軍隊,就只有美國軍隊而已。換句話說,其他各主戰國的一線部隊,即便到二戰後期,也還是不可避免的需要繼續裝備較為老舊的拉拴步槍。

因為,半自動步槍雖然擁有比拉拴步槍更快的射速,進而帶來更大的殺傷力。但同時也會極大的提高戰場上的子彈消耗量。尤其是蘇德美這些軍事強國後期研發和大量列裝的各款衝鋒槍,比如德軍的MP系列衝鋒槍、蘇軍的波波沙、美軍的湯姆森衝鋒槍、M3衝鋒槍等等。這些衝鋒槍射速更快,戰鬥力當然十分強悍,但耗彈量也更加的驚人。

特別是到二戰後期,蘇德兩軍的衝鋒槍列裝量都達百萬級,而由此而產生的鉅額子彈消耗量,更不是誰都能承受得起的,這對一個國家軍工產能提出了相當嚴峻的要求。因此,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軍工產能,要想讓數百萬的一線部隊都換裝新式的半自動步槍,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對比下二戰時期亞洲戰場,情況更慘淡!

尤其是亞洲戰場,當時日本雖然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化國家,但其軍工產能與西方主流強國相比,還是有巨大的差距。也正是由於日本自身軍工產能的不足,尤其是彈藥工業的更是比西方落後得多,不論質量還是產量都比不上蘇德美等西方強國。

舉個簡單的例子:二戰時期,日軍年子彈產量的峰值是在1941年,其產量約4.9億發,這才只有蘇軍同年產量的十二分之一。試問這樣的子彈產能,怎麼能支撐一線部隊大量換裝半自動步槍呢?

因此,日軍在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只能主要裝備落後的三八大蓋,很主要一個原因就於此。要知道,日軍的三八大蓋已經是1907年的產物了。這樣的步槍,拿來欺負裝備落後、訓練不足的中國軍隊可以。但在太平洋戰場上碰上普遍配備M1加蘭德步槍和湯姆森衝鋒槍的美軍,日軍基本上也就只有捱打的份。

所以,在美軍狂風暴雨般的火力輸出面前,日軍被揍得連頭都抬不起來。大部分士兵都還沒來得及靠近美軍陣地,就已經被美軍的子彈給掃死了。



這些歷史要讀


半自動步槍的研製是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了,那個時期世界主要工業強國陸續拿出了很多型號的半自動步槍,但是由於這種技術屬於新興技術,問題其實還有很多,槍支質量相當粗糙,精度、可靠性都很差,尤其是經常卡殼炸膛,這對於武器來說都是致命的問題。

在那個時期研製的半自動步槍比較出名的有Winchester Model 1907,溫徹斯特1907型。

這款槍是由美國槍械設計師托馬斯·克羅斯利.約翰遜設計的一種半自動步槍,使用5 發或10 發容量的彈匣供彈,可算較早期比較可靠的半自動步槍之一,一戰期間協約國曾經引進了約3000條;溫徹斯特還有另外一款半自動步槍,Winchester Model 1910,不過此槍銷售情況不佳。

法國人在戰爭時期研製了M1917RSC半自動步槍,1918年開始裝備法軍,但當時戰爭即將結束,可謂生不逢時,這種步槍在法軍中裝備規模達到了可觀的9萬支。

其實中國當時也設計過一款半自動步槍,因為沒有正式名字,通常稱其為自裝槍,該槍是劉慶恩將軍於1916年設計的。

一戰結束後,當時西方國家盲目陷入了一種戰爭已經徹底結束的樂觀之中,而戰爭結束之後各國又將主要資源和精力放在戰後重建上面,對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並不是特別熱心。

而且由於戰爭中,半自動步槍使用十分有限,其在戰場上的優勢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因此各國都沒有對這種武器重視起來,然而即便如此,一些傳統的強國還是延續研製了半自動步槍,比如美國在戰後提出了要研製一款半自動步槍的要求,並且在1925年提出了具體的性能指標,而這個指標最後勝出的產品,就是在二戰中大名鼎鼎的M1加蘭德步槍。

