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鹽而生,以鹽為名,這裡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


因鹽而生,以鹽為名,這裡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

山川網:江蘇,是截至目前除出生地河北之外,我生活時間最久的地方。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曾把自己的人生志向設定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江南居。千百年來,對於中國的文人及士大夫而言,江南早已不是模糊籠統的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不斷被昇華的精神故鄉。

江南可以滿足你對於一個棲息之地的所有幻想:她歷史悠久,從古至今名人輩出;她底蘊深厚,書卷人文之氣濃郁;她氣候宜人,四季分明水秀山清;她富庶宜居,沃野千里春華秋實;她蒼茫大氣,大江大湖大城匯聚;她細膩如雨,小橋流水吳儂軟語。

我雖未生於斯,長於斯,但人生三觀與思維方式,卻深受此地滋養重塑,可謂有再造之恩。無論歲至幾時,身在何方,我都會時時關注這裡發生的每一件大事小情。


蘇北,中國南北方文化與思維的過渡地帶


因鹽而生,以鹽為名,這裡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

江南是全國人民的,但蘇北卻只是江蘇的。在外省人眼裡,蘇北五市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或許是心性最不“江蘇”的地方。

網絡上每每進行南北省份差異對比時,北方網友的最終殺手鐧一般都是“我們冬季有集中供暖,你們有嗎”。這個時候多數南方網友多半隻好顧左右而言他,但江蘇的一座城市徐州,則可以揚眉吐氣地說:“我有,而且我不僅有冬季供暖,我還有江浙滬包郵”。頓時,引來南北方網友的一致豔羨。

徐州,是蘇北地區的代表城市,也是長期以來蘇北五城經濟體量最高的城市。為什麼在中國區域格局上,會有蘇北地區這麼堪稱“奇異”的一片區域呢?

這就要從蘇北地區的歷史沿革說起,江蘇省轄區的長江兩岸,在明代以前分屬不同的政區。比如元代江北屬河南江北行省、江南屬江浙行省。再比如元代江北屬河南江北行省、江南屬江浙行省。

一直到了清代江蘇建省後,也曾有數次以長江為界南北分治。蘇州、鎮江、常州、松江(今上海)4府和太倉州屬於駐紮蘇州的江蘇布政使管轄,江寧(今南京)、揚州、淮安、徐州4府和通州、海州2州屬於駐紮南京的江寧布政使管轄。

時間再往後推,即使到了1949年江蘇全境解放之後,由於蘇北是老解放區,蘇南是新解放區,兩地工作基礎、任務不同,為適應當時情況,江蘇還是劃分為蘇北、蘇南兩個省級行署區。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調整省、區建制的決議》後,才有了我們看到的今日江蘇省疆域的樣子。

正是因為蘇南蘇北在歷史上長期處於不同的行政區劃內,再加之對於古代人而言,長江甚至淮河這樣的江河都是天然的屏障,進一步隔離了蘇南蘇北在文化上的溝通與交流。

在歷史上長期處於北面齊魯文化與南面江南文化雙重影響下的蘇北地區,在文化上形成了真正意義上“亦南亦北”特徵。而京杭大運河的航道,進一步確定了蘇北地區作為中國南北兩大文化中心過渡連接地帶的定位。

文化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可以對一個區域的命運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它可以影響該區域人口的思維方式。比如吳越兩地雖近在咫尺,但卻形成了狷者與狂者截然不同的兩種思維方式。進而,又造成了吳人有所為有所不為,越人敢為天下先的不同行事風格。


千百年來,鹽為什麼始終是國家專賣產品


因鹽而生,以鹽為名,這裡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

上文中我們講到了很多關於江蘇,尤其是蘇北的歷史。接下來我們還要再講講另一段歷史,關於國家專營,或者說是國家專賣。

所謂的國家專營或專賣,即需要得到相應的許可才允許生產或銷售,我國古代稱為“榷”,如榷鹽、榷酒、榷茶。中國從春秋時期到明、清的許多朝代,也曾對鹽、鐵、酒、茶、醋、礬等產品實行過專賣。

