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銳出戰 幹在實處——楚雄彝族自治州多舉措推進精準扶貧紀實

春風拂面,奼紫嫣紅,彝州大地生機勃勃。

放眼鄉鎮村屯,精準扶貧的種子,正在彝鄉沃土結出累累碩果。現代農業、鄉村旅遊業快速發展,一片片整齊劃一的新房拔地而起,企業、村組、貧困戶紛紛受益;公路通了,村莊美了,日子甜了,幹部群眾的精氣神更足了。

產業支撐脫貧路

開春以來,祿豐縣高峰鄉山河村委會岔河小村村民普興總是樂呵呵地,“我入股飼養的生態黑豬今年賣得非常好,加上分紅款,日子越來越好過了,心情能不好嗎!”他說。

兒子在外務工、妻子身有殘疾,自己又缺技術、缺資金,普興一家的日子曾經過得艱難。2017年,高峰鄉與中國農業銀行、祿豐雙峰良種豬有限公司合作,採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模式,發展高原生態黑豬養殖,幫助貧困戶及村集體增收。普興辦理了3年期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入股養殖,每年可固定分紅3000元,同時還飼養5頭黑豬仔,由公司提供養殖技術指導並統一回收外銷。

產業,承載著脫貧致富的希望。楚雄彝族自治州堅持將其作為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的根本支撐,突出重點精準施策——按照“穩糧、強畜、促特、興果、融合”的發展思路,在一產挖掘特色、二產加工增值、三產融合發展上著力,在升級“老字號”、做實“新品種”、打好“特色牌”上著墨,長短結合、種養互補、三產融合,以鄉為面、以村為片、以戶為點,選產業、抓產業,打造特色產業鏈,做到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通過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產業+兩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貧困戶”等模式,建立入股分紅、訂單、電商、吸納就業等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以產業帶動貧困戶發展,確保產業扶貧到村、到戶、到人、到項目,成功走出了“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之路。

全州把加大產業扶貧資金投入作為項目資金安排的“死任務”“硬指標”,確保40%以上的扶貧資金扶持產業,僅2018年就投入產業扶貧資金38.7億元,佔到資金投入的52.99%。通過有力有效的因村因戶施策,彝州在產業扶貧上全面實現了產業規劃引領、項目資金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帶動、項目利益連接機制的“四個全覆蓋”。

目前,全州有4992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7.9萬戶30.05萬人發展扶貧產業,主體帶動覆蓋率達100%;基本實現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中心網絡體系全覆蓋,南華縣電商扶貧做法得到國務院扶貧辦高度評價和肯定;在全省率先建成51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

拓寬渠道促就業

“現在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每月穩定拿到2500多塊錢,還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在大姚縣六苴鎮紅光村委會就業扶貧工廠,剛剛領到工資的餘志香激動地說。

為解決六苴鎮7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大姚縣依託當地利英特色食品有限公司,在紅光村谷底集中安置點成立利英六苴小把粉絲生產合作社,初加工車間提供就業崗位100餘個,吸納貧困勞動力53人就業。“扶貧車間”的建成,為貧困戶搭建起就業新平臺,實現了從普通農民到企業工人的轉變,真正做到“足不出村、就地致富”。

楚雄州始終將就業扶貧擺在突出位置,堅持抓就業組織化和穩定性,全面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及轉移就業行動,通過培轉結合、搭建平臺、扶貧車間、精準幫扶、強化保障等措施廣開渠道,探索出了“政府引、能人帶、企業幫”的就業扶貧新路子。

對具備外出務工條件並有意願的貧困勞動力,各地根據產業發展、市場需求、地方特色,分類確定培訓項目及工種,依託專業機構開展全員引導性培訓,以增強就業技能為導向,注重扶志與扶貧、動腦與動手、轉變思想與轉移就業相結合,積極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教育。同時,積極搭建轉移就業平臺,認真開展扶貧對口支援協作,不斷組織就業洽談招聘,採取就業專項資金補助和財政補助相結合的方式,給予務工群眾經費保障,解決好外出人員後顧之憂,進而通過“省內外輸出一批、州內縣外轉移一批、縣內企業就業一批、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一批”等方式,切實將轉移就業工作落到實處。

對“無業可扶、無法離鄉、無力脫貧”的貧困勞動力,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以“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模式,大力鼓勵引導企業充分利用農村閒置土地、房屋、倉庫,創辦“扶貧車間”,發展農產品加工、家畜飼養等前景好、投資少、見效快、用工靈活的產業,吸納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

統計顯示,2018年全州實現貧困人口就業64500人;建成扶貧車間39個,實現貧困人口就業1396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780個,培養致富帶頭人1137人,培訓2270人次。

“穩定就業是標本兼治之策。短期內,能使貧困戶較快增加收入,樹牢脫貧信心勇氣。長遠看,以穩定就業促進穩定增收,能從根源上消除致貧原因。”州扶貧辦一位負責人總結道。

比學趕超勇擔當

“我們村去年拿到了兩面紅旗,這不僅僅是獎勵,更是對大家工作的認可和激勵。我們要繼續努力,讓全村環境更美好,生活更富裕。”在姚安縣光祿鎮感黨恩教育基地,小邑村黨總支書記李銀堅定地說。

李銀口中的“紅旗”,是姚安縣為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激勵幹部在脫貧攻堅中比學趕超、幹事創業、擔當作為而創新性設立的評比機制——在全縣77個村委會中開展以“脫貧攻堅”“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美麗鄉村”為主要內容的“四面紅旗”評選活動。村子每評上一面紅旗,村幹部按相關規定每人每月可增加200至500元不等的補貼,符合條件的幹部還能獲得相應表彰與榮譽。

“村幹部們現在都鉚著勁為拿紅旗埋頭苦幹,他們的幹事熱情也帶動著普通群眾。我們村有的人成了種植大戶,有的成了養殖能手。”小邑村村民馬富恩感嘆道。該村原有38戶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就近到莊園務工等措施,現已全部脫貧,村子也被評為了“脫貧攻堅紅旗村”。

卓有成效的“四面紅旗”評比機制,也是楚雄州堅持固本強基,狠抓黨建促脫貧實踐的一個鮮活樣本。

按照抓黨建促脫貧“12345”工作思路和黨建扶貧“雙推進雙促進”工作要求,彝州深入實施“脫貧先鋒行動”,堅持在脫貧攻堅一線強組織、聚力量,選幹部、育人才,形成全方位多層次攻堅合力,切實把黨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為攻堅動力,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全州集中整合“組織力”“智力”“人力”“財力”等優勢,廣泛動員和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脫貧攻堅, 12636個基層黨組織和各鄉鎮村幹部黨員、掛包乾部、駐村工作隊員組成“10萬扶貧大軍”,明確職責,全員上陣,盡銳出戰,打響脫貧攻堅的“人民戰爭”。

為激勵幹部在脫貧攻堅戰場顯身手,彝州採取財政投入出力、考核評比增力、創收獎勵激力、社會保障聚力的“四力齊發”措施,健全村幹部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在脫貧攻堅中恪盡職守、主動作為、敢於擔當、甘於奉獻。(記者 饒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