蘇聯在二戰前實際上也研製了一款半自動步槍,這就是著名的SVT半自動步槍,在整個二戰前,只有美軍和蘇聯紅軍大規模裝備有半自動步槍。


迷彩派軍事


確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半自動步槍開始嶄露頭角,但是和遊戲《戰地一》比起來,現實中一戰半自動步槍數量是比較少的。遊戲畢竟是遊戲,戰地一隻是披著一戰外衣的現代戰爭遊戲。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產量最大,裝備量最廣的半自動步槍是法國的Mle 1917半自動步槍,產量在85000支左右。但是相比數以百萬千萬記的非自動步槍,半自動步槍依然是小巫見大巫。半自動步槍極大的提升了步兵的火力,但是也增加了子彈的消耗量。而且Mle 1917的性能並不優秀,一戰塹壕裡的環境非常惡劣,下過雨後到處都是爛泥,這導致結構複雜,可靠性較差的Mle 1917表現並不好。而且早期自動裝填武器的重量也是一個問題,Mle 1917的重量達到5.2千克,而現代自動步槍重量大多在2-4千克之間。後來改進的Mle 1918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一戰很快就結束了。一戰結束後不少國家都開始削減軍事經費,這種武器就沒有發展的機會。

而且不但Mle 1917有這個問題,德國數量較少的蒙德拉貢1915也存在可靠性低下,重量較重,成本高的問題。本來蒙德拉貢1915半自動步槍是想交給步兵使用的,但是由於步兵在塹壕內環境差,導致故障較多,所以步槍就交給了飛行員使用,在空中的作戰環境稍微乾淨一點。

因為一戰結束而得不到更好發展的先進武器有不少,武器終究是殺人的東西,戰爭早點結束,少一件更強的武器也是件好事。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其實歐洲國家研製半自動步槍的努力早早在一戰之前就開始了。但是撇開早期半自動步槍設計不成熟帶來的種種問題之外,主要是離不開一個根本性制約因素:當時使用全威力步槍彈的情況下,實現半自動化的步槍必然會很沉重而且結構複雜,對材料和生產工藝要求高,還存在故障率高容易損壞等問題,最後導致應用成本過高。這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除此之外各國有各國的另外難處,所以到了二戰開打的時候大家手裡都還是老栓動。


首先說美國,美國二戰中主力步槍是半自動的加蘭德M1,但是在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美軍部隊手裡的主力步槍其實還是栓動式的春田(泉野?)M1903,加蘭德裝備數量並不多。雖然加蘭德M1在1937年就開始裝備了,但是慢吞吞的產量一年都滿足不了一個師換裝。原因沒別的,這種半自動步槍造價明擺著比大量庫存的M1903年貴不少。當時美國剛剛從大蕭條中緩過氣來孤立主義盛行,沒把美軍解散就不錯了,怎麼可能掏一筆“冤枉錢”大批換裝?最開始跟日軍在遠東和太平洋島嶼上死磕的美軍包括陸戰隊手裡都是M1903,陸戰隊作為“四等人”尤其慘痛,最後一個換裝純屬撿陸軍剩下的。別忘了43年瓜島之戰時候,巴斯隆暴屠鬼子時候用的還是老馬克沁呢,主力裝備都是這個樣子,還指望次要的步槍更先進麼……


當然了,美國工業生產能力強大技術先進,所以最後真的要參戰了兵工廠開掛造起來很快就讓全軍都換上M1了。美軍是二戰中第一個步槍半自動化的軍隊。


英國是本身裝備的李恩菲爾德使用後端閉鎖槍機,所以完成開鎖抽殼上膛和閉鎖循環時候,士兵拉動槍栓的距離只有其他栓動步槍的一半,另外他可以使用十發替換式彈夾,火力密度和持續性在當時相當不錯了,就算是M1加蘭德出現後,李恩菲爾德也不算是很差勁。因此英國想不起來趕緊開發半自動步槍,反而是其殖民地新西蘭因為缺機槍,不得不追求步槍火力密度,把李恩菲爾德改出來半自動版本。


法國情況比較搞笑,雖然是第一個列裝半自動步槍的國家,一戰末期就開始有規模的給前線換裝了,不過戰爭很快就結束了。戰爭結束後國家元氣大傷不想多花軍費,所以沒有繼續換裝。後來隔壁納粹上臺時候,法國倒是恐慌了。但是解決方案不是強軍,而是花大錢去修馬奇諾防線了,感覺如此堅固防線後面有機槍大炮頂著,也就想不起來步槍還是很有用的。畢竟法軍鐵了心要打靜坐戰嘛!


