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一座橫跨長江的古城

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的馬鞍山,位於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它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市接壤;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具有臨江近海,緊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的優越地理位置。

馬鞍山,一座橫跨長江的古城

馬鞍山,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

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qiāng),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志》: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馬鞍山,一座橫跨長江的古城

馬鞍山歷史悠久,早在六朝時期(六朝(222–589年),一般是指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南方的六個朝代。

即孫吳(或稱東吳、三國吳)、東晉、南朝宋(或稱劉宋)、南朝齊(或稱蕭齊)、南朝梁、南朝陳這六個朝代。),許多名公巨卿、賢達雅士就流連駐足於此,留下眾多古蹟和文化遺存,其中最為有名的還屬採石磯風景名勝區。

馬鞍山,一座橫跨長江的古城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位於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採石磯絕壁臨江,水湍石奇,風景瑰麗,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並稱為“長江三磯”,而採石磯以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文化內涵獨領風騷,被譽為三磯之首。

馬鞍山市雖不大,但到採石磯的路還是蠻遠的,相當於從市東北跑到市西南。

馬鞍山,一座橫跨長江的古城

總體來說,採石磯這個景區還是相當棒的,裡面很大,可以說就是江中的一座山,裡面很多的景點,至少需要一天才能完完整整的玩下來,山的制高點有個樓,樓上可以觀看揚子江之全景,同時裡面還有緬懷李太白,林散之的紀念館等等,在三元洞那邊可以看採石磯之景,視野甚是開闊,讓人心曠神怡,是個放鬆的好去處。

馬鞍山除了採石磯這樣的城市名片之外,兜兜老城區其實更能看出這座城市的內涵。當然,比如:雞籠山、褒禪山、大青山、霸王祠、甄山寺等,都還是值得去感受一下的。

馬鞍山,一座橫跨長江的古城

馬鞍山不僅有獨特的城市風光,還有不少的知名特產。

馬鞍山綠松石

綠松石又稱土耳其玉,是一種含水銅鋁磷酸鹽礦物,其工藝名稱為松石,是最古老的玉石之一,春秋時代的稀世珍寶“和氏璧”就是由綠松石雕琢而成的。它特有的藍色光澤,代表著溫馨和生命,是吉祥、永恆和成功的同義詞。

馬鞍山,一座橫跨長江的古城

採石茶幹

“採石磯”牌茶幹,已有兩百多年曆史,源於清朝嘉慶年間,是清造廷貢品之一。茶幹選用優質大豆、甘草等十幾種天然材料精製而成。且色澤醬紅、細嚼味長、回味持久、有韌性、對摺不斷等特色。

太湖山鹿茸

太湖山鹿茸是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太湖山的特產,產地太湖山養鹿場。鹿茸是名貴的藥材,具有補動脈、助腎陽、生精髓、強筋骨的功能。

馬鞍山,一座橫跨長江的古城

黃池醬菜

黃池醬菜產自當塗縣黃池鎮,它是用經過晾曬的白菜絲配以辣椒粉、芝麻及多種香料混合醃製而成,放在壇中經年不壞,吃的時候,盛在小碟裡,淋上麻油,一嚼便覺醇香厚味,微辣中鮮味兒直透舌根,另人不忍卒咽。是小酌品茗時的絕配。

江霸王酥

霸王酥和縣烏江鎮傳統名點.有2000多年曆史,原名哈蟆酥,又名小酥。相傳西楚霸王項羽從四潰山(今駟馬山)突圍後,敗走烏江城,感到人飢馬渴,城邊一賣蛤蟆酥老翁將此酥獻給項羽,項羽手捏即碎,連贊“脆酥!脆酥!”自此,蛤蟆酥易名“霸王酥”。

馬鞍山,一座橫跨長江的古城

運漕酒

運漕,古稱蓼花州,曾為安徽省含山縣首鎮,自東漢末年建鎮以來,已有一千多年曆史。運漕一帶的釀酒雖然早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現,但真正得到規模發展卻是在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

公元208年至216年,曹魏與孫吳在巢湖沿岸屢次交戰,相峙不下。在這八年時間裡,北方的九醞春酒釀造技術隨曹軍被帶到了東關地區,並隨著大規模的軍中釀酒活動流傳到了民間。曹軍退走後,其釀酒工藝被運漕人民繼承和發展,代代傳承了下來。

馬鞍山,一座橫跨長江的古城

橫望山米酒

橫望山米酒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至晉、唐時期。據史料記載,現今的,橫望山米酒起源於清咸豐年間,至今一百六十多年曆史,其祖傳釀酒工藝,一直完整地保存至今。橫望山,道教名勝。

亦名橫山、衡山、隱居山。跨於當塗、江寧、溧水三縣,由62條主要山脈組成。在其南就是中國刃具名鎮博望。

馬鞍山,一座橫跨長江的古城

人們都說馬鞍山“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九山是:馬鞍山,雨山,佳山,翠螺山,九華山,西山,望夫山,霍里山,慈母山。一湖是:雨山湖),但並不僅限於此,小家碧玉般的南湖,猶如玉帶輕束的湖南路,同樣是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