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毛腿”導彈是否是一款成功的武器?

妞爸_Shanghai


飛毛腿應該是80年代以前最受歡迎的導彈了,原因就是威力大、便宜!地球上的彈道導彈,飛毛腿絕對算得上一個最大的一個大明星,是家喻戶曉。這款導彈應該是二戰之後裝備數量最多、裝備國家最多的國家,世界上30多個國家裝備了該型導彈,而且在埃以中東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中作戰,雖然現在已經落後,但是還是有很多的小國家裝備著,而且還仿製這款導彈!

飛毛腿導彈是根據二戰德國大名鼎鼎V2為原形發展而來們,是一款近程戰術彈道導彈,分別發展了A、B、C、D四個型號,前蘇聯叫作Р-17型戰役戰術導彈,系統代號8К14,因為射程在300公里的緣故,於是蘇聯人又叫這款導彈P-300,北約代號“飛毛腿”!

A型飛毛腿導彈是基本型P-17,最早在1957年的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上,發射車為152mm榴彈的履帶式地盤,這款導彈由於在精度上實在太差,蘇聯並沒有大量裝備而是繼續改進。

B型P-17M便是基本型上改進而來,是8К14戰術導彈的改進型,北約代號飛毛腿B型,也是裝備和出口最多的型號。B型從1962年8月開始陸續裝備蘇軍陸軍作戰部隊,1965年也是在紅場閱兵式上公開露面,其發射車已由履帶車改為輪式車,射程300公里,精度大約300米。300公里感覺有點小,但如果衝突國家是幾個沒有縱深的小國那就大有用武之地了,有因為這款導彈便宜,因此深受歡迎,讓這款導彈風靡世界也有這個原因!

該導彈在蘇聯的作戰定義中,主要用於攻擊敵方前線的高價值目標,消滅敵核襲擊兵器,摧毀敵主要軍事集團,實施遠程核化學以及常規火力突擊,殺傷破壞的主要目標是:敵方戰役戰術核兵器、機場航空兵、特種武器倉庫、重兵集團、戰役軍團指揮所、鐵路樞紐、後勤保障基地等。

這款戰爭參與了埃以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因為發射後4分鐘之內基本就到達目標地,給防空系統反應時間相當的短,所以很難攔截。當年的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發射了47枚飛毛腿B導彈,美國使用當年最先進的防禦導彈愛國者進行攔截,美國自己宣佈攔截了90%。後來被爆出其實攔截不到10枚,攔截率只有26.65%,說明這款導彈突防能力非常強大!

C型是在海灣戰爭後,根據海灣戰爭實戰使用的經驗教訓和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對飛毛腿B導彈進行重大改進,主要改進是火箭發動機增大了功率,最大射程增大到550km,採用了輕量化的的彈頭,目前C型裝備的國家有敘利亞和朝鮮。

D型則是用以測試飛毛腿導彈射擊精度的試驗彈,改性導彈的制導方式採用了整套光學末制導系統包括慣性導航輔助光學末制導,後期加裝格洛納斯衛星輔助導航,其精度大大提高到50米範圍。為什麼採用光學末端制導而非雷達制導,我想是因為光學無視電磁干擾,但缺點也很明顯有云層遮擋、霧霾,以及低照度(無月光)條件下,無法發現目標,只能適合氣象條件極好的戰場環境,這種光學圖像匹配製導的技術確實很先進,理論精度能達到米級,但使用條件非常苛刻,因為你沒法保證使用的時候著彈點是晴空萬里,目標上空半點遮擋都沒有,當然這只是試驗型。

圖:1993年拍攝的使用3Н8光學彈頭的飛毛腿導彈


D型的試驗成果後來被俄羅斯用在了其他的導彈上,比如最近非常火熱的俄羅斯伊斯坎德爾導彈,但是末端制導進行了改進,採用了紅外成像和合成孔徑雷達(SAR)末制導,這兩種末制導體制都能實現全天候、全天時、高分辨力的遙感成像,據說精度已經達到了10米級,因此美國一定要將這款導彈納入《中導條約》將其銷燬!