等著納粹殺過來了,馬奇諾防線沒管用的時候,啥都來不及了……


意大利開發半自動步槍僅次於法國,而且開發的品種還比別人多,MTB 1925半自動步槍和斯科特MX。這兩個步槍性能很好,設計也很完善。但是之所以沒有被裝備,就是最開始說的原因,太貴了,用不起……意大利是幾個大國裡最窮的。


德國研製半自動最早,19世紀末就開始不斷的折騰,不少設計其實理論上還是挺成熟的了。可惜還是最開始說的問題,冶金工業和機械加工工藝達不到……結果設計就被塵封起來了。等著一戰開打後,德軍發現了機槍的厲害,從此一門心思就決定步兵班組戰術要以機槍為核心,又不重視步槍了。等著二戰在蘇德戰場上領教了蘇聯水兵們手裡的SVT半自動步槍的厲害時候,才想起來自己也該有這玩意。可惜急忙忙搞出來G41/43的時候,在蘇軍鋼鐵洪流面前起不了太大作用了。


蘇聯在二戰前倒是有遠見,認為步兵火力強大不能光靠機槍,尤其是進攻戰鬥中更加重要,這一點倒是跟美軍不謀而合。最開始生產出來的SVT半自動步槍立即被用於芬蘭戰爭,雖然這場仗蘇軍雖然表現的很難看,可是SVT半自動步槍的威力還是顯現出來了。正在對SVT最初型號38進行修改為40的時候,蘇德戰爭爆發了。


戰爭初期蘇聯有多慘就不用說了吧?那種情況下,還是考慮到前面說過的半自動步槍當時存在的問題,顯然莫辛納甘比SVT更適合了。當然造出來的幾十萬支也不能浪費,裝備了調來打陸戰的水兵們、傘兵部隊和滑雪部隊等等精銳。就是這些步槍刺激了德軍趕緊回家搞自己的半自動去了。於是雖然幾十萬支裝備量不能說小了,但是比起來裝備了上千萬支的莫辛納甘還是不那麼顯眼了。


最後說說日本,日本的戰術思想很奇特或者說很奇葩。戰前的日本欺負我們這個農業國時候很神氣,可是跟前面那幾個工業化強國比起來就小兒科了。苦於資源貧乏,日軍從最開始就追求輕步兵戰術,各種節約資源。那麼半自動這種東西顯然很有讓士兵浪費子彈的風險,日本別說捨不得造槍這筆差價了,這個子彈錢都心疼。除了班組戰術上模仿德軍以機槍組為核心,加上擲彈筒之外,日軍是主張“武士道”的,換句話說讓士兵衝上去拼刺刀……美軍繳獲三八大蓋之後經過一番評估得出結論——這是一支會發射子彈的長矛。可想見了,他們根本不會動心思研究半自動。直到在瓜島上嚐到了跟著陸戰隊上來的美國陸軍的M1的威力之後,日本也動心思去搞半自動了,畢竟這是相對而言投資小見效快的法子。可是就是抄襲M1,也來不及了,美國的轟炸機基本把日本工業體系燒成了白地……


綜上所述,在二戰開始的年月裡,大家用老栓動是各有苦衷的,但土豪就是土豪,美軍換的最快了。這正說明,現代戰爭一刻都脫離不開國家實力和工業水平做後盾。


千里巖


在二戰時期,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日本,蘇聯包括中國,其實都已經研發出了半自動步槍。但是為什麼除了美軍全軍換裝半自動步槍,其他國家主力還是栓動步槍打一發子彈,還要拉動一次呢?

總體來說,首先是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各國都比較窮,實在也是沒錢換裝。其次是,需求不是非常迫切,德軍步兵班排的火力核心是MG-42彈鏈式機槍,步兵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給機槍手背子彈。

你再用半自動步槍,消耗那麼多子彈那誰去給機槍手背子彈?後來到了戰爭後期,德軍因為戰術改變,才裝備了一小部分半自動和自動步槍。但是就全軍來說,也只是一小部分。蘇軍的單兵武器產能,基本上都放到迫擊炮和衝鋒槍了。

而且,蘇軍的SVT-40半自動步槍保養比較麻煩,不太適合蘇軍大面積使用,只能配備少數素養比較高的精銳部隊。日本也不可能大量生產和裝備半自動步槍,帝國急需的船和飛機,都無法滿足的情況下,誰還會去關心什麼步槍?

