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錄取藤校的學生沒有競賽成績?放養教育更成功嗎……

點擊藍字關注

▶️40%录取藤校的学生没有竞赛成绩?放养教育更成功吗……

,開啟終身學習之旅。

引 言

2018美本的申請告一段落。一些家長群裡又炸了:

問題一:為什麼一個出類拔萃全才型的孩子,標化幾乎滿分,六門AP滿分,還有相當豐富的科研實驗和課外活動,可申請藤校卻被拒了?事後父母分析,認為孩子獨獨缺了競賽,導致沒有亮眼的特長;

問題二:某理科牛娃,標化同樣優秀,手握AMC,AIME,USAD各種國際賽事的獎項,但收到的據信都可以打牌了。為什麼會這樣?

這麼優秀的孩子被拒了,大家的焦慮指向同一個“燒腦”問題:給孩子規劃的課外活動會不會錯了?拼競賽值得嗎?

(點擊上方播放按鈕,觀看視頻)

我們今天請到棒呆諮詢的創辦人Brian深度聊這個問題。Brian在美本升學界有著“男神”稱號,因為他輔導的孩子10年共有15位被哈佛錄取,33位拿到耶魯offer,包攬了“哈、耶、普、斯、麻” 等美國名校。

作為四個孩子的父親,Brian怎麼看待孩子的興趣規劃?如何選擇競賽?沒有競賽的孩子如何勝出?

▶️40%录取藤校的学生没有竞赛成绩?放养教育更成功吗……

Brian的話

現在的孩子週末被課外活動填滿了,家長也陪著起早貪黑,拼競賽的孩子更是努力。一家人這麼拼,但方向到底對不對?

先給大家看一組數據。往年成功錄取藤校和美國TOP 20名校的,有40%的孩子沒有參加過任何競賽,但他們都憑藉自己獨特的經歷和特長,給招生官留下了深刻印象。

也就是說,興趣班可以幫助孩子打開一個世界,而名校正是希望錄取一個豐富立體,並非只懂得學習的人。

而競賽為60%的孩子加了分,但它並不是一個標配。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說,興趣班只是陶冶情操,我們並沒有希望達到什麼功利目的,更沒想刷競賽。

▶️40%录取藤校的学生没有竞赛成绩?放养教育更成功吗……

但孩子越大,家長的心態開始變了。一方面興趣班的投入增大,孩子自己也希望開花結果;另一方面,他們發現在申請美國本科時,如果Honor(獎勵)欄目裡填寫0,那麼面對現在如此龐大的申請人數,確實會顯得遜色。

跟孩子一起學習的同學,有的可能還沒有自己孩子有天賦,但人家Honor那一欄可以填出知名的獎項,吸引招生官眼球,無論家長和孩子,多少會覺得有點委屈。

當你希望孩子有拿得出手的競賽成績,教育規劃必不可少。競爭越激烈,規劃就越重要。

放養教育,講的是一種心態和溝通方式,並不是家長在資源規劃面前的缺位。所以,無論是規劃興趣班,還是學科競賽,家長需要好好想想以下四點。

競賽,促進孩子能力拓展了嗎?

為什麼要參加競賽?

學科競賽可以讓孩子們在一段時間內,為了一個目標而專注努力;同時,好的競賽會形成一個team,讓孩子和全世界厲害的同齡人共同探討,突破個體的侷限。

由競賽發展出來的能力(目標性、專注、協作、時間管理等),正是頂尖名校看重的。這些學校希望錄取的是未來可以改變世界的人。

所以,打動招生官的不是競賽結果本身,而是孩子在競賽中拓展的能力。

▶️40%录取藤校的学生没有竞赛成绩?放养教育更成功吗……

那麼對於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是考察競賽是否達到了能力拓展的目的。

對於招生官來說,他們如何衡量一個比賽的價值?不可否認的是,

能讓藤校招生官眼前一亮的主要是經過證明的國際性大賽,這些比賽可以對孩子的能力有很好的提升。

家長常問:這樣的比賽有哪些?今天一併總結一下。

首先在金字塔頂端的是:各項奧林匹克競賽,包括:

1)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

2)國際物理奧林匹克(IPhO)

3)國際化學奧林匹克(IChO)