圖:俄羅斯展示最先戰術彈道導彈的末端制導系統


狼煙火燎


飛毛腿近程戰術彈道導彈是二戰結束之後,蘇聯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德國V-2型彈道導彈技術基礎上為地面部隊研發的一款縱深火力支援性彈道導彈。蘇聯自己內部代號為R11,在這款戰術彈道導彈研發上,蘇聯人創新性採用“運輸-起豎-發射”三級模式,特意研發出一款與之配套的MAz—543LTM型重型輪式導彈運輸/發射車,採用柴油機動力方式,4*4全驅動模式,全車長度在12米,搭載一枚導彈,配置專門的液壓起豎機構,這樣就可以單車實現運輸和發射的射擊任務。

R11戰術導彈採用液體燃料,改進型射程控制在300km,CEP精度控制在300米,配置一枚800-1000kg的彈頭,可以裝載常規高爆彈頭、子母彈,當然也可以搭載化學彈頭,甚至是核彈頭。這種改進型又稱為R300型。美國和西方將蘇聯研發的這種型號彈道導彈稱之為飛毛腿,前者為飛毛腿A型,後者為飛毛腿B型。

從打擊精度、射程和裝彈量就可以看出,R11和R300型導彈都是用來打擊敵方縱深戰略戰役固定目標的有效武器,比如敵方的彈藥庫、機場、碼頭、火車站、工廠等,彈頭爆炸威力也足夠消除精度不足的缺陷,畢竟都是固定目標嘛。正因為如此,飛毛腿彈道導彈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軍師一級單位支配的有效遠程火力打擊手段。

除了蘇軍自身裝備外,飛毛腿導彈也被蘇聯出口到很多第三世界國家,充當當年冷戰時期美蘇爭霸的軍火支援產品,比如利比亞的卡大佐、伊拉克、伊朗、也門、埃及、敘利亞等等,出口量也比較大,流傳範圍相當廣泛。

在很多局部戰爭中,飛毛腿導彈都參加了實戰,並取得一定的戰果,如兩伊戰爭、伊拉克戰爭、敘利亞戰爭等等。畢竟對於很多國家而言,要想成功防禦飛毛腿導彈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是美國當年研發的愛國者導彈也無法確保有效防禦,總是有大概率的漏網之魚。

正因為嚐到飛毛腿導彈的甜頭,少數擁有這些導彈的國家就開始嘗試進行自行改裝,以提高射程。畢竟300km的射程有時候並不夠用,況且配置的都是常規彈頭。但是這些國家(如伊拉克)自身導彈技術就很差勁,採用的方式往往就是減少彈頭重量,增加燃料重量,從而延長射程,但是卻導致精度進一步下降,甚至還破壞了導彈自身彈體結構強度。所以,這種自行創新能力在實戰中被證明是極其有限的,彈道導彈技術不是小國家能玩得起的。

現在隨著彈道導彈技術的升級和更新,防空導彈技術的進步,飛毛腿這種第一代老式液體燃料的近程彈道導彈,早就在大國軍備中淘汰了,就是蘇聯/俄羅斯自己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淘汰這種導彈,換裝成固體燃料的新一代彈道導彈了。

目前也就是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還在玩這種老式彈道導彈,畢竟聊勝於無啊。


這個問題呢就回答到這裡吧。

如想了解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老鷹航空堅持原創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襲;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圖片素材來自互聯網,如侵則刪;他人請勿抄襲,發現必舉報。


老鷹航空


第三世界國家的撒手鐧--“飛毛腿”戰術彈道導彈

說到這個話題,忍不住要套用少林足球裡面得一句搞笑得臺詞:提起導彈界,誰不知道飛哥啊!^_^

確實,就算再不瞭解導彈火箭這類高技術武器得網友,也都聽過飛毛腿得大名。

從飛毛腿導彈誕生得五十年代末期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初期,飛毛腿和它的改進型足足在世界現代得各大戰場威風了半個世紀之久。

