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第一碼頭”在哪?沒幾百年歷史都不敢稱“第一”

天字碼頭是廣州目前

使用時間最長的珠江輪渡碼頭,

至今已有270餘年的歷史。


“廣州第一碼頭”在哪?沒幾百年歷史都不敢稱“第一”


但你可能想不到,

最初的天字碼頭,竟是由

一個破產漁民修建的!

有段古

相傳,在明代成化年間,粵東大埔縣三河壩舊寨村有水上青年李壽相,身強力壯,善水性。恰遇連年大旱,水賊橫行,賊人將李壽相一家賴以為生的那隻漁船搶去。為求生存,他就帶同老婆並一對仔女,走難來廣州,在珠江河邊拾爛木、草蓆搭茅棚為家,自己做貨船船工,妻兒幫沿岸船隻上落貨,賺取微薄收入。

一年中秋節傍晚,李壽相正在船頭撐篙,偶見江上漂來一位溺水者,便懇求船主相救。但船主唯恐救上的是死人,大大不吉利,不讓李壽相落水。溺水者漂近,李壽相眼見水中人尚能掙扎,再拖延半刻,恐怕無命,便毅然躍入水中,將他救起,揹回家中搶救,終歸救醒。

原來,此人乃西關一陳氏富商的公子,遊河期間不慎落水。為求報答,陳家以白銀1200兩相贈。自此,李壽相有了本錢,自購船隻做貨物運輸,後來發展成坐擁廿多隻船的船隊,富甲一方。眼見省城珠江岸沒有一個專供裝卸的大碼頭,於是獨資在城南江上沙洲興建碼頭。

因其為第一個成規模的大型碼頭,故取《千字文》中“天地玄黃”的首字“天”來命名。至於這個沙洲,就是傳說中的太平沙了。


“廣州第一碼頭”在哪?沒幾百年歷史都不敢稱“第一”


隨著江岸淤積,

太平沙島南岸逐漸往南推移,

李壽相原修的碼頭已不在江岸,

失去了功用。

據乾隆《廣州府志》記載,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天字碼頭建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官員卸任離廣州時,也在此亭恭請聖安,然後才下船啟航趕路,之後這碼頭只供官員使用,民船不得在此停泊。

也就是說,後來的官方碼頭和原底的天字碼頭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碼頭,只是名字沿用從前罷了。

清廷亦沒有從李家手中購得碼頭,更談不上官霸私產。而今天的炮房巷、接官亭巷就是因應這個新碼頭的產物。

然而,碼頭的變遷仍然繼續,

隨著珠江北岸的逐漸向南推移,

天字碼頭亦不斷向南遷建。

雍正時的碼頭,在今北京路與接官亭巷名相交處附近。

咸豐年間,碼頭已經遷到如今北京路跟八旗二馬路相交處北側。

清末,已遷到現在沿江中路的路面上,到民國前期,碼頭已遷到接近今天天字碼頭的位置。

1949年後,天字碼頭由民國的木結構改建為水泥臺,上世紀60年代初擴建成鋼混結構。

再經歷1980年、1995年、1998年幾次的改建、重修,就成為了如今的樣子。


“廣州第一碼頭”在哪?沒幾百年歷史都不敢稱“第一”


古碼頭,歷史的見證者

廣州到了今天,很多古碼頭已不復存在,唯獨這座古碼頭仍屹立在珠江河畔,當它巍巍屹立江頭近三百年,它就不僅僅是一座碼頭了,因為歲月的風霜在它身上留下太多的歷史痕跡和文化印記,值得後人細讀、深思、緬懷。


“廣州第一碼頭”在哪?沒幾百年歷史都不敢稱“第一”


歷史上在天字碼頭進進出出的

達官貴人、風流人物更是難以盡數......

1839年

林則徐就是在這天字碼頭登岸廣州,開始查禁鴉片,同樣是從這裡從上船赴虎門銷煙。

1859年

兩廣總督葉名琛就是在這裡被俘獲他的英軍押上小船,又輾轉押往印度加爾各答。

1912年

也是在這裡,廣州群眾懷著複雜難言的心情紛紛湧來迎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的孫中山返回廣東。


“廣州第一碼頭”在哪?沒幾百年歷史都不敢稱“第一”


到如今,“天字碼頭”四個字

不僅僅是一座碼頭的名字,

更是成為一種情結。

中山大學教授康保成認為,按照目前的界定,天字碼頭不能算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促使我們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中只有十個類別的侷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延應該拓寬”,康保成說,“天字碼頭集中反映出來的‘集體記憶’其實非常重要,對於一個城市的市民來說,這種情感是很珍貴的。”

康保成表示:“應該修改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外延應該把這部分加進去,就是‘集體記憶’‘集體情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