4)國際生物奧林匹克 (IBO)

5)國際信息奧林匹克(IOI)

之後,還有一些面向中學生的國際性的科技創新大賽:

1)英特爾國際科學工程大獎賽

2)西門子高中生競賽:數學/科學/技術

3)GSF 谷歌科學挑戰賽

以上8個比賽的含金量非常高,能在某比賽中取得名次,甚至入圍決賽或半決賽,都是對大學名校申請競爭非常有利。

▶️40%录取藤校的学生没有竞赛成绩?放养教育更成功吗……

此外,還有一些為大賽選拔隊員的比賽,在美本申請中也受到廣泛的認可:

數學類

1)AMC(美國數學競賽)

2)AIME((美國高中數學邀請賽)

3)USAMO(美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三連

4)HiMCM (美國高中生數學建模競賽)

人文社科類

1)美國學術十項全能 USAD

2)NHSDLC (中國高中生美式辯論聯賽)

3)NSDA(全美演講與辯論聯盟)

4)模擬聯合國

5)模擬法庭(Peer Potential Mock Trial)

6)美國各級別寫作競賽

7)HSYLC(哈佛大學中美學生領袖峰會)

8)China Thinks Big

倒推看:你家的時間規劃合理嗎?

世界一流的學術競賽,無論對提升孩子能力,還是未來的升學,都很有幫助。

但這些比賽除了對學生的天賦和努力有很高的要求,同時,還考察了家庭的時間規劃能力。

參加國際性的競賽,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鑽研。對於一個即將申請美本的孩子來說,他要同時兼顧很多其他活動,肯定是來不及的。臨陣突擊,更不是美國教育者希望看到的。

曾有一篇文章,說一位美國華人媽媽為了讓孩子在高中時期,衝擊國家級的數學競賽。於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當其他孩子才剛剛學會乘法的時候,父母開始引導孩子練習AMC的題目,孩子六年級便在小學數學奧賽上獲獎。

▶️40%录取藤校的学生没有竞赛成绩?放养教育更成功吗……

這聽上去很雞血麼?其實不一定。美國的教育不鼓勵臨陣突擊,更不歡迎投機取巧。像這樣長久規劃,倘若方法得當,孩子喜歡,比起盲目亂撞,更加顯示了家庭的引導和孩子的堅持。

中國地區每年報名參與AMC的學生有上萬名,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孩子能入圍更高級別的AIME。

所有的“數學牛娃”,並不僅僅是天賦好,更多人是因為規劃合理 + 科學引導。

通常來說,競賽時間規劃可以參照這個時間表:

9

有意識地尋找孩子感興趣、並且擅長的學科,開始參加低年齡段競賽。從中瞭解自身水平和發展潛力。這樣可以判斷未來是否繼續朝這個方向發展,還是改變策略。

9-10

先從低難度的比賽當中累積經驗和能力,儘早參加競賽培訓,畢竟很多比賽都有周期性,一年一次,最多一年兩次。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很難達成既定目標。

11-12

9-10年級階段如果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在11-12年級第二階段爭取更高級別的比賽取得更好成績。

這樣的持之以恆,招生官看到的不僅是孩子優秀的學術能力和IQ,更是美國非常注重的Grit(恆毅力)。他們把學習看作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當孩子從小開始,樂在其中,這正是美國高等教育鼓勵的理念。

錯的不是競賽,而是你的態度

所以,你需要擔心的,並不是孩子是否提早開始,而是他們是否樂在其中?

有的孩子熱衷數學競賽,但很難說出數學為什麼吸引他;熱衷鋼琴考級,心底卻對音樂產生了厭煩。這樣的教育走進了一個誤區,家長把考試當作最終目的,而不是把考試作為學習的一種探索。

很多的父母認為競賽在爬藤中不可或缺,於是很小就規劃孩子走競賽路線,一切包辦,卻恰恰忽略了孩子的興趣是什麼,該如何通過競賽學習,培育孩子的獨立思考、自理能力、時間管理的能力等。

你要知道,競賽的出現,是一種對於學習探索的鼓勵。所以,得獎可以證明孩子的能力和堅持,但沒有得獎絕不是世界末日。因為,證明孩子能力的方式不止一個。

▶️40%录取藤校的学生没有竞赛成绩?放养教育更成功吗……

道路有許多,但堵死道路的方法卻只有一種,那就是:磨掉孩子對於學習的熱情,對世界的探索欲和信心。

大家都知道,正向壓力是好的,它可以促進大人和孩子能力的提升,所以我們不主張沒有規劃、沒有壓力、完全放養。

負面壓力會加速孩子的放棄。

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學習起到很大影響。同樣的一件事,你的溝通方式是“哇,這個真有趣!” 還是 “快點,來不及了,你怎麼這麼慢!”