誕生

飛毛腿(Scnd)是前蘇聯於1957年研製成功的可機動發射的地對地戰術彈道導彈,它的設計初衷主要是為了是迎接世界核大戰的需要。

五十年代末期,正是冷戰的第一個高峰期。

美國和蘇聯及其陣營都在大力發展各種高性能得核武器和搭載平臺。

當時蘇聯雖然核武器數量和質量都遠遠弱於自己的對手(蘇聯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的服軟,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是蘇聯方面仍然認為他們已經有相當強大的戰略彈道導彈系統,具有毀滅美國及西方世界的能力,可以有效的威懾敵人。

但是,現有的這些發射平臺,攻擊的都是戰略目標,及只能向預先設定得目標(大多是敵人重要城市,軍事基地,交通樞紐等等)進行發射,精度也較差,核威力過大,很難對付敵人的機動戰術目標。

而現代戰爭非常複雜,需要可以靈活機動又可以攻擊對付戰術目標的戰術核武器搭載平臺,這就決定了飛毛腿的誕生。

飛毛腿的設計理念,主要來自於二戰時期大名鼎鼎的德國V2。二戰蘇聯攻陷柏林以後,獲得大量V2的 技術資料和相關的技術專家。蘇聯很快在V2的基礎上,仿製出R1型導彈。R1基本就是V2的翻版,技術上已經比較落後,無法在實戰繼續使用。所以蘇聯方面 很快研究出以R1為基礎的新型導彈--這就是飛毛腿戰術彈道導彈。

飛毛腿和V2的技術有著較大的不同,它在V2的基礎機型了全新的改進,飛毛腿的體形更小,重量更輕。在導彈最為關鍵的引擎得設計上,採用了比V2的多室設計更為簡單的技術,同時還採用防震盪折流板防止間歇燃燒,這避免了發射中可能產生的嚴重問題。這 些都得益於蘇聯高速發展的太空火箭技術。

飛毛腿在1956年研製成功,蘇聯方面取名為R11戰術彈道導彈。

它第一次為大眾所知,是在1957年的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上。飛毛腿的出現大大震驚了西方世界,由於搞不清具體的型號,美國按照自己的慣例把R11命名為SS一1型導彈,北約歐洲國家則把它叫做飛毛腿!

這就是飛毛腿A型。

飛毛腿A型的導彈直徑0.84米,長10.4米,發射車採用履帶式裝甲車輛(斯大林2型坦克底盤的改進型),採用單級液體燃料火箭推進,最大飛行速度高達到5馬赫,最大射程為160公里,最小射程80公里,全重4500公斤,圓概率誤差為900米。

飛毛腿A型採用重型坦克底盤,越野性能一般。行軍時候導彈發射架橫置在坦克頂部,使用時向車體後方傾轉直立於地面。

它配用兩種不同類型的戰鬥部,一種是常規戰鬥部,可配有700公斤高爆彈頭;另一種是核彈頭,可配有400公斤的核彈頭,它的核爆炸的威力大約相當於20萬噸TNT炸藥,相當於二戰投向日本的二顆原子彈威力總和的十倍。

------------------使用坦克底盤的飛毛腿!

改進

飛毛腿A型的出現對蘇聯來說是劃時代性的,填補了蘇聯戰術導彈領域的空白。

蘇聯軍方對飛毛腿A型的技術指標,卻並不滿意。他們認為飛毛腿A型的核威力過大,導彈射程過短,機動性不佳,而且精度不好,不能有效滿足戰術的需要,強烈要求對其進行全面改進。

冷戰期間,蘇聯的軍事需求自然是國家的頭號指揮棒。軍方既然提出了要求,科學家們方面只能立即著手改進。飛毛腿於1961年改進成功,蘇聯方面的編號為R-300,西方稱其為飛毛腿B型。

飛毛腿B型的主要部件是經過改進的8K14型液體燃料導彈,9P17型移動式發射裝置,以具有較高通行性能的MAZ-543A重型輪式載重汽車為底盤,此外,還有配套的大地測量車,指揮車,電源車,推進劑加註車,測試車,消防車等等。

8K14型導彈裝配液體燃料噴氣式發動機,自動慣性指揮和故障引爆系統,混合裝藥戰鬥部,控制裝置是安裝在噴管出口截面上的氣體動力舵。

而高爆藥的主要成分是AK-27I硝酸氧化劑(2919千克),TM-185炸藥(822千克),TG-02起爆炸藥(30千克),壓縮空氣(15千克),殺傷半徑約150米。

