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兀朮魂歸何處

金兀朮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金代軍事家、政治家,又名完顏宗弼,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人稱四太子。他死後窀穸何處,公私史乘均未見著錄,成為一大謎團。

汝州完顏氏是簪纓之家

河南省汝州市有完顏姓居民350餘人,其中,紙坊鄉完莊村有270餘人,其餘則零星分佈於焦村鄉和尚莊鄉。他們自稱是兀朮之後,家族供奉的神主牌位上第一位是完顏阿骨打,第二位便是兀朮(完顏宗弼),第三位是完顏正叔。

當然,僅憑一紙神主牌位,並不足以證明這些完顏姓居民是兀朮之後。即使能夠證明這一點,尚不足以證明兀朮就卜葬於此,因為甘肅省涇川縣的完顏氏也是兀朮之後。據景愛先生考證,甘肅涇川完顏氏是兀朮之子完顏亨的裔孫,當地有完顏亨墓(景愛:《歷史上的金兀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11—217頁),但沒有金兀朮墓。河南汝州則相傳有兀朮墓,墓主是否確係金兀朮,現予以論證。

紙坊鄉完莊村西300米處有一巨冢,相傳為金兀朮之墓。該陵墓佔地十餘畝,坐北朝南,墓前有石碑一通,上面鐫刻著“金四太子兀朮之墓”八個大字,上建青磚碧瓦碑樓一座。墓前神道寬闊,用條石鋪路,神道兩側立著翁仲、石馬、石羊、石猴、石雞及石望柱,神道入口處建有石牌樓。整個墓地氣勢恢宏,蔚為壯觀。可惜,在“文革”中,墓冢幾被夷為平地,石獸、石碑亦不知去向,僅餘兩個石望柱。石柱乃是天子、諸王陵墓的標誌物,人們從很遠的地方便能望見,故又稱望柱。庶民百姓及低級官員的墓冢不得使用望柱,否則便有僭越之罪。從望柱便可斷定,墓主是金代一位顯赫人物。在當地一戶完顏姓居民的家裡,仍保存著一塊碩大碑蓋,上面鐫刻著“完顏氏先塋碑”六個大字,系用篆字書寫,而記載完顏氏歷史的那通石碑,則不知流落何處,使人無從得知這支完顏氏的崖略。但是,從碩大的碑蓋也可判斷出,河南汝州完顏氏是簪纓之家。

兀朮葬於河南系情理之中

完莊村村民雖然異口同聲說此墓確係兀朮之墓,但除了望柱外,該陵墓未見其他實物,且不見於汝州方誌記載,未免使人生疑。不過,從另一角度看,兀朮埋葬於此,也並非不可能。第一,史書未見有兀朮葬於何處的記載。據《元一統志》載,燕京仙露坊玉虛觀(位於今北京市宣武區)建有故太師梁忠武王(即金兀朮)祠堂,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八月,道士高守衝立碑,戶部主事龐鑄撰文。但是,祠堂並非埋葬之地,金兀朮未葬於此。第二,從金兀朮的生平來看,他從天會四年(1126)率兵奪取北宋的湯陰縣(今屬河南),至皇統八年(1148)十月病逝,與河南結下了不解之緣。特別是天眷三年(1140),兀朮受命復取河南、陝西地。同年夏天,兀朮還軍汴京,當時河南已被金軍平定。從這時起直至去世,金兀朮掌握著行臺尚書省和都元帥府的軍政大權,駐在汴京,很少回朝。《金史》卷55《百官志》載:“行臺之制。熙宗天會十五年,罷劉豫,置行臺尚書省於汴。天眷元年,以河南地方與宋,遂改燕京樞密院為行臺尚書省。天眷三年,復移置於汴京。”