前者強調了學習的樂趣,後者強調了對孩子的不滿。

建議家長不要把自己的焦慮,轉化成對於孩子的情緒宣洩。沒有參加上面列出的競賽,並不是世界末日。

倘若你的孩子從小熱愛攝影,積累作品之後投給攝影大賽,收穫一些獎項,這就是他獨一無二的地方。這遠遠比把課餘時間,全部投入到不喜歡的數理化競賽中好很多。

最可怕的結果是,家長孩子拼命半天,最後落入美國招生官對亞裔孩子的“千人一面畫像”:學習成績:特別優異,數學呱呱叫,英文也很好;特長:鋼琴,小提琴,舞蹈;體育:有一些參與;缺乏個人的風格,創造力和幽默感;對政治話題:比較冷漠。

華人學生的“優秀”和標準化,卻恰恰成為他們進入名校的障礙。

案例告訴你,沒競賽的孩子也能勝出

競賽可以讓招生官眼前一亮,但更能在招生官心中留下獨特印象的,往往是孩子精彩的個人故事。這些故事展現了孩子的:

Passion激情

Uniqueness自己的風格

Innovation創造力

Diversity多樣性

Leadership領導力

......

這些能力的磨練可以通過競賽獲得,但競賽絕不是唯一的方式。我舉幾個過往的孩子的例子。

2017年被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的盧同學,他最獨特的經歷是18歲前獨自旅行了22個國家,有獨立於旁人的全球視野。他著迷於地圖,給他一張這個星球上任意一個城市的地圖,他基本能說出城市的名字,地理位置,以及城市設計的大體思路。

在他的個人陳述中,他用地圖講述了在旅行中經歷的故事,從城市規劃角度思考的社會發展問題、貧富差距、階層衝突、還有他為改變現狀所做的努力,展現了他對世界的深度思考。

他還給報社撰文、組織慈善活動、熱衷於音樂,並且不止步於鋼琴,還是教堂管風琴師、爵士樂隊黑管手、還會古典音樂作曲。

還有一個被芝大錄取的孩子,大家看了她的文書都被深深吸引了。她一開始打算描寫她如何在辯論場上克服恐懼,戰勝對手,但左思右想,覺得實在太老套了,於是劍走偏鋒,選擇了一個看似無厘頭的經歷:吃草。

她描述小時候,如何喜歡品嚐花園裡不同種類的植物,並且把它們歸為藥材,繼續研究研究。看似無意,卻表達了她對新事物的熱愛和鑽研態度。

這些鮮活的個人故事,比起Honor欄裡的幾行競賽成績,更加立體有趣,也因此成為孩子貼在自己身上獨一無二的標籤。

▶️40%录取藤校的学生没有竞赛成绩?放养教育更成功吗……

所以,還是那句話:孩子寧可是一個偏門;也不能沒有愛好、沒有熱情。

競賽展示了孩子的能力,但挑戰世界、發現世界的方式遠遠不止這一種。關鍵是家長引導孩子踏入的世界有多大、孩子的堅持和探索走了多遠。這才是競賽和所有活動的目的。

福利時間

讀完文章覺得意猶未盡?想了解更多詳細的爬藤、升學乾貨?關注留學全知道公眾號,後臺回覆關鍵字“爬藤”,立刻獲取Brian大神的講座精華~

▶️40%录取藤校的学生没有竞赛成绩?放养教育更成功吗……
▶️40%录取藤校的学生没有竞赛成绩?放养教育更成功吗……▶️40%录取藤校的学生没有竞赛成绩?放养教育更成功吗……

點好看的人會越來越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