同時根據蘇聯軍方的對於小核威力的需求,飛毛腿B型可以使用只有10萬噸TNT當量新式核彈頭,也可以攜帶化學武器或者生物武器。

B型增大的導彈射程同時減小了威力,這樣就能夠很好的滿足各種不同戰術的實際需要,真正的具備戰術導彈的能力。

B型還有一個重大的區別,在於該使用8輪載重車運載,不再使用坦克底盤。這種設計大大的提高了導彈機動能力,可以利用現有公路網進行高速機動佈置,大大提高了該武器的機動作戰性能,並且提高了第二次裝彈的速度。

西方認為B型飛毛腿的作戰能力至少高出A型一倍,是一款很威力的武器。

---------------採用重型載重車,就大大提高飛毛腿的機動性!

蘇軍1965年正式將飛毛腿B型戰術彈道導彈裝備部隊,它在蘇聯軍中主要裝備戰術火箭旅,由各集團軍指揮。

每個旅編有18輛發射車,每輛車配備4枚導彈,全旅共有72枚。而戰術火箭旅的主要作用是使用核導彈對敵實施縱深打擊,消滅敵核子襲擊兵器,摧毀敵主要軍事集團,尤其是摧毀敵坦克機械化部隊及戰役預備隊,破壞敵地面軍隊和航空兵的作戰指揮體系;消滅敵防空兵器,牽制敵軍作戰機動,阻止敵戰役預備隊 的開進,破壞其戰役後方工作,摧毀敵軍重要通信交通樞紐。

60年代蘇聯又對飛毛腿B型導彈進行了改進,1965年出現了飛毛腿C型,最大射程增加到500公里,相應的圓概率誤差也較大達到700米,其他性能和B型基本相當。

1980年,蘇聯對飛毛腿進行了最後一次改進,發展了飛毛腿D型的最終版本。該型進一步增大發動機燃艙,加大火箭推力,最大射程可達近600公里,戰鬥部載重增加,增加了導彈常規攻擊的威力。同時通過改進了慣性導彈系統,使得D型的命中精度有著較大的提高,彈頭和彈體還可分離。

飛毛腿D型的主要作用也由核打擊轉化為常規打擊,它可以攜帶一個常規高爆彈頭,一個空氣作為氧化劑的彈頭,40個機場路道破壞彈或者100個5千克的人員殺傷性小炸彈。彈頭的多樣性,使得導彈的戰術用途大大提高。

飛毛腿D型並沒有在蘇軍服役多久,它很快由蘇聯80年代製成的第三代地對地戰術SS-23蜘蛛式戰術導彈所代替,蜘蛛式在射程,精度和作戰使用方面都大大超過“飛毛腿”導彈。單單從精度一項上,蜘蛛可以達到100米,這是飛毛腿D型無法企及的。

------先進的SS-23蜘蛛式

優點,缺點,設計理念上的缺陷

優點:

結構簡單,技術含量較低

飛毛腿從技術上來說並不複雜,它和需要高精技術的巡航導彈不同,飛毛腿的大多數技術都較為簡單,較容易掌握和仿造。

對於第三世界的國家來說,即使本國科技比較落後,經過半年到一年的研究,就可以熟練的使用該武器。

如果是有一定科技基礎的第三世界國家,有相關詳細的資料或者專家的制導,用不了幾年就可以成功仿製。

價格低廉

飛毛腿結構簡單,沒有昂貴複雜的部件和高精度的制導系統,這些都使得它的造價非常低廉。

以色列專家曾經抱怨,攔截飛毛腿的一枚愛國者要80萬美元,一枚以色列自產的箭式要100萬美元,而一枚飛毛腿只要15萬美元左右,攔截的成本太高。

這對於比較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來說,飛毛腿低廉的造價也是必要的。

朝鮮、敘利亞、埃及這樣的比較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都有數百枚飛毛腿導彈的儲備。

