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原省會開封,在近代為何會逐步沒落?

忠肝義膽嶽老三


第一,河南省會遷出開封。本來開封靠近黃河懸河,在歷史上就是命運多舛,在成為省會沒幾年就被取消,這無疑是在宣告不再將開封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發展,也彷彿是掏空了開封一樣,這就是開封沒落的最大原因。


第二,受現任省會鄭州虹吸效應大。鄭州與開封相距很近,鄭州擁有政策、交通的優勢,那麼無論是商業、投資、人流去向自然就會向省會靠攏,政策也會向省會傾斜。這樣一來,開封雖然離得近,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最明顯的就是很多開封人都在鄭州工作定居生活。

第三,開封交通優勢能力有限。開封在近些年的發展沒有與省會形成一主一副的態勢,反倒是差距越來越大,除了受省會的影響外,還是自身交通優勢不明顯,吸引力不強。像現在的許昌雖然距離鄭州也比較近,但是依靠其交通地位,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總之,開封的沒落是當代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開封的歷史也是無法褪色,將一直輝煌下去。

我是海域藍豚,河南自媒體,與你分享更多本地問答,喜歡請點右上角加關注,歡迎評論點贊,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在河南境內,開封的經濟總量遠不如省會鄭州。但是在歷史上的地位,遠在鄭州之上。

在古代歷史上,中國曆代王朝的首都都在北部地區。在宋朝之前,很多王朝都會選擇洛陽或者長安作為首都。在唐朝統治時期,洛陽是唐帝國的東都,當時依靠北方地區的糧食根本無法養活這麼多人,因此唐朝選擇了從江南運輸糧食。然後沿著大運河運往開封,最終再從開封運往洛陽。但是在唐朝末期的戰亂中,長安和洛陽都受到了戰火的洗禮,經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


因為,北方地區的城市中,最合適的首都地點就只剩下了開封。從後梁政權開始,先後幾個政權都選擇了在開封建都。在北宋時期,開封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人口超過百萬,城市面積超過80裡。但是開封的繁華嚴重依賴水路運輸,四條河流從開封周圍經過。這些河流都屬於黃河的支流,黃河在歷史上孕育了中原兒女,同時也給中原地區造成了災難。在元朝統治時期,元朝統治者改變了大運河的規劃。南方的糧食開始經過江蘇、山東等地進入京師,不在需要經過河南開封轉運。



開封開始成為河南的省會,從元朝一直持續到了建國的初期。起初,開封依靠自身周圍的幾條河流,還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是在清朝統治的後期,黃河出現了大面積改道。黃河改道以後,開封依靠的幾條河流逐步水源枯竭。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封的地位開始發生動搖。在清朝統治的末期,清朝開始修建京漢鐵路。起初,湖廣總督張之洞建議,鐵路從河南省會開封經過。但是經過探測,發現從開封經過的難度非常大。最終,經過選擇確定在開封西邊的鄭縣。


鄭縣原本是開封府下轄了一個縣,京漢鐵路開通之後,清朝把鄭縣提升為鄭州。幾年以後,隴海鐵路開通,鄭州成為了中部地區的鐵路樞紐。在近代歷史上,鄭州的經濟發展很快,在抗戰爆發之前,鄭州的經濟已經超過了開封。在建國以後,經過各方面的考慮以後,國家決定把河南的省會從開封遷移到鄭州。1954年,河南省會從開封遷到了鄭州。在改革開放以後,鄭州的經濟發展非常迅猛。目前,鄭州已經成為了國家中心城市,由此可見,鄭州的未來定位很高。


日堯居


在1954年之前,河南的省會一直在開封。在建國的初期,才從開封遷移到西邊的開封。那麼,作為河南省的老省會,開封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為何會逐步衰落呢。其實,這與黃河、鐵路都有很大的關係。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長安和洛陽是兩個地位非常高的城市。在宋朝之前,歷朝歷代的首都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是洛陽,要麼是長安。這兩個城市一個首都,另一個則是陪都。在唐朝統治的末期,洛陽和長安均遭受了戰爭的摧殘,想恢復舊日的氣象非常困難。此時,開封卻依靠自己的便利條件迅速崛起。當時,河南、關中地區的糧食已經無法滿足京城的消耗,朝廷需要通過大運河從江南運輸糧食。江南的糧食能夠運到開封,然後在逆流而上前往洛陽。

在洛陽的地位下降之後,開封成為了北方地區唯一的大城市。因此成為了好幾個王朝的首都,在北宋統治時期,開封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的開封城方圓80多里,人口有120多萬,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但開封的輝煌嚴重依靠水運,而水運依靠黃河。但是在歷史上,黃河曾經多次決口,直接影響了幾條支流,這對開封的水路運輸網破壞很大。在元朝建立之後,由於首都在大都,大運河不再經過開封週轉,而是直接北上前往大都。開封的水運地區開始下降,此時的開封成為了河南的省會。

在元明清三朝,開封市一直是河南省的省會。雖然水路運輸不再那麼便利,但並沒有完全斷絕。但是在清朝咸豐皇帝在位時期,黃河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改道,直接淹沒了大量的村莊和耕地。與此同時,隨著黃河的改道,開封所依靠的水路運輸徹底喪失。

不過在這一階段,省內其他城市還無法挑戰開封的地位。到了清朝統治的末期,清朝開始修建著名的京漢鐵路。起初,京漢鐵路準備從開封經過,但經過探測,發現開封地段的黃河比較寬,而且土地很鬆軟。按照當時的計算,還無法鋪設鐵路。

就這樣,京漢鐵路的規劃向西移動,遷移到了開封西邊的鄭縣。在京漢鐵路開通以後,鄭縣的地位明顯提高,清朝把鄭縣提升為鄭州。在隴海鐵路與京漢鐵路交匯之後,鄭州成為了中原地區的鐵路交通樞紐。在抗戰爆發之前,鄭州市區內已經擁有2000多家商鋪,開始超越省會開封。在抗戰期間,鄭州、開封等地被日本軍隊佔領。日本曾經計劃把省會遷往鄭州,但還沒有開始計劃,日本戰敗投降。但是這已經成為了一個信號,開封的地位開始出現動搖。

到了建國之後,河南的省會短暫留在開封。當時,鄭州已經成為國家的棉紡織業基地。鄭州市的中原區有好幾個棉紡廠,例如國棉三廠、國棉六廠等等。經過各方面的考慮,1954年,國家把河南的省會從開封遷往了鄭州。在近代科技之下,鄭州逐步取代了開封。在近代歷史上,命運類似於鄭州的城市並不少,例如河北省的省會石家莊、安徽省的省會合肥等等。


繁華萬里


就是從省會搬走以後,北宋開封可是京都啊,世界最大的都市啊。不多說了,省會再往東搬到中牟,鄭汴一體化,指日可待。騰出發展空間,把鄭州建成國際商貿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