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府收入“減法”換取企業效益“加法”和市場活力“乘法”

公開時間提前、公開部門增加、績效目標增多等一系列特點,反映出中央部門“賬本”越來越透明,公眾能夠更好地監督政府“錢袋子”。

做好部門預算公開工作,進一步提高財政管理透明度,對於強化社會監督,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透明政府、廉潔政府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特別是2015年新預算法實施以來,我國在推進預決算公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依法依規公開預算。

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建立全面規範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預算公開改革力度,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應該說,這次中央部門預算公開切實貫徹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通過更加透明、規範的預算公開,讓人民更好監督政府行為,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在預算公開中,各部門積極回應群眾關切,重點說明黨中央、國務院有明確要求、社會公眾較為關注的支出事項。比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各級政府要過緊日子”“一般性支出壓減5%以上、‘三公’經費再壓減3%左右”,各部門相應對“三公”經費等情況作了說明。當前,國家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會給財政帶來壓力,各部門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三公”經費,無疑是節用裕民之舉,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

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中央部門預算公開體現了“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的要求,中央部門公開重點項目績效目標個數由去年的36個擴大至今年50個。

政府不能亂花錢,必須優化支出結構,確保重點支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避免資金浪費。擴大績效目標、績效自評結果和重點績效評價結果隨同中央預決算向全國人大報告並向社會公開,有利於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常態化、規範化和法治化,提高財政資金使用透明度,促進社會監督。

需要指出的是,預決算公開主體既包括中央部門,也包括地方各級政府和部門。從財政部去年底發佈的2017年度地方預決算公開度排行榜看,地方預決算公開狀況持續向好,但部分地方預決算公開仍存在薄弱環節,一些問題不可忽視。比如,仍有少數部門和單位未公開預決算,部分地方公開內容的完整性和細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下一步在做好中央部門預決算公開的同時,各級政府和部門應該切實貫徹執行預算法,進一步做好預決算公開工作,提高預決算公開的完整性、規範性和及時性,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強化預算約束、規範政府行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曾金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