如果是造價高昂的巡航導彈,第三世界國家就無法大量裝備了。

抗干擾能力強

飛毛腿採用的制導技術比較古老,是慣性制導技術。該技術雖有實戰精度差的缺點,但是它在發射前已經預先設定好各種參數,發射以後該導彈就處於自我封閉狀態,與打擊目標無任何信息交換,也就無法干擾它。

美國在干擾技術方面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各國,蘇聯裝備的再先進的導彈一般也很難逃過美軍的干擾。

不過,美國高超的電子干擾和軟殺傷的方法,對待這種老式技術的飛毛腿飛彈卻無能為力,頭痛不已。

最終,美軍只能使用攔截概略較低且高價高昂的愛國者飛彈攔截飛毛腿,這也是低技術武器對高技術武器取得優勢的一個很好的特例。

可以作為大規模武器的搭載平臺

採用導彈作為核武器或者生化武器的搭載平臺,是目前的主流。

飛毛腿採用機動發射,可以利用複雜地形和夜色進行隱蔽,導致其很難在發射前被發現或者摧毀。

同時飛毛腿在發射期間被攔截也是很困難的,美軍自稱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使用單發愛國者攔截“飛毛腿”成功概率是26.5%,雙發愛國者攔截“飛毛腿”成功率是70%,實際上,根據以色列專家的判斷真實的雙發成功率不超過50%,甚至有專家認為攔截成功率只有36%。

而且早期的愛國者,主要是針對擊落飛機設計的,飛彈在接近目標後引爆,用破片將其破壞。對於飛毛腿這樣的大型導彈,往往不能將其徹底摧毀。如果飛毛腿使用的是生化武器或者核彈頭,這樣的攔截甚至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危害。

-------------飛毛腿發射準備時間很短,很難獵殺。

很強的機動性和隱蔽能力

由於採用機動車輛裝載,飛毛腿機動性很強,可以在公路附近任意地點和現有工事隨意隱蔽,還可以隨時轉移地點,根本無法追蹤和打擊。

同時,飛毛腿在發射完畢以後,只用六分鐘就可以完成掃尾工作,並且迅速撤離發射現場。

結果,美軍在海灣戰爭期間,美軍投入11%的空中和地面力量用於獵殺飛毛腿,發動了多達2493次“飛毛腿大搜捕”行動,由結果竟然連一發飛毛腿導彈或者移動發射裝置都沒能發現。最輝煌的戰果,就是破壞了幾輛給導彈加註燃料的卡車和東德生產的假冒飛毛腿模型。

巨大的心裡威懾力

飛毛腿的速度很高,從發射到擊中目標只有數分鐘。

在這個時間內,普通平民和士兵都是很難作出反應的,即使知道飛彈要攻擊你所在的地域,也無法有效進行躲避。

用以色列老兵的話來說,就是:是否被擊中只能靠上帝的仁慈!

這些都造成老百姓的巨大心理威脅。

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以色列儘管只有4個人直接死於導彈襲擊,卻有另外近20人在導彈襲擊期間,因心臟病,突發高血壓等疾病而猝死。無法有效攔截的飛毛腿成為以色列人的嚴重心裡陰影,也動搖了以色列人對政府和軍隊的信任。

以總理沙龍在戰後曾經威脅說,如果今後伊拉克膽敢再次用飛毛腿襲擊猶太目標,以軍絕不遵從美國的“勸誡”以“保持冷靜”,一定會堅決反擊。

二伊戰爭中的後期,伊拉克也通過使用大量飛毛腿導彈,造成伊朗人民的嚴重的恐懼,迫使處於優勢地位的伊朗同意和談。

說了這麼多優點,現在該說說缺點了

飛毛腿的缺點也是明顯的

精度太差

精度差幾乎是飛毛腿的最大問題。

飛毛腿本來是在準備打核大戰的思想指導下研製的,其思路主要是用核導彈殲滅較近距離的敵軍戰術目標。

對於核導彈來說,由於殺傷範圍很大,並不需要很高的精度。

如果飛毛腿用作普通的常規戰術飛彈,用普通高爆彈頭來摧毀敵人的核武器發射陣地、指揮控制系統、空軍基地等重要軍事目標,或者襲擊敵人大量集結的裝甲部隊或步兵,飛毛腿的精度就無法勝任了。