當然了,不同社會制度下,國家專賣有不同目的。在封建制國家,主要是通過壟斷的專賣價格,攫取鉅額財政收入,補貼稅收不足的部分,具有維護剝削階級統治地位的政治經濟目的。在社會主義國家,專賣是為了對某種產品的產銷活動進行高度集中統一管理,以利於有計劃地發展該項產品的生產,提高素質,改善經營,調節消費,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我想大家都有到超市買過鹽的經歷,大家有沒有覺得,超市裡的鹽有非常典型的幾個特點:首先是種類少,比如醬油醋可能多達整整一面貨架,而鹽永遠是放在角落裡寥寥幾種;其次是價格低,即使是在中國物價全面高漲的2019年當下,鹽的價格高的也就兩三塊,低的甚至只有一兩塊;還有一點,這個可能不是細心的人更不會關注,就是鹽的地域性很強,你在廣東買到的是粵鹽,在江蘇買到的就是蘇鹽,想要在本地超市裡看到外地鹽,同樣不太可能。

我們看古代的一些電視劇時,有時候介紹某位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時,說這個人是大藥商、大布商都很好理解,但是說一個人是大鹽商好像就不太容易理解。就按照一袋一兩塊錢的價格,這得賣到什麼程度才能富甲一方。而且,普通百姓消耗鹽的速度其實並不快。

在三國之中,智勝諸葛亮曾“自比樂毅管仲之賢”,樂毅我們姑且不說,就來說說連諸葛亮都要佩服的管仲,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根源就在於,管仲絕對是中國古代一等一的經濟學家。而且,還不是紙上談兵的學術派,而是治國強國的實戰派。

中國的專賣制度,正是從春秋時期管仲開始實施,當時主要是鹽和鐵,關於專賣制度有著名的《鹽鐵論》作為經典教材。管子書中也有記載言:管仲反對向“樹木”、“六畜”和人口抽稅,而主張“唯官山海為可也”,“山海”就是鐵和鹽(《管子·海王》)。

鐵我們今天也不說,我們就來說鹽。鹽首先是生活的必需品,人活著就要吃飯,吃飯就必須要有鹽,這個毋庸置疑。如果放任鹽業私人壟斷,則極易造成百姓及社會命脈被控制,這顯然是國家無法容忍的。

其次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現在超市裡的食鹽之所以價格低廉且穩定,根本原因恰恰就在於國家的專賣專控。不同於糧食、蔬菜全國各地都可種植生產,鹽的產生地域限制十分明顯,海水是鹽的“故鄉”。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條件下,鹽是許多內陸地區的稀缺資源。而物以稀為貴,古代的鹽販子,如果只論利潤,並不比現如今的毒販低多少。

以上,就是千百年來,鹽始終都是國家專賣的原因所在。當然,只是比較重要的部分,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


因鹽而生,以鹽為名


因鹽而生,以鹽為名,這裡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

鹽,既然是國家之命脈資源。擁有大規模鹽資源的地區,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鹽城,正是這樣一個地方。鹽城是中國東部沿海開發利用較早的地區之一,早在戰國時期,先民們便利用近海之利“煮海為鹽”;到了秦漢時代,境內已經是“煮海興利、穿渠通運”的繁華景象。

西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朝廷將古射陽縣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單獨設縣,因這裡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運鹽的鹽河,故稱鹽瀆縣,縣制屬廣陵郡。西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為廣陵國,領廣陵、江都、高郵、平安(今寶應縣部分)4縣,治廣陵縣(揚州市區)。

一直到了東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鹽瀆因“環城皆鹽場”而更名為鹽城。這個名字雖然後續又因為種種原因偶有變化,但是整體來看,鹽城,依舊是歷朝歷代首選之名,一直延續至今。

鹽城因鹽而生,以鹽為名,古來即是財富之地。據史記《吳王濞列傳》記載:“(劉濞)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可見依靠著海鹽,劉濞積累了大量財富。

太遠的我們不說,就拿離我們現如今最近的清朝為例。當時兩淮鹽業鼎盛,清王朝四分之一的財政收入來自兩淮,鹽商的奢華生活難以用文字形容。“兩淮鹽,天下鹹”,正是對當時江蘇鹽產地最真實的寫照。

地靈人傑的鹽城,歷史上名人輩出,最為後人牢記的,就要說是四大名著《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元貞二年(1296年),施耐庵出生於江蘇泰州興化白駒鎮,即今天的今鹽城市大豐區。

民間常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一部《水滸傳》,多少英雄好漢,俠肝義膽在其中。鹽城先人能夠寫出這樣的一部作品,足以見這片土地的文化與性格。


沒落的資源型城市這麼多,為什麼鹽城例外


因鹽而生,以鹽為名,這裡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

資源型城市,不是一個民間通俗概念,而是有對應的官方界定。

資源型城市,即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採、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天然國土)。資源型城市即城市的生產和發展與資源開發有密切關係。

