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大家族 泉州西街開元寺與紫雲黃氏、五子分赴五安的故事

黃守恭字國材,號一翁,唐貞觀三年生。

先祖黃元方,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人,任東晉晉安郡太守,後隱居侯官(今福州)黃鄭巷。唐太極元年,黃守恭逝世,享年84歲,葬於泉州西郊(今北峰鎮招峰塔後村東側)。

父黃芳於隋末由侯官遷至南安縣東南十五里西洞州,生黃衝、守恭、守美。

黃守恭少習詩書,博通經史,聲蜚士林。

黃氏大家族 泉州西街開元寺與紫雲黃氏、五子分赴五安的故事



初事貨殖,後務農桑,闢桑園周圍七里,田叄佰陸拾莊。成為名聞遐邇的莊園主。平時扶貧濟困,一生樂善好施,最著名的故事是獻桑園宅建開元寺。

黃守恭是泉州黃姓的祖宗,他為唐代鉅富,生平樂善好施,好救急扶貧,因而人稱長者。

開元寺原是他的桑園,一天,黃守恭睡夢中出現一個向他募款的和尚,向他求地用以築佛寺。黃守恭提出條件,說要等他家中園裡的桑樹開出蓮花。

黃氏大家族 泉州西街開元寺與紫雲黃氏、五子分赴五安的故事



過了幾天,黃守恭的桑樹果真開出朵朵白蓮花。議論之際,夢中的和尚卻出現並向黃守恭取地,當問及要多少地時,和尚卻說只要一件袈裟般大,黃守恭聽後喜上眉梢。

於是,和尚脫下袈裟,拋向天空,太陽一照,影子幾乎覆蓋了所有土地,只有袈裟上的一個小破洞,留下一個小地方。

黃守恭見和尚道行高深,即慨然答應。及後當地官紳聞得桑樹開蓮之奇蹟,奏明朝廷,皇帝遂下誥令,將該寺取名蓮花寺。後來,改名興教寺。唐玄宗開元年間,改名為“開元寺”。

相傳"守恭夢僧欲化其地為寺,辭曰:待桑樹生蓮花乃可,不數日桑樹盡生蓮花,守恭神之,即舍為寺",這個當然是傳說,向黃守恭化地建寺的是唐朝的高僧匡護大師。因此,開元寺得名"桑蓮法界"。

黃氏大家族 泉州西街開元寺與紫雲黃氏、五子分赴五安的故事



黃守恭他獻宅建寺,歷代傳為佳話。其子孫,都以開元寺中的檀越祠為祖廟,“紫雲”為堂號。黃守恭的後裔稱為“紫雲黃氏”,廣泛分佈在閩南、臺灣和海外,是中國黃氏最大的一支。

黃守恭把宅第捐了出去,五個兒子分五安,五安黃會親詩曰:“五子五安各千秋,本是開元共一流。欲曉紫雲真命脈,源頭始祖在泉州。”

黃守恭長子黃經--居縣北呂洋(屬南安縣),次子黃紀--居縣東黃田(後屬惠安縣),三子黃綱--居縣西葛磐(後屬安溪縣),四子黃綸--居縣南金柄(後屬同安縣),五子黃緯--居漳浦綏安(今漳州市詔安縣)。

至今海內“五安”黃氏族人生息繁衍,蔚為當地望族。黃守恭被奉為江夏紫雲派始祖。

黃氏大家族 泉州西街開元寺與紫雲黃氏、五子分赴五安的故事



泉州的近世史上出了有1600多位進士,扣掉那些恩科,特進的,有1298位,而從這座祠堂裡面走出了392個,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個數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黃守恭留下來的恩蔭,是他留給自己後世子孫的功德。

當年同年同一座城,文武雙狀元都出在這裡。那一年南安的黃培松拿到了當年的武狀元。正在做喜事慶祝的時候,北方來了一隻認祖歸宗的隊伍,當年的文狀元黃詩勇來認祖歸宗了,他是詔安那一支的。

他的先輩們混都不錯,已經到南京去做官了。但是在南京的時候遇到了一件翻天覆地的事情,太平天國起義,他們一家38口人已經被當作反動典型給鎮壓了,只留下了當時七八歲的他寫得一手好字,被留在洪秀全身邊,當寫字官。

後來太平天國覆滅了之後,他被他父親的好朋友收養,發奮讀書,最後終於考中了文狀元,造就了同一祠堂,同一年連出文武雙狀元的盛事。

黃氏大家族 泉州西街開元寺與紫雲黃氏、五子分赴五安的故事



黃培松介紹---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黃培松,黃培松又名爾琴,字賢禮,號菊三,生於咸豐五年,祖籍南安,清光緒二年黃培松參加殿試時,在前兩項比試中耗去大半體力,刀法表演時用的是統一的180斤重的關刀,規定動作是108步,他一招一式步步精彩,主考官和慈禧太后也暗中喝彩。

可是當108步演畢收勢時,不慎失手,關刀從手中滑落,黃培松急中生智,馬上用腳把滑落的關刀鉤起用手接住。

主考官大驚,慈禧太后則問黃培松這最後一步叫什麼名稱,黃培松文思敏捷,喘著粗氣說:“臣這最後一步叫魁星踢鬥。”慈禧太后聽了微笑道:“堪稱狀元之才!”主考官一聽老佛爺這麼一說,即不敢違抗,宣佈黃培松為武狀元。

從此黃培松平步青雲,很快被任命為瓊州鎮總兵、協理兩廣提督。

但在晚清,他卻站到了革命黨人的對立面。

1911年孫中山策劃的廣州起義失敗後,作為晚清大臣,他以協理的身份參加審判並監斬被俘的革命者,這激起了革命黨人對他的無比憤慨。

或許是出於害怕,他迅速轉投到袁世凱帳下,繼續鎮壓反袁護法的革命黨人。革命黨人曾派楊子熙行刺黃世金,又派莊漢民在往泉州道路上中途截殺黃培松,但均未成功。

民國五年6月,國民政府授予黃培松“培威將軍”稱號。1922年(民國十一年),清鄉督辦公署撤銷,黃培松辭職,解甲退隱於廈門,倡建廈門江夏祠。

晚年他開始醒悟,目睹腐敗清政府的垮臺,看到袁世凱集團無恥賣國和南北軍閥混戰的局面,看到革命黨人為國家民族捨生捐軀的壯烈義舉,他對時勢與革命的認識漸漸提高,從此凡事持重,不再對革命者施行嚴厲的刑罰殺戮。

同年雙狀元,這是中國科舉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奇蹟。

當時政府還給黃培松在開元寺門口頒了一個忠勇牌坊,但在辛亥革命發起的時候被推掉了。

因為黃培松是黃花崗72烈士的監斬官,但是到了那個時候,其實他已經是心向革命的了。

後來黃培松還是被解除了職務,來到了鼓浪嶼上,度過了後半生。但最後是在福州死去的,他的墓還在福州,黃培松是泉州的最後的武狀元。

以前開元寺要收門票的時候,泉州籍的姓黃的拿出自己的身份證,免票。因為這裡永遠是他們的家。每年的春冬兩季,全世界各地的紫雲黃氏的子孫會派出他們的代表來這裡,祭祀他們的祖先。這裡是全球黃氏大宗祠,幾百多萬人都從這裡延伸出去。

黃氏大家族 泉州西街開元寺與紫雲黃氏、五子分赴五安的故事



而那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蓮古蹟”。

已有一千多歲高齡了。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於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岩托起,並鐫一對聯“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蹟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

有一年,大風將樹從託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

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黃氏大家族 泉州西街開元寺與紫雲黃氏、五子分赴五安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