由於飛毛腿精度不高,在攜帶常規炸藥的情況下,只有很多導彈對一個面目標進行齊射才能有效的攻擊目標。少量使用單個飛毛腿導彈攻擊單個地方軍事目標,擊中目標的概率是比較小的;

A型的誤差可以達到900米,B型有所改善,誤差也有300米。這也只是技術數據,實際作戰來中B型的誤差往往超過1000米。

這種精度對於戰術導彈來說,是無法滿足戰術的需要的。

對於飛毛腿來說,它的殺傷半徑達到150米,也就是說如果實戰中飛毛腿的誤差超過150米--就很難對敵方的堅固目標造成嚴重傷害(只能是波及)。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發射了39枚飛毛腿導彈,結果只造成以4人死亡,可見精度之差。

技術簡單老舊,較容易攔截

飛毛腿的技術基本是五六十年代的,它的主力型號B,C型預先設定參數,發射以後彈道比較固定,不會自己改變。其彈頭一般不和彈體分離,而且沒有采用分導技術,也沒有誘餌技術等等。

攔截的時候只需要摧毀彈頭就可以了,所以飛毛腿還是比較容易攔截的。

對比採用多重彈頭和誘餌技術的現代彈道導彈,飛毛腿的技術要落後一到二個時代。

------------------飛毛腿已經抽象為戰術彈道導彈的象徵。

在各國的使用

在蘇聯

由於飛毛腿在蘇聯本國屬於老式武器,在70年代末期就開始被先進的SS-21聖甲蟲戰術導彈(圓概率誤差10米,十分精確的武器)和SS-23蜘蛛式戰術導彈所取代。在飛毛腿服役期間,在蘇聯本國使用的戰例基本沒有。

飛毛腿除了裝備蘇聯軍隊以外,還大量出口。

曾經裝備有飛毛腿的國家是:伊朗,伊拉克,埃及,朝鮮,敘利亞,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白俄羅斯,保加利亞,哈薩克斯坦,波蘭,斯洛伐克,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也門。

在伊拉克

伊拉克是較早引進飛毛腿的阿拉伯國家。

飛毛腿B型是伊拉克20世紀70年代從前蘇聯購買的。1974年,伊拉克先後從前蘇聯購買了大約20至36套飛毛腿B型的發射具和數量不詳的導彈。據分析,伊拉克前後總共從國外購買了約819枚飛毛腿B型導彈。

和別國不同的是,伊拉克對於飛毛腿B型的戰鬥性能並不滿意。

伊拉克的主要潛在對手的首都均在飛毛腿B型的300公里有效射程之外,德黑蘭距伊拉克邊境500千米,從伊拉克西部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距離約570千米。

伊拉克在1987年由薩達姆的一個兒子負責,耗費巨資聘請在蘇聯和法國的專家對飛毛腿B型進行改進。從技術方面來說,就是把三枚飛毛腿的零件拼成二枚,從而加大射程。具體方法是將1枚飛毛腿B導彈的氧化劑貯箱和燃燒劑貯箱都一分兩半,將其分別插焊到 另外2枚導彈的氧化劑箱和燃燒劑箱,使兩箱分別加長85,45釐米,增加了1040千克推進劑,使推進劑總量增加到近5噸,從而使射程增加到近600千 米。為了補償由於增加燃料和加長彈體帶來的重量,彈頭重量減輕了,炸藥量減至190千克,導彈最大飛行時間也從約309秒延長到425秒,命中精度由 300米降至500米。

說起來似乎很簡單,實際上卻絕不簡單,需要有經驗的高技術人才和大量實驗。在整個改造過程中,伊拉克積累了大量的導彈製造經驗,培養了一大批相關技術人員。

獨裁者薩達姆對該型導彈非常滿意,將其命名為侯賽因 (Al Hussein)戰術彈道導彈。

伊拉克最早使用飛毛腿,是在十年後的二伊戰爭中。

在1988年2月29日—4月21日,二伊開始了一場長達52天的飛毛腿導彈之戰,雙方攻擊的都是對方的重要城市的繁華居民區。

1988年2月27日,伊拉克出動空軍襲擊了伊朗首都德黑蘭郊區的一座煉油廠,伊朗方面損失極為嚴重。29日伊朗作為報復,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射了2枚飛毛腿B型導彈。