日軍認為,步兵有擲彈筒和輕機槍就足夠了,完全沒有迫切需要去生產半自動步槍。畢竟在太平洋上決定勝負是軍艦,運輸船和飛機。步槍只能排在最後,甚至排位比擲彈筒還靠後。

意大利陸軍不裝備半自動步槍的原因,其實和我國是一樣的。劉慶恩試製成功中國第一支五彈連發半自動步槍。劉將軍在美國生產出樣槍以後,將產品和磨具都海運回國,結果船在半路上沉沒了。劉將軍也因此腦溢血去世。

最後再想拿出來繼續完善和生產的時候,發現沒有錢。根本沒有錢生產和換裝半自動步槍。就連給每一個士兵配備一把栓動步槍都做不到。


深度軍事


原因有很多,包括資金問題、後勤保障問題、訓練問題等等。最終導致了二戰中研製的半自動步槍竟然還沒有一戰的型號多,還是栓動步槍佔主流。

首先是思想問題,很多國家的作戰思想還是認為栓動步槍已經夠了,沒有必要換裝新步槍。比如英國,就認為沒有必要換裝半自動步槍,所以依然裝備的是李恩菲爾德步槍,而同時期的德國軍隊也是如此,裝備的是毛瑟98K栓動步槍。

其次就是資金問題。當時各國都裝備有大量的制式步槍,而且狀態還比較良好,如果直接全面換裝半自動步槍,首先就是換裝費用過高,各國均難以承受。同時,30年代的經濟危機也讓很多國家連新武器的研製費用都無法掏出,換裝半自動步槍更是不現實。

最後就是後勤保障和訓練問題了。半自動步槍火力更猛,但是同時也更加消耗彈藥,這就要求後勤保障能力必須跟得上部隊的作戰需要,而當時各國還沒有如此之強的保障能力。還有就是訓練,比如蘇軍二戰前就研製了SVT40半自動步槍,但是維護麻煩,對於絕大多數文化程度低的蘇軍士兵而言還不如莫辛納幹步槍好使,於是二戰中蘇軍最終停產了SVT40半自動步槍而全力生產莫辛納幹步槍。


僱傭兵


半自動步槍,其實放在二戰,乃至一戰結束,二戰開始前的間戰期間,都並不算是什麼新奇玩意兒,實際上,關於半自動步槍的理論探究乃至實際研發,早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就開始了。之所以半自動步槍到了二戰初期仍然不受待見,主要是一下幾個因素制約。

(一戰時期德國研發的M1916半自動步槍)

首先最為直觀的便是國家經濟因素,間戰期間,特別是30年代,由於全球性的世界經濟危機,各大強國普遍削減國防開支。而推廣乃至列裝半自動步槍,顯然是一筆代價高昂的行動,因此並不受人待見。法國在一戰後就有著雄心勃勃的全軍列裝半自動步槍的計劃,甚至都造好了槍,最終因經濟原因,而被迫下馬。

(一戰後法國打算列裝的半自動步槍)

其次是研發半自動步槍需要的技術要求。拋開當時早期半自動步槍本身設計不成熟等種種問題,就談一個關鍵——步槍的子彈。在當時全威力步槍彈為世界主流的情況下,半自動化的步槍,必然最終結構複雜且較為沉重,對材料和加工生產工藝要求高,且維修保養困難。最好的例子便是蘇聯的SVT步槍,由於以上缺點,使得其在二戰始終難以全面列裝蘇聯軍隊。

(蘇聯SVT半自動步槍)

再而便是需求。一戰結束後的間戰期間,歐洲各國陸軍普遍受一戰時期塹壕戰作戰思想的影響。當時主流認為使用栓動步槍即能在遠距離上保證精度,又能在近距離上保持肉搏優勢,依然有存在的優勢。但到了二戰,隨著運動戰的增多,陣地戰的減少,半自動步槍的優勢逐漸為人們所重視,也就有了M1步槍,乃至STG44步槍的出現。

(美國M1半自動步槍)

軍情解析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歡迎大家關注提問,科普更多的軍武知識。


軍情解析


這個問題跟機槍的發明和普及是一個道理。一種新的武器類型的誕生都是為了更有效率的殺戮,而武器只是龐大戰爭機器裡的一個節點,某一個節點的突然變異都會帶動整體效能的提高,只是這裡面會存在一個時間差。

就以機槍為例吧,世界第一挺機槍1860年誕生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名為加特林,比他稍後的馬克沁也是同一時期的產物。它們從誕生開始就一直被一些要命的問題困擾,如:槍支價格昂貴,彈藥消耗驚人,維護需要更專業的知識,舊有戰術無法有效配合,久有指揮體系不適應等等。

直到一戰期間才基本完成,整個過程長達50餘年,半自動步搶同理而且更讓人頭疼,因為步槍的裝備數量和裝備比例都比機槍高處幾個數量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