金朝在覆亡北宋後,先後立張邦昌、劉豫為傀儡。在滅掉劉豫之後,置行臺尚書省於汴京,統治齊國舊地。後來,宗磐、撻懶把河南之地歸還宋朝,汴京的行臺遷到燕京,於是改燕京樞密院為行臺尚書省。天眷二年,宗磐、撻懶因謀反伏誅,行臺大權歸兀朮掌握。河南復歸於金之後,行臺又遷回汴京。

殺掉撻懶之後,熙宗命完顏宗弼(金兀朮)領行臺尚書省,併兼都元帥,同時下詔:“諸州郡軍旅之事決于帥府,民訟錢穀,行臺尚書省治之。”從此,燕京以南直至黃河流域廣大地區的軍政大權,統歸兀朮一人掌握。皇統七年,兀朮已屆垂暮之年(按:《金史》不載兀朮生年,景愛先生推測他的生年為1085—1094年),請求致仕,熙宗不許,仍命他“領三省事,都元帥,領行臺尚書省如故”。可見,兀朮此時仍在汴京。次年八月,熙宗才以尚書左丞相完顏勖領行臺尚書省事。十月,兀朮一病不起,駕鶴西去。當時金國都城仍在上京(黑龍江省阿城),尚未遷入燕京(北京)。汴京與上京山水迢遞,兀朮不可能歸葬上京,埋葬河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完莊村西巨冢當系兀朮陵墓

兀朮沒有厝葬汴京,而是葬在河南汝州。箇中原因是,宋金劃淮河而治後,雙方止兵息戈,汝州是金國南部邊境的衝要之地,兀朮為表示已征服宋朝北部疆土,在汝州東十餘里的留王店西北修建了一座北嶽行宮,佔地20餘畝,當地人稱北爺廟或背爺廟,整個行宮金碧輝煌、雄偉壯麗、莊重威嚴。又在今登封市大金殿鎮中街修建了一座南嶽廟。北嶽行宮在元朝初年已頹圮不堪,兀朮的裔孫完顏正叔曾加以修葺。新發現的《至元壬午(至元十九年,1282)十月吉日中奉大夫參知政事行中書省事完顏正叔重修北嶽行宮碑之記》記述修葺經過時說:“汝州距城二十里有北嶽行宮,屋老畿壓,士農無以庇,神不安靈。予少賤時一經此祠下,見之悚然,祈禱曰:使予有寸進,當撤神宇而新之。自是神之相之,所向無前,王師南征,得以勳名……自歲在辛己(至元十八年,1281)七月,乃捐貲聚工,一新廟像,以報隆施,予亦不負於神矣。”

這通石碑庋藏在完莊村。完顏正叔雖然官職顯赫,《元史》卻沒有為之立傳,無法查詢其生平。他少賤時即經常在北嶽行宮前行走,足證他就是完莊村人;他幼年時就見到北嶽行宮頹圮破敗。可見,此宮建立甚早,當在兀朮把行臺尚書省復遷入汴京之後不久,即天眷三年前後。完顏正叔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從另一側面證明他就是兀朮的裔孫。北嶽行宮在“文革”中被毀,如今只剩下巨大的柱礎和3間配殿。南嶽廟規模略遜於北嶽行宮,佔地約20畝,如今尚保存於登封市大金殿鎮小學內,建築為金代風格,配殿尚存,1986年被批准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碑文雲:“相傳金兀朮佔領中原,全國五嶽已居四嶽,惟有南嶽尚未達到,為表示要統領全國,遂令‘位配南嶽’而建北廟。”兀朮已征服了中原,故建北嶽行宮以慶祝勝利,而南嶽衡山在南宋版圖之內,不在金國轄區,當時“紹興和議”已經簽訂,短期內金兵不可能再渡過淮河南侵,故建南嶽廟以示已統領全國。兀朮生前常往北嶽行宮小住,死後葬於斯地,也就順理成章。至於北嶽行宮、兀朮墓為何在汝州方誌中沒有著錄,最大的可能是,修志者認為兀朮是入侵者,不能為他歌功頌德、樹碑立傳,於是便付之闕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