伊拉克人立即還擊,十日之內就向伊朗發射了50枚飛毛腿B型導彈和侯賽因導彈,整個導彈之戰中,伊拉克共發射了189枚飛毛腿飛彈和其改進型,有40座伊朗城市被炸,造成伊朗平民死亡1700多人,傷者無數,數幹幢樓房和建築物被毀傷。

其中135枚侯賽因飛彈直接攻擊首都德黑蘭,造成伊朗政府的不安和極大被動,動搖了其繼續戰鬥的意志。

終於遭受重大損失的伊朗,從各方面考慮,終於決定停戰,二伊戰爭在數百枚飛毛腿的對射中結束。

二伊戰爭後,獨裁者薩達姆對飛毛腿對於未來伊拉克的作用看的很清楚。它下令一邊從蘇聯大量購買,一面讓伊拉克自己的工廠大量仿製。

同時,伊拉克還製造出一種能飛行900公里的阿巴斯(Al Abbas) 飛彈,該導彈將伊朗全境和霍爾木茲海峽置於其威脅之下。 但直到第一次海灣戰爭開始也沒有裝備部隊。

到了第一次海灣戰爭開始,伊拉克已經擁大約800枚各型飛毛腿導彈。戰爭打響當天,盟軍就奪取了制空權,並且摧毀了伊軍所有飛毛腿導彈固定發射平臺。在歷時42天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卻仍然成功向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海法,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宰赫蘭、達蘭和巴林三國發射了近80枚飛毛腿,除了造成以色列方面4人死亡,300多人受傷。還有一枚飛毛腿準確的擊中了美軍駐沙特宰赫蘭的軍營,當場炸死 28人,炸傷100多人,造成美軍海灣戰爭唯一一次傷亡超過百人的損失。

不過一二件武器,並不能決定戰局。

至於伊拉克為什麼沒有用飛毛腿搭載化學武器,對美軍進行毀滅性打擊?美國專家認為是伊拉克的化學武器投放技術不過硬,無法造成大規模殺傷的效果。而且美國防化能力很強,這些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美軍威脅不大,反而會招致美國的報復。

隨著軍隊的潰散和共和國衛隊的被殲,薩達姆宣佈投降。

之後根據聯合國的要求,薩達姆銷燬了大多數的飛毛腿導彈。

第二次海灣戰爭的開始之時,伊拉克仍然向科威特發射的6枚飛彈,其中有兩枚是“飛毛腿”導彈。

-----------------伊拉克的飛毛腿,曾經給美軍帶來大麻煩!現在都成了廢鐵!

伊朗

飛毛腿B型在伊朗的名字叫做流星1型,於1985年到1986年從利比亞和敘利亞二國購進。

在二伊戰爭中,伊朗也向伊拉克發射了約100枚流星1型。由於負責發射的人員技術不過硬和選擇攻擊目標不合理,造成其戰果和影響都遠遠不如伊拉克。

目前伊朗仍然有250-300枚流星1型導彈。

除了流星1型,伊朗還裝備了飛毛腿C型。它在伊朗的名稱為流星2型。伊朗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陸續引進該導彈,到1994年已貯存了大約200枚。

除了購買以外,在蘇聯的幫助下,伊朗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飛毛腿C型的組裝工廠,實現了自產。目前流星2型在伊朗已經是舊裝備,保持每年60枚的低速生產,伊朗大約有200枚的儲備。

在伊朗以伊拉克支持反伊朗的武裝人民聖戰者組織為由,於2001年4月,向分散在伊拉克境內的六個人民聖戰者營地發射了56枚流星2型導彈。

具體戰果不明,據伊拉克方面稱,至少造成了數百人傷亡,六處營地都被破壞。此時的伊拉克飽受制裁之苦無力還擊,只能通過官方媒體譴責一下。

------------------伊朗的流星1型!

