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祭灶,說說俗語“灶王爺上天——專說好聽的”是怎麼來的

小年祭灶,說說俗語“灶王爺上天——專說好聽的”是怎麼來的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是我國舊時普遍的習俗。

小年祭灶,說說俗語“灶王爺上天——專說好聽的”是怎麼來的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以前很多人家在這個時候都要祭灶神。祭灶神有很多講究。俗語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說的就是祭灶的最大的規矩:祭灶只能男人祭拜,女人做不得。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國的陰陽八卦文化認為灶屬陽,與男性相合,所以只能男性祭拜。

在舊時威海的民間,灶神信仰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十分普遍。

小年祭灶,說說俗語“灶王爺上天——專說好聽的”是怎麼來的

灶神,俗稱灶王或是灶王爺,是廚房之神。民間認為,灶神與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等五位神靈一起,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

威海民間正房中間進門處,兩邊各有一個鍋灶,灶神就供奉在東鍋臺的上方。供奉灶神的牌位是紙做的,叫灶馬。

小年祭灶,說說俗語“灶王爺上天——專說好聽的”是怎麼來的

關於灶神的來歷,民間傳說很多。威海人信奉的是張灶神。

據傳,張灶神原是一位小商人,娶妻丁香。後來外出經商發了大財,就移情別戀,休了丁香,娶了風塵女子海棠為妻。海棠好吃懶做,失火燒光了家產,丟下張生改嫁了,張生只好流浪討飯。臘月廿三,他到一戶人家討飯。家裡人看到後把他領到了灶間,讓他等著女主人過來。張生遠遠地看到走過來的是丁香,羞愧難當,情急之下,一頭鑽進了灶臺裡。丁香過來後,左轉右轉看不到人,等把人找到了,張生已被燒死了。張生死後上天,見到玉帝。玉皇大帝念他是張姓本家人,就封他做了灶王(玉帝也姓張)。

灶神是玉帝派往各家各戶的監察員,職責是“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年的臘月,灶神要離開民間,上天向玉帝彙報一家人的善惡功過。離開這天,各家各戶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祭祀的日子有“官三民四”的說法,意思是官方臘月二十三祭祀,民間臘月二十四祭祀。威海人是臘月二十三祭祀,大概是有“借官氣以興旺發達”的意思。

無論官祭還是民祭,祭祀的時候,嘴裡都會反覆唸叨“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意思就是乞求灶王爺上天多說自己的好事,不要說自己不好的事兒。回來後多為自己辦好事兒,不要辦不好的事兒。

祭祀時還要擺供品。供品一般多是糖果、米糕、柿餅、紅棗之類的甜食,意思是讓灶王嘴甜,上天后不說壞話。還有的人家供上發酵的酒糟,供灶王喝。其寓意大概是:人喝了酒一般都願意說別人的好話。供奉的人就想當然地認為灶王喝了酒,上天也會說自己的好話。

小年祭灶,說說俗語“灶王爺上天——專說好聽的”是怎麼來的

總之,祭祀的目的就是讓灶王多說自己的好話。

一般人會一廂情願地以為,只要自己祭祀時足夠虔誠,灶王爺上了天就不會說自己的壞話。這就是“灶王爺上天——專說好聽的”這句話的由來。

灶王爺居住在各家各戶的灶間,一家人的一言一行無不在灶王爺的視線和聽力範圍內,即便夜間夫妻間枕頭邊的私語同樣避不開灶神的耳朵。所以,家家戶戶對灶神而言沒有隱私。

正因為如此,多數人對灶神心存畏懼,平日裡謹言慎行,唯恐冒犯神靈。有的人平日裡肆無忌憚,到了祭灶日,同樣心存忌憚,怕灶神把自己的惡言惡行報告了玉帝,便把功夫下到了祭品上,意圖用豐盛的供品封住灶神的嘴。威海人管這種行為叫“平時不燒香,臨事抱佛腳”。

灶神上天說沒說,說了什麼,沒說什麼,誰也不知道,全在於個人信仰。信則有,不信則無。灶神能不能約束個人言行,也全在於個人內心的修為和信仰。信則有用,不信則無用。

如果灶神真是人們期望的那樣,受了人間一年的香火,吃過了豐盛的供品,上天后閉著眼睛說了幾句好話,便算完成了使命,還落得了八方讚揚的結局,這等好事,我想世上找不到幾個。

小年祭灶,說說俗語“灶王爺上天——專說好聽的”是怎麼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