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手套的紅色故事 讓我們珍惜當下

舊手套的紅色故事 讓我們珍惜當下

在魯西北革命烈士陵園,陳列著一幅烈士謝作林和妻子儲秀英的合影。照片中的磚頭院牆和椅子都顯得很陳舊,但兩個人卻神采奕奕,謝作林身著棉衣,戴著一副手套。近日,家住南京的謝偉年老人專程前往魯西北革命烈士陵園,捐出了父親謝作林照片中戴過的那副舊手套。

謝作林15歲參加革命,1948年7月,因舊傷復發,在莘縣肖郭莊的前方野戰醫院醫治無效去世。1982年,謝作林烈士墓被遷往莘縣丈八烈士陵園,即現在的魯西北革命烈士陵園。

“這副手套是我父親留下來的,我結婚的時候,母親把它當做禮物送給了我,所以我對這副手套有很深的感情。現在我把它捐獻給陵園,希望能夠讓更多人通過它瞭解歷史,珍惜當下。”謝偉年老人這樣說。

走出大山 投身革命

謝作林出生於江西省寧都縣安福區朱源村一個僱農家庭,家中三個兄弟,他排行老三。一家人終年忙碌仍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他小小年紀便在心中埋下了對官僚地主階級仇恨的種子。1930年,15歲的謝作林加入了少年先鋒隊,第二年和他的兩個哥哥一同參加了紅軍。

謝作林於1932年11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主力紅軍北上,謝作林因負重傷未能跟隨主力部隊長征,自此投入到艱苦卓絕的游擊戰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所在的游擊隊被編入新四軍。從此,他隨部隊轉戰大江南北,直至抗戰勝利,又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解放中國的偉大戰爭中。1944年,經組織批准,謝作林與同為軍人的儲秀英結婚。二人聚少離多,謝作林犧牲的時候,兒子不到2歲。

  “我的兩個伯伯先後犧牲在長征路上,他們兄弟三人全都為革命獻出了生命。”謝偉年老人說。1958年,母親儲秀英帶著謝偉年回江西寧都老家探親,“那次,我才第一次見到我的奶奶。她見到我們之後放聲痛哭,說回來就好,回來就好,謝家有後了。這件事對我的觸動比較大。”

子承父志 保家衛國

新中國成立不久,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謝偉年的母親準備隨軍作戰,但當時的謝偉年年幼無依,為了撫育烈士後代,母親儲秀英忍痛脫下了軍裝,轉業回到到地方工作。

上世紀六十年代,儲秀英把謝偉年送到部隊。入伍前,母親把關於父親謝作林的一切都告訴了兒子,囑咐兒子要繼承父親遺志,保家衛國。“我當時聽了之後非常震驚。”謝偉年老人說。原來,出於對孩子的保護,母親一直隱瞞著他的身世,雖然後來又重組了家庭,但母親儲秀英和繼父達成協議,孩子們都跟著母親姓儲。“這時候我才明白,為什麼到江西見到奶奶之後,她一直說謝家有後了。當時母親告訴我說是去走親戚,並未告訴我這就是我的親奶奶。”謝偉年說。

到了部隊之後,謝偉年刻苦訓練,“我總覺得父親的在天之靈一直在注視著我,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幹!決不辜負革命先烈對我的期望!”

守護歷史 守望未來

1975年初夏,母親儲秀英帶著謝偉年和他的愛人一起到莘縣肖郭莊尋找謝作林烈士的墓。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從1948年到1975年這27年裡,父親謝作林的墓在鄉親們的維護下完好無損,鄉親們每年清明都給父親掃墓。謝偉年老人一行在老黨員、老房東王福才和肖遵月等人的帶領下,來到了一片開闊的莊稼地邊。只見一座高出地面一米多、用磚瓦砌成的墓坐落在莊稼地中間,非常醒目。正在地裡幹活的鄉親們得知是烈士的親人來看望烈士,都放下手中的農活圍攏過來。“鄉親們對烈士的深厚感情令我們非常感動。”謝偉年老人說。1982年,在部隊和莘縣民政局的協調下,謝作林烈士的墓遷往莘縣丈八烈士陵園。

去年,母親因病去世。今年清明節期間,謝偉年來到聊城,準備將父親生前留下的那副手套埋在父親墓前。魯西北革命烈士陵園主任艾海鷹得知後,就勸說他將手套捐給烈士陵園,讓更多人從中瞭解歷史。“和艾主任商量之後,決定把手套捐獻出來了。”謝偉年老人說,“我正在整理父親的其他遺物,有軍用地圖和皮箱等物,把這些捐給烈士陵園,讓它們發揮更大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