朝鮮

1969年,朝鮮向蘇聯購買飛毛腿。不知道出於什麼方面的原因,蘇聯一直沒有作出反應,直到1976年首批飛毛腿B型導彈才從埃及運送到朝鮮。

從1988年起,朝鮮開始了火星6型彈道導彈研製計劃,主要是利用蘇聯的飛毛腿C型技術進行仿造。1989年朝鮮完成飛毛腿C型的仿製,並且裝備部隊。目前朝鮮年生產飛毛腿C型的年生產能力,大約是60到100枚。

目前朝鮮有各種型號戰術戰略導彈約600多枚,其中飛毛腿B型和C型大約有200枚到250枚。

敘利亞、埃及

這2個阿拉伯國都是較早得到飛毛腿的國家。

敘利亞主要裝備飛毛腿B型和飛毛腿C型,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並且再一次全面摧毀了敘利亞的空軍和防空部隊主力。

敘利亞意識到,它無力在未來同強大的以色列空軍對抗。

所以使用地對地導彈攻擊以色列空軍的機場,儘可能的摧毀以色列空軍力量,是敘利亞最實際的方法了。

20世紀80年代,敘利亞重新組建了其地對地導彈司令部,設於敘利亞西北部城市阿勒頗。這個司令部下轄3個導彈旅,敘利亞擁有大約200枚飛毛腿B型,80枚飛毛腿C型。

同時敘利亞也正在伊朗,朝鮮的協助下,研製成功射程為700公里的飛毛腿D型導彈。

敘利亞在阿勒頗、哈馬和靠近大馬士革的地方建立了3個位於地下的工廠,用於生產飛毛腿B和飛毛腿C導彈。

同時,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敘利亞獲得了蘇聯提供的可裝載在飛毛腿上的VX毒劑彈頭,在1982年敘利亞建立了3處研製和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毒劑的試驗中心,分別位於大馬士革、胡姆斯和阿勒頗附近的薩夫拉村。

至今,敘利亞軍隊存儲了上百噸化學毒劑,種類分別有沙林毒劑、VX毒劑和芥子氣。敘利亞從1985年開始為其飛毛腿B和飛毛腿C導彈製造了大量固體沙林毒氣彈頭。

除了化學武器以外,以色列指責敘利亞秘密製造了可散生物武器 布波特淋菌的彈頭,但敘利亞方面沒有給予證實。

埃及早在1973年就得到飛毛腿B型,還在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最後階段朝以色列發射過一枚,以迫使其同意停戰。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初期,埃及曾經使用飛毛腿導彈攻擊過以色列吉夫加結和塔薩的基地,並將其重創。

目前埃及裝備的飛毛腿數量不詳,不過以色列方面稱埃及至少有200枚飛毛腿系列導彈。

---------------敘利亞的飛毛腿!

中國

東風11號(DF-11/M-11)近程地地戰術導彈,就改自著名的飛毛腿導彈。東風11號項目立項時間為1985年,由航天工業部三院主導,1992年定型生產。

東風11的研製本來只是為了出口,由於臺海局勢一度緊張,中國二炮也開始裝備東風11。

東風11的部署數量比東風15要少的多,不過仍然不止數十枚。東風11的基本性能和飛毛腿B型基本相同,只是改進型的採用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精度更高(圓概率偏差達到150米)。外銷的產品官方特別強調其射程是280公里,以免觸犯「導彈技術控制協定」,雖然中國非該條約簽署國,但是也不想 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東風11以國產重型載重車WS-2400為底盤的TEL發射車,從外形上看和蘇聯飛毛腿的MAZ-543輪式發射車也非常相似。目前,巴基斯坦已引進 30枚東風11。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指控中國向巴方出售東風11和其他遠程導彈技術,宣佈要對中國的11家大型軍工企業進行制裁。


薩沙


飛毛腿確實是最受歡迎的導彈,它成就了愛國者


平凡的平凡11


飛毛腿導彈已經落後幾十年,窮國人民用,富國不用,


866jjwj


在當時非常成功。不能以現在的眼光看等過時的裝備,不然全是失敗品。


迷路的鸕鷀


在當時肯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