根據資源開採與城市形成的先後順序,資源型城市的形成有兩種模式,一種為“先礦後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為資源開採而出現的,如大慶、金昌、攀枝花、克拉瑪依等。另一種為“先城後礦式”,即在資源開發之前已有城市存在,資源的開發加快了城市的發展,如大同、邯鄲等。

中國的主要資源型城市和地區有——

鐵:鞍山、馬鞍山、攀枝花、包頭、白雲鄂博、唐山。

石油:大慶、東營、盤錦、松原、濮陽、南陽、湛江、福山、克拉瑪依、庫爾勒、輪臺、敦煌、花土溝、酒泉、慶城、陝北地區等。

煤:鶴崗、撫順、大同、陽泉、淮南、淮北、鶴壁、焦作、阜新、臨汾、晉城、赤峰、長治、平頂山、六盤水、霍林郭勒、鄂爾多斯、榆林、延安、阿拉善盟(主要集中在山西、內蒙古、陝北)。

井鹽:定遠、自貢。

銅:白銀市、銅陵市。

當然,以上只是資源型城市的一小部分。在官方首次對資源型城市進行界定時,全國便有262個城市被標記為資源型城市。

資源型城市的一般命運軌跡是怎樣的呢?基本上是發現資源—過度開發—走向衰退,而且和其他城市相比,由於資源型城市居民普遍存在的自上而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維方式。往往一旦城市資源枯竭,便會從此一蹶不振,難以重振。

在全國首批262個資源型城市中,已經有67個城市由於自然資源趨於枯竭,經濟發展滯後、民生問題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大,被列為衰退型城市。

這其中,地級行政區共24個:烏海市、阜新市、撫順市、遼源市、白山市、伊春市、鶴崗市、雙鴨山市、七臺河市、大興安嶺地區、淮北市、銅陵市、景德鎮市、新餘市、萍鄉市、棗莊市、焦作市、濮陽市、黃石市、韶關市、瀘州市、銅川市、白銀市、石嘴山市。

縣級市行政區27個:霍州市、阿爾山市、北票市、九臺市、舒蘭市、敦化市、五大連池市、新泰市、靈寶市、鍾祥市、大冶市、松滋市、潛江市、常寧市、耒陽市、資興市、冷水江市、漣源市、合山市、華鎣市、箇舊市、玉門市;汪清縣、大餘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易門縣、潼關縣。

市轄區16個:井陘礦區、下花園區、鷹手營子礦區、石柺區、弓長嶺區、南票區、楊家杖子開發區、二道江區、賈汪區、淄川區、平桂管理區、南川區、萬盛經濟開發區、萬山區、東川區、紅古區。

難能可貴,鹽城作為中國重要的“鹽”資源城市,並沒有成為以上地區中的一員。而且恰恰相反,鹽城是蘇北地區經濟體量僅次於徐州的第二大城市。2018年,鹽城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487.08億元,在江蘇全省13座地級市中可排在中游的第7位。如果放置於全國排名,也可以排到第36名左右的名次。這樣的經濟體量,顯然也不會是資源型城市的模樣。

蘇北地區,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是高鐵線路的建設窪地,鹽城作為蘇北經濟大市自然也飽受其害。但是伴隨著新一輪中國高鐵建設規劃進程的開展,包括徐宿淮鹽高鐵、連鹽高鐵、鹽通高鐵的多條高鐵線路都將途徑鹽城,打通鹽城向外的交通聯繫。鹽城也好,蘇北也罷,必將會成為江蘇未來十餘年最重要的經濟新增長點。

通過壯大第二產業(汽車、機械、紡織、化工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完成區域城鎮化進程,接著通過第三產業提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過去幾十年間鹽城一步步辛苦打拼至今的一條道路。發展化工,發展工業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於某些企業與機構對安全與生命的漠視,對法律與監管的看輕。

3月21日下午14時48分左右,位於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陳家港鎮的江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發生爆炸事故。自事故發生後,傷亡人數數據隨時間推移不斷增加,目前尚未確定最終人數(已經確認的死亡人數已達四十餘名)。

“鹽城爆炸”,全民悲慟。惟願天佑鹽城,天佑江蘇,更多生命可以被挽回。也希望大家在真相尚未徹底查清之前,不造謠,不傳謠,耐心等待官方的調查結果。

這一天